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第六分册整理第一单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一 西安事变1 时间:1936.12.12;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2 背景:九一八事件后,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张杨深受感召张杨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十分不满,而且与红军作战损失惨重,感到毫无出路1936 年 12 月初,蒋介石亲自坐镇西安,再次逼迫张杨剿共,经再三劝阻无效3 影响:结束十年内战,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二 七七事变1 时间:1937.7.7;地点:北平3 影响:日本全面侵华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正式形成三 八一三事变(1937.8.13)结果:上海沦陷背景:淞沪会战:第一次大会战意义: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沿海工业内迁赢得时间,鼓舞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南京沦陷:1937.12.13,迁都重庆第 2 课 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一 平型关大捷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 太原会战:1937.911,第一次胜利2 平型关大捷:第一次胜利,打破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3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5;标志:1938.10,武汉失守二 徐州(1938.1-5) 、武汉会战( 1938.6-10)三 百团大战(1940.811) ;指挥者:彭
3、德怀意义: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过早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第 3 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一 中共七大(瓦窑堡,洛川会议,中共七大)1 时间:1945 2 地点:延安3 内容:大会中心任务: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指定党的政治路线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二 日本投降1 时间:1945.8.15,裕仁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2 抗战胜利的意义:是 1840 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了殖民奴役的
4、厄运弘扬了中国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策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三 台湾光复:1945.10.25(18951945)第二单元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 4 课 民主和独裁的较量一 重庆谈判1 时间:19452 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VS 蒋介石,张治中3 主要成果: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1945.10.10,人民军队解放区问题未达成一致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 和平建国纲领 (很快被撕毁)二 内战
5、爆发1 标志:1946.6,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2 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两个解放区:山东、陕北解放区第 6 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一 战略转折(标志):1947.6,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二 三大战役1 辽沈战役,打锦州,瓮中捉鳖,解放全东北,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2 淮海战役:中原华东,围而不打,隔而不围淮海战役(徐州) ,规模最大刘邓,中野,陈毅,粟裕,谭震林,华东野战军,总指挥:邓小平解放长江以北华北地区(江北)3 平津战役(华北,北平天津)东北野战军(林彪) ,华北野战军(聂荣臻)三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标志):解放南京(1949.4.23)标志国民党统治结束(1927.4.1
6、21949.4.23)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第 7 课 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一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雅尔塔会议(1945) ;美英苏;雅尔塔;内涵:和平共处,大国强权1 内容:确定了联合国的组织章程决定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美、英两国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要求波兰领土西移满足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划分要求2 评价: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合作沿用强权政治瓦解标志:1990,德国统一冷战结束:1991,苏联解体(19221991)二 联合国1 成立:1945.10.242 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三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制)战后世界经济三大支柱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GATT)第 8 课 美苏冷战一 杜鲁门主义1 背景:美苏争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军事力量与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根本原因:双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对立失去合作基础:在共同敌人消除后,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取代了战时的友好与合作2 冷战序幕的拉开:1946.3,丘吉尔发表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3 正式开始(标志):1947.3,杜鲁门主义出台二 两大阵营的形成1 两大阵营:资本主义(美) ;社会主义(苏)2 马歇尔计划:1947,援助西欧,控制西欧北约 (1949) ;性质:
8、美国同苏联在全球争霸的军事集团3 莫洛托夫计划:1947,援助东欧,控制东欧华约 (1955) ;性质:苏联同美国在全球争霸的工具第 10 课 大国关系的重组一 美、欧、日关系的变化1 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19682 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演变二 美苏争霸(主要史实):1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美国凭借优势力量对苏遏制政策,打压苏联,使苏联的“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设想无法实现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均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终。2 70 年代,军事实力上升的苏联向美国霸权发起全面挑战,苏联的势力范围扩张到西伯利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美国则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中,不得已采取战
9、略收缩。3 80 年代,美国里根政府为改变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被动局面,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进一步强化军备竞赛。同时,苏联因经济发展停滞,军费开支沉重,转而全面收缩。第 11 课 冷战的结束一 东欧巨变与德国统一:雅尔塔体质瓦解的标志二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标志第四单元 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与全球经济化第 13 课 西欧的一体化进程一 欧洲一体化的背景:1 时代背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战后,昔日称雄世界的欧洲列强国力衰落,地位下降。在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中,渴望再次崛起的西欧不得不寻求联合之路2 目的: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以期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作用3 关键:西欧国家抛开历史夙愿,开启了一
10、体化的进程(德法)二 欧共体:1967,欧洲煤钢、经济、原子能共同体三 欧盟与欧元1 欧盟:19932 欧元启用;2002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欧盟与欧元的诞生标志着西欧一体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它促进了整个欧洲的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了欧洲人的“欧洲公民”意识,并在整体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区域的经济联合提供了成功范例,并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第 15 课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WTO: 1995(中国 2001 加入)第五单元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第 16 课 新中国的诞生一 人民政协和共同纲领1 背景: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为筹备建国2
11、 时间:1949;地点:北平3 内容:通过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作用,建国纲领,全国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决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平北京,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徽,国旗:五星红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主席4 意义: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的确立二 开国大典:1949、10、1,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共成立 28 年三 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结束军阀割据、内战外战频仍、四分五裂的历史开创了历史新纪元是 20 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四 抗美
12、援朝1 时间:195019532 意义: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民族自信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为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和和平的环境第 17 课 国民经济的恢复土地改革运动1 背景:广大解放区农民迫切希望得到土地,恢复农业生产2 开始:1950,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在新解放区开展3 内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4 特点:变革土地所有制5 意义: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场伟大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巩
13、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19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36)第 18 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 “一化三改造”1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过渡时期(19491956)2 三大改造:内容:一化三改造物质基础: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一五计划,重工业经济基础: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私有制公有制内容:把资产阶级、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完成:1956,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评价: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项
14、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但整体来说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胜利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1 一届全国人大:1954,北京;内容:通过宪法确立人代会制度2宪法地位:国家根本大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内容: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束了由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和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两大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第 19 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 中共八大(1956) ,北京(党开始探索的标志
15、)1 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毛泽东在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的标志2 内容:1956 年,中国共产党八大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方针: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二 三面红旗,1958内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评价:积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能够发动起来,反映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状况和求强求富的强烈愿望消极: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导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一次严
16、重失误严重脱离实际的目标,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思想严重泛滥。加上严重繁荣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专家,中国国民经济在 1959 到 1961 年发生严重困难。第 21 课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开始:1966 年 5 月 1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即五一六通知标志:1966 年 8 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印发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结束:1976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逝世。在此之后, “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的阴谋活动,党和国家的前途成为人们忧虑的问题。1976 年 10
17、月 6 日,中央政治局执政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第七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第 22 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 内容: 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 ,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2 意义: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
18、想,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的改革开放决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 首先提出:1982,中共十二大首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指导思想)2 发展:1987,中共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第 23 课 改革开放(农村突破)一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1978 年底,1979 年初,安徽、四川的部分农民自发地
19、试行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实质: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让农民变为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者 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管理体制肯定下来二 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目的:积极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过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天津等 14 个城市)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发浦东:1990第 24 课 一国两制一 “一国两制”构想1 背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和民族
20、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台湾港澳)2 基本内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 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为实现祖国统一开辟了一条现实化的道路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和繁荣为和平时期解决某些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二 港澳回归1 政策:一国两制2 过程:艰苦卓绝的谈判(1984,中英联合声明 ,1987,中
21、葡联合声明 )3 回归:香港(1997.7.1,董建华)澳门(1999.12.20,何厚铧)三 海峡两岸关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1 汪辜会谈:19932反分裂国家法:2005第八单元 中国走向世界第 25 课 初登国际舞台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 背景: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西方国家封锁遏制2 目的:为打破西方国家封锁遏制3 提出: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提出(中印西藏问题)4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 意义: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对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贡献二 日内瓦会议:1954,周恩来率团参参加瑞士日内瓦会议,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三 万隆
22、会议:1955,29 个亚非国家代表参加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万隆精神: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第 26 课 外交舞台的拓展一 重返联合国联合国:1945.10.24八字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常任理事国:中美英法苏(雅尔塔会议)1971,26 届联大正式重返原因:美国霸权地位有所衰落发展中国家大力支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意义:成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的中坚力量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联合国框架内承担起的义务也越来越多,并为推进联合国的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二 中美关系正常化1 背景:中苏关系破裂,美苏争霸需要2 过程:1972,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公报 ,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中美建交三 中日建交1 背景:中美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影响下,日本改变对华政策2 内容:1972 田中角荣访华,签署联合声明第 27 课 新时期对外关系(全方位外交)1 1989,中英关系正常化2 1991,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