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高 考 作 文 的 创 新高考作文的创新,其具体要求是:“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见解如何“新颖”?一、多向思维即我们在对人、事、物、景发议论、述观点的时候,不拘于唯一的一个角度去褒,去贬,而应打破僵化思维,打破定势思维的模式,不断地变换立论角度,去分析,去挖掘,去探究,从而“述人之所未述,论己之所独窥。 ”如滥竽充数 ,一般人读了此则寓言,认为主要是批评齐宣王搞大锅饭,批判南郭先生不学无术,不懂装懂,打肿脸充胖子,从而钻制度的空子捞取不应捞取的私利。其实,我们再读这则寓言的时候,完全可以把眼光从齐宣王和南郭先生的身上移开, “换一种审视角度
2、” ,去看一看齐湣王,就可以发现,他变群吹为独奏,勇于改革,决不因随,使混饭吃的人再也混不下去了。这种改革精神,值得褒扬和点赞。我们还可以把眼光移开,去审视与南郭先生一起吹竽的那帮乐师。他们明明知道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无人投诉,无人举报,使庸才得以舒适地混下去。可见,坚持正义,指斥邪弊,是需要多么的勇气啊!舆论导向不正确,腐败就难以根除。换一种立论角度,新的见解就会出人意料地扑面而来,汩汩奔流。又如,寓言兔兔赛跑 ,本是批评兔子“自我感觉良好” ,先天素质强,因此藐视对手,导致失败。但我们重读此文的时候,可以把兔子的问题抛在一边,去问教练:你为什么不现场督导?我们也可以质问啦啦队:你们为什么任
3、凭兔子比赛时睡觉,而不去呼唤他,吵醒他,批评他,激励他?我们可质问裁判:乌龟在爬,兔子在睡,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公正吗?你当裁判的正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啊!请问你为了公平、公正到底做了些啥?我们甚至可以质问乌龟:当你超越兔子,锐意前进的时候,明知别人在睡觉,你却不喊醒他,你这样“赢” ,赢得光彩么?赢得心安理得么?不断地更换立论的角度,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格外开阔,我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格外灵活,我们的观点就会变得格外新颖。多角度思维,可以拓展成为从多角度“找原因” ,从而得出与众不同的高论。如秦与六国灭亡的教训,贾谊认为秦国灭亡,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4、,破灭之道也。苏辙认为:六国破灭,是齐楚燕赵“与秦而不助韩魏” ,致使秦远交近攻,灭了韩魏,打开了东进的大门,也就横行无阻了。笔者认为:秦国灭亡,弊在秦始皇交班太迟,让宦官赵高“矫诏”钻了权力真空的空子,让胡亥接班,最终灭亡。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原因寻找得越多,越新颖,便越精彩,越中肯。- 2 -面对同一件事物, “千人一面” , “千口一腔” , “异口同声” ,随声附和,是难以产生真知灼见的。多角度思维,可以从“条件”方面去多限制,多要求。如我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但学生要想出类拔萃,除了做到“勤”与“苦”二字外,还可以要求拥有别的要素。因此,有人运用“发散思维
5、” ,纵笔高论:“书山有路思为径,学海无涯问作舟” ;“考试有路研为径,高分无涯笔作舟” ,一个不动笔的人,在考场上再怎么“深思熟虑” ,也难以得分。多角度思维,可以变换不同的对象,述说他们类似的特征。如有人说:“人能走多远,这话不要问双脚,而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话不要问身躯,而要问意志;人能创造多少?这话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智慧;人能看多远,这话不要问眼睛,而要问胸襟。 ”作者由脚谈及身躯,再谈及手和眼睛;从志向谈及意志、智慧、胸襟,对象不断变换,这就拓宽了视野,增添了思维的新意,增添了语句的灵气,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二、逆向思维即人褒我贬,人贬我褒。 “反弹琵琶” ,亮出新意。如:水至清
6、则无鱼水至浊更无鱼。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甜口更利于病,忠言顺耳更利于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类似的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人反弹琵琶:“侧看成岭横成峰,远近高低可相同,要识庐山真面目,必须来到此山中。 ”苏轼强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而有人则强调“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口尝一尝梨子。 ”同样显得深遂、深刻。把别人嚼过的馒头再嚼一遍,无味;把别人述过的观点剽窃式地复述一遍,无耻;只会附和他人,不会独抒新见,无能。如:“你有你波涛汹涌的豪迈,我有我涓涓细流的从容;你习惯在高山间一泻
7、千里,我习惯在小桥下缓缓潜流,你是大江,我是小河。你有你无拘无束的洒脱,我有我波澜不惊的沉稳;你有你浊浪排空的豪放,我有我润物无声的细腻。你伟大,我并不渺小;你伟岸,我并不卑微。百舸争流是你的风采,小桥流水是我的丰韵。豪放与婉约,是生活中并开不败的两朵奇花”这段对比文字,把两类不同气质,不同性格,不同生活态度的人写得栩栩如生,给人启迪极深,挣出了从前那种非对即错,非褒即贬的定势思维,观点显得新颖、别致。以上谈的是文章观点的创新。- 3 -关于文章材料的创新,方法有二:1、舍弃陈旧材料,多用热点材料。有人一谈及助人为乐,就以雷锋为大嫂买火车票为例。虽然雷锋精神永不过时,但关于他的事迹,人们过于熟
8、悉,专用他的材料,无新鲜感,就吊不起读者阅读的胃口。文章中材料的运用也要“与时俱进” 。现在我们每一年,央视都会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把这些热点英雄的感人事迹引进文章之中,文章便有新味。这正如新米煮的饭最好吃。用陈米煮饭,炒它过七八上十遍,谁还愿意吃它?有人一谈及“百折不挠,直至成功” ,就引用爱迪生选灯丝的故事。事例过于陈旧,读者就会厌读。大到国际热点,国内新闻,小到我们高中生每天的鸡毛蒜皮的琐事,事虽繁琐,但有新意,把它们用进文章里,就会使文章充满时代气息。 “文中有我,文中有时代,文中有新意。 ”2、把旧材料嫁接、翻新:这恰如把穿旧的旗袍,改成比尼基;把穿过了的长裤,改成短裤头;
9、把穿过了的毛衣,改成毛鞋,只要形式上“出彩” ,质料上不新,关系不大。旧材料嫁接、翻新,用作家冯骥才的话来说,就是:“作家在感受生活时,是把生活打碎了,像碎块和粉沫一样贮存起来的。在塑造人物时,再把这些碎块重新组织起来。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从生活无数人与事中间提取来的。 ”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即作品中的模特儿“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这正如农妇的千层鞋鞋底,用的都是各种旧衣、破布片,把它们一层层浆粘在一起,就成了耐看耐穿的新鞋底了。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一个“拼凑”出来的人物。她美丽的外表是根据普希金的女儿玛丽娅哈亭描写的;她的事件是从一个朋友苏克何蒂娜的经历中吸取的;她的悲惨结局、自杀方式则是按他家邻居附近的一个庄园女管家来写的旧材料与旧材料组织、更异,正如将煤渣与水泥掺杂,可制成建筑用砖;地沟油和甘蔗渣,用处不大,一旦制成生物燃料,照样可焕发出新的光彩,新的活力。至于说文章构思的新巧、文章个性特征的显示,限于篇幅,以后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