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78 ,大小:15.12MB ,
资源ID:470119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47011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GB50010-2010《高层建筑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课件+C.ppt)为本站会员(dcjskn)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GB50010-2010《高层建筑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课件+C.ppt

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修订概况,2,3 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采用基本风压(50年重现期),3.2.2 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 的规定采用。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 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100 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注:明确100 年重现期的风荷载主要用于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如位移计算), 也可采用50 年重现期的风压值(基本风压)。,3,4 增加了横风向风振效应计算要求,3.2.8 高层建筑风荷载应考虑横风

2、向风振的影响,横风向风振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的有关规定。 3.2.9 考虑横风向风振计算时,风荷载作用效应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S 为考虑横风向风振的风荷载效应; 为顺风向风荷载效应;为横风向风荷载效应。,4,3.2.10 考虑横风向风振影响时,结构顺风向和横风向的侧向位移应分别符合本规程4.7.3 条的规定,3.2.83.2.10 条为新增条文,意在提醒设计人员注意考虑结构横风向风振对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影响。高层建筑的横风向风振受建筑造型、平面尺寸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具体考虑。 横风向效应与顺风

3、向效应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必须考虑两者的效应组合,3.2.9 条明确了其效应的组合方式。但对于结构侧向位移控制,仍可按同时考虑横风向与顺风向影响后的主轴方向位移确定,不必按矢量和的方向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即,5,需满足 , , 其中 , 为同时考虑横风向和顺风向影响的层间位移, , 为横风向风振引起的结构在x 和y 方向的位移, , 为顺风向风引起的结构在x 和y 方向的位移,/h为本规程第4.7.3 条规定的容许楼层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 ,3.2.10 考虑横风向风振影响时,结构顺风向和横风向的侧向位移应分别符合本规程4.7.3 条的规定,6,5 扩大了风洞试验判断确定风荷载的范围,对复杂体型

4、和风环境下风洞试验取消了150m房屋高度的限制,3.2.11 房屋高度大于200m 或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风洞试验判断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 平面形状或立面形状复杂; 立面开洞或连体建筑; 周围地形和环境较复杂。【说明】对结构平面及立面形状复杂、开洞或连体建筑及周围地形环境复杂的结构,都建议进行风洞试验, 取消了原规程中150m 以上才建议考虑的要求。对风洞试验的结果,当其与规范建议荷载存在较大差距时, 设计人员应进行分析判断,合理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取值,因此将条文由“采用风洞试验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改为“进行风洞试验判断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7,6 扩大了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范围和计算要求

5、,3.3.2 高层建筑结构应按下列原则考虑地震作用:1 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2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3 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 7 度(0.15g)、8 度抗震设计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4 9 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8,【说明】本条增加了大跨度、长悬挑结构7 度时也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规定。大跨度指跨度大于24m 的楼盖结构、跨度大于8m 的转

6、换结构、悬挑长度大于2m 的悬挑结构。对高层建筑,由于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放大比较明显,因此增加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0.15g)时也考虑竖向地震作用计算。大跨度、长悬臂结构应验算其自身及其支承部位结构的竖向地震效应。,9,3.3.13 跨度较大的楼盖结构、转换结构、连体结构和悬挑长度较大的悬挑结构,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宜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或反应谱方法进行计算。时程分析计算时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可按规定的水平输入最大值的65%采用,反应谱分析时结构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采用,但设计特征周期可按设计第一组采用。【说明】本条为新增条文,主要考虑目前高层建筑中较多

7、采用大跨度和长悬挑结构,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或反应谱方法进行竖向地震的分析,给出了反应谱和时程分析计算时需要的数据。反应谱采用水平反应谱的65%,包括最大值和形状参数,但认为竖向反应谱的特征周期与水平反应谱相比,尤其在远震中距时, 明显小于水平反应谱,故本条规定,设计特征周期均按第一组采用。对处于发震断裂10km 以内的场地,其最大值可能接近于水平谱,特征周期小于水平谱。 跨度较大是指跨度大于24m的楼盖结构、跨度大于12 m的转换结构和连体结构;悬挑长度较大的悬挑结构是指悬挑长度大于5m的悬挑结构。,10,3.3.15 高层建筑中,大跨度结构、悬挑结构、转换结构、连体结构的连接体的竖向地震作

8、用标准值,不宜小于结构或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与表3.3.15 所规定的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表 3.3.15 竖向地震作用系数,【说明】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悬挑、转换、连体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大小与其所处的位置和支承结构的刚度都有一定关系,因此对于跨度较大、所处位置较高的情况,建议采用3.3.13 条的规定进行计算,并且计算结果不宜小于本条规定的限值。跨度或悬挑长度不大于本规程第3.3.13 条规定的大跨结构和悬挑结构, 可按本条规定的地震作用系数乘以相应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作为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11,7 增加了对混凝土、钢筋材料的要求,强调了应用高强钢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以及轻质非结构

9、材料,4.2 材料 【说明】本节为新增,将原规程有关章节中关于材料的规定统一移至本节,并增加了对钢筋的要求,强调了高强钢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4.2.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钢筋;柱内力较大或抗震性能有较高要求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说明】原规程4.9.1条修改完善,强调应用高强、高性能材料。4.2.2 高层建筑的填充墙、隔墙等非结构构件宜采用各类轻质材料,构造上宜与主体结构柔性连接,并应满足自身的承载力、稳定要求和适应主体结构变形的能力。 【说明】原规程4.9.4、4.9.5、6.1.4条相关内容合并、修改。,12,4.2.3 各类结构用混凝土

10、的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20,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设计时,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梁、柱及其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2 筒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3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4 转换层楼面应采用现浇楼板,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框支梁、框支柱、箱形转换结构以及转换厚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30; 5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不应低于C30; 6 现浇非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40; 7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9度时不宜大于C60,8度时不宜大于C70;

11、剪力墙的混凝土抗震等级不宜大于C60。,13,4.2.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钢筋及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第4.2节的要求。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钢筋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2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 3 钢筋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不应小于9 %。4.2.5 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中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0.85; 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 钢材应有

12、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说明】补充了对混合结构中型钢钢材的抗震要求。4.2.6 混合结构中的型钢混凝土竖向构件的型钢及钢管混凝土的钢管宜采用Q345和 Q235钢材,也可采用Q390、Q420或其他符合结构性能要求的其他钢材;型钢梁宜采用Q235和 Q345钢材。,14,8 调整了房屋最大适用高度要求,增加了8度(0.3g)设防区的房屋适用高度内容;框架结构高度适当降低(5m);板柱-剪力墙结构高度增大较多(2540m),4.3.2 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4.3.2-1的规定, 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4.3.2-

13、2的规定。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15,表4.3.2-1 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m),16,表4.3.2-2 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m),【说明】本条增加了对8度(0.3g)设防的结构适用高度的要求;A级高度高层建筑中,框架结构高度适当降低,板柱-剪力墙结构高度增大较多。,17,9 调整了房屋使用的最大高宽比要求,不再区分A级高度和B级高度,4.3.3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4.3.3的规定。,表4.3.3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适用的高宽比,【说明】本次修订将A级高度与B级高度的适用高宽比限值进

14、行了合并处理,不再强调“最大高宽比”概念;将筒中筒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高宽比限值分开规定,适当提高了筒中筒结构的适用高宽比。,18,10 修改了楼层位移比的计算要求及可以适当放松的条件及限值,4.4.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规定的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

15、.9,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计算周期比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19,10 修改了楼层位移比的计算要求及可以适当放松的条件及限值,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4.7.3条规定的限值的0.4倍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说明】楼层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不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 组合值计算,改为按“规定的水平地震力”计算,该水平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地震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当计算的楼层层间位移较小时,可适当放松位移

16、比的限值,给出了明确的标准。,20,11 调整了楼层刚度变化的计算和限制条件(4.5.2条);增加了竖向不规则结构的限制(4.5.6);楼层竖向不规则结构地震剪力增大系数由1.15调整为1.25(4.5.7条),4.5.2 抗震设计时,对框架结构,楼层侧向刚度可取楼层剪力与楼层层间位移之比,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对框架-剪力墙和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楼层侧向刚度可取楼层剪力与楼层层间位移角之比,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90,楼层层高大于相邻上部楼层层高1.5倍时,该楼层侧

17、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1.1倍,底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1.5倍。,21,【说明】对楼层侧向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和相应限值进行了修改。框架结构以剪切变形为主,其楼层侧向刚度可采用楼层剪力与楼层层间位移之比,即Ki =Vi/i;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属于弯曲或弯剪型变形,其楼层侧向刚度按上述公式计算后,可考虑楼层高度进行修正,即Ki =Vi/ (i/hi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振动台试验研究表明,框架结构采用楼层剪力与楼层层间位移之比作为楼层侧向刚度,限制楼层侧向刚度不小于相邻上部楼层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

18、向刚度平均值的80%是合理的。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楼面体系对侧向刚度贡献较小,当层高变化时刚度变化较弱,可采用楼层剪力与楼层层间位移角之比作为判定侧向刚度变化的依据,但相邻楼层的刚度比控制指标也应做相应的改变,按下部楼层与上部楼层的比值不小于0.9控制;层高变化较大时,对刚度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0.9变为1.1; 底部楼层采用了嵌固的假设,层间位移角结果较小,因此对底层侧向刚度比做了更严格的规定,由0.9改为1.5。,22,【说明】本条为新增条文,限制采用同一部位刚度和承载力变化均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4.5.6 不应采用楼层刚

19、度和承载力变化同时不满足本规程第4.5.2 条和4.5.3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说明】原规程第5.1.14条修改,薄弱层地震剪力增大系数由1.15调整为1.25。,4.5.7 楼层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及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本规程第4.5.2条、4.5.3条、4.5.4条要求的,该楼层应视为薄弱层,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并应符合本规程第3.3.12条规定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要求。,23,增加房屋高度大于150m结构的 弹塑性变形验算要求,4.7.4 高层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下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20、 1)79 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框架结构; 2)甲类建筑和9度抗震设防的乙类建筑结构; 3)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结构; 4)房屋高度大于150m的结构;,24,12 增加房屋高度大于150m结构的 弹塑性变形验算要求,2 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本规程表3.3.4所列高度范围且不满足本规程第4.5.24.5.5条 规定的竖向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 2)7 度、类场地和8度抗震设防的乙类建筑结构; 3)板柱-剪力墙结构。 注: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与按罕遇地震作用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 【说明】本条第1 款新增高

21、度大于150m 的结构需要验算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25,13 增加了风振舒适度计算时结构阻尼比取值要求(4.7.6条);增加了楼盖竖向振动舒适度要求(4.7.7条),4.7.6 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应满足风振舒适度要求。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规定的10年一遇的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计算值不应超过表4.7.6的限值。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的有关规定计算,也可通过风洞试验结果判断确定,计算时阻尼比宜取0.01 0.02。,表4.7.6 结构

22、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lim,【说明】明确了阻尼比取值,对混凝土结构取0.02,对混合结构根据房屋高度和结构类型取0.010.02。,26,4.7.7 楼盖结构宜具有适宜的刚度、质量及阻尼,其竖向振动舒适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竖向频率不宜小于3Hz,轻钢楼盖结构竖向频率不宜小于8Hz。自振频率计算时,楼盖结构的阻尼比可取0.02; 2 不同使用功能、不同自振频率的楼盖结构,其振动峰值加速度不宜超过表4.7.7限值。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可按本规范附录C 计算。,表4.7.7 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限值,【说明】本条为新增内容。舒适度控制指标与计算方法、假定密切相关,简单的频率控制方

23、法不能适应刚度偏柔的工程需要,采用振动峰值加速度限值控制较为合适。本条附录C引自美国ATC40。,27,14 调整了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的划分(4.9.34.9.6条),4.9.3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A 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4.9.3确定。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 度时,A 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注:本规程“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简称。,28,表4.9.3 A 级高度的高层建

24、筑结构抗震等级,29,【说明】本规程不包括24m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本条对板柱-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做了调整;增加了表注3、注4内容。,30,4.9.6 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房的抗震等级,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说明】本条增加了裙房与主楼相连的“相关范围”概念,一般指主楼周边外扩不少于三跨的裙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裙房可按自身的结构类型确定抗震等级。,31,15 增加了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4.12节),4.12 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 4.12.

25、1 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全等级为一、二级时,应满足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的要求; 2 安全等级为一级且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拆除构件方法进行抗连续倒塌设计。 【说明】高层建筑结构应具有在偶然作用发生时适宜的抗连续倒塌能力。结构连续倒塌是指结构因突发事件或严重超载而造成局部结构破坏失效,继而引起与失效破坏构件相连的构件连续破坏,最终导致相对于初始局部破坏更大范围的倒塌破坏。,32,4.12.2 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通过必要的结构连接措施增强结构的整体性,不允许采用摩擦连接传递重力荷载; 2 主体结构宜采用多跨规则的超静定结构; 3 结构构件应具有适宜的延性,避免剪切

26、破坏、压溃破坏、锚固破坏、节点先于构件破坏; 4 结构构件应具有一定的反向承载能力; 5 周边及边跨框架的柱距不宜过大; 6 转换结构应具有整体多重传递重力荷载途径; 7 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宜刚接,梁板顶、底钢筋在支座处宜按受拉要求连续贯通; 8 钢结构框架梁柱宜刚接; 9 独立基础之间宜采用拉梁连接。,15 增加了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33,4.12.3 抗连续倒塌的拆除构件方法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 逐个分别拆除结构周边的竖向构件、底层内部竖向构件以 及转换桁架的腹杆等重要构件; 2 可采用弹性静力方法分析剩余结构的内力与变形; 3 剩余结构构件承载力应满足下式要求:R S (4.

27、12.3) S 剩余结构构件内力设计值,可按本规程第4.12.4条计算; R 剩余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可按本规程第4.12.5 条采用; 效应折减系数。对中部水平构件取0.67,对角部和悬挑水平构件取1.0,其他构件取1.0。【说明】本条拆除构件方法主要内容引自美国、英国有关规范。其中关于效应折减系数,主要是考虑偶然作用发生后,结构进入弹塑性内力重分布,对中部水平构件有一定的卸载效应。,15 增加了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34,4.12.4 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时,荷载组合的内力设计值可按下式确定:,式中: 永久荷载标准值产生的内力;竖向可变荷载标准值产生的内力;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风

28、荷载组合值系数,取0.2;风荷载标准值; A竖向荷载动力放大系数。当构件直接与被拆除竖向构件相连时,荷载动力放大系数取2.0,其他构件取1.0。4.12.5 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混凝土强度可取标准值;钢材强度,正截面承载力验算时,可取标准值的1.25倍,受剪承载力验算时可取标准值。,35,16 增加了多塔楼结构分塔楼模型计算要求(5.1.15条),5.1.15 对多塔楼结构,宜按整体模型和各塔楼分开的模型分别计算,并采用较不利的结果进行结构设计。当塔楼周边的裙楼超过两跨时,分塔楼模型宜至少附带两跨的裙楼结构。 【说明】本条为新增内容,增加了分塔楼模型计算要求。多塔楼结构振动形态复杂,整体模型

29、计算有时不容易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辅以分塔楼模型计算分析,取二者的不利结果进行设计较为妥当。,36,17 增加了结构弹塑性分析有关要求(5.5.1条),5.5.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时,可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采用静力或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时,应根据本规程4.10节的有关规定预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2 梁、柱、斜撑、剪力墙、楼板等结构构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分析精度要求采用合适的简化模型;构件的几何尺寸、混凝土构件所配的钢筋和型钢、混合结构的钢结构构件应按实际情况参与计算;,37,17 增加了结构弹塑性分析有关要求,3 应根据预定的结构抗震

30、性能目标,合理取用钢筋、钢材、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以及本构关系。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采用; 4 应考虑几何非线性影响; 5 进行动力弹塑性计算时,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的选取以及预估罕遇地震作用时的峰值加速度取值应符合本规程第5.5.3条的规定; 6 应对计算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判断。,38,【说明】本条为新增条文。对重要的建筑结构、超高层建筑结构、复杂的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可以分析结构的薄弱部位、验证结构的抗震性能,是目前应用越来越多的一种方法。 在进行结构弹塑性计算分析时,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破坏后的危害性及修复

31、的难易程度,设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这部分内容可参见本规程4.10节的有关规定。 建立结构计算模型时,可根据结构构件的性能和分析进度要求,采用恰当的分析模型。如梁、柱、斜撑可采用一维单元;墙、板可采用二维或三维单元。结构的几何尺寸、钢筋、型钢、钢构件等应按实际设计情况采用,不应简单采用弹性计算软件的分析结果。,17 增加了结构弹塑性分析有关要求,39,17 增加了结构弹塑性分析有关要求,结构材料(钢筋、型钢、混凝土等)的性能指标(如变形模 量、强度取值等)以及本构关系,与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的抗 震性能目标有密切关系,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如材料强度 可分别取用设计值、标准值、抗拉极限值或实

32、测值、实测平均值 等。结构材料本构关系直接影响弹塑性分析结果,选择时应特别 注意;钢筋和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在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50010中有相应规定,可参考使用。 结构弹塑性变形往往比弹性变形大很多,考虑结构几何非线 性进行计算是必要的,结果的可靠性会也有所提高。 与弹性静力分析计算相比,结构的弹塑性分析具有更大的不 确定性,对计算分析结构是否合理,应根据工程经验进行分析和 判断。,40,18 调整了结构作用效应组合的有关规定,增加了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5.6.1条),5.6.1 无地震作用组合且荷载与荷载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33、: (5.6.1) 式中: Sd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G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Q楼面活荷载分项系数; W风荷载的分项系数; L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设计使用年限为50 年时取1.0,设计使用年限为 100 年时取1.1; SGk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 SQk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 Swk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Q ,w分别为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和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0.7和0.0;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1.0和0.6或0.7和1.0。,41,【说明】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以及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第

34、3.2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第5.4节的有关规定进行了修改,增加了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第5.6.1条和5.6.3条均适应于作用和作用效应呈线性对应关系的情况。如果结构上的作用和作用效应不呈现为线性关系,则作用组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的有关规定。,42,19 增加了楼梯间的设计要求(6.1.4、6.1.5条),6.1.4 抗震设计时,框架结构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楼梯间的布置应尽量减小其造成的结构平面不规则; 2 当钢筋混凝土楼梯与主体结构整体连接时,应考虑楼梯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并应对楼梯构件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3

35、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小楼梯对主体结构的影响。【说明】本条为新增加内容。根据震害调查的情况,框架结构中的楼梯及周边构件破坏严重。本次修订增加了楼梯的抗震设计要求。 在框架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楼梯自身的刚度对结构地震作用和地震反应有着较大的影响。若其位置布置不当会造成结构平面不规则,抗震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抗震设计时,应将楼梯作为结构构件进行设计。楼梯的组合内力设计值应包括与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可与所在的框架结构相同。,43,6.1.5 抗震设计时,砌体填充墙及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当采用砖及混凝土砌块时,砌块的强度

36、等级不应低于MU5;采用轻质砌块时,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2.5。墙顶应与框架梁或楼板密切结合; 【说明】增加了砌块的强度等级的规定。 2 砌体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 左右设置2 根直径6mm 的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 度时不应小于墙长的1/5 且不应小于700mm,7、8、9 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 【说明】提高了7 度时的要求。 。,44,3 墙长大于5m 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结;墙长大于层高的2 倍时,宜设置间距不大于4 米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 时,墙体半高处(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说明】增加了构造柱间距

37、的要求。 4 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 于4 米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说明】本款为新增内容,对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提出了更严格的抗震设计要求,45,楼梯段破坏,46,47,平台梁破坏,48,楼梯梁破坏,49,框架结构中板式楼梯梯梁中间裂断,与梯柱接头处形成塑性铰,50,都江堰某框架建筑楼梯梁剪扭破坏,51,框架结构中板式楼梯水平状断裂,52,框架结构的梯柱形成短柱震害,53,20 修改了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设计要求(6.2.1、6.2.2条),6.2.1 抗震设计时,除顶层、柱轴压比小于0.15 者及框支梁柱节点外,框架的梁、柱节点处考虑地

38、震作用组合的柱端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级框架结构及9 度时的框架: (6.2.1-1)2 其他情况: (6.2.1-2)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二、三级分别取1.5 和1.3;对其他结构中的框架,一、二、三、四级分别取1.4、1.2、1.1 和1.1。,54,【说明】对“强柱弱梁”的要求做了调整,提高了框架结构的要求,二、三级时的系数由原规程的1.2、1.1分别提高到1.5、1.3;因本规程框架结构不含四级,故取消四级增大系数1.2 的要求。另外,明确了一级框架结构和9 度时的框架(本规程9 度时只有一级)节点的柱端弯矩要按节点区对应梁端实配受弯承载力反算,且计算梁的实配受弯承

39、载力时还要考虑梁有效翼缘范围内楼板配筋的影响;无需同时满足(6.2.1-2)式的要求。高规原拟对一、二、三级框架结构均采用实配反算方法,考虑设计人员的意见,二、三级本次暂未要求。有条件的设计人员,对二、三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也可采用(6.2.1-2)按实配承载力验算“强柱弱梁”,但此时系数1.2 可略降低,并据此进行设计,而不必采用增大系数的方法。6.2.2 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采用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与增大系数1.7、1.5、1.3 的乘积。底层框架柱纵向钢筋应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说明】框架结构底层柱底截面,一、二、三级增大系数由原规程的

40、1.5、1.25、1.15 分别调整为1.7、1.5、1.3,本规程无四级框架结构。,55,21 修改柱“强剪弱弯”的设计规定(6.2.3条),6.2.3 抗震设计的框架柱、框支柱端部截面的剪力设计值,一、二、三、四级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一级框架结构和9 度时的框架: (6.2.3-1) 2 其他情况: (6.2.3-2)【说明】对于柱子的“强剪弱弯”设计,框架结构柱剪力增大系数二、三、四级调整为1.3、1.2、1.1,四级也要增大,其他结构的框架保持与原规程一致。 实际上,不论是框架结构的柱还是其他结构的柱,应该一视同仁取相同的剪力增大系数,其间的差异已经在弯矩增大系数数中反映,见6.

41、2.1、6.2.2 条。目前的表达方法暂与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保持一致。,56,22 增加了三级框架节点的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要求,取消了原规程的附录C(6.2.7条),6.2.7 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框架的节点核心区应进行抗震验算;四级框架节点以及各抗震等级的顶层端节点核心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各抗震等级的框架节点均应符合构造措施的要求。,【说明】增加了三级框架的节点核心区应进行抗震验算要求;取消了原规程附录C,可按现行有关标准进行框架节点受剪承力载验算。,57,23 梁端最大配筋率不再作为强制性条文,给出梁端箍筋加密区箍筋间距可以放松的条件(6.3.2条),6.3.2 框架梁设计应符合

42、下列要求: 1 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ft/fy 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表6.3.2-1 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min(%),58,3 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 二、三级不应小于0.3; 4 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表6.3.2-2的要求;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

43、%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表6.3.2-2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说明】原规程第3款最大配筋要求不再作为强制性条文,相关内容移入第6.3.3条;表注2为新增加内容,主要为了便于施工并保证混凝土质量。,59,24 加大了柱截面基本构造尺寸要求(6.4.1条),6.4.1 柱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 1 矩形截面柱的边长,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四级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直径,非抗震和四级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时不宜小于450mm; 2 柱剪跨比宜大于2; 3 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

44、,【说明】考虑到抗震安全,本次修订提高了抗震设计时对柱截面最小尺寸的要求。一、二、三级抗震设计时,矩形截面柱最小截面尺寸由300mm改为400mm,圆柱最小直径由350mm改为450mm。,60,25 调整了框架柱轴压比要求(6.4.2条),6.4.2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4.2的规定; 对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表6.4.2 柱轴压比限值,61,【说明】调整了部分柱压比限值,并增加了四级抗震轴压比限值的规定。框架结构比原限值降低0.05,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三级框架柱限值降低了0.05。,62,26 调整了柱最小配筋率要求,给出柱端箍筋

45、加密区箍筋间距可以放松的条件(6.4.3条),6.4.3 柱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6.4.3-1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抗震设计时,对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0.1;,表6.4.3-1 柱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63,2 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4.3-2采用;,表6.4.3-2 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64,2)二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肢距不大于200mm 时,除柱

46、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 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 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的剪跨比不 大于2或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剪跨比不大于2 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一级时尚不应大于6 倍的纵向钢筋直径。,【说明】第1款调整了柱最小配筋率规定,适当提高了配置400MPa级钢筋及框架结构的要求;第2款增加了表注3,以便于施工和保证混凝土质量。,65,27 调整了短肢剪力墙的设计要求(7.1.7条、7.2.2条),7.1.7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结构不应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墙;B 级高度高层建筑以及抗震设防烈度为9

47、 度的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布置短肢剪力墙,不应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当采用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宜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2 房屋适用高度应比本规程表4.3.2-1规定的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适当降低,7度和8度时分别不宜大于100m和80m。 注:1 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于300m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均大于4 但不大于8 的剪力墙; 2 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是指,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小于结 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30

48、%的剪力墙结构。,66,28 调整了剪力墙截面厚度要求,强调了首先要满足稳定计算要求(7.2.1条),7.2.1 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符合本规程附录D的墙体稳定验算要求; 2 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翼墙的一字形独立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20mm,其它部位不应小于180mm; 3 三、四级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160mm,其它部位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无翼墙的一字形独立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80mm,其它部位不应小于160mm; 4 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

49、160mm; 5 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截面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160mm。,67,29 增加了三级剪力墙轴压比要求(7.2.13条);调整了边缘构件设计要求(7.2.147.2.16条),7.2.13 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一、二、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表7.2.13的限值。,表7.2.13 剪力墙墙肢轴压比限值,【说明】增加了三级轴压比要求。,68,1 一、二、三级剪力墙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7.2.14的规定值时,以及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应按本规程第7.2.15条的规定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的高度不应小于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以上一层的总高度; 2 一、二、三级剪力墙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7.2.14的规定值时,以及四级剪力墙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可按本规程第7.2.16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3 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剪力墙,宜在约束边缘构件层与构造边缘构件层之间设置12层过渡层,过渡层边缘构件的箍筋配置要求可低于约束边缘构件的要求,但应高于构造边缘构件的要求。,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