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1 课南方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所属学科:历史适用年级: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不仅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使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为我国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以及后来的经济重心的那已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喜欢听、讲故事,学习历史的兴趣较浓,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不能分析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事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1 能够说出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2
2、能够了解江南经济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收集有关历史典故或历史成语的出处,了解人口南迁; 2 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并加以制表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学习人口南迁,了解人口南迁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2 通过学习祖逖北伐,应学习他少年立志,奋发图强,一往无前的精神; 3 通过学习劳动人民开发江南经济,了解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并体会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 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教学理念:就本课整体来看,说明性语言较多,趣味性不强。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其中的动画,可
3、以达到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将小组讨论式学习引入课堂,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变教为导,克服包办代替。教学活动过程:(一) 教学准备阶段:(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相关资料(2)课堂打破传统座次方法,便于学生讨论。 (二)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屏幕上显示出中国政区图,学生进行思考:目前我国北方与南方哪里经济发展状况突出一些?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出:在我国历史上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与南方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课前提示,让学生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
4、知识结构)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略),由此引出:南方经济的发展。2、讲授新课:我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要归功于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它发生在何时?迁移的情况怎样?(以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此引出“人口南迁”。人口南迁: (1)课件中将“东晋南迁移民图”分解,在此图中叠加入现在中国政区图,设定动态的闪烁,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可以更加直观地进行古今地图比较,学会看历史地图; (2)通过学生阅读小字了解江南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3)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成语故事“闻鸡起舞”,对学生进行从小立志长大报效祖国的教育。在学生的故事中,引发学生对祖逖的看法?
5、(学生小议,发表见解。)教师小结,在小节中突出思念故乡,立志报效祖国勤奋苦练的精神。(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历史责任感)(4)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北方人口南迁与南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倾向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南北方人民在一起互相学习,北方人民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都对南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5)联系现今:倡导学生举出当前人口流动的事例,简要说出这些现象的利弊。教师过渡:大量人口南迁,南方就没有战争了吗?引出淝水之战。淝水之战: 此部分虽然是小字但趣味性较强,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1) 动态“进军图”,采用琵琶名
6、曲十面埋伏作为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便于学生对战役的整体把握; (2)成语故事“草木皆兵”特别是声音采用了解说、音乐、风声三种声音的合成,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想像力; (3)“谢安像”使学生对这一东晋著名政治家有直观的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人口南迁和淝水之战与南方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进入江南经济发展原因的学习。 江南经济的发展为了把握这一本课的重点,尝试将小组讨论式学习引入课堂,探讨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多维互动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变教为导。 学生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老师将讨论结果用课件中的展台展示给全体学生,并将课堂讨论结果模
7、拟展示出来,根据学生的认识情况随模拟逐一讲解,抛砖引玉鼓励新的论点,进行评价,学生在老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自评、互评,将成绩分别记入课件中的评价表。(2)制出南方经济发展表现的图表。 3 巩固小结: 可教师小结(也可以是学生)。利用课件可直接列出本节课知识脉络,也可以随着课件的动态演示进行小结,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4练习检测: 巩固所学知识三类检测题。 (1)填空;(略) (2)选择;(略)(3)以人口迁移与经济的发展写一篇小论文,学以致用,尝试历史学习与现实问题的结合。5、板书设计:第 20 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一、人口南迁. 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 人口南迁的情况. 北方人口
8、南迁带来的影响. 当今社会中的人口迁移二、淝水之战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评价方式:类别 历史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与回答问题情况参与积极性总评等级教后一得: 1、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他们开动脑筋,养成质疑、释疑的习惯。 2、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多让他们动眼、动手、动脑,或比较、或争论,形成民主、融洽、善学的课堂气氛。 3、本节课如何先声夺人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进我们的历史课堂,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因此本科充分运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参与教学流程提供契机,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提出问题等途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取得较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学优-中考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