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青年对传统孝道伦理的认同状况调查对青年人生价值观演变阶段的分析,虽然离不开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基本的条件,但是从价值观演变的动力角度看,还有着主观与客观方面相当复杂的因素。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处于一个自我价值导向和他人价值导向并存、自我价值导向为主的时期。在关于此次当代青年对传统孝道伦理的认同状况调查的调查中,调查涉及青年的思想状况、青年看社会、社会中的青年、青年与共青团等内容,了解到青年对相关问题的认知现状、参与情况。然而调查表明,在对青年理财观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在孝敬父母方面有着相当大的缺失,而且随着文化程度越高,这种缺失越大。青年从经济上支持老人的程度是随着文化
2、水平的提高反而逐渐递减,青年人在思想上赞成孝敬父母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少有体现。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对孝道的论述就相当丰富,孝被看作是人的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有所谓百善孝为先之说。两千多年前出现的孝经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孝道的伦理思想。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孝道文化仍应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是因为:其一、老龄化社会需要孝道。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 21 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倡导孝道文化也就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其二,家庭结构的现状需要孝道。家庭和谐,社会才能稳定。然而在现今
3、独生子女的养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孝道文化的灌输,对孩子偏爱、溺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人冷漠的性格,孝敬意识相对较差。按照常规,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也相应提高,经济条件也相对要好,对孝道的认识和尽孝的能力也应相对提高。 “我现在没能力,等我有能力了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这也是一般人对青年人的普遍认识,即受教育多的青年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对父母的反馈也相应要多,但在调查青年理财观时显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青年手中多余的钱,用于孝敬父母的比例却在不断减少,初中以下有 27.14%的人会用于孝敬父母,这个数据是初中有
4、26.45%,中专、高中、职高有 25.68%,大专、高职有 20.37%,本科有20.00%,硕士及以上仅有 17.86%。根据另一份报告所得,当代青年不是不懂得孝敬父母。但在实际生活中,大众耳闻目睹的青少年却是另一种形象,父母在“爱幼”上可以说是做得周到细致,但很少听说青年人如何在经济上、在精神上关心孝敬父母,孝道仅仅停留在青年口头上。求学期间自然是父母供养,成家前后多有“啃老族”出现,成家立业后更多的是只关心自己的小家庭,而且文化程度越高的青年人关心更甚。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其功能和作用具有二重性,对传统孝道必须要予以“扬弃” ,保留其养老、尊老的核心价值,
5、摒弃其愚孝愚忠之糟粕。否则,全盘接受和全盘否定都不利于传统孝道的继承,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国孝文化的主要内涵可概括为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它的主体部分仍不失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历史遗产。新的孝文化的建设首先应坚持孝道文化的核心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今天提倡孝道,使全社会高度重视孝道文化建设,将孝道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学生的评价体系之中,真正让孝道文化走出书斋,将孝道文化运用在实践活动之中,铭刻到青年人的心中并化为自觉的行动,将有助于民族的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