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0 课 诗五首主备人:李 峰 备课时间:2014-5-12 复备时间: 总第 课时章、节 第六单元 课时 第 1 课时 课型 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来源:学优高考网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
2、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 、 桃花源记 、 归园田居 、 饮酒 。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 ,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
3、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来源:学优高考网讨论诗歌层次。明确:本诗分为两层。第一层:14 句,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第二层:510 句,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诗歌。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明确: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 “远”的对象是什么
4、?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适时板书)2、研习第二层 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来源:学优高考网教师复备教学过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 “采菊” 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悠然见南山” 中的“ 见”可否改为“望”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
5、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 “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 ,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
6、,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 。 “相与 ”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 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 ,正好为两句的 “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这里强调一个“ 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适时板书)3、学生齐读全诗。 五、小结: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六、布置作业:背诵、默写饮酒 。教学反 思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