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课程标准、中招考点、两类结构”的教案设计教学内容:小石潭记(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备课单位:商水县直一中 备课人:蒋智慧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教材分析:小石潭记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 200 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
2、的热爱。 3.中招考点2011 年河南中考就已经考过这篇课文。形式采用与袁中道游青溪记进行对比阅读,4 道小题。1 题 1 考点:实词理解、句子翻译、文意理解、迁移运用。古诗词阅读考查点有炼字、赏析诗句、诗人的思想感情、描述画面、词语指代义,其中炼字、赏析诗句、诗人的思想感情为高频考点。4.学情分析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又应是本文学习的另一个重点。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
3、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二、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2.能借助注释翻译课文一二段,积累文言字词。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 1,设计一个活动:能正确朗读课文。2.针对目标 2,设计两个活动:结合手中工具书,能借助注释翻译课文一二段;归纳这两段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词汇现象。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三)新课讲解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自学指导一:内容:课文。方法:读课文并圈划出生字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时间:7 分钟。要求: 读准字音; 掌握节奏; 注意语调自学检测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4、(hu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n)石底以出,为坻(ch),为屿,为嵁(k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lu) /摇缀(zhu),参(cn) /差(c)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能读准字音,准确划分节奏。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停顿;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下澈,影/布石上,佁(y)然/不动;俶(ch)尔/远逝,往来/翕(x)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du)折/蛇行,明灭
5、/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o)无人,凄神/寒骨,悄(qio) /怆(chung)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ng)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学习目标 2:通过默读课文、查找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能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第 1-2段自学指导二:内容:课文方法: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先自学,再同桌交流,找出规律,归纳方法要点。时间:10 分钟。要求:1. 能准确翻译课文。2. 归纳重点实词、虚词自学检测二:翻译课文一二段。要点归纳:一词多义:全石以为底 全石底以出 潭中鱼可百许头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日光下澈重点词语解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能准确翻译课文。 1.翻译句子的方法:基本原则:信、达、雅。常用的十种方法:替、留、删、补、调。当堂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篁(hung)竹 清冽( li ) B、为坻(ch ) 为嵁(kn)C、参差(cn c) 佁(y)然 D、俶(ch )尔 翕(x)乎2、 填空本文选自_ 。作者_,字 _,_朝著名_。作者被贬为 _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