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向一 文言断句,1.断句的考查情况因为文言断句更能综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近年来,不断有省份的高考试题中出现该种题型。2009年广东卷、北京卷、重庆卷考查了断句,2010年浙江卷、北京卷、湖南卷、重庆卷考查了断句,2011年浙江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重庆卷、江西卷考查了断句,福建考纲也有此能力要求。,高考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题型主要有两种形式:客观选择题,答案提供四个选项,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如2010、2011年湖南卷、2011年江西卷);主观题,给出选文(或选文外)的一段文字,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标出停顿。这是除湖南卷、江西卷外其他省市采用的考查题型。文言断句逐渐成了
2、文言文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既要高度重视,也要掌握一些相应的应试对策。,2.断句的基本原则总原则: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断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以下几点虽是特例,但都和“语气”有关:(1)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2)句首状语后要断句。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 (3)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停顿的词语(如“者”)时
3、,其后要断句。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本纪)(4)句中出现表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5)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6)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7)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家)(8)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者之间则需要断句。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这一句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内部则不必断句。,3.断句的基本策略
4、简要地说,断句的基本策略是:(1)整体把握语段含意;(2)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3)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4)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例:,用“/”为材料中画线的文句断句。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 有 丘 陵 之 险 虎 豹 之 虞 江 流 悍 急 横 波 之 石 廉 利 侔 剑 戟 舟 上 下 失 势 破 碎 沦 溺 者 往 往 有 之 县 廓 无 居 民 官 无 丞 尉 夹 江 荒 茅 篁 竹 之 间 小 吏 十 余 家 皆 鸟 言 夷 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注
5、】上文段节选自韩愈送区册序。廉利:锋利。 侔:如同。,解答过程演示:第一步:整体把握语段含意准确断句的前提根据末句“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可以判断:写作本文时韩愈已被贬官阳山;选文开头“阳山,天下之穷处也”一句中的“穷处”应该是“偏远的地方”的意思;画线的文字具体描绘的就是阳山的“穷”。第二步:分清语段的层次准确断句的基础从画线文字中的“陆”、“江”、“县廓”等字眼来看,为了显示阳山地处偏远,作者写了两个层次的内容:地理环境(“陆”、“江”)和人居状况(“县廓”、“之间”)。,第三步: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准确断句的关键首先,从注释的暗示入手,根据语法关系,我们可找出这样一
6、个句子:“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接下来处理前半部分文字。如前所述,这部分文字写地理环境,又可分“陆”、“江”两个小层次,再考虑到“丘陵之险”、“虎豹之虞”句式齐整的特点,我们可这样断句:“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后半部分文字的处理方法大体相同,不再赘述。,第四步:通过译文进一步验证准确断句的保证事实上,只有断句正确,才能使译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上下文和谐浑整。所以,通过大体翻译原文,我们可以进一步验证断句的准确度。 参考答案: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2
7、01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 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入朝, 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 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 以疑请,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 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 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 同为宰相。俄知左 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
8、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 万匹,帑廥 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 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 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 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 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 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 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 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 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9、。(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戴胄:唐初 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佗:他。,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明经 第:考取 B.子无为嫌 嫌:疑忌 C.俾其守约束 俾:使 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该类题最好用代入法试一试。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够通过意译发现D项把“方”翻译成“仿效”不够通畅,且有对人物主次不分之嫌。“方”通“仿”,相仿、相同。 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吾所不及 公之逮所由
10、使也 B.因极推引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逸则富以康 醉则更相枕以卧 D.保邦于未危 室西连于中闺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B项均表承接,于是。A项,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作名词性短语/与介词构成所字结构,表原因; C项,表并列/表修饰;D项,在/和、与。 答案:B。,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 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 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
11、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类题目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不少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理解得不对。D项,原文不是“贬谪”,而是“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是升官。 答案:D。,【考查文言断句】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 司 奏 议 悉 心 纠 驳 故 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 相 奏 事 帝 必 问 与
12、文 瓘 议 未 若 不 者 曰 往 共 筹 之。,【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做这类题目注意在看懂全文的基础上,注意句首句末语气词、其他虚词、人物名词、句式结构的对仗等;可先根据标志词初步划分,然后细读,落脚在文意的把握上。此题可先根据“故”(句首语气词)“者” “曰”及一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然后再细化落实需要点断的地方。原文断句为: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解题指南】 解答本题,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读材料,画出关键词。在弄清文段大意的基础上,仔
13、细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段的行文思路。第二步:联系全文,遵循先易后难。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第三步:抓住“曰”“云”“言”,从对话切入。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第四步:根据要求细检验,理顺语意确保无误。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答案:诸司奏议/悉心纠
14、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 译文:_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译文:_,【解题点拨】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意。首先整体审视句子特点,看有没有特殊句式,倒装的注意调整语序,如(2)句中“无使劳而生怨”“不可不察”都是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部分;其次,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这些关键字词是得分点,如(1)句中“若” “无施”“焉”,(2)句中“抚”“无使”等,同时注意词类活用、通假、
15、偏义复词等现象;再次,直译不通的要意译,根据上下文进行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最后组合成句子,看前后是否通顺。,答案:(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附【译文】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年,搬家到魏州的 昌乐。(张文瓘)幼时父亲就去世,他侍奉母亲、兄长,以孝敬母 亲、友爱兄长闻名。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补任并州参 军。当时李 是长史,(李 )曾经感叹说:“稚圭,(是)当今的 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李 升迁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 李
16、 饯行,李 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 文瓘。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 请教,李 说:“您不要有什么猜疑。像属僚中的某人,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把佩刀赠给他, 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把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约束。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 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李 就极力推重引 荐张文瓘。(张文瓘)又升迁为水部员外郎。当时张文瓘的兄长 张文琮是户部侍郎,按照当时的为官制度,兄弟不能同时在朝廷 为官,张文瓘调出京都任云阳令。多次授官任东西台舍人,参知 政事。乾封二年,升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跟李 同任宰相。不久任知左史
17、事。,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又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圈养马万匹,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瓘上谏说:“称王的人抚养百姓,安逸就富足而且安康,辛劳就有怨言以致反叛。秦、汉时期广泛征讨四方的少数民族,建造宫室,秦朝到了二世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百姓人口减半。所以要在国家没有动乱时提前控制处理,在朝廷没有危险时预先保护国家。人没有固定的心愿,(而)对仁有固定的希望。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高宗皇帝认为张文瓘的谏言很正确,(因而)赐给(张文瓘)缯锦百段,因为(张文瓘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马厩里养的马。,(张文
18、瓘)改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又兼任大理卿。 不到十天,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张文瓘)曾经 患小病,囚犯互相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瓘病好)马上处理政事。 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做唐初曾任大理寺 少卿的大臣戴胄。后来(张文瓘)官拜侍中,兼任太子宾客。许多 囚犯听到张文瓘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落泪,张文瓘像这样 深得人心。(张文瓘)性格严正,从不曲法宽容。朝廷各部门的奏 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把事情委派给他。有时奏议移,交时间很紧,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瓘讨论过了没有?”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
19、事。”有时(奏事人)说:“已经(和张文瓘)议过。”皇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1.找名词,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 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 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 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庄不得击(节选自鸿门宴),2.找虚词,定句读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
20、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3.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
21、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为句。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而至者“众”“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议论,最后又用“此余之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
22、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节选自季氏将伐颛臾),5.理对引,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以“曰”、“云”为标志,两人对 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 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如: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 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想一想】除了以上五种方法外,
23、我们还可以根据语句的反复来断句,即“察反复,定句读”,或者根据词性来断句,即“明顶真,定句读”。这两种方法,你能举出例子来吗?,【拓展延伸】1.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节选自逍遥游)2.明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如: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节选自师说),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
24、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正确断句,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通读全文,把握内容要点与行文层次,加强诵读,增强语感,是正确断句的基础。同学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2.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3.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4.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5.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6.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