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软实力 高三中国文化史复习备考,孝感市实验高级中学 2011.4,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 往更为突出。” 哈佛大学教授 约瑟夫.奈,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胡锦涛,孔子学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起步和最亮品牌,一、文化史与高考,高考试卷文化史所呈现的特点,1.文化史在高考中地位日趋重要,倍受瞩目。 2.渗透新的
2、史学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 3.以文化史为依托,考查政治、经济等相关内容 。 4.情景材料极富有人文底蕴。,二、中国文化史复习模块,模块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二、演变历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一家孔子、孟子君臣互动西汉: 获得独尊地位董仲舒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将阴阳五行和儒家的等级名分附会在一起,神化君权,改 变了君臣关系,适合皇帝专制的需要。君臣不平等因素魏晋: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 方所接受。唐朝: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3、宋明:儒学正统地位进一步加强朱熹近代:康有为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当代:孔子学院的设立,【拓展】儒学思想社会政治地位的变迁,1、文化大一统与国家大一统典型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管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慰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坦。所不去也,医
4、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材料一、二均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对于旧中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三则材料的共同态度是什么?在他们看来,“百家争鸣”有哪些不足? (2)材料二、三所关注的共同
5、问题是什么?其方法有何差别?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上述做法。 答案:(1)结束“百家争鸣”局面,实现思想统一。三则材料都认为思想不统一,会导致天下大乱。 (2)材料二、三都关注如何实现思想统一。材料二的方法是把书烧毁,严厉惩治“以古非今者”;材料三的方法是只提倡学习孔子儒家学说,不鼓励学习其他学说。 (3)是统一国家的形成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也是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表现,但思想上的统一对大一统局面的巩固有积极作用。,探究链接:文化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归纳:该题材料反映了1、战国到秦汉“百家争鸣”到思想一统的演变,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
6、、思想一统对国家大一统局面形成巩固的作用3、秦汉在意识形态不同的作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思想一统走向极端也是不利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文化与多民族融合交流 典型例题: (2006年高考全国卷)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
7、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期)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启示。归纳:从文化视角全方位立体地考查了中国古代两种文化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作为中国文化基石的汉文化以其先进性对少数民族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在双向交流中中 华文
8、明得以不断的发展传承,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的发展巩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模块二,一、四大发明,二、三项天文学成就1战国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2秦汉时已有天体观测的水运浑天仪。3元代郭守敬制成了新型浑仪简仪。三、三项数学成就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2三国的刘徽、南北朝的祖冲之都对圆周率的精确数值作出了贡献。3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四、三部农书1北朝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2元代王祯编写了农书3明代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五、三部医学名著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2张仲景撰写伤害杂病论,被后世称为“医圣”。3明代李时珍编写了“东方医学巨
9、典”本草纲目。,【拓展】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在内容上,应用性强,主要集中于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医学等方面,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缺少实验、理论探究。(3)在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模块三,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一、文学,二、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朝时)隶书(秦始,流行于汉)楷书、草书、行书。(2)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2书法(1)阶段特点:自发阶段魏晋以前,
10、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自觉阶段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2)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全成熟。,3绘画艺术(1)魏晋以前:绘画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调,画风质朴。(2)魏晋: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3)唐代: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4)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种。(5)明清: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6)民俗画: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木刻版画、年画等。,4戏曲(1)戏曲的起源:“傩”在先秦时期被国家礼仪所吸收,成为我国最古
11、老的戏剧源头之一。(2)南戏与杂剧: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一种戏剧形式,人们称之为南戏;到了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3)京剧的形成:起源于清代乾隆时期,流行于安徽的四大徽班进京,博采众长,融入秦腔、昆曲和北京语言。道光在位时期形成京剧。,高考风向标,热点链接一: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软实力,1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关规定;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广泛建立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视。2诸子百家的思想 (1)儒家的“仁政” “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 “依法治国”。(3)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12、。(4)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真题展现,(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4题)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热点链接二: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和中国科技,(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卷)(节选)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
13、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述该著作的成就。,真题展现,模块四,重要文史常识,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2、年号纪年法 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14、。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十四个年号。如: 长庆会盟、庆历新政、靖康之变、绍兴和议,一、传统纪年法:,3、干支纪年法 (东汉光武帝时改用干支纪年至今。)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相配纪年产生六十甲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
15、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 2 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的天干。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然后,用1995
16、除以12得余数为3。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中学课本重要事件:庚申之变(1860)辛酉政变(1861) 甲午战争(1894)戊戌政变(1898) 庚子之乱与庚子赔款(1900) 辛丑条约(1901)辛亥革命(1911),地支与十二生肖相配纪年: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2008宁夏)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4、黄帝纪年法 武昌起义后,
17、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元,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宣布将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黄帝纪元被停止使用5、中华民国纪年法 年中华民国成立时起采用公历月、日,同时采用中华民国(国号)纪年6、公元纪年法 中国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称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 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对唐以前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因谥号字数多滥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称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
18、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唐以后因谥号字数多滥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称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二、帝王称呼,【避讳】 源于封建时代“君父观念”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即为人臣子者在言及或书写君父姓名时,必须避忌,以示尊重。皇帝和孔子之名全国共避之,谓之国讳;长上之名全家共避之,谓之家讳。这种风气始于周朝,行于秦汉,盛于隋唐,严于宋。明朝前期尚可,明末又严。但清朝避讳最为严厉。直到民国改元,才废止恶例。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避讳方法 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封建社会,凡遇
19、到跟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不能直呼、直书其名,要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这叫做“避讳”。 避讳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即改字、空字和缺笔。 1、改字法 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改用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做改字法。所避之字 称为讳字,改用的字称为避讳字。如: 汉书“邦”“国” 。为避汉高祖刘邦之讳。 太素 “太渊穴” “太泉穴”。为避唐高祖李渊讳。 2、空字 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则空其字而不写,或用空围“”、“某”、“讳” 来代替,叫做空字法。如: 陶弘景陶景 新修本草卷十七葡萄:“陶景言用藤汁为酒,谬矣。”这是避唐高宗太子李弘名讳而删去“弘”字。 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其
20、中“某”指“启”,讳以景帝刘启之名。3、缺笔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在原字基础上缺漏笔画,多为最后的一二笔,叫做缺笔法。,三、传统节日,(1)春节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
21、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元夕、元夜。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亦称。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3)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
22、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4)上巳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5)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
23、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6)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7)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是“初”的意思。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
24、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据说屈原忠而被黜,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了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端午的习俗还有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8)乞巧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民间传说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时,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
25、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9)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10)重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
26、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1)腊日 腊日是我国古代民间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来也渗入腊日习俗。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12)除夕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敬请各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