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 作 月光下的遐思 一、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驰骋思绪和情感。 2.帮助学生掌握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二、训练题目 举头望明月,李白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静夜思,苏轼吟咏出了“明月几时有”那一轮明月,勾起人们心中多少往事,引发人们多少遐想!就让那洒进窗口的几缕月光,托起我们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吧。以“月光下的遐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最好能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三、训练指导 1.设置情境: 由散文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引入。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罩着轻纱的梦。
2、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影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缀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 2.明确目标 从荷塘月色精彩选段的特色中提出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即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驰骋思绪和情感;掌握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3.指导审题 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遐想”,指悠远的思索与想象,月光及月光下的景物是进行“遐想”的源头,对月光下的景物的描写是本文必不可少的部1分。
3、写作时宜由眼前的月光或月光下的某一景物入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驰骋思绪和情感。 4.明确要求 首先,要注意“遐想”不同于“启示”和“思考”,它比联想更为悠远。在思考之余,更应注重思路的历程和情感的脉络,遐思应该更广泛、广远。 其次,遐想要由生动形象的生活构成,避免思考与说理过多,内容太抽象,往往会弱化文章的情感力量。当然“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描写景物、叙议事件中应注重寓情其间,或为抒情张本。 5.试写片断 学生拟写作文的开头或结尾,拟稿完毕后小组朗读、讨论,对照训练目标看是否符合要求,并对其中不足之处适当修改。 四、学生写作 五、范文参考 月光下的遐想 夜空很蓝很蓝,最后成了墨一般的颜色,
4、似深沉、神秘、典雅的墨色宝石,上面还有点亮盈盈的东西。哦,月亮出来了。 我坐在竹藤椅上,竹子还微微泛青,柔和的月光一泻而下,坐在月下仿佛淋浴着纯洁的牛乳。我闭上了眼,一切诗意的事物都和月儿连在一起。 我想着。 月光曲子 当莱茵河内点点星光的倒影织成斑斓的裙衣时,当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河畔的草丛时,当微风轻轻拂起洁白的窗帘时,透过窗子,贝多芬正端坐在钢琴前。他遥望远方,似乎在沉思,而指间却跳跃着美丽的音符。曲子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紧凑,时而舒缓;时而婉转,时而悠扬:时而欢快,时而悲伤。流水般的曲子飞出窗户,在莱茵河上飘荡。草丛中的精灵也沉醉其中,共同谱写了一曲月光曲。在月光下给酣睡的婴儿一份安谧
5、,给多愁的游子一份慰藉。 曾记得,巍巍青山,潺潺流水,缕缕月光,幽幽琴声,伯牙与子期知音得遇。 2曾记得,眼前一片黑暗的他,也许是对月光的渴望,松影筛阴之下,如镜的河水前,阿炳拉了一首饱含深情的二泉映月。 不知在多少个月夜下,又有多少曲天籁之音。多少情怀,多少知音。月光啊,你就是那根触动人们心扉的弦! 月亮诗词 “烟笼寒水月笼纱”是杜牧的缕缕国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太白的豁然开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东坡的美好祝愿;“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孟德的豪言壮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淡淡乡愁 月亮给中华璀璨的诗词文化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还记否?苏轼与友人在如积水一般空明
6、的庭院内漫步,或吟诗,或饮酒,把松竹的影子幻想作水中的藻荇,品一份淡定闲适的心情。 还记否?辛弃疾看明月惊鹊,听蝉鸣蛙声,问稻花香,感丰收之喜。 月,古仁人见你忧国,游子见你思乡,有志者见你明志,文人骚客见你感慨颇多不同的诗词,不同的人心,不同的风景。 月球科学 曾几何时,嫦娥奔月还笼罩着我们童真无邪的心灵。时常,倚着绕了两枝牵牛花藤的小窗望月,幻想金碧辉煌的月宫,嫦娥舞动着清姿秀影 而今,那一艘艘锃亮的飞船与卫星编织了少年的探月之梦,牵引着一颗颗“蠢蠢欲动的心”,乘上“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嫦娥一号”,与嫦娥共赏天上繁华,与玉兔共叙夜话,听吴刚笃笃伐桂 科技在飞跃,科学也在少年心中播下了将爆发出科学热情的种子。梦里,神秘的月球环形山、丰富的资源宝藏、生命的谜团悄悄地代替了儿时美丽的传说。 望着泛青的竹藤,明月依旧,我感怀于古今,自己多一份思考,或怀旧,或明志,或探索 选自新作文初中版2008年第3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