1、2016 届人教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 单元测试(全国)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孔子讲“乐道” ,讲“乐以忘忧” 、 “不知老之将至” ;孟子讲“养心” ,讲“收其放心” ,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孔孟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快。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
2、生活问题。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 ,强调“兼善天下” ,强调“立人达人” 。孔子弟子子夏还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达。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家为儒的关节点。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其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普遍接受和认同。那么,儒学自身在未来
3、中国将如何发展,或者说如何继续发挥儒学的积极作用呢?儒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前途显然不在于儒学地位的刻意拔高或刻意贬低,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或庸俗化,而在于实现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 “极高明”讲的是,儒学与道学一样, “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 “综罗百代”是说儒学乃是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的综合、总结。 “广博精微”是说儒学内涵丰富,见解深刻。 “道中庸”讲的是,儒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很平常、很平实,不是“玄而又玄”的贵族化、玄学化的学问。然而,现在儒学却被一部分学人弄得“玄而又玄” ,即高明而不中庸,特别是现代新儒
4、家的努力,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以致陷入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歧途。这是一种值得注意、急需纠正的不良倾向。儒学要想为更广泛的普通大众所认同和接受,要想在当今社会、当今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必须跳出“玄学化”的怪圈,必须走出书斋、走向生活、走向实际、走向大众。这样说,并不表明儒学的学理探究不必要、不重要,事实上,正常的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儒学的学理探究的不断深化,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便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误入庸俗化、低俗化的新的歧途。应有更多的同仁来做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的工作,这是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5、,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摘编自邵汉明儒学未来如何发展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孟子都主张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都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B.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 ,他们希望能够解决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C.子夏说过“学而优则仕” ,这虽然有提倡读书做官之嫌,但归根结底还是强调儒家的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D.道家历来主张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而儒家则主张正因天下无道,才应变革现实、变无道为有道。【解析】 原文第二段“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 ,选项缺少限制性内容“在天下无道的
6、现实面前” ,绝对化。【答案】 D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 ,是说儒学要想为更广泛的普通大众所认同和接受,就必须跳出“玄学化”的怪圈,走向生活。B.“儒学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中的“形而上”指的是儒学的学理探究,而“形而下”指的是儒学必须走出书斋,走向大众,走向实际。C.“儒学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中的“形而上”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的问题, “形而下”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D.“儒学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 ,是说儒学未来的前途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和庸俗化,而在于实现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解析】 原文第一段“解决人的精神生活
7、、精神境界的问题”是儒家的“内圣”层面;原文第二段“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儒学的“外王”层面,选项偷换概念。【答案】 C3.根据 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 仍需要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B.儒学原本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但儒学未来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摆脱这一观念的束缚。C.现代一些新儒家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致使儒学被弄得“玄而又玄” 。D.儒学的学理探究并非不必要、不重要,正常的学理探究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解析】 原文第三段由“儒学的未来发展” “在于实现儒学的大众化
8、、世俗化”可知,选项“摆脱这一观念的束缚”违背原意。【答案】 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吉祥文化吉祥文化是人类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反映,起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并随着人类生存 空间的拓展、创造手段的丰富及生命意识的增强而越来越曲奇庞杂。但正如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指出:“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同时它可以大致分成两个方面:器物和风俗。 ”我国吉祥文化同样地也大致可分物体吉祥和行为吉祥两个方面。所谓物体吉祥,主要体现为我国历史众多的传统吉祥物。所谓行为吉祥,则主要表现为各种丰富多彩的祈吉习俗及行为。两者都是以有形的器物或可见的行为表达无形的吉祥观念。中国最早
9、的吉祥物典型代表为“四灵” ,即龙、凤、龟、麟这四种灵异动物。 周礼春官大司乐中有“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之语,郑玄注曰:“象物,有象在天。所谓四灵者,天地之神,四灵之知,非德至和则不至。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据专家考证,这几种动物是中国原始图腾崇拜的遗留。如夏人以蛇(龙)为图腾,商人以燕为图腾,东部民族以凤为图腾,东夷中部民族以龟为图腾等。后来由于部落战争,相互联合或吞并,各部落图腾已经复合成为集各种鸟兽形象于一身的神异动物,图腾也转变了职能,成为鸟兽鱼虫之畜养,甚而成为保护神,进而成为吉祥物。作为祈福的象征,四灵在中国吉祥物天地中最先登场。河南濮阳西水坡距今 6 000年的仰韶文化遗
10、址中,出土了蚌壳堆塑的“中华第一龙”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鸟纹,已窥见“丹凤朝阳”的原始雏形。殷代以灵龟兆吉凶。麟在四灵中出现最晚,但春秋战国时已经成形。汉代形成的“四灵”体系,源远流长,至今不衰。行为吉祥表现在风俗习惯和行为中。在山东泰山顶上,为了求得后嗣,妇女们将红线、红布条结在小树枝上,或将石子放置在小树杈上,表示向山灵祈求后代。旧时婚嫁,许多地方男女订亲后,男家送女家以“包袱” ,里面有布料和其他物品,象征着“包福” 。如果同一条街有两家娶媳妇,谁家早发轿谁家为好,这叫“抢福” 。出嫁那天,新娘落下的眼泪,称为“金豆子” ,流得越多越好。入洞房后,新娘要喝面汤,叫吃宽心面;吃红
11、皮鸡蛋,称“一口咬到鸡蛋黄,明年生个状元郎” 。新人合卺之前,还要撒栗子、枣、花生,象征早生贵子。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所有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象征体系及民族吉祥物,而且至今还有吉祥文化的创生。比如各种大型的运动会,像奥运会、亚运会或全运会,在其正式举办之前,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设计吉祥物,作为大会能顺利成功举办的吉兆,受到人们一致的追捧。传统吉祥物与民间祈吉行为、习俗似一对从民族文化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同胞兄弟,反映了吾国吾民的追求和向往。(沈利华、钱玉莲中国吉祥文化 )1.下面对于“吉祥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吉祥文化体现了人类对吉庆祥瑞的向往和追求的观念。B.吉祥文化的产生,从
12、时间上来说,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C.吉祥文化是不能创生的,因为它有自己的相对稳定的象征体系。D.吉祥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可分为器物和风俗两个基本方面。【解析】 原文中最后一段说“而且至今还有吉祥文化的创生” 。【答案】 C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的吉祥物是“四灵” ,在“四灵”中“麟”出现得最晚。B.“四灵”成为吉祥物的演变过程为“图腾鸟兽虫鱼之畜养保护神吉祥物” 。C.“四灵”形象是各部落图腾形象复合的一个结果,实际上不只四种动物形象特征。D.“四灵”吉祥物体系是汉代成形的,它的吉祥内涵是“非德至和” 。【解析】 原文是说“天地之神,四灵之知
13、,非德至和则不至” ,意思是只有“德至和”才能招来四灵和天地之神的吉兆。【答案】 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有形之器物和可见之行为表现吉祥观念,这个“器物”和“行为”并非是任意的,具有传统性、民族性。B.吉祥内涵的生成方式包括了谐音法,比如男家送女家以“包袱” ,里面有布料和其他物品,象征着“包福” 。C.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不具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要素,是为了迎合世界盛会而创造。D.传统吉祥物(即物体吉祥)与民间祈吉行为、习俗(即行为吉祥)似一对从民族文化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同胞兄弟。【解析】 吉祥文化是有“各自的象征体系和民族吉祥物” ,也就是说吉祥
14、文化是有民族性的,故“福娃”也有民族性。【答案】 C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绵延 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 4个发展阶段,推出 6万多种传统菜点、2 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 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
15、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 ,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 “行秋令” “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 ,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阴阳五行”说的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
16、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 “五肉” “五菜” “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 (礼记郊特牲 ) ,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 ,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 “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这个“中
17、”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和”不是“同” ,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 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
18、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 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解析】 “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表述错误,由第 7段可知,“中国饮食文化是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而
19、不是“影响了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答案】 C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 ,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解析】 由第 4段可知,D 项,将原文“古代的中国人”说成“中国人” ,扩
20、大了范围。【答案】 D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 分别纳入“五谷” “五肉” “五菜” “五果”的固定模式。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 ,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解析】 “只要就”关联词语错误,原文第 5段中是“只有才”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