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国崛起下的中日经济关系:依赖互补与战略博弈国际经济评论大国崛起下的中日经济关系:依赖豆补与战略博弈周应恒中日两国,比邻而居,交往源远流长。以甲午战争为契机,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日本获得了对中国的全面优势,历次战争的痛苦记忆使得胜败双方国民的心态迥异。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两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为标志的新大国崛起,逐步改变了百年来日方的优势地位。中国国民自信心的提升与没有清算历史的愤毯,对应的是日本国民心态从单纯的优越感转为失落、妒忌、恐惧交织的五味杂陈。日本日益依赖日美同盟的强化来平衡对华交往的失衡。日美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同盟的强化,
2、必将对中日经济关系构成冲击,也使局势大大超越了两国以及经济的范畴。中日经济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响,未来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关键询:中日经济关系依赖互补经济地位转换大国崛起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是现今亚洲乃至世界备受瞩目的国家,对世界经济、政治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和口本,也是一衣带水、依赖互补的国家,两国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历史甚至可追溯至两千年以前。中罔和日本,又是一对;欢喜冤家 ;在友好交往的同时,战略博弈也从不间断。中口经济关系,同样在依赖互补、战略博弈中不断发展。回溯历史,这两大脉络消晰可见:展望未来,其还将主导着未来的中日经济关系。日本不同于中国周边
3、的其他国家,不仅自身是经济强国,而且在与中国长期作者周应恒系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氏、教授。86 大厨崛起 Ft?1 与日经济关系 J 依攒互存与战略婷弈的交往中,有最多经济交流的同时也产生了最多的政治、军事矛盾。在中日交往的历史上,两国之间的经济地位强弱态势也经历了数次转换。这不仅导致日本国民在心理层面的落差,还影响了日本对于中国的政治倾向,对于日本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有长远的影响。同时,中日经济关系除了受强弱地位转换的影响以外,双方在经济层面天然的联系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双方都是对方具有互补性的重要贸易伙伴。中日经济依赖互补的格局由来已久。在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
4、展以及全球化的推进,日本对于中国的依赖程度越发加深,这也形成了日本新的担忧。这也是中日近年来战略博弈增多的原因。中国的崛起,也悄然改变着在 1991 年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所以,在中日战略博弈的过程中,美国也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日美同盟对于中日经济关系的影响不可小觑。通过对中日经济长期联系的回溯和地位的转换的解析,可以解答两国之间的依赖从何而来、日本对于中国到底在担心什么:通过对这种天然经济依赖互补的讨论,更能明白中日依赖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再将战略博弈纳入考虑,就能分析出日本经济政策由何处出发、未来日本放弃这种依赖的可能性有多少。中日经济长期联系与经济地位强弱态势的转
5、换(一中国长期保有优势,日本经济从属(日本明治维新以前)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地缘因素的作用使得两国在历史长河中有较多的交往,特别是在经济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以前,中国因自身资源的丰富性、体制的先进性,相较于国土狭小、资源有限、体制相对落后的日本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日本不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都对中国亦步亦趋,日本的经济处于从属地位。这种从属地位不仅表现在日本对中国的朝贡、积极与中国开展贸易方面,也表现在日本派遣唐使;学汉制,习唐法;等政治、经济、文化的多个方面。在这一阶段,中国和日本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国家,但是日本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基本上是沿着中国路径发展并结合日本国情改进的。日语中;和魂汉才;
6、这一成语就反映了日本人对当时中国的制度和技术的崇拜。虽然在明治维新前,中国的经济保有长期优势、日本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但是中日之间的交流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宋代中国虽然国力强盛,但是没有转化为军事力量,因此受到了日本海盗的长期骚扰:而到了元代,忽必烈东征日本,且国际经济坪论 12013 年/第 2 期 87 局应信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国对于日本的威胁增加了日本的生存压力。明代中国的海禁政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日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自我隔绝,故屡屡有倭寇在中国东南沿海劫掠。但 1567 年,随着倭寇的荡平,明朝隆庆皇帝(明穆宗,1537 一 1572 年)开放海禁后,在葡萄牙商人的带动下,中日之间
7、的贸易和交流取得惊人发展。可惜这种交往在经过大概 60 年后,随着德川幕府的上台,日本在 17 世纪 30 年代反而开始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二日本居于强势(日本明治维新一新中国成立)18 世纪中叶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得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产生了变化,由此推翻了原有的政治、军事格局,西洋文明对于东亚文明的优势开始拉大,中国和日本同时都面临着欧洲列强的威胁。1853 年,是日本经济、政治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更是中日经济地位强弱易位的重要时点。在这一年,美国海军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并在之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史称;黑船事件;(又称;黑船开国;)。之后,从 1868 年明治时代
8、开始,日本以自上而下的手法推动国家改革,走上了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富国强兵道路。日本在积极汲取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的同时,以 19 世纪下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契机,开始了;明治维新;逐渐成为了东方唯一的强国。中国虽然基本上和日本同时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学习,但是因为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上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日本己渐渐拉近与中国的经济差距。这一时期,中日经济依然联系紧密。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是中日经济地位强弱易位的重要时点之一,日本从此改变了经济上的从属地位,增强了民族自信心。1904 年日本又在日俄战争中取胜,短短十年间接连打败亚太地区中俄两大强国,奠定了
9、东方强国的地位,不仅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而且转化成了国民优越感。而中国的巨额赔款,成为了日本经济又一次提升的助推力。此消彼长之下,日本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经济上的从属,而且就此确立了对中国的强势地位。之后,日本侵占朝鲜、发动侵华战争,野心急剧膨胀,试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甚至敢于挑战美国,奇袭珍珠港。这些都与经济上的强势以及国民信心膨胀所产生的优越感密切相关。从历史视角来看,日本确实具有善于学习强国、依附强国、利用强国的特质,但是日本也具有敢于挑战强权的特质,事实上日本是唯一主动挑战过中、苏、美等三大强国并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国家。这两种特质长期以来在日本的政治、经济等领域有很大程度的体现。可以认
10、为这两种特质交替决定着日本政治、88 Intema 臼;ona1Economic Revie再 F大厨崛起;Ft中 H 经苏关系 J 依蔚互排与 d 古碑乎原弈经济的政策与倾向。(三)各自发展经济,日本优势依旧(新中国成立一中美建交)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分属苏联和美国领衔的两大对立阵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被美国主导的联军军事占领,日本天皇在占领军司令部的压迫下,于 1946 年颁布了和平宪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宪法保障了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由于朝鲜战争于 1950 年爆发,美国为了在朝鲜战场上对抗中苏,排除中国等与日本在 1951 年签订了旧金
11、山和约),军事占领政策随之失效。但是,美国也成为了日本的军事保护国,并将日本作为其对抗中苏的桥头堡,因此日本的对外政策和经济发展日益受到美国的影响,成为美国全球政策的重要一环。 旧金山和约规定了日本放弃靠战争获取的海外领土,但是冲绳岛及其附属岛屿交于联合国托管。日本又在 1971 年与美国单独签署了冲绳返还协定),日本依此在战后获得冲绳岛治权。钓鱼岛是否作为冲绳岛的附属岛屿,在这些条约中并没有明确说明的模糊,为日本强行占领中国的钓鱼岛提供了某种理由。战后,日本加入了经济强势的西方阵营,虽然战败但软实力未损,加之朝鲜战争以及随后的越南战争的需求刺激,日本作为战争供给的基地,经济开始高速发展。从
12、1945 年到 1955 年,历经仅仅 10 年的恢复发展,日本经济全面超过了战前水平。1955 年到 1972 年的 18 年内,日本经济实现了年均 9.7%的高速增长,创造奇迹的同时使得日本快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与此同时,中国则因为阵营因素制约,在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由于受到国际环境、基础薄弱以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恢复提高的基础上没能实现经济起飞,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增大。在对外关系上,日本紧跟美国反华,双方在一种减少联系但互相视对方为潜在竞争对手的状况下各自发展经济。这一时期,日本因为美国的介入和支持,在中日经济地位中的强势地位仍未
13、改变,由此而生的国民优越感依然存在。这一时期也产生了日美一体、日本政治上与美国亦步亦趋的萌芽。从这一时期开始,讨论中日经济关系就不得不考虑美国这一重要外在因素。中日关系、中日的经济交往与中美关系、中美经济交往的联系愈发密切。这一阶段初期,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同时也限制日本商人同中国进行贸易,战争期间中日贸易中断,两国交往基本上处于中断状态。之后美国还扩大对越南的战争,并继续敌视中国,日本在美国严密控制之下继续反华,国际经济评论/2013 年/第 2 期 89 局应信中日两国也就没有政治外交关系。中日之间地缘相邻,文化、经济、政治交流源远流长。1长期以来,日本工业的发展依赖
14、于中国提供的原料,中日之间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两国间经济利益的互补性与历史基础使得两国民间有较强动力自发开展交流合作。1952 年 6 月 1 日,日本代表高良富等 8 人访问中国,签订了中日第一次贸易协定,使日本人民认识到中日民间发展贸易的可行性。随着中日民间友好往来逐渐增多,中日双方签署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 、 友好贸易协议书等,民间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双边贸易也有所提升。1950 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仅为 4700 万美元,而 1971 年达到 9 亿美元,为1972 年中日建交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2中日经济依赖互补与中国崛起一般而言,依赖指的是对某项或多或少关系到体系生存的交换的倚赖。(
15、3对于国际问经济关系的分析,学者大部分采用罗伯特基欧汉 CRobe 时 Keohane)和约瑟夫奈 OosephN) 的相互依赖理论,他们把依赖定义为被外力所支配或受其巨大影响的一种状态。4基欧汉和奈认为对国际相互依赖进行政治分析的起点,是将非对称相互依赖视为行为体的权力来源。他们的理论解释了中日经济依赖互补关系的性质,并部分解释了中国崛起造成日本国民担忧的原因。(二)合作增加,中日经济由联系转为依赖互补中美建交至 21 世纪初是中日经济依赖不断强化、中国经济地位由弱转强的重要阶段。新中国的建立,由于美国的敌视政策促成了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中苏同盟。东西两大阵营对立形成的冷战结构,随着苏
16、联的霸权追求导致中苏同盟在 20 世纪 60 年代彻底破裂。到 1970 年前后,在美苏冷战中处于守势的美国调整战略,使中美两国基于双方的战略利益迅速走近,继而导致国际政治格局的改变。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为后来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奠定基础。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中国的对外关系产生了1樊如森、吴焕良;近代中日贸易述评飞史学月刊),2012 年第 6 期,第 58-65 页。2黄晓玲:(中国主要对外经济贸易伙伴),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74-276 页。3 Alex Inkeles, ;The Emerging Social
17、Structure of the World; , World Politics, Vol. 27, No.4, July 1975, pp.467-495. 4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中译本 2002 年,第 11-20 页。90 Inte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大厨崛起;Fl 中 H 经济关$:依攒互户户与战略厚弈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尼克松冲击;。在美国这一举动的剌激下,日本也就跟随美国突破了中日政治对立,于 1972 年 9 月和中国建交。美国出于战略的考量,敦促日本援助中国,希望中国能够成为制衡苏联的前哨。同时,当时
18、日本的当政者对于侵华战争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内疚感,以及对于中国这个处于贫困之中的邻居的长期的优越感且没有防备之心,这都成为密切中日两国关系、增加两国经济往来的因素之一。基于经济互补方面的考量,综合政治、心理等方面因素,中日经济关系在美国的影响下进入黄金发展期。这一黄金时期,中日经济的合作逐渐增多、联系愈发紧密,而逐渐形成了依赖互补的格局。1974 年 1 月中日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互给对方最惠国待遇;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与日本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中日长期贸易协议),中日双方经济关系从比较单一的商品贸易向投资、技术合作、政府资金合作等多领域拓展。1972 年中日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仅有 10
19、.4亿美元1,2001 年达到 877.3 亿美元。中日双方对对方的贸易依赖程度也在同时提高,在 1999 年日本对外贸易中,对中国出口占其出口额的 5.6%,从中国进口占其进口额的 13.8%;在 2000 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对日出口占其出口额的 16.7%,进口占其进口额的 18.4%0 勾 2001 年日本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3)从贸易结构看,20 世纪 70、80 年代,中国主要向日本出口原油、煤炭等资源和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以换取日本的机械设备、汽车、家电、钢材等工业制成品。20 世纪 90 年代后,工业产品出口占中国对日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000
20、年达到 81.8%,其中纺织品和服装占31.5%,机械、仪器仪表占 27.2%。在此期间,日本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都明显高于中国。1983 年日本贸易盈余超过联邦德国、资本输出超过英国,此后日本长期成为世界第一贸易盈余大国、经常收支盈余大国和资本输出大国。从 1985 年起,日本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海外债权大国,由此巩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世界经济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而同时期的中国,虽然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进步和高速增长,但由于基数小、基础弱,经济总量和国民收入远低于日本。2001 年日本的 GDP 为 40954.8
21、 亿美元,同年中国为 13248.2 亿美元,是日本的 32%,人均 GDP 是日本的 2.8%,中1黄晓玲:中国主要对外经济贸易伙伴),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76-277 页。2同(1,第277 页。3王毛平;中日经济相互依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分析;日本研究机 2009 年第 4 期,第 37-41 页。国际经济评论/2013 年/第 2 期 91 局应恒日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一阶段,日本在与中国进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优势,愿意对华援助且条件优惠,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给予最多支援的国家。此时虽然中日双方己经由经济联系逐渐过渡到经济依赖,但是经济关系仍然处于日
22、本强中国弱的格局中。(二)中国崛起,中日经济关系在相互依赖的深化中演变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在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而日本经济日渐消沉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贸易地位都发生了变化。中日经济在相互依赖中,地位逐渐走向了均势,并出现了中国的地位逆转,中日经济关系的竞争性也日趋提升。一方面,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一体化大潮下,中日之间为应对全球经济的波动和风险,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经济依赖互补不断加深。首先在双边贸易领域:中日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快速提高,2011 年两国双边贸易额更是达到了 3428.4 亿美元,是
23、 2000 年双边贸易额831.7 亿美元的约 4 倍。11 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高,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趋于下降。2002 年日本从中国进口一举超过从美国的进口,中国首次成为日本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07 年,日本对华贸易首次超过日本对美贸易,中国首次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2009 年日本对华出口超过对美出口,中国首次成为日本第一大出口目标市场。2010 年中日贸易额占日本总贸易额的 20.6%02010 年中日贸易额占中国总贸易额的 10.4%,比 2001 年的 17.29毛下降很多。2011 年日本下滑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而在 1993-2003 年日本曾连续 1
24、1 年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说明日本在中国贸易伙伴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衰退。事实上,正是中国的需求成为日本经济景气的最重要的支撑。这种中日经济地位走向均势、新时期日本在中国贸易伙伴中地位的降低,并不意味着中日经济依赖互补程度的减弱。因为考察中日经济的依赖互补关系,不仅要看贸易地位,还要考虑到中日贸易中的商品结构。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日贸易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商品多为工业制成品以及高技术产品,出口则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但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对日出口的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服装、1数据来源:联合国 UNCOMTRAD
25、E 数据库。92 Inte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大厨崛起 7 丐.tJ;中日经济关茶 J 依赖互得与战略厚弈机电产品为主的制成品出口明显上升,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特别是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中国在中日贸易体系中还是处于低端位置,构成对日本的技术依赖。当然,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中日贸易结构的变化,双方在互补性的基础上也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竞争。在部分工业品上,中日方面存在竞争,比如中日两国对美国出口中形成竞争关系的产品比重大约占 16%。除了贸易结构,贸易方式也是值得考察的因素。中日贸易以机电产品为主,在机电产品的产业内加工贸易中,日本跨国公司对华
26、投资占主导。1在中国制造的最终产品中,包含着相当数量日本制造的高技术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以钢铁为例,中国虽然是世界最大钢铁生产国,但仍要从日本进口大量高级钢材。从该角度来看,中日经贸合作关系是一种形式上对称、实质上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表 1 日本对华投资规模变化年份注:数额为实际使用金额,1980 年和 1985 年的数据为1979 一 1985 年的平均值。资料来源:王洛林等主编: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报告(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第 351-353 页;杨栋梁: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中华书局.2007 年,第505-506 页。除了双边
27、贸易领域,中日之间的其他经济合作也基于共同利益正蓬勃开展。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并积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FDI)。2011 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达到 63.5 亿美元,虽相比 2005 年的峰值 65.3 亿美元略有回落,但依然相当于 80 年代上半期平均水平的 40 多倍。2最近日本对华投资的增长,与过去作为跨国公司单纯的垂直一体化投资不同,越来越多的是由于中国的巨大市场需求的魅力所致。与此同时,伴随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也开始对日直接投资,特别是在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两国之间相互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也是两国经
28、济关系依赖互补加深的外在表现。从 1997 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到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形势的动IJ 北原基彦 u 日中结清 相互依存饲保 中国挂满 麦勤 波及,程路;社团法人日本经清研究七 夕一,28 年 3 月 25 日,5 叫-o2江瑞平、于潇潇 u 恢复邦交后的中日经济关系=发展、转型与前景;日本学刊),2012 年第 5 期,第 16-31 页。国际经济评论 12013 年 1:第 2 期 93 周应信荡使得中日两国意识到共同抵御风险的迫切需要。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两国在东亚区域合作 10+3 框架下的财金合作拉开帷幕,随后启动清迈机制,建成东亚外汇储备库,丰富了
29、中日财金合作的成果。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及其一系列后遗症更促使两国加强财金合作。双方开始互购国债,实现人民币与日元的直接交易。这也充分表明中日之间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依赖和互补性。当然,近年来,由于中日两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逆转,以及中日之间经济依赖的不对称性(日本对于中国更加依赖),导致日本国民心态的转变,加深其对于中国崛起的失落与担忧,使得中日经济关系悄然演变,逐渐走向战略博弈。在中日经济合作中,日本可能因过度依赖对中国的出口导致经济对外部市场高度敏感甚至脆弱,这是日本政客最为担心之处,也就成为其政治和政党活动中关注的焦点与博弈工具。1尽管中日经济关系存在着较强的依赖互补性,但日本的经济与贸易
30、政策因为政治利益需要,往往服从于政治诉求,在相互依赖和互补的同时经常与中国出现博弈和摩擦。比如在 2001 年 7 月底,自民党为取悦农民对中国输日蔬菜采取紧急限制措施:日本多个产业协会相继向日本政府提出限制纺织品、农产品进口的要求。所以,中日经济的依赖互补中既有对称的元素又有不对称的元素:既有敏感的依赖又有脆弱的依赖。日本对于这种依赖的担忧是导致中日经济战略博弈的原因之一,而中日经济地位走向均势又加深了这种担忧。中日国民心态转变与战略博弈(一)美国重回亚洲战略与日本政治民族主义盛行 1978 年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后的发展尤为迅猛,具体表现包括 1997 年中国
31、很好地应对了亚洲金融风暴 2001 年中国加入WTO,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发展更加平稳。;21 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之类的众多展望表明,在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都对于中国的崛起表示担心,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影响,进而改变世界的政治、军事力量分布,日美的优势地位将受到中国的威胁。因此 2001 年小布什时期的美国政府就确立了以遏制中国崛起为核心目标的相关战略。但;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得美国迫不得已改变政策走向,和1曹军;日本贸易收支连续三个月上旬出现逆差;(日本新华侨报网),2012 年 9 月 27 日,/ .jnocnews
32、.jp/news/show.asp 芷?id=58212.94 lnte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大厨崛起 FtlJrf1B 经济关$:依攒互户户与战略声言#中国一起共同推进反恐战略,推迟了遏制中国战略的实施。之后的十年,美国深陷反恐泥潭、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就提供了中国经济在相对宽松环境下十年的高速发展机会。在这十年里,中国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有了质的飞跃,国际影响力大增。日本则在 1990 年经济泡沫破灭以后,经济一直低迷,1990-2010 年被称为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日本经济年增长率为 1.1%;日经指数由 1989 年底的 38916
33、点,跌至 2009 年 3 月 7021 点:人均 GDP 从高峰期的第 4 位猛跌到 2007 年的第 19 位,国际竞争力从第 1 位掉到了 2008 年的第 9 位,国家的总债务占 GDP 的比率从 71%急剧上升到 174%。而中国经过十年发展,国力迅速提升 2008 年较好地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2010 年 GDP 达到 5.74 万亿美元,一举超越日本的 5.39 万亿美元 2011 年 GDP 已经领先日本 1.452 万亿美元。中国的迅速崛起不仅对日本是巨大冲击,而且对美国亦如此。西方世界对中国发展感到不适,因此掀起了遏制中国的浪潮。早在 1999 年 9 月 16 日华尔街日
34、报公布的一份民意测验显示,有半数美国公众相信,今后一百年中国将是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最大挑战者。美国在摆脱战争泥沼、金融危机之后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高喊;重回亚洲;的口号,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1日本受到美国影响,从美国亚太战略中感到了某种机会,产生了遏制中国的动力。美国在国际战略中一直擅长;平衡战略;在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的过程中,美国开始利用日本来制衡中国。由于钓鱼岛归属的模糊性,使得钓鱼岛成为美国挑起并能介入中日之间争端、在中日之间获取最大战略回报的工具。2010 年 9 月日本政府逮捕中国渔船船长,并不顾钓鱼岛领土归属存在争端的事实,起诉中国渔船船长,挑起两国争端,正是美国宣布
35、重回亚太的开始。美国的平衡战略和日本的民族主义一拍即合;美国重回亚太的战略也客观上助长了日本政治的;右倾化;。日本在二战后,由于战败以及和平宪法的束缚,政治上一直受到压制,不能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陷于停滞,国民自信力、自豪感和凝聚力不断下降。这为民族主义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树立一个假想的强大敌人会使得民族更加团结。而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在经济总量上出现的变化,不仅增强了中国国民的自信心,而且由此引发了日本国人对于中国心态的改变。日本国人感受到中国经济1周之然;朝鲜媒体抨击美国亚太战略;人民网),2012 年 3 月 30 日,hUp:l/world
36、.people4. cnlGB/57507/17546456.html. 国际经济坪论 12013年/第 2 期 95 周应恒发展带来的无形压力,长期形成的短时无法舍弃的心理优势和优越感与失落和嫉妒情绪迅速交织,甚至开始恐慌。日本不希望甚至恐惧中国的继续发展,而中国强势经济地位的历史记忆使得日本更为恐惧,但只凭借日本的力量很难遏制住中国的快速发展,所以日本采用的方法只能是依靠美国遏制中国,出现经济上越依赖中国、政治上就越靠紧美国的现象。1基于日美两国这样的共同战略需求的政策选择,必然表现为对中国进行孤立敌视与制造摩擦:比如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日本政府挑起钓鱼岛主权之争,挑起南海划界之争,制造各
37、种发展障碍:2005 年举行美日 2+2 会谈,商讨日美军事合作,把矛头指向中国:日本首相继续参拜靖国神社等 2012 年 9 月对钓鱼岛实行国有化购买等等。在中日经济、政治关系急剧变化的过程中,日本实质上是由于政治、国民心态的原因成为了美国的遏制中国战略的先锋,美国的战略必然对于中日经济关系构成重大影响。(二)日中贸易依赖程度加深与日本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同时,虽然自 2001 年以来,中日关系存在着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和政治斗争,在战略方面进行着博弈,但两国的贸易额却日益增加,相互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也日益加深。2001 年两国的贸易额为 877.3 亿美元,到 2011 年时两国的贸
38、易额已经高达 3428.4 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 2.9 倍。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则排在欧盟、美国、东盟之后,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高于中国对日本的依赖程度,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日本目前无法适应,国民心态是失落、妒忌、恐惧相互交织,可谓五味杂陈,必然表现为双方的战略博弈越发激烈,日本更加依赖日美同盟的强化来平衡对华交往的失衡。而日美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同盟的强化,必将对中日关系构成冲击,也使局势大大超越了两国以及经济的范畴。原本日本对于中国的不对称依赖,因为美国的加入变得更加复杂。从 21 世纪初的中日经济关系看,两国经济利益犬牙交错,一旦出
39、现冲突就会是;双输;。面对这种不断增加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和应对中国的崛起,日本政治的现实倾向,表现为实用主义与民族主义两面性。民主党 29 年坞山政权与 2011 年野田政权的路线矛盾,自民党的二次安倍政权的政策矛盾,也许能为这种矛盾思想在日本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混乱提供解释。21张桐;日本寻求美国支持钓鱼岛 4 没有主权争议立场;(日本新华侨报网),2012 年 10 月 15 日,/.jnocnews.jp/news/show.aspx?id=58570. 2与安倍在前次执政时首访中国,特别重视与中国关系态度相比,这次安倍政权从开始就表现出对中国的强硬立场。这种政策的矛盾和混乱,正反映日本两大政
40、党的政策理念都具有两面性。96 lnte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大厨崛起 Fi!J 乎与日经济关系 J 依攒互异户与.t 岛事原弈为了实现政治利益,展示民族主义和实用主义,日本政府有时不惜牺牲部分经济利益,寄望通过有限的贸易摩擦等实用主义手段减缓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这导致两国贸易摩擦日益增加。2001 年中日两国首先在纺织品上发生激烈摩擦,日本毛巾工业组合联合会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大衣、针织裙子、T 恤衫、丝织裙子等采取保障措施。同年日本对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如大葱、鲜菇等进行紧急限制。在制造贸易摩擦的同时,日本还急剧减少对华经济援助与日元贷款。2003 年 8 月日
41、本内阁通过了新的政府开发援助大纲),宣布大幅削减日元的宫方开发援助(ODA)总额且对外援助考虑国家利益,在 ODA 中引入政治标准和制裁手段,将援助重点从东亚、东南亚扩大到南亚和中亚,援助计划需与政策协调。日本对华贷款由 2000 年的 2144 亿日元削减到 2004 年的 8959 亿日元川、2006 年的 620 亿日元 l 勾,2008 年停止对华日元低息贷款的经济援助匀。为了迎合美国的战略,日本积极配合采取加入 TPP 等对日本可能具有巨大风险的政策,表现出牺牲经济利益在所不惜的倾向。但是,由于实用主义政治原则,日中双方贸易摩擦到目前来说还在可控的范围。不可否认的是中日之间除了摩擦,
42、也存在一些互利合作,比如中日之间在 2012 年 7 月扩大了十年前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的数额。东盟 10+3 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在积极进行中。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与情感因素,以及主导权的争议,中日之间的这些合作很难彻底深入到建立欧盟那样的多边合作组织。中日经济关系前景近年来中日经济关系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影响了两国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比如 1995 年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大幅下滑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日本对华 ODA 政策调整,大幅度减少对华援助额 2001 年中日之间首次出现较为激烈的贸易摩擦等。同时日本部分势力开始宣扬中国威胁论,认为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将缩小日本产
43、品的市场份额、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将致使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较强依赖会给日本经济带来威胁1黄晓玲中国主要对外经济贸易伙伴儿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5 年,第 287 页。2J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mofcom.govlaarticle/i 们 jVjl200703/2703归 429198.html.访问时间 2012 年 8 月 21 日。3J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ningxia.mofcom 币。vlaa 吐 icle/sjdixiansw/200604120060401949384. html.访问时间 2012 年 8 月 21 日。国际经济评论/2013
44、年/第 2 期 97 局应信等。当然,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与日美联盟在战略目标上的不一致所形成的战略博弈在经济领域上的延伸。日本政府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已经开始在经济战略上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对中国经济的高度依赖。首先是开展目标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对外援助和直接投资上也开始多元化,加大了对亚洲的另外一个发展中大国印度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和援助力度。尽管中日两国对双边自由贸易都持积极的态度,各自缔结的自由贸易协定(町、A)都在不断增加,但中日 FTA 却一直没有进展,甚至中国一直被日本排除在其自由贸易对象之外。但是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进展来看,缺乏强有力的主导国家是东亚合作难有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所在
45、,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两国必须在未来东亚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与良好经济关系会有助于两国的经济发展与竞争力提升。中日经济在依赖互补中加强合作符合两国的经济利益和东亚区域发展的利益。从两国资源禀赋的非对称性和经济发展趋势看,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需要不断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来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层次。日本是资金大国和技术强国,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以及技术输出会对中国的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日本国内资源缺乏,消费市场有限,为维持其经济大国的地位,更需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而鉴
46、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与保持良好经济关系将是日本维系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必要条件之一。中日经济的依赖互补性不仅在历史上加快了中日两国的发展,而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存在,并且继续为两国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从中日两国产业结构的差异看,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升级换代阶段:日本产业结构也在更高的平台上不断高等化,需要为部分产业寻求海外生存空间。日本是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而中国则是正在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的产业结构存在梯度差异,这将推动两国经济合作进一步向纵深拓展。从两国贸易结构看,日本主要从中国进口纺
47、织品、机电音像设备及零部件、食品、矿产品、光学仪器及零部件等,对华出口机电音像设备、化工产品、塑料及塑料制品、光学仪器及零部件等。着眼于未来,中国正在加强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逐步改变中日经济合作中的低端不利地位,逐渐扭转主要依赖廉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对日经济合作的局面,98 Intemationa1 Economic Review 大国崛起 F 的.中 H 经济关系 r 街攒互排与战略摩弈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等,最终在中日经济合作中逐步突破垂直型分工的被动地位。未来中日经贸合作的方向应该是向水平型产业内分工发展,就像如今的日美经济合作和欧美经济合作,
48、中日双方经贸合作关系最终会发展成一种对称性的相互依赖关系。虽然从经济层面上分析中日是;合则两利;但是日本还是有为了政治利益牺牲部分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所以未来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钓鱼岛事件验证了日本确实有可能会这么做。前文提到日本除了有善于向强者学习、长期开放的特质外,同时还有敢于挑战强者的勇气。而如今,日本更是拥有美国的支持,依托日美联盟,有较大的挑战中国的勇气、动机和能力。同时,日本也担心现在如果不挑战中国、减缓中国的发展,那么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中国更加强大之时,日本不仅更难遏制中国,而且在地位上还会回到 1853 年前的弱势,这是日本更加难以容忍的。中国对于日
49、本依赖的减弱、日本对于中国依赖的加强也加剧了这种担忧。中国政府应对日本的挑衅应坚持的原则:不能回避退让,不去主动升级,必须针锋相对,力争主动可控。面对日本政治不断的右倾化和不断制造的经济外交摩擦,中国应该在国际舞台上,更积极地去揭露日本的挑衅行为和批判日本企图改变战后国际秩序的图谋,争取世界以及日本国内正义力量的支持。保护正当权益,维护发展战略机遇,坚持和平崛起。对待日美同盟在亚太地区对中国的战略遏制,中国还可以采用合纵连横的战略。日本和周边的俄罗斯和韩国存在领土争端,日本和朝鲜的历史恩怨还没有了结,中国可以借助共同的战略诉求,联合俄罗斯、韩国以及朝鲜对日本施加政治压力。同时,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也一直处于美国的战略遏制下;在对抗美国的战略遏制这一点上,中俄也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在美国专注东亚的时候,中国也可以加强发展和非洲及南美发展中国家以及欧盟等国的关系,尤其是和法德的关系。法德等欧洲发达国家虽然在文化上和美国有一些共同属性,但是法德在美国的东亚战略上一直处于中立。总之,在中国崛起、日本经济不振以及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