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2 ,大小:537.50KB ,
资源ID:499365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49936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规划总体构架.doc)为本站会员(tkhy51908)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规划总体构架.doc

1、第一篇 总论第一章 规划总体构架第 1条 规划编制的目的1为萧山生态区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生态保护方案、措施。2为浙江省创建生态省提供区域基础和示范。3构建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相协调的产业支撑体系,促进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和城市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4创建萧山生态安全格局,建立萧山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维持和优化自然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5创造高质量的生存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第 2条 规划范围与时限1规划范围整个萧山区所辖区域,包括 22 个镇、4 个街道办事处,739 个行政村,88 个居委会,总面积 1420 平方公里。2规

2、划时限规划基准年:2002 年规划时段:近期为 2003-2007 年,时间 5 年中期为 2008-2012 年,时间 5 年远期为 2013-2020 年,时间 8 年第 3条 主要规划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规划与计划2国家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大纲 (试行)3浙江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导则4浙江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大纲5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6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文本7萧山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关基础资料8萧山区“十五”计划和远景目标规划及各相关行业发展规划9萧山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及组团规划10萧山区创建

3、环保模范城市相关材料第二章 规划现实基础第一节 自然资源及环境基础第 4条 自然地理1地理位置萧山位于钱塘江南岸,与杭州市西湖区、江干区隔江相望。地理座标为 东 经 12004 22 12043 46 , 北 纬 2950 54 3023 47 。2地形、地貌萧山区地处浙东低山丘陵区北部,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中部略呈低洼。地貌分区特征较为明显: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区,间有小块河谷平原;中部和北部为平原,中部间有丘陵。全区平原约占 66%,山地约占 17%,水面约占 17%。3土壤和气象萧山区土壤主要分为红壤、黄壤、潮土类、盐土类和水稻土类。萧山区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总的气候特征

4、为:冬季长、春季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冷空气易进易出;灾害性天气较多;光、温、水的地域差异明显。第 5条 自然资源自然植被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且以人工植被为主。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野生禽鸟类 100 余种、兽类 60 余种。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人均水资源量 811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30%左右,但过境水量大。地下水综合资源量 1.64 亿立方米,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可开采资源量约 1.195 亿立方米,占天然资源量的 73%。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耕地、水域、林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90.23%,全区仅有 4457 公顷未利用地,占

5、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24%。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旅游资源类型多,特色明显, “湘湖文化”是最早的区域文化之一。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金属矿产贫乏,一般不具工业价值。第 6条 环境质量1.环境空气质量2002 年空气环境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全年小时平均浓度及日均浓度均达标,但总悬浮物轻微污染,全年达标天数为 240 天。酸雨污染较重,2002 年酸雨频率为 68.4%,最低 PH 为 4.35。全区年均降尘量为 13.5t/km2月,降尘超标严重。空气环境质量主要问题为降尘、总悬浮物超标,但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已接近二级标准,超出生态市标准 0.04mg/m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

6、一倍以上。全区 2002 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36670t/a,其中 97%左右为工业企业排放,民用及交通运输排放的二氧化硫量较低。全年烟尘、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 8766t/a 和 13172t/a,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2.水环境质量2002 年钱塘江萧山段水质较好,保持在类,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内河水环境质量较差,全区四大水系全年平均水质分别为类劣于类,东片沙地河网水质较差,离生态区建设要求的不劣于类水相距甚远。饮用水水源达标,第一、第二、第三水厂的取水口全年达标率为 97.3%;其它水厂的源水达标率为 97.3100%。浅层地下水部分地段污染严重。全区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大,主要排污行业为

7、印染、化工及造纸行业,全区工业废水的 CODCr 排放量为 2.91 万 t/a。农业生产面源及生活污水中的 CODCr排放量达 2.56 万 t/a。全区合计 CODCr排放量为 5.47t/a。3.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较好,类土壤占总面积的 58.05%,但农药污染普遍,六六六、DDT 等已停用的农药仍有 100%检出率。4.固体废弃物全区 2002 年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 62.86 万 t/a,其中危险固废1021t/a,综合利用固废量 34.8 万 t/a,综合利用率 55.36%。固废利用率较低,主要与污泥的利用率偏低有关。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较好,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直接倒入周围

8、河道及废弃地,造成污染较为严重。5.声环境质量建成区声环境现状较好,建成区一类区固定声源达标率已达 100%,二类区固定声源达标率为 93.5%,三类区中市北区块固定声源达标率为97%,村镇两级工业功能区星罗棋布,且距居民区近,噪声扰民严重。第二节 社会经济基础第 7条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迅速,总量大。2002 年,萧山实现生产总值 33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4%,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 3500 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 33.20亿元,比上年增长 35.4%。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快。2002 年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 11.2%,畜牧、水产、蔬菜、花卉苗木、茶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

9、2.1%,比上年提高 3.4 个百分点。一产增加值占整个生产总值的 8.2%。工业比重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2 年,萧山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1007.41 亿元,整个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 59.3%。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潜力巨大。2002 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42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 32.5%;外贸出口交货值204.66 亿元,比上年增长 31.6%;旅游收入达 16.80 亿元,增长 27.3%。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区建成通车里程达到 694.6 公里,电话用户 85.12 万户,日供水能力 55 万吨,全年新增截污干管 16.8 公里,城区截污

10、率达 72.0%。第 8条 社会人文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萧山区辖人口 1149584 人,人口密度 810 人/平方公里,是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的 5 倍,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 20 倍,接近浙江省人口密度的近 2 倍。城市化进程加快,2002 年萧山区城市化水平已在 40%以上,全年农民人均收入 7336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476 元,恩格尔系数0.382。科教文卫体等多项事业蓬勃发展。2002 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投入达3.95 亿元,学龄前儿童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 91.8%,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为 100%,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 85.2%,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并且一直

11、是全国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先进县(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区绿地面积 502 万平方米,建城区绿地率 28.5%,绿化覆盖率 36.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9.24 平方米。第三节 生态区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第 9条 生态区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1有利条件目前,萧山区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已基本具备“创建”生态区的条件,可以认为,以创建“生态区”为载体,推进城镇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1)生态省(市)建设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外部环境依据国家环保总局适时提出的开展生态省、生态市及生态县建设的战略任务,浙江省委、省政府率先提

12、出了“绿色浙江”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任务。浙江省“绿色浙江”战略的提出,不仅坚定了杭州建设生态市的信心和决心,也为萧山区在新的世纪里实现经济腾飞、环境优化、社会进步指出了明确的发展道路。目前,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及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已通过评审,为萧山生态区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也为生态区的建设思路和方法提供了科学、详实的依据。(2)雄厚的经济基础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近年来,萧山经济呈跳跃式快速发展的势头,生产总值以年均 15%的速度增长,2002 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生产总值达到 335 亿元,人均 GDP 达到 3530 美元。今后,随着萧山

1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动互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萧山区的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为“生态区”的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3)良好的环境基础设施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近年来,萧山区以大思路、大规划和大投入兴建了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成为生态区建设的重要硬件支撑。政府牵头,企业投资,先后投入8600 万元和 2.18 亿元,建设了 84.6 公里的排污管网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9 万吨的四个污水处理厂,并投资兴建了日处理 12 万吨污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 24 万吨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4)扎实开展的创模工作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萧山区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

14、作进展顺利,目前已顺利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在“创模”工作中付出的诸多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为萧山建设生态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宝贵的实践经验。(5)全民环境意识增强和公众参与能力提高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源动力随着萧山区委、区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和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的深入开展,环境保护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群众渴望金山银山,更向往绿水青山。生态区建设可谓顺天时,应民心,得到了全区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广泛支持,为创建生态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2不利因素(1)城乡环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2002 年,萧山区内河水质超标率 14.3%,约 50

15、%的内河为类及超类水质,浅层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局部地区受到了人为污染。萧山区印染和化工企业众多,且主要集中在东部片区,据计算仅东部地区印染企业污水排放量就近 15 万吨/天。东部地区人工填海形成的国土面积大,人工化的河道主要依靠引钱塘江水进行定期冲刷,河道自身净化功能薄弱,极易污染。萧山区 SO2、NO 2、TSP 年平均浓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区内的降尘量比全省平均值高 1 倍以上;镇村二级噪声污染突出。由于农用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无序排放、农村生活污染物的大量直排,致使萧山目前的农业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化肥的平均施用量为 551.8 公斤/公顷,平均流失率达到 18.1

16、%;农药的平均施用量为 16.8 公斤/公顷。1/3 左右的规模化养猪场布局在沿钱塘江南岸一带,大量的养殖业污染物对钱塘江及各类河道产生了重大的环境影响。农村生活污染物直接排放率达 89.8%。(2)资源、能源与人口、经济的矛盾日益加深根据计算,萧山区生态足迹赤字主要来自耕地和林地。林地的生态赤字最大,主要体现在化石燃料土地和生物多样性土地需求上,即能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栖息地生境破坏的矛盾。而产生上述矛盾的最直接原因可归结为人口数量的庞大。目前,外来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致使萧山区有限的能源、资源等日趋紧张。萧山区人均土地资源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1/5,人均耕地也

17、只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已低于警戒水平。与此相反,依据人口预测,萧山区外来人口将在 2020 年超过 60 万,严重的人口压力是萧山能源和资源面临的重大挑战。城市扩张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大量挤占生态用地,严重削弱了萧山生态足迹的需求。据土地利用动态统计,19962002 年,萧山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例增长了 2.2 个百分点,而水域面积减少了约 2 个百分点,仅从 2002 年到 2003 年 9 月,全区共新增建设用地项目 1490 个,新增建设用地 36380 亩。(3)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滞后于工业生态化进程产业布局混乱主要体现在工业企业布局的盲目性(如造纸行业普遍分

18、布南部“生态屏障”区)和各类大小工业功能区布局的分散性上。同时农业用地的布局也呈现出一定的自发性,缺乏必要的宏观规划和控制。产业结构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一是二产比重过大,二是工业中纺织印染业、化工业和造纸行业比重过大,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严重。2002 年,萧山区二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 60%;工业中,纺织印染、化工和造纸业的产值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50%,其水资源使用量、污水排放量和燃煤消耗量分别占工业总产生和消耗量的 90%、85%和 70%。(4)城镇空间结构不尽合理,人居环境建设缺乏合理规划目前,萧山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人均用地水平过高,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工业用地比例过高且土地资

19、源浪费严重,区域性绿地生态系统不健全,景观安全格局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城镇整体形象遭到破坏,结构不尽合理,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抑制城镇健康、持续发展。作为生态建设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的生态镇、村建设相对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增加了生态区建设的难度。第二篇 规划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三章 基本思想第 10条 规划指导思想围绕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全面提升萧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总体思路,立足“做精做优中部、做快做美南部、做大做强东部”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的实施,以谋求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主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为萧山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强有力的自然生态支撑系统,促进萧山的可

20、持续发展。 促进和成就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作为萧山生态区建设的中心任务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萧山生态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恢复和保育自然资源作为萧山生态区建设的根本保障 推动和发展社会文明作为萧山生态区建设的内在动力第 11条 规划总体思路1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现“四结合”的规划思路,确保资源总量与质量稳步提升森林资源: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与水土流失防治相结合水资源:饮用水源地区域性保护与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土地资源: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与滩涂、耕地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保护相结合矿产资源:矿山开采分区控制与矿山企业布局调整相结合2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体现“四联动”的规划思想,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

21、改善,部分指标实现跨越式提高水环境改善:工农业污染防治与河道整治联动大气环境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同步控制与可吸入颗粒物削减治理联动固废处置: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危险废物科学处置联动噪声防治:声环境控制区扩展与各类声源综合整治联动3产业调整与生态化,体现“三并重”的规划导向,力求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遵循经济学规律,并符合生态环境需求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与工农业结构生态化调整并重布局调整:东部污染治理与南部生态保护并重产业生态化:产业分区控制与生态产业培育并重4人居文化建设,体现“两协调”的规划理念,使社会文化和城镇人居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生态人居:自然绿地建设与城市“精明增长”相协

22、调生态文化:生态理念与特色文化相协调第四章 基本原则第 12条 规划原则生态区建设规划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原则。 生态经济结构与功能整体优化原则。 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原则。 统一规划、突出整治、分步实施原则。第三篇 规划目标及可达性评价第五章 发展战略总体构思第 13条 发展目标定位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融入“绿色浙江”发展战略、融入杭州市大都市建设规划,构筑农业都市效益型、工业生态科技化、服务业现代多样性的现代化强区形象。1 “都市化、生态型、集约化、宜居型”的现代化城区2.“接 轨

23、 大 上 海 、 立 足 长 三 角 、 面 向 全 球 经 济 ”的 环 杭 州 湾 产 业 带 核 心 区3 “绿色浙江”发展战略的示范区(经济发达地区)4杭州大都市建设的“集约地”5大都市强区的“新萧山”第 14条 发展战略布局1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布局“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两带一区和以环境改善为核心的两片一网”“两带”:钱塘江南岸生态旅游及滩涂保护带;浦阳江流域生态景观及水源保护带。“一区”:南部山区次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域。“两片”:以湘湖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西北片区和以南阳工业区为重点的东北片区“一网”:东部人工河网地区“两片一网”的核心是污染防治和环境改善。2城镇发展格局“一核三组团,二

24、轴三级”“一核”:绕城公路以内近 300 平方公里区域“三组团”: 构筑南部以临浦为中心,义桥、所前、戴村等现有建制镇为依托的点状式组团城市;构筑东部以瓜沥为中心,衙前、坎山等现有建制镇为依托,航坞山为背景的点状式组团城市;构筑北部以义蓬为中心,靖江、河庄、新湾等现有建制镇为依托的点状式组团城市。“二轴”:南北大通道(03 省道及复线)和东西大通道(红十五线)“三级”:城区;中心镇;一般镇。3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东强南秀中兴”“东强”:东部增强经济实力“南秀”:南部优化生态环境“中兴”:中部兴建现代城区4行业发展布局和定位工业发展布局和定位通过“区块整合、企业集聚、南污关转,东污整治” ,构筑“

25、产业集聚发展、污染集中处理、优势集约体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工业强区。农业发展布局和定位构造“南部特色化、中部高新型、东北部综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建设“都市型、科技型、开放型、生态型、规模型”的现代农业。第三产业发展布局和定位以主城区为核心,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生态旅游业为先锋,建设多元化绿色第三产业。第六章 规划目标第 15条 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努力创造一个经济发展生态型、资源保障效益型、环境支撑稳定型、社会进步文明型的“实力萧山、活力萧山、魅力萧山” 。 近期(启动阶段)部分环境指标和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试行的生态市(发达地区)建设指标要求,初步缓解萧山的环境资源与

26、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为生态区建设打好坚实基础;中期(达标阶段)经济、社会、环境各项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试行的生态市(发达地区)建设指标要求,生态环境质量与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远期(巩固提高阶段)建成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高效、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区,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生态建设富有成效的典型区域。第 16条 具体发展目标按照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的基本要求,结合萧山区特点,确立的生态区建设指标体系共 41 项指标(含 5 项新增指标) ,具体见表 1。第 17条 未达标项综合分析表 1 萧山生态区建设指标未达标项差距分析表序号 名 称 单 位

27、 指标 现状值现状值与标准值的差率(%)1 人均生产总值 元/人 33000 29277 11.32 年人均财政收入 元/人 5000 2893 42.13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11000 7336 33.34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24000 13476 43.95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重 % 20 6.4 686 土地产出率 % 10000 2400 767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45 32.44 288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15 5.62 62.59 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 % 90 18 8010 空气环境质量 71 2911 水环境质量

28、达到功能区标准85.7 14.312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GDP)4.5 且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16.3 26213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人 12 9.24 2314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 100 60 4015 秸秆综合利用率 % 100 70.9 29.116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 90 68.1 24.317 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 % 90 57.9 35.718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 千克/公 顷 250 551.8 120.719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100 97.3 2.720 环保投资占 GDP 比重 %

29、3.5 2.18 37.721 城市化水平 % 50 47 622 贫困人口比例 % 85 80 5.924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 95 77 18.925 非农化水平 % 90 78.7 12.626 高等教育入学率 % 50 32 36注:现状值与标准值的差率为现状值与标准值的差值与标准值的比率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指标建设的重要性、严重性和紧迫性,依据近期生态区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类统计,在 26 项未达标项中,有 5 项指标应作为萧山生态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难达标,级),有6 项指标为近期建设的重点(较难达标,级),有 6 项指标为较易达标(级),有 9 项指标为易达标(

30、级),具体分类情况见下表 3。表 2 生态经济系统未达标项目分类统计表序号 指标实现难易分级指标名称1、空气环境质量2、水环境质量3、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4、土地产出率级 难达标5、化肥施用强度1、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重2、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3、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级 较难达标6、城市化水平1、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2、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年人均财政收入4、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5、非农化水平级 较易达标6、高等教育入学率1、人均生产总值2、旅游区环境达标率3、秸秆综合利用率4、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5、城镇人

31、均公共绿地面积6、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7、环保投资占 GDP 比重8、贫困人口比例级 易达标9、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表 3 萧山生态区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序号 名 称 单 位 指 标 现状值 2007 年规划值 2012 年规划值 2020 年参考值1 人均生产总值 元/人 33000 29277 64188 130000 3000002 年人均财政收入 元/人 5000 2893 8584 15000 250003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11000 7336 11815 20822 500004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24000 13476 217

32、03 35000 750005 单位 GDP 能耗 吨 标 煤 /万 元 1.2 1.2 1.0 0.9 0.86 单位 GDP 水耗 m3/万元 150 88 85 80 757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比重 % 20 6.4 11.3 20 49.2土地产出率 万元/km 2 10000(深圳) 2400 5283 12711 32845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45 32.44 37.9 48.1 608 森林覆盖率 % 1 8 21.3 22 22.3 22.59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15 5.62 10 15 2010 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 % 90 18

33、 54 90 9511 空气环境质量 71 71 100 10012 水环境质量 85.7 100 100 10013 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100 100 100 10014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GDP) 4.5 且 不 超 过 国 家 总 量 控 制 指 标 16.3 8.0 4.2 4.015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 % 6040 70.443 7548 8055 856516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10080,并无危险废物排放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17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人

34、 12 9.24 10 12 1518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 100 60 85 100 10019 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 % 30 40 50 50 5020 秸秆综合利用率 % 100 70.9 85 100 10021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 90 68.1 80 90 10022 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 % 90 57.9 70 90 9823 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 % 80 90 90 90 9024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 千克/公顷 250 551.8 400 250 22525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100 97.3 100 100 1

35、0026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100 100 100 100 10027 农村污灌达标率 % 100 100 100 100 10028 农 业 生 态 系 统 抗 灾 能 力 (受 灾 损 失 率 ) % 10 - - - -环境保护环 保 投 资 占 GDP比 重 % 3.5 2.18 3 3.5 429 人口自然增长率 符合国家或当地政策 3.56 2.5 1.5 0.530 初中教育普及率 % 99 99.79 99.85 99.95 99.9931 城市化水平 % 50 47 60 70 8532 恩格尔系数 % 85 80 85 90 10036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 95

36、77 86 96 98非农化水平 % 90 787 85 90 95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入学率 % 50 32 40 50 75第四篇 生态功能区划第七章 生态功能分区第 18条 生态功能区划萧山区生态功能分区系统划分为三类(附表 1)。1一类生态功能区,包括滩涂湿地生态保护区、萧山水厂水源保护区、南片水厂水源保护区和湘湖备用水源保护区四区,总面积 72.38km2,占总土地面积的 5.10%。2二类生态功能区,包括西南部低山丘陵生态公益林区、东南部低山丘陵生态公益林区、南部浦阳江水系营养物质保持区、中部平原水系营养物质保持区、北部人工河网水系营养物质保持区、城区综合旅游区、湘湖旅游度假区、青化山

37、风景区、杭州湾风景旅游区、杨静坞森林公园、云石生态旅游区、石牛山森林公园等 13 区,总面积近 300km2,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21%。3三类生态功能区,包括中部基本农田开发区、北部基本农田开发区、城区组团城镇建设区、临浦组团城镇建设区、瓜沥组团城镇建设区、义蓬组团城镇建设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阳工业区等,总面积1060.97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 74.71%。第八章 生态功能分区指导性规划第 19条 一类生态功能区规划该区为生态功能严格保护区域(附表 2):1对本区的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严加保护,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2停止一切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

38、人为破坏活动;3对已存在的工矿企业坚决予以搬迁,对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予以适当恢复;4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采取必要措施逐步转移现居住人口;5改变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发展道路;6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第 20条 二类生态功能区规划该区为保护性利用区域,在合理引导下可进行适度开发(附表 3):1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开发;2控制人口发展规模;3对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实行有计划的生态修复;4调优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第 21条 三类生态功能区规划该区为开发和建设区域(附表 4):1基本农田开发区内人口密度适中,生态条件良好。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坚持生态有限的原则,控制

39、城镇建设滥占耕地。2逐步改善城镇建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提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舒适度。第五篇 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第九章 产业调控和产业生态化依据萧山区跨十五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萧山正处于经济社会和城市结构快速转型、全面提升的历史时期。第一节 三次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第 22条 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总体思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为中心,经济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城镇协调型、科技驱动型和低耗环保型的发展模式转边,从总体层次上实现产业的效益化、生态化和绿色化。第 23条 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总体目标近期(2007 年):全区生产总值接近 75

40、0 亿元,年均递增 15%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57:38。中期(2012 年):全区生产总值超过 1500 亿元,年均递增 15%左右,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 45%以上。远期(2020 年):全区生产总值超过 3000 亿元,年均递增 1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达到 60%,基本达到国外发达国家的现状水平。第二节 “清洁型”生态工业建设(一)工业结构调整针对萧山工业结构现状,抓住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以“消耗低、效益高、排污少”为原则,以适当限制一批污染行业,扶植提升一批高新企业,强化优化一批规模产业,培育引进一批高新

41、产业为内容的“四个一”工程为手段,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支柱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工业的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第 24条 巩固与调整传统优势行业依据萧山工业总体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控制对生态环境影响大、污染重的造纸、化工及纺织印染行业的发展,加强目前在产量、技术、设备等方面在全国具有相当优势的钢构、机械等行业的发展。到 2007 年,相对未调整情况,经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降低工业用水、能耗及污水排放量 2.35 亿吨、157.6 万吨和 0.8 亿吨。第 25条 压缩高耗能、高污染行业1以布局调整促结构调整重点对南部地区污染企业进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关停并转部

42、分污染企业。根据功能区划要求,对其他敏感区域(如绕城公路以内地区、钱塘江沿岸区域等)抓紧进行清理整顿,抑制污染企业的粗放扩张,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调整。2以规模限制保结构调整取缔和关停“新五小”企业,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印染、化工、造纸企业提出严格的规模效益要求,建立严格的审批标准和程序,逐步在全区范围内消除规模小、分布散、偷排乱放的污染企业。3以工艺要求稳结构调整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重点污染行业的工艺标准,实施明确合理的限期治理整顿方案,对限期内达不到工艺要求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第 26条 强化和优化工业企业的规模效益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规摸企业,实施梯队发展战略,大力培

43、育规模企业。第 27条 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吸纳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的企业。(二)工业布局调整以“区块整合、产业集聚、南污关转、东污整治”为指导,建立高起点、多层次的工业集聚区体系,以调整纺织印染和化工造纸企业的布局和关转迁为重点,调整企业布局、加强产业集聚,构筑“产业集聚发展、污染集中处理、优势集约体现”的工业发展格局,形成区域优势、规模优势和集聚优势的同时有效降低工业污染和环境影响,促进工业的健康发展。到 2007 年:工业集聚区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60%以上;企业集聚率达到 40%以上;纺织印染企业迁入工业集聚区率达到 60%以上,化工

44、企业迁入工业集聚区率达到 70%以上,造纸企业迁入工业集聚区率达到 80%以上;南部地区 90%以上的印染企业、化工企业和 80%以上的造纸企业搬迁或关停。到 2012 年:萧山工业集聚体系全面形成;工业集聚区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80%以上;企业集聚率达到 60%以上;纺织印染企业迁入工业集聚区率达到 80%以上,化工和造纸企业迁入工业集聚区率达到 90%以上;南部地区 95%以上的印染企业、化工企业和 90%以上的造纸企业搬迁或关停。到 2020 年:工业集聚区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95%以上;企业迁入工业集聚区率达到 80%以上;所有的造纸、化工行业进入工业集聚区或关转,80%以上的

45、印染、纺织企业迁入工业集聚区;形成工业集聚效益的同时,实现“增产不增污”的目标。第 28条 零散企业集聚和工业集聚区的整合、提升打破现有行政区划限制,以区属集聚区、综合工业集聚区和支点伸展集聚区三个层面进行工业集聚区的布局、规划和建设,适当控制各镇级工业集聚区建设;引导中部、南部工业向江东工业集聚区集聚。第 29条 污染企业的合理布局和调控1南部山区的污染企业向东部工业集聚区转移或逐步实施关停通过集聚区的吸引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到 2007 年,南部地区造纸企业迁入工业集聚区、搬迁或关停 50%以上,纺织印染和化工企业 80%以上迁入工业集聚区或搬迁;到 2012 年,80%以上的造纸厂和所有纺

46、织印染和化工企业迁出南部地区或实施取缔;到 2020 年,南部地区实现无造纸、印染、化工等污染型企业。2东北部地区的污染企业尽快并入排污管网未接排污管网或污水治理工艺落后,不能达标排放的污染企业限期迁入相应的工业集聚区或关转;污水达标排放的纺织印染和化工企业逐步迁入工业集聚区,企业规模较大且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完善的企业暂可留原厂区,但改扩建部分必须在相应的集聚区内选址,同时由于近年来居民与企业空间距离逐步接近,原厂区要具备必要的噪声防范措施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到 2007 年,东部地区的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率达到 90%以上,60%以上的企业进入工业集聚区;到 2012 年,工业污染排放达标率达

47、到100%,60%以上的企业迁出这一区域,80%以上的企业进入工业集聚区。第 30条 贯彻工业集聚区建设中的土地置换,落实“占一补一”原则实施企业迁移过程中原有占地的恢复和整理,充分考虑企业原有占地类型和迁入工业集聚区的占地类型特点,确定置换土地的最终去向,实现土地面积的置换平衡。第 31条 科学确立各工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工业集聚区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现状和资源服务功能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并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科学确定工业集聚区的功能和性质。(三)工业生态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工业体系的构建为核心,将区域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

48、综合整治充分融入到生态体系的构建中,通过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政策引导和管理为保障,增强企业主观能动性,从集聚区层次行业层次企业层次建立循环经济或生态经济模式,在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的同时提高重点行业的生态化水平和环境管理水平,在全面建设“工业强区”的同时精心构筑“高产出、低污染”的产业链或产业群,提高萧山区工业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能力,真正实现环境与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第 32条 工业集聚区生态化1建立循环型工业集聚区建设模式水循环。企业排放的有机废水,一部分用于集聚区集中供热电厂的脱硫,另一部分排入集聚区专门为处理印染废水而建设的废水专业污水处理厂。建立集聚区废水专业污水处理厂,将各企业排

49、放的同类型废水集中做专门处理,在达到市政污水处理要求一部分用作中水使用,用于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工艺和冷却用水,用于集聚区生活服务。为了保证印染废水的处理要求,集聚区其它企业的废水在企业各自预处理达到并网要求后,排入萧山东污水处理厂,与生活污水等一同处理。能源利用。实现集聚区集中供热,建立热能的三级使用模式,发挥电厂的规模效益,节约能源、实现环境保护和土地的有效利用。集聚区热电厂生产的高热蒸汽,首先供印染企业特定工艺使用,其次供纺织、医药等其它对热要求不高的企业,工业企业使用的余热,作为生活用热及其它农业用热等低热值要求的用户使用。设施共享。集聚区内的共享设施包括:(1)基础设施,如污水集中处理厂、固体废物回收中心和再生中心、消防设施、绿地等;(2)交通工具,如班车、其它交通和运输设备;(3)仓储设施闲置的仓库等;(4)闲置的其它维护设备、施工设备;(5)培训设施等。信息传递。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换平台:一个能迅速连通信息数据的热线;一个计算机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