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2 ,大小:85.50KB ,
资源ID:469701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46970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关于报送《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的函.doc)为本站会员(杨桃文库)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报送《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的函.doc

1、关于报送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的函科技部政体司:按照科技部统一部署,我省组织部分专家起草了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 ,经专家论证、修改和领导审阅,现将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呈上,请审阅。附件: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吉林省科技厅二 OO 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人类社会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因素,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本区域的企业、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中

2、介机构、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为核心,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吉林省力争站在 21 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跟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步伐,构造有利于高度集聚创新资源,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科技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制高点。通过与国家创新系统及其他区域的广泛联系, 动员本地区创新资源、吸引外部创新资源参与本地区的发展和创新,实现科技、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一)良好的科教资源,初具规模的知识创新体系吉林省拥有良好的科教资源,4 个中科院所属、14 个国务院部属和 53 个省属共 71 个研究与开发机

3、构,2 所部属和 39 所省属共 41 所高等院校,8 个国家的级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级研究中心,31 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站,59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或基地) ,构成了区域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在光电子、应用化学、汽车、石化、生物制品和农业等领域有比较优势。48 个县以上所属的独立科研机构和 3000 多个新兴起的民营科技机构,形成了区域科技创新、推广的基础力量,在技术吸收技术创新,技术承接、应用和推广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2.5 万人,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才占有量居全国前列,具有相对良好的人才基础。初步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创新与应用相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4、。(二)特色鲜明的产业基础,正在形成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吉林省曾是我国重要的汽车和石油化学工业基地,也是举足轻重的粮食生产基地。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产业、资源和科技优势得到利用,汽车制造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首位,石化工业走出逆境,在调整中推进;绿色农业成为特色农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新优势;依靠高新技术,中医药和生物制药、光电子和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为支柱,以医药、光电子和新材料工业为优势,以农业为基础的新的产业格局。90 年代,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建设的步伐加快,到 2002 年,全省大中型企业建立了 250 个技术开发机构,从事企业技术开

5、发34087 人。一汽集团等 10 户企业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通化钢铁集团公司等 88 户企业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产学研结合、智力引进和自主开发结合,企业技术开发能力、高新技术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提高,经费投入加大,初步形成了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三)积极的建设步伐,独特的企业开发和成长环境经过 10 多年的集聚和发展,我省各类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形成了 5 个国家级开发区和 22 个省级开发区。以长春吉林经济带为核心,分布在全省四个市(州) 、18 个县(市、区) ,成为我省经济、科技发展的新的增长极。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以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制药、电子信息

6、、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五大科技和产业领域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科技园区,2002 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已达到 410 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 205 亿元,占总值的 50%。吉林高新技术开发区在“长吉经济带”上与长春高新区遥相呼应,是以石油化工、软件工程、生物基因工程的纳米材料等四大科技和产业领域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科技园区,是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2002 年末,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340 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 210 亿元,占总产值的 61%。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产业领域更宽的国家级产业园区,现已建立起生物医药园和光电子园等专业园区,形成了相关高新技术和产业向本区迅速集聚的良好

7、势头,2002 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380 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 145 亿元,是总产值的 38%。延吉高新技术开发区地处吉林东部长白地区,是以中医药和长白山生态食品研究、开发为重要内容的省级科技园区,2002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6.5 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5 亿元,是总产值的 76% 。公主岭农业科技园位于吉林省中部农业区,以充分发挥东北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战略作用,提高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粮食产区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主要支撑点, 也是粮食主产区实现农

8、村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和示范区,是迎接农业新技术革命的先导区。通过人才、资金、科技和产业的高度集聚,园区将成为具有东北粮食主产区典型代表性、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和产业中心,以及现代化的农业信息中心;成为科技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生态效益型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成为经济上高效、技术上先进、环境上可持续的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高水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化医药城位于吉林省东北部长白山区,以标准化、规范化的北方地道药材生产基地,高水平的医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化的医药物流服务中心为发展目标。经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基地。目前有通化东宝等 8 户经过 GMP 改造和

9、认证的医药企业,开发“基因工程胰岛素、 “碟脉灵”等一批高新技术医药产品。园区依托得天独厚的长白山地道的药材资源,独具优势的地道中药材人工栽培和养殖技术,通过培养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知名企业家,建设医药名城。计划在未来 10 年,提升医药产业的规模、水平和创新能力,构筑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四)积极的建设步伐,快速成长的社会服务体系科技中介和服务体系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吉林省从 1989 年成立 “吉林省经济信息中心”开始起步,逐渐加快了技术中介机构的建设步伐。现已建立起 38 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2 个常设技术市场和 14 个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形成了以技术市场为主体的创

10、新中介服务体系。在我省的科技信息交流、技术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2 年吉林技术市场年技术交易额达到 8.8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4.03%。各级科技计划项目中有 403 项成果进入了技术市场;交易金额达 1.02 亿元。科技孵化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形成新型产业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截止 2002 年末,全省累计孵化科技企业 1300 多家,其中吉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在孵企业分别达到 306 户和 409 户,在国内居于前列, 迄今从孵化器毕业的企业有 200 家。实施开发了“新视觉导航车辆” 、 “有机发光显示器”和“人体干细胞产品”等

11、200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目前,我省正进一步加强对中介资源的统筹规划,构建服务平台,提升中介能力,使之向综合性网络化方向发展。(五)不断改善的政策环境,顺利推进的科技体制改革在政策环境建设方面,吉林省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若干政策规定 、 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吉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以及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规定等发展政策,逐步完善省重点科技计划支撑体系,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主体多元化和投融资多渠道体制的建立。在强化制度创新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府的职能正在逐渐从直接干预型向间接调控型转变,逐步退出对创新活动的直接介入和直接组织,转为建立

12、以政策引导、激励和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机制。通过完善财政、金融、知识产权和人才政策,建立高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激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培育创新中介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建立科学的创新监督考核目标体系,推动各级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中发挥管理与协调功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从推行科研拨款制度改革、实行科研机构承包经营责任制,创建科研先导型企业到以多种形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开发型科研机构按技工贸一体化模式进入企业或整建制转变为企业;或创办经济实体,走产学研三结合道路,与高校企业共建研究中心等;农业科研机构则走上了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的轨道。改

13、革使科研机构增强了活力,也增强了整体实力。企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有243 户大中企业建立了研究开发机构,并逐步拓宽研发机构的功能,使之向企业技术中心转变和提升。一些企业加强了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创新能力。 “九五”以来,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累计开发省级新产品 1200 多种,新产品实现产值 228 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16.7%。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体系,现已拥有 3 个国家级、15 个省级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和 12 个星火产业示范基地,全省建立了 5500 多个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协作组织,有 21个县(市)进入了国家科技工作先

14、进县行列。(六)尚显不足的创新能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按照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01 年吉林省的技术创新综合力在 31 个省(市、区)中处于第 10 位,但是 2002 年却下降到第 18 位,成为全国技术创新综合力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位次的巨大起伏反映了我省技术创新能力的不稳定性和整体创新能力的相对不足。1、知识创新能力未充分发挥,区域创新能力不足。吉林省虽然具有良好的知识创新基础条件,但其知识创造能力却从第 4 位下降到 10 位,科研论文从第 3 位下降到第 24 位。原因之一在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改革进程参差不齐,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建设滞后,传统的分配制度仍占主导地位, 没有真

15、正形成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知识创新积极性的有效机制;二是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没有摆脱单位所有,封闭管理的传统模式,实验室的开放度非常低,没有起到对项目、对人才的集聚作用在知识创新中的核心带动作用。2、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远未确立,区域创新的拉力不足。吉林省的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传统工业比重大,国有经济成分比重大,而现实竞争力较弱,因而改革的难度也较大,特别是对技术创新的敏感度和积极程度不够。具体表现为:大中型企业拥有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的比例偏低(22.3%) 、技术改造投入偏低(24.8 亿元) 、制造生产能力改善程度小、技术合作程度低,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也呈下降趋势。根据中国区域的能力报告的

16、评价,我省上述指标在国内各省(省、区)中居于下游。因此加快企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的建设,加大企业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立体地位,将是极其重要的任务。3、区域创新的宏观支持力度不够,对创新资源调动的能力不足。在科技创新的宏观支持力度方面,吉林省对人才数量的投入增长了 17.8%,对研发资金的投入增长了 27.3%,对教育的投入增长了 8.3%。但这三个指标居于全国第 25 位、26 位和 28 位,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在人才、资金和教育投入上较大的相对差距反映了宏观观念和运作力度上的差距。同时整体创新环境改善进程相对缓慢,基础设施

17、、劳动者素质、企业技术开发和金融环境发展跟不上技术创新要求的步伐,对创新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的吸收力和稳定能力比较弱,造成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有潜力的创新型人才及创新项目的长期短缺和外流。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比较分析认清自身的差距,不是用渐进的姿态,而是用跨越的姿态,筹划创新体系,改善和提高创新的整体环境,加速创新体系建设。二、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定位区域创新体系是与国家创新体系保持高度一致,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同时具有高度前瞻性和开放性的创新体系。全局性: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和组成部分。必须以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目标为指导,着眼国

18、家科技发展战略,找准区域的目标定位。注重与国家创新系统制度、政策的一致性。同时与未来东北三省区的区域性创新体系相衔接,发挥东北三区内部的互补与协同作用。区域性:结合吉林省的资源特征、地理条件、人文条件、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地域分工和专业分工中,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突出本地区的特点。前瞻性:遵循市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在眼光上,要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在研究上,要选择处于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具有创造性的项目;在体制上,要建立起具有充分竞争性、创造性的运行机制,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体系。开放性:建立高度的竞争和对创新资源的高度集聚体系,高度

19、开放的信息体系和高度开放的竞争领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创新资源,以开放促发展。(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为基本出发点,抓住国家调整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扶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机遇,培育和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以扩大开放,高强度引进、吸收创新资源为主线,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主体的功能,逐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网络化、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

20、体健康成长。(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20042005 年,构建“三个体系” ,实现 “一个转变” 。即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以优势产业和高科技园区为基础、以重点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信息沟通效率、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为目的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和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完成政府职能从直接干预创新向引导、激励和服务创新的根本转变。20062010 年,实现“三个整合” 。第一,实现创新主体的整合,提高创新意识,带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入到整合的创新队伍中来,建立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第二,实现创新要素的整合,

21、强调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创新基本要素在创新过程中的综合作用,将这三大要素有效整合发挥最大的创新绩效。第三,实现创新环境的整合,强调政策和相应措施的配套,提供多样化的综合创新中介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为高效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20112020 年,实现“一个跨越” 。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机构,建立一支优秀的、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队伍,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实现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到 2020 年,通过扩大开放、聚集和整合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强化创新主体、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在创新模式上,实现从“

22、学习型”向“综合型”转变,在动力机制上,实现从“技术推动型”向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相结合的“复合型”模式转变;在投入机制上,实现从“外在激励”型向“自觉持续”型转变。使创新成为内生自我寻求发展的动力需求。通过创新体系的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汽车、石化、农业、农产品加工、中药和生物药、光电子和新材料等七大重点领域建立起人才、创新能力和产业的高地。知识创新的重点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创新平台;形成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开放协同、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高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增长并成为主要的

23、增长极,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国中上游。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按照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吉林省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本省产业和科技的优势领域,突出提高知识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进一步改善技术创新环境。集中力量建设吉林省“一线两翼”区域创新增长极,所谓“一线”就是依托“长春吉林”经济带,建设区域创新密集区;“两翼”是指东部长白山地区的延边和通化两地,是长白山特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区,在这里建立中药现代化、生态食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在这三个地域,重点建设四大开发区、两个科技城和十个研发基地,用区、城、基地的集中建设支撑“一线两翼”创新密集区的整体推进;同时实施知识创新

24、体系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新世纪创业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七大科技工程。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高度集聚创新资源,构建“一线两翼”创新密集区因势利导,进一步引导创新资源向“一线两翼”集聚,即向长吉经济带和延边、通化两地集聚,尽快形成具有足够竞争力的创新增长极。在长吉经济带重点建设“三区一中心” ,即长春高新区、长春经济开发区、吉林高新区和东北农业创新中心;在延边、通化两地重点建设“一区一城” ,即延吉高新区和通化医药城。充分发挥开发区与科技城独特的区域环境、科技密集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应用创新技

25、术、幅射创新成果,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未来 17 年,园区建设将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园区的发展以“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 ;二是园区的创新模式从“模仿式创新”转向“自立创新”模式,并进一步突出区域的优势特点;三是园区的发展目标以“振兴区域经济”转向“国际化” ,成为在重点领域,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开发区。着力建设和提高“三个平台” ,即“技术创新平台” 、 “技术孵化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 ,全面提高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带动能力。实现“三个进入” ,一是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进入国际前沿;二是重点企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进入国内前列;三是重点园区的科技和经济实力进入国内前列。(

26、二)围绕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实施七大科技工程1、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核心,实施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吉林省拥有一批中科院所属和教育部直属的高水准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这是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部开放实验室、现代中药研发中心和植物转基因中试与产业化基地,构成了吉林省知识创新的核心基础。实施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一是要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投入,有计划地装备一批高水平的科技设施,保证重点实验室和重要知识创新基地装备上的先进性;二是要进一步扩大重点实验室的规模,特别是在汽车、农业、医药和资源环境领域,加强重点实验的建设,培植、规范、整合、发展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使布局更加合理、完备;三是要进

27、一步提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争取再培植 5-10 个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级管理的行列,特别是农业和中药现代化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应率先入围。在体现吉林省资源,科技和产业优势的先进制造、光电子、应用化学、材料科学、农业、医药和资源环境等优势领域,都能拥有达到国家级水平的一批重点实验作为先导和支撑;其四是充分运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整合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资源和创新知识在创新体系内的充分和合理的流动。加强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之间的广泛交流,加强知识创新体系内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家的重点实验室和部、省级重点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更广阔的层面

28、上,激活创新资源,激发知识创新的能力和活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知识创新源泉。2、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重点,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数量上要有大的扩展。尽快扭转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要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发展能力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和注重引进创新与自立创新相合,提高研究与开发水平、提高人才资源素质、提高资金投入强度,加快技术中心建设的步伐。争取使 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都建立起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术中心,95% 以上的大型企业均建立起高效能并具有强劲创新能力的技术中心,特别是在汽车、光电子、材料等领域,建立起完备的技术中心体系,

29、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在质量上要有大的提高。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作的重点是:规范运行、提高质量、培植创新能力。一是以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带动技术中心的升级。争取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 20 户以上,省级技术中心达到 100 户以上,而国家重点企业的技术中心全部达到国家级要求的水平。二是推行职能评估制度,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三是通过制度改革的创新,建立有效的吸引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发技术中心不断进取的活力。四是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实现从“引进创新型”向“自立开发型”转变,争取在 3-5 年内 90%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能形成具有自主知

30、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投入上要有大的力度。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有利于推进企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创新项目;二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高新技术企业应达到 3%以上,重点骨干企业要达到 2%以上,一般企业也应达到 1%以上。使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创新主体。资源整合上要有大的举措。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发展粮食主产区的机遇,围绕吉林省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开展企业技术创新。3、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推进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突出创新、完善功能,建设创业服务中心。未来

31、十几年要重点建设长春、吉林两个创业服务中心,两个计算机软件园,吉林大学科技园和吉林大学生创业园等 6 个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延吉创业服务中心、北华大学科技园、吉林民营科技园和地处长春的光电子产业国、光电信息园、生物制药园、汽车工业园、海外学人创业园等 8 个省级创业服务中心。在运行机制方面,一是以建立能充分沟通各创新体系和创新资源,形成“交流渗透、协同互动”的创新平台;二是以“孵化器+创业投资”为基本模式,建立以股份制为特征的多元投入结构。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中心的内部结构,发挥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成果孵化功能。在石油化工、新材料、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中药现代化和长白山生态食品等领域培育一

32、批创业服务中心,并重点扶持其中的 20个服务中心,达到国家级的水平。拓宽领域,提高功能,加快创新技术市场的建设。一要推进技术市场与各要素市场的结合,实现技术成果交易由“适用型”技术成果交易向“工程化、产业化”技术成果交易的转变,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综合技术市场;二要从一般意义上的提供技术和信息向科技信息产业和咨询产业转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交易能力的专业技术市场;三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培植技术经纪人队伍;四要积极推进网络化农村技术市场建设。与国家科技部技术成果交易网络平台接轨,同时要扩大省级乡村技术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抓好县(市)农村技术市场建设,实施“村村通”工程。建设便捷

33、的农村技术市场网络体系。在技术上市场体系建设中要重点扶持 20 个常设的综合与专业技术市场,培育 50 个服务型 “专家大院” ,真正提高技术市场的水平,发挥技术市场的功能。4、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发展工程以提高高新技术领域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研究开发高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今后几年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从目前的 35%力争提高到 50%,为汽车、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解决重大技术关键问题。(1)汽车技术依托一汽技术中心,联合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科院长春分院等单位

34、,跟踪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动态,围绕汽车的清洁化、节能化、燃料多元化和智能化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能覆盖中、重、轻、微、轿全产品系列的整车开发合作体系,同时,大力开发混合动力、电动力汽车产品。重点研究清洁燃料及非石油燃料燃烧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汽车仿真设计、虚拟设计、绿色设计、汽车安全技术;气体燃料发动机电控燃料喷射系统及其系统匹配技术与有害排放物技术;燃气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轻量化材料及环境友好材料;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高效节能电控装置。(2)汽车零部件技术整合吉林省汽车零部件研发有效资源,依托富奥汽车零部件集团,联合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等单位,跟踪汽车模块化供

35、货趋势,按照汽车底盘、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汽车内饰等模化块分工体系,紧跟整车的发展步伐,开发车载局域网络、发动机控制、ABS 和行驶控制、电子控制传动系统、行车导行系统、撞击传感等高技术产品,及安全气囊、防抱死装置、三元催化技术、发动机增压中冷技术、高压喷射技术、氧化型催化转换技术等汽车关键零部件。(3)化工技术依托中石化吉化公司技术中心,联合吉林大学、长春应化所、省石化研究院、长春工业大学等单位,根据市场变化,在继续保持我省传统精细化工产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产业技术研发工作重点转向食品添加剂、工业表面活性剂、油田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皮革化学品、胶粘剂、电子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

36、研究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溶剂和催化剂,提高烃类氧化反应的选择性,采用生物技术从可再生资源合成化学品等绿色化工技术和生物化工技术;催化裂化技术、分子筛催化工艺技术、膜分离器提浓技术;新型反应工程、聚合物改性与呈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绿色农药及农用化学品、清洁染料、环保型高档涂料、汽车及造纸用绿色化学品等。(4)光电子技术依托北方彩晶集团和吉林华微电子公司、长春华禹光谷集团,联合长春光机物理所、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单位,重点围绕液晶显示器(LCD) 、有机发光显示(OLED)材料、OLED 器件、等离子显示器(PDP)用荧光粉、大功率激光器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器元件、发光材料及器件等领域进行产业

37、化研究开发。重点研究开发以 TFTLCD 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器为代表的平板显示器技术;以大力功率半导体固体激光器、光通讯器件为代表的光电子技术;以电子商务软件、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产品为代表的计算机软件与数字化网络技术;以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新型电化学传感器为代表的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以微分析科学仪器、光电医疗仪器为代表的仪器仪表技术;以汽车导航系统为代表的汽车电子产品。(5)新材料技术新材料产业要形成围绕分子及原子级材料的制备技术、纳米实用化技术等方面的产业链;拓展新材料在微电子、能源、医疗、化工、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依托长春热塑公司、四平市高斯达纳米设备制造公司、长春高祥特种

38、工程材料公司等公司,联合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应化所等单位,重点围绕新型热塑材料、金属纳米粉、非金属纳米粉、原位聚合制备聚烯烃纳米复合材料、高性能和功能化塑料膜材料、水性树脂绿色合成技术等领域,研究开发信息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纳米材料;功能高分子分离膜材料、液晶材料的制造技术;特种工程塑料技术。开展纳米材料制备新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复合纳米材料、纳米光电材料、纳米材料应用及其制品的开发研究。稀土应用技术方面,重点研究开发汽车尾气净化烯土催化剂、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与磁体、新型稀土激光晶体、稀土长余辉荧光粉及其涂料和制品、稀土特种光学玻璃和高效农用转光剂及其新型转光棚膜。(6)现代中药技术

39、依托通化修正药业集团、吉林敖东集团、通化东宝集团等中药现代化龙头企业,联合吉林中医学院、吉林省中药研究院、省药检所等单位,重点围绕长白山中药材特产基地建设,研发现代中药新品种,结合医药企业 GMP 改造,重点研发模分离技术、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分子蒸馏、真空蒸馏和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中药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开发东北淫羊藿、刺五加、人参、五味子等重点药材的种植技术。(7)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与医药要形成基因工程重组技术、生化工程工艺、中药与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化等方面的产业链;打造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保健品、及其它辅助产品生产的基地。依托长春生物制品所、通化东宝及长春长

40、生基因药业公司等重点企业,联合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解放军军需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单位,加快研制、开发和引进以基因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酶工程和现代生物发酵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工程技术,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发展人体干细胞系列产品、人胰岛素、人生长素、葡激酶、干扰素、白介素、促肝细胞生产素、血管生成抑制素、减毒活疫苗等产品。(8)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依托长春大成股份有限公司、黄龙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公司等粮食深加工重点企业,联合国家玉米深加工工程中心、吉林省轻工研究设计院、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应化所等单位,重点围绕高分子材料聚乳酸、乙二醇、丁三醇、燃料酒精、淀粉糖、赖氨酸

41、及玉米休闲和方便食品等方向进行产业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研究生物发酵、变性淀粉、生物聚合物和淀粉化工醇等八大系列精深加工产品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开发。研究开发专用玉米为原料的新产品、食用玉米深加工产品、非食用玉米深加工产品、淀粉生产节能降耗技术。依托吉林德大、省粮食集团、辽源裕龙公司等龙头企业,联合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单位,重点开发大豆组织蛋白、分离蛋白、浓缩蛋白、大豆纤维、膳食纤维、大豆磷脂、大豆多肽等产品和技术,大豆保健功效成份的分离、提取技术及产品开发。学生豆奶和大豆功能食品和以长白山区资源为原料的绿色功能食品。肉类深加工方面,重点研究开发肉质嫩化、保鲜、保键、添加剂、品质改良及包装等

42、的新技术、新工艺;保健食品方面重点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提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高效干燥等高新技术开发新型保健食品,长白山区野生资源保健功效成分的分离、提取技术及产品开发。(9)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围绕软件构件化设计件及专用芯片、计算机设备等产品,计算机分销、以及涉及增强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推动力和改造能力等方面构造产业链,强化老工业基地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优势。研究开发公安(政法)系统软件、金融(财务)商业系统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年、工业控制类软件和基于 Linux 系统的软件。(10)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要形成涉及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先进的数控机床及开放式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

43、自动化生产线、机械装备生产、医疗器械等设备生产等方面的产业链,扩展产业的发展和生存空间,全面提高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重点研究开发数字化制造技术与装备、工业智能制造技术、虚拟制造与网络制造技术、系统控制管理技术,开发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加工技术。同时依托吉林炭素股份公司和吉林铁合金有限公司,联合吉林省冶金设计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北华大学等单位,开发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炭纤维、核石墨、特种铁合金等产品及功能、环保、精炼制能控制和综合利用等新技术。5、以建设“现代北药基地”为目标,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立足生态省建设,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面向国内

44、外两个市场,集中目标、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积极推进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把吉林省建设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国家长白山北药基地。以长春市为龙头,以长春市、通化市和延边州敦化市为区域发展中心,以长春、吉林、延边和长春、通化、白山两条中药产业带为两翼,形成我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三个中心、两条产业带”的“三足鼎立”发展战略格局。长春市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建成中药研究开发与中成药生产基地;两翼以“通化医药城”和“延边敖东医药城”建设为重点,建成长白山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和中成药生产基地。在区域发展上,东部长白山区,以中药材资源保护与规范化生产、

45、中成药成为重点。中部丘陵地(平原)区,以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药新药研究开发、道地中药材开发和中成药生产为重点。西部地区,以道地中药材保护开发为重点。构筑具有较强支撑能力的中药研究开发、中药材种植(养殖) 、中成药生产、服务销售“四个体系” ,重点建设“长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 、 “通化医药城”和“延边敖东医药城” “一区两城” ,使吉林省中药产业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中药材种植(养殖)和饮片加工新药研究开发中成药生产市场营销相互衔接、互补联动、配套成龙的中药生产产业链,最终形成结构合理、系统性强、充满活力、高度开放的中药产业体系,探索并形成依靠科技进步推

46、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使我省医药产业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把吉林省建设成为我国北方中药现代化的科研、生产和贸易中心,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长白山北药基地,加速我国中药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在近期,组建壮大 9 个研究实体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研究室、中药人学研究室、中药组合化学研究室、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室、中药药理实验室、中药材质量标准检测研究室、中药临床实验室、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室、东北质谱研究开发中心;重点支持 10 个中药材种植(养殖)和饮片加工示范企业,并相应建立人参、梅花鹿等 30 个符合 GAP 标准的吉林省道地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及

47、 2 个中药材种源基地;重点扶持10 个达到 GMP 标准的大型中成药生产示范企业;重点扶持 5 个医药商业企业,并申请建立符合 GSP 标准的一个药品配送中心和一个面向国内外的中药材市场。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1)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水平。按 GAP 要求,开发我省长白山以人参、鹿茸为主的道地中药材资源,提高主要道地药材的生产和饮片加工的规范化水平,实现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市场占有份额。(2)中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加速中药产业新药研究开发体系的建设,通过国家投入、研究单位自筹、企业和域外投资等多种方式,按 GCP、GLP 要求,建设非临床试验室,提高研究开发装备水平。着眼于全行业

48、的科技进步,组织联合攻关,重点进行中药新药产品开发。针对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形容开发出安全,有效的中药新药制剂;对我国中医宝库中的古方验方、市场需求量大、临床疗效确切的药物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行二次开发,使其技术水平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3)提高中成药生产能力和水平。加快企业的优化组合,引导企业走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培育大型的医药企业集团,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利用新工艺、新剂型、新辅料,对现有品种进行创新,提高质量和技术含量。(4)强化销售市场体系建设,以申请全国性中药材市场为重点,发展中药电子商务,按 GSP 要求扶持和发展药品

49、商业业务。6、以促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推进新世纪科技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程序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人才合理流动,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重点培养科技和经济发展急需的四类人才。(1)培养一批杰出青年人才。通过实施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重点资助 20 名 40 岁以下具有高级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的青年科技人员,造就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到 2020 年,培养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500 人,不断充实后备力量。(2)培养一批创新型学科带头人,通过重点资助和首席专家制等形式,培养一批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3)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型管理、经营人才,通过高层次教育培训,交流和实践,造就一批能够引领高科技产业化管理和经营的高级人才。(4)培养一批紧缺高级人才。通过高层次教育、出省、出国培训和对国内、国外人才的引进,造就一支在新兴产业和新兴领域紧缺的高级科技、管理和经营人才。7、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实施科学普及工程建设围绕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推进科教兴省战略的深入实施。(1)农村科普工作。充分发挥农村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