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90.50KB ,
资源ID:5081275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50812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doc)为本站会员(myk79025)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doc

1、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刘乃安摘要:与粮食作物相比,通常单位面积耕地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高,这印证了适度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需求,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要求使之形成了两难抉择。本文从几个视角就此问题加以分析认为,我国农业从制度创新到技术创新的发展,为加快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业提供了空间,国家可以在粮食虚拟土地资源战略下利用国外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积极开展粮食国际贸易,有助于解决国内粮食需求缺口,保护本国的稀缺的水土资源,又可充分的发挥国内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关键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国家粮食安全;粮食虚拟土地资源;种植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1978 年改革开

2、放的号角在中国大地响起,但这只是一个信号,一个开端,已经执行了近 30 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其影响是深、广、远,不是一句“改革开放”就可以使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农业更是如此,我们国家不仅有幅员辽阔的农村、十几亿之巨的农民、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力,而且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民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低,大概也基于此现状,自 1982 年,国家针对“三农”问题在连续的五年内连发五个“一号文件”,在激活“三农”以推动全国改革大局的目的下,农副产品统购统销的制度被废除,土地承包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从制度层面得到认可与确立,农业生产的局面得以展开,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制度推动增长的空

3、间有限,农业局面不可能获得彻底扭转,正像黄季焜所言1,“制度创新的贡献重大,但只是一次性的飞跃”,对粮食生产增长的影响因作物而异大约在 30-35%之间,技术进步才是中国粮食生产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他说在改革初期(1978-1984 年)技术进步在水稻生产增长中的贡献率为 48%,在其他粮食增长中的作用更高,在改革的中后期(1984-1992 年),技术进步更是成为粮食生产增长的关键因素。那究竟如何才能在技术层面盘活我国的农业,破解“三农”难题,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政府、学者、农民等主体都在总结、在深思、在探索。在经历了18 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后,2004

4、年中央“一号文件”又重新定格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努力寻求破解“三农”问题的途径,继 2004 年“一号文件”后的 5年里,中央政府在我国历史上创纪录性的连续 6 年的“一号文件”关注“三农”,这 6 个“一号文件”主要聚焦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业稳定农民增收,试图借助制度的完善以引致农业技术创新以破解“三农”发展困局。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从其中的一个点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切入,考察我国在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选择上,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国内的优势资源搞活种植业,做大作强种植业,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2。 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种植业的

5、简要说明 现 阶 段 的 农业的范畴广泛,可 分 为 植 物 栽 培 和 动 物 饲 养 两 大 方 面 , 包括了农、林、牧、副、渔五大类,其中“农”即传统农业种植业,它主要由粮食作物种植与经济作物种植两大类构成。在科学上,粮食作物被称为禾谷类作物(分类上属于禾本科),是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亦可称食用作物,其产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栽培粮食作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粮和某些副食品,以维持生命的需要,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和大部分粗饲料,

6、故粮食生产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我国经济作物种类繁多,由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椰子)、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组成,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是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又可称为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具有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 粮食生产是农业的起源、基础,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关于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政策界与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已形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

7、学术专著,也基本形成了公认的学术观点。相比之下,尽管各地都在培育特色农业、特色经济,探索本地的农业发展道路,但受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呼声的左右,经济作物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思想认识困境,相关研究的热度也较低。因而,立足我国实际,更客观地理清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三、从多个视角看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一)中国稀缺的耕地资源 其一,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所发布的2007 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全国耕地 12173.52 万公顷(18.26 亿亩),园地 1181.31 万公顷(1.77 亿亩),林地 23611.74 万公顷(35.42 亿亩),牧草

8、地 26186.46 万公顷(39.28 亿亩),其他农用地 2549.11 万公顷(3.82 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2664.72 万公顷(4.00 亿亩),交通运输用地 244.43 万公顷(0.37亿亩),水利设施用地 362.86 万公顷(0.54 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与2006 年相比,土地“四减三增”:耕地减少 0.03%,园地减少 0.04%,林地减少 0.002%,牧草地减少 0.03%,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 1.11%,交通运输用地增加 2.05%,水利设施用地增加 0.37%。2008 年国土资源公报告诉我们,虽然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2008 年土地整理复

9、耕开发补充耕地 344.4 万亩,但同期全国耕地净减少 29 万亩。其二,中国只有世界 7%的耕地,在世界上排名第 126 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 1.41 亩,相当于世界人均 40%,印度1/2,美国 1/8,俄罗斯 1/10,加拿大 1/18,澳大利亚 1/283;而所养活的人口却占世界的 22%,居全球首位。在全国 2800 多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确定的 0.8 亩警戒线的有 666 个,占 23.7%;人均耕地面积低于 0.5 亩的有 463 个,占 16.5%4。但是,自 1957 年以来,我国的耕地就一直呈现净减少的态势,在“六五”期间到“十五”

10、期间的 25 年内,我国的耕地净减少 18180.6 万亩,相当于 2007 年调查统计的全国耕地面积的9.96%,年均减少 727.224 万亩;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耕地资源转为建设用地的速度也在以更大的步伐行进,自“八五”以来的 15 年,耕地减少量大幅增加,“八五”期间、“九五”期间、“十五”期间年均减少量分别为 210.66 万亩、502.62 万亩、1848 万亩,年均耕地减少量呈现 3 倍左右的增幅(详见表 1)。其三,另据有关部门土壤普查,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养分失调,有的地区地力锐减。全国约有 1.8亿亩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不到 0

11、.6%,有 11.6 亿亩缺磷,4.1 亿亩耕地缺钾,2 亿亩耕地磷、钾均缺;水土流失的耕地约 6.3 亿亩,沙化的耕地 1 亿亩,盐碱化的耕地 0.2 亿亩,浅育化的耕地 0.7 亿亩,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耕地耕层浅、土质不良或过酸过碱。 表 1 中国“六五”到“十五”规划期间的土地减少状况 (万亩) 项目 “六五”期间 “七五”期间 “八五”期间 “九五”期间 “十五”期间 合计 净减少量 3529 1845.2 1053.3 2513.1 9240 18180.6 年均减少量 705.8 369.04 210.66 502.62 1848 727.224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12、计算整理 从上面列举的一连串的数据资料不难显示出,中国虽是一个大国,拥有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只有 1/10 的土地适宜于耕种 ,人均耕地资源更是十分有限、宝贵,即“七分山水、二分草原、一分耕地”的国土布局。而研究成果已经证实,粮食作物同经济作物相比,具有显著的土地密集型的产业特点,即生产中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要通过大量的土地投入来进行生产的部门,而经济作物与之不同,在生产中需凭借大量的劳动投入来完成生产,具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点。因此,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的实情,靠大量增加土地资源投资来拉动农业种植业发展,增加种植农户的收入,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根本行不通。 (二)农业劳动力资源现状的残

13、缺优势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有世界 22%的人口,劳动力资源尤其农业劳动力资源富余,但是农村劳动力竞争力低下,摆在国家面前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仅可看作是一个残缺的优势。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着几个新的发展趋势:一是人口总量大,农业人口比重高。据 2005 年全国 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5 年11 月 1 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 130628 万人,与 2000 年 11 月 1 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 126583 万人相比,增加 4045 万人,增长 3.2%,年均增加 809 万人,年均增长 0.63%。其中,城乡人口分别为 56157 万人、74471 万人,各占 42.9

14、9%、57.01%(详见表 2)。二是老龄化社会的趋势加快,人口结构不合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改善了居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降低了人口死亡率,提高了人口平均寿命,尤其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大大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使得中国迅速由“婴儿潮”迈向“银发潮”,也使“未富先老”现象在我国出现 5。据 2005 年 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 0-14 岁的人口占20.27%;15-59 岁的人口总 68.70%;60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 11.03%。与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 2.62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0.76 个百分点,其中,6

15、5 岁及以上的人口已经占7.69%,与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其比重上升了 0.73 个百分点(详见表2),需要依靠社会供养的人群占到全社会的 1/3 强。三是“精英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模式。随着劳动力转移加快,转移的特点也越来越清晰稳定,能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基本具备下面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年轻身强力壮者;接受教育程度高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者;社会关系网广者;家庭劳动力过剩者;工作经验丰富者等等,因此,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者一般是在非农就业中失去优势、缺乏竞争力的人群。据白南生等(2007) 6基于安徽省劳动力输出集中地三个村的调查显示,农

16、村中 50-59 岁的老人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比例为 90.3%,60-69 岁老人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比例为 77.9%,70 岁以上老人参与生产劳动的比例为 29.5%。 表 2 2005 年全国 1%抽样人口变化 按城乡分组(%) 按年龄分组(%) 类 别 总人口 (万人) 城镇 乡村 0-14 岁 15-59 岁 60 岁及以上 2005 年 1%抽样 130628 42.99 47.01 20.27 68.70 11.03 第五次人口普查 126583 36.09 63.91 22.89 66.84 10.27 变化率(抽样) 3.20 6.90 16.90 -2.62 1.86 0.7

17、6 资料来源: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国家统计局,2006-3-16. 不难看出,尽管国家在严格贯彻计划生育国策,人口自然出生率明显下降,但站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上,我国人口增长的绝对数仍然很大,改变不了中国劳动力资本充足的优势,然而在我国劳动力资源从宏观上看充足的背后隐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另一方面,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有大量的人“走出来”或者有过从事非农工作的经历,然而农村仍然不乏富余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存在着留守农业的“花甲军”、“妇女军”和“儿童军”等低劳动能力甚至无劳动能力的社会群体,他们适应社会能力和参与竞争能力很低,而且这种趋势呈现逐步扩大的态势。根据马

18、晓河(2007)测算 7,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着大量劳动力剩余问题,大约 1.1 亿,其中,40 岁以上的占 50%,女性占55.37%,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 42.96%。显见,目前农业中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很难满足当前非农产业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这一部分人选择去城镇从事非农就业的通道基本上已经被关闭。因而,这就涉及一个如何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残缺优势和使老年人乐业、老龄社会和谐的问题。根据速水-拉坦的“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从根本上责任还在于社会,社会应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选择能够节约我国具有明显的稀缺性的土地资源而去充分的利用拥有优势的劳动力资源的技术来推动农业种植业的发展,积极引导

19、已经丧失了竞争优势的人群安心留在农村、立足农业、更新从农业中“淘金”的方式与思维,使这一部分无力转移人员从事劳动密集型种植业,发挥劳动资源潜力,使我国的“老年农业”、“妇女农业”焕发活力,这既是当前他(她)们最可能的岗位选择,也是社会应负起的适应农业资源现状的劳动力岗位安置责任。 (三)单位土地收益分析 1985 年-2004 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非农就业人数由 6714 万人增加到19099.3 万人,非农就业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也由 18.1%增加到38.4%。而中国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在 1000 万人左右,每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 800 万人左右,下岗人员 100 万人,虽然中国

20、经济保持平均 9.4%的年增长率,但在现有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约束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最多仅有 900 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8。因此,如此大规模劳动力转移能力的持续性和城市接纳非农转移劳动力的潜力问题都值得我们重新考究,是否可以运用“田忌赛马”式博弈策略从农业产业内部消化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资源呢? 蔡昉(2007) 9对中国 17 种农产品耗费劳动量与其土地生产力的关系所作的分析表明,在作物生产中,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越高,每亩净产量也越高,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而粮食生产具有土地集约的特征,经济作物具有劳动集约的特征。根据调查资料,中国经济作物平均每亩投入劳动量大约是粮食作

21、物的 2-5 倍,反过来来看,就是说经济作物所需要投入的土地量相对较小。这一研究成果内部隐含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农业种植业结构中,可以通过有效的利用我国的富裕劳动力资源优势替代并最大限度地回避稀缺土地资源劣势而至少能保持单位耕地(或土地)成本收益不变。种植业的这一特点受到很多农业经济研究者的重视,调查资料也给予了肯定性支撑,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稻谷、小麦、玉米每亩人工成本分别为 184.54 元、121.34 元、148.38 元,相应的成本利润率分别为 39.06%、20.37%、24.36%,最高的稻谷每亩所能收到的收益不到 200 元;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平均情况为:每亩人工成本 151.37

22、元,成本利润率 28.84%,收益 122.58 元/亩。种植经济作物的人工成本与成本利润率基本都高于粮食作物,如:棉花、蔬菜、油料的每亩人工成本分别为 397.43元、752.49 元、156.80 元;成本利润率为别为 41.86%、92.13%、54.60%,单位收益较低的油料作物种植也稍高于稻谷,超过 200 元/亩,单位土地成本收益与在本土地上人工成本的付出基本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详见表 3) 表 3 我国若干农作物单位成本收益比较 产量 (公斤) 产值(元) 成本(元)利润(元)利润率(%) 现金成本(元) 现金收益(元) 现金利润率(%) 人工成本(元) 稻谷 431.00 68

23、6.02 493.31 192.71 39.06 274.06 411.96 50.19 184.54 小麦 325.08 468.96 389.61 79.35 20.37 221.23 247.73 11.98 121.34 玉米 422.60 487.82 392.28 95.54 24.36 191.12 296.70 55.24 148.38 棉花 74.80 1122.86 791.50 331.36 41.86 338.54 784.32 131.68 397.43 蔬菜 3412.20 3350.56 1743.86 1606.70 92.13 990.70 2359.86 1

24、38.20 752.49 油料 173.80 570.09 368.76 201.33 54.60 176.53 393.56 122.94 156.80 粮食 393.10 547.60 425.02 122.58 28.84 228.80 318.80 39.34 151.37 代表采用了 2004 年数据,其中:油料是两种油料平均;粮食是三种主要粮食平均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6 年)。 (四)粮食安全战略隐含适度利用虚拟土地资源 我国是人口大国,“填饱肚子”问题是关系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甚至世界稳定的基本性问题,尽管中国人民已经依靠自己的力

25、量基本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不论从国内还是国际上看,中国粮食的自给自足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农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点,围绕饥饿能否重新叩响中国大门的问题所形成的专著及文章相当丰富,涉及粮食安全问题的课题结了有立,新世纪以来的连续 6 个年度“一号文件”中每个文件都对粮食生产、粮食安全问题给予了浓重的一笔,关于“粮食安全”问题更受到社会的重视。那究竟应该怎样界定“粮食安全”问题?通常意义上我们所指“粮食安全”是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1974 年在罗马召开的首次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精神所界定,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从“粮食

26、安全”界定来看,不考虑社会个体或家庭的经济性收入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个含义也扩大了粮食安全的范围,无形中加重了政府的负担,使粮食安全的内涵超出了口粮消费、种子用粮和主要的工业用粮的范畴,包括了全部的工业用粮和饲料消费,覆盖了全部的粮食消费。实际上,我国的口粮消费和种子消费已经趋于稳定,年际增加的粮食消费量主要集中在饲料粮和工业粮(详见表 4)。畜牧业与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大大拉升了我国对粮食消费的需求,加剧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但这一部分粮食需求不应该属于“粮食安全”范畴,也不应该是政府要考虑的“粮食安全”政策应解决的问题,而是应该通过市场供需规律和价值规律引导化解,注重对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的

27、灵活运用,尤其要合理开发国际市场,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这一点是基于三个前提:首先,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在逐年提高,粮食安全系数从1952 年 1.16 提升到 1997 年 1.62 ;其次,参与国际粮食贸易,进口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是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 ,是一种土地供给措施,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经济福利。刘红梅等(2007)凭借统计资料通过测算认为,2004 年中国通过进口主要粮食品种(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的虚拟土地资源为中国节约了 1297.5 万公顷的播种面积,分别相当于当年中国播种面积的 8.45%和耕地面积的 10.60%10;再次,我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截至 2008 年末,我国外

28、汇储备规模达到 19460.30 亿美元,全年增加 4178 亿美元 ,同 2007 年 4619.49 亿美元的增长量有所下降,远高于 2006 全年 2473 亿美元增量。很多研究成果都已证明,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合理区间,因此不用担心适度进口粮食会引起外汇支付困难或外汇紧张等问题 11。 表 4 中国粮食消费结构状况 (亿斤) 口粮消费 饲料消费 工业用粮 种子用粮 合计 2005 年 5380 3230 1106 238 9954 2006 年 5350 3330 1240 240 10160 增减变动 -30 100 134 2 206 资料来源:毛明华的文章“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

29、形势的基本判断”,调研世界,2007.06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得出,面对我国富余的劳动人力资本和稀缺的土地资源的“一多一少”现实,应根据粮食作物土地密集型与经济作物劳动密集型的特性出发,通过诱致性技术变迁加以引导,调整种植结构,发挥劳动资源之优势,降低土地资源之劣势,增加单位土地中劳动量的投入,推动区域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础,而且能够提高单位土地成本收益,增加滞留农村从事农业种植业者的土地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助推新农村建设。这一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布局优化策略隐含了如下政策建议: 1.端正认识。其一,正确的看待种植业结构的调

30、整。根据地域资源状况,适度调整粮食作物种植业的比重,增加经济作物种植业比重并不等于鼓励放弃种植粮食作物,更不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是与粮食消费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即使放弃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业将全部的耕地资源投资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也难说就能保证国家粮食战略的安全,这中间涉及单位土地成本收益问题和土地资源适耕性等问题;其二,正确的区分“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自给自足”,这是两个虽息息相关但又非可等同的概念,正确的界定利于粮食安全战略。 2.参与国际粮食贸易,进口虚拟水土资源。虽然有关参与粮食国际贸易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考一直在进行,但事实上,由于过分强调粮食自给自足,长期以来已经在影响着

31、中国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 9。国家应该在保障口粮需求、种子需求、主要的工业需求基础上,广泛的参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贸易行为,进口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这就等于国家在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行虚拟化的间接性进口,节约并保护本土稀缺的水土资源,起到缓解国内水土资源压力的潜在功能。各地应该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情况发挥其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业,实现按照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原则进行区域专业化分工。 3.构建农业技能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土中淘金”本领。知识是软资本,能给靠天吃饭的广大农业从业者带去启迪,促进农业传统种植方式的改进,将科学与土地结合,把技能同农民相连,使农民在土地上靠技术知识和科学本领提高

32、生活质量,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4.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基地补贴制度。鉴于种植粮食作物存在单位成本收益的天然弱质性特征,国家应以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依托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基地”,基地主要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需求安全的重任,国家坚持鼓励、奖励政策,以“公平与效率”原则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基地补贴制度,即从全局看,确保农民单位耕地收益的公平性,政府保护价弥补从事粮食作物种植与经济作物种植之间的单位收益差,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从农户来看,提倡效率,多劳多得,多种多补,培育、支持粮食生产大户的发展,对为国家粮食安全多贡献者多补贴多奖励,充分激励他们生产、革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解

33、除经济作物种植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注释: 1李希光,聂晓阳.饥饿会重新叩响中国的大门吗.改革出版社,1996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出版社,2006 3陈百明.土地资源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胡岳岷.中国粮食安全的政治经济学.经济评论,2007(4) 5邓大松,陈文娟,王增文.论中国的养老风险及其规避.经济评论,2008(2) 6白南生,李靖,陈晨.子女外出务工、转移收入与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基于安徽省劳动力输出集中地三个村的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7(10) 7马晓河,马建蕾.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中国农村经济,20

34、07(12) 8唐茂华.成本收益双重约束下的劳动力转移.中国农村经济,2007(10) 9蔡昉.穷人的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刘红梅,王克强,石芳.中国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11) 11张吉祥.贸易自由化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条件.调研世界,2007(3) 本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9B085。 刘乃安单位:长春税务学院经济系。 实际上,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负作用自然力等因素影响,这个数据正在逐年减小。 胡靖在专著“入世与中国渐进式粮食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中提供了一种判断粮食安全的方法,即=q/s,其中为粮食安全系数,q 粮食人均占有量,s 为生存性粮食安全最低数量要求(248.56 公斤),越高粮食安全性越高,一般1。 粮食虚拟土地资源进口是指在本国土地资源有限并导致粮食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进口粮食实现“使用”别国土地资源满足本国粮食需求的目的,藉此解决本国粮食需求和土地供给之间的矛盾。 人民币升值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都给我国的外汇储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储备量有所下降,但仍充足。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