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短文两篇主备课人:王燕璇【备课组中心发言纪要】一、教材分析两篇短文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篇章,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积累文化常识。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仅用了 68 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 84 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二、授课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一)教学
2、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二)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教法)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设置疑问,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自我思考和得出结论。(3)提
3、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2 课时 新课讲解内容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 、 沁园春雪 、 与朱元思书 、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4、。二、课前预习利用 5 分钟时间,自主预习,要求结合注释,先疏通课文内容,理解文意。三、资料助读(一) “书”文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
5、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来源:gkstk.Com(二)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
6、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一)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7、/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 (二)学生自由朗读,齐读五、释词、翻译(一)重点字词意思 山川 之 (的)美,古来 共 (共同)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 四时 (四季。时,古今异义,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俱 (都)备。晓雾将 歇(古今异义,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猿鸟乱鸣;夕日 欲 (将要) 颓 (古今异义,古义:坠落;今义:坍塌) 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 (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 欲界 (人间) 之 (的)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 自 (自从)康乐以来,未 复 (再)有能 与 (参与,这里
8、指欣赏)其 (这种) 奇 (奇异)者。来源:学优高考网(二)参考译文(教师用书)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六、精读,体会作者情感(一)理清文章思路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
9、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瞰“清流见底” ,再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二)合作探究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全文的引子。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明确:“美”字。山峰,云朵,河流,石壁,青林,翠竹,晨雾,猿鸟,夕阳,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3.哪些句子是描写静的景物?描写的视角是怎样的?明确:“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10、。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4.哪些句子是描写动的景物?描写的视角又是怎样的?明确:“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作者举谢灵运有什么深意?说说这两个议论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待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三)赏析写景,进一步体会作者感情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
11、特点。 明确:(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12、,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四)小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
13、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 ,再俯瞰“清流见底” ,复平看“两岸石壁” 、 “青林翠竹” ,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答谢中书书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七、课堂十分钟练习1.解释加点的字。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 沉鳞竞跃( ) 能与其奇者( )自康乐以来( )2.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 3)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
14、者。_ 3.简答题。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B、 “高峰入云,清流见
15、底。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视、俯视两种视角。C、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是文章由动景转入对静景的描写。D、本文写景,作者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来源:gkstk.Com【点拨:C: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八、课后作业背诵全文九、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来源:gkstk.Com总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仰视:高峰入云四季之景 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 动 写景 青林翠竹 沉醉山水 早晨: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静 欢欣愉悦来源:gkstk.Com傍晚:沉鳞竞跃抒怀欲界之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