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5 藤 野 先 生,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写作思路,感知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重点)2.多角度解读人物,学习回忆录通过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重点)3.细读文章,感受鲁迅作品语言简洁、幽默且富有感情的行文特征。(难点),1.一读藤野先生,感知高尚品格。 (1)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第37段:“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
2、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2)文章着重叙述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添改讲义,改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3)选取文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或细节,以“先生,您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的品质”的句式品析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示例:先生,您批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学生的品质。,(4)课文第15段写的是作者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第2431段则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分组讨论,谈谈你的理解。,第15段中,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等事是作者作别东京而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
3、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 第2431段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匿名信事件),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看电影事件则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以上内容,实则是对藤野先生更深层次的赞美:如果说藤野先生改讲义等事件体现的是师德,那么这些看似闲笔实则不闲的情节体现的则是人格,是一个强国国民对弱国国民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家的关心和热望。这位有着健康晴朗的人格的老师,外表黑瘦但内心有着充沛的情感。,2.二读鲁迅先生,感知爱国心路。 (1)鲁迅在藤野先生的帮助下定能在医学上学有所成,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其中原委。
4、,“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作者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整日沉迷于游玩娱乐而不学习,无比失望;“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作者在仙台被日本学生歧视;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看见自己的同胞被杀掉,日本学生居然拍掌欢呼,内心阵痛,所以离开仙台,放弃学医。,(2)鲁迅回到北京后与藤野先生的联系断了,感情断了吗?体现在哪些方面?,感情没断,体现有三: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有阿长与中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再一个就是藤野先生;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只是可惜后来遗失了; “他的照相至
5、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这句说明鲁迅虽和藤野先生分别,但在心里永远记着藤野先生,每每看一眼他黑瘦的面貌,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以藤野先生其人为线:见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 以鲁迅的爱国情感为线:东京仙台离开日本。,3.三读语言,感知语言风格。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本是漂亮之意,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陋行为。,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正人君子”是反
6、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 . . .,(2)副词用得恰当,能使语气更加准确。请你品读下列句中加点副词的作用。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不过如此。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无所事事、寻欢作乐的丑陋行为的极度厌恶和失望之情。,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表示推测,不完全肯定,与后面的“罢”合用,更增加了不敢肯定的语气。把自己在仙台受到优待的原因归结为稀少罕见,这种拟物的手法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感。,. .,. .,(3)你能理解下列句中所包含的爱国情怀吗?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这个地名唤起了作者对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的联想:“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句中怅然若失的乡愁触发了作者的忧国之情,所以对“日暮里”这个地名印象深刻,不经意地流露出浓浓的爱国之情。,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日本所谓“爱国青年”这种偏见和侮辱人格的做法激起了作者内心极大的愤慨,因民族衰弱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令作者强烈地渴望祖国强盛,民族自尊心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