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送董邵南序一. 本周教学内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二.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1. 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本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的表达作用。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二)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1. 认识本文名送实留的主旨。2. 理解本文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3. 背诵全文。三. 教学内容:(一)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1. 简介孟子及孟子:孟子( 约前 372 一前 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
2、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其思想核心是“仁” 、 “义” ,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2. 读课文,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畎 qun 傅说 yu 曾 zng 拂 b 士 3. 翻译全文: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句的理解(1 )举,被举用,被选拔 (2 )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 于,介词,从 (3 )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举于士,指
3、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4 )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任,责任,担子。(5 )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6)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7)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 劳苦。其,代词,他的。(8)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9)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10)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所为,所行。(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
4、情坚韧起来。(13)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 ,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14)恒:常。(15)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16)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17)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18)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 ,梗塞,指不顺。(19)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20)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21)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22)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 然后人们才了解他。(23)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
5、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 ,辅弼。(2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语气助词,表停顿。(25)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26)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为忧患而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27)死于安乐: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死,使死亡。4. 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各段的思想内容: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纵观全文,却是围绕“忧患”二
6、字来谈的,也就是磨难对人生、对国家的重要意义。第一段: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说明要担当大任,就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这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出身卑微、经历了艰难困苦,都成就了大业。第二段:正是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谈到了人要想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必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即从生活上、思想上、行为上经受住人生磨炼。第三段:先从正面论述磨炼对人生的意义,继而由人生推论到治国,从反面说明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结论。5. 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1 )论证和归纳推理:文章开篇用排比句式,一连列举了六个历史
7、人物的事例:舜是尧后的君主,傅说为殷王武丁的宰相,胶鬲辅佐周武王,管仲当齐桓公的宰相,孙叔敖任楚庄王的令尹,百里奚做秦穆公的大夫,这六个人都非常显贵,然而他们在发迹之前,无不地位卑微,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作者依据这些事实,推出了如下观点: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之有所作为。这种由大量具体事例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就是归纳法。如此推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 )对比论证:文章在归纳出了成就人才的条件经历磨炼之后,进而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历磨炼的必要性。作者先连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人通过
8、经常犯错误、不断加以改正,就能越来越完美);“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处于窘境,心意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奋发作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语气上吐露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了解)。通过这三个事实,阐述了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炼,方能发奋进取,这是正面论证。接着,作者又从个人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的严格执法、直言秉谏以及对君主的悉心辅佐,那么国君的错误就得不到制止、国家就治理不好;如果没有“敌国外患” ,国家不遭受外来压力的考验,那么就会助长国家坐享安乐,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反面论证。文章通过这一正一反的论述,水到
9、渠成,最后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6. 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从头至尾,多次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从而推动了论证,增强了气势,读起来节奏鲜明有力,使人记忆深刻。(二)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1. 关于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及“序”这种文体:作者韩愈,(公元 768824 年)字退之,河南南阳( 今河南盂县)人,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年间, “仕途道塞,奏请难行” ,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 ,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
10、但几次赴长安应进士试,几次都落榜。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他是反对封建割据的,因此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故写此赠序。送序:是赠序,是古代含有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表示安慰,劝勉,赞许之意。2. 阅读课文,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燕 yn 矧 shn 恶 w 3. 翻译课文:(注意以下词句的理解)第一段:()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燕赵地方自古以来就说有很多慷慨悲歌的豪侠人物。()有司:礼部主管考试的官;郁郁适兹土:心情烦闷地到这个地方去;有合:受到赏识,重用;勉:努力;乎哉:虚词连用,加强语气,这里加强劝勉语气。第二段:()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要抒发议论;(
11、)不遇时:没有遇到机会;()苟:如果;()慕义强仁:仰慕正义,力行人道;()矧:况且;()性:天性,指仁义的特性;()然:但是;()移易:改变;()聊:副词,姑且;(10 )吾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加上“吾”表亲近。第三段:()感:感想 ()吊:凭吊 ()而:并且 ()谢:致意 ()明:圣明 ()出而仕:出来作官4. 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各段的段意第一段,先预祝董生此行必能称心如愿。理由一是河北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二是董生“怀抱利器”即有杰出的才能。两相结合,得出结论:“必有合也。 ”第二段,继续阐述“必有合”的道理,同时指出风俗教化今和古不一定相同。 “必有合”是因为像你这样
12、的人只要“慕义强仁” ,谁都爱惜的,何况河北人都有仁义的天性呢。 “风俗教化移易” ,暗示了如今河北早已人心不古了。第三段,写拜托董生代作者凭吊名将乐毅之墓,看看那里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豪侠隐士,并规劝他们入朝效忠。()分析本文名送实留的主旨全篇言送,而旨在挽留。这从作者削平藩镇,实现统一的政治主张可以推断。从短序行文更可以感知。文章的开头一层,先颂赞了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之后,第二段便以“然吾尝闻”一语笔锋一转,向董生提出了一个“风俗与化移易”的问题,意思是因为风俗会随着教化而改变,今日的河北恐怕不是古时候的燕赵了。从而委婉的表达了对河北藩镇的否定和对好友此行的顾虑,在“勉乎哉”的话语里,融入“
13、请审慎处之”的规劝。第三段作者要董邵南到河北去凭吊乐毅的坟,并委托他去看看那里还有没有被埋没的豪侠隐士,告诉他们现在是“明天子在上” ,可以出来做官了。到此作者才进一步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河北的有识之士尚且应该进京为朝廷服务而你董生却要离开京城去往河北,这样做是否合适呢?又何必呢? 这三段文字,作者的用意一层深似一层,最后才露出名送实留的真情实意,可见其良苦用心。5. 分析本文委婉含蓄的语言特点韩愈在政治上反对当时河北藩镇割据,面对怀才不遇的董生要去河北谋求发展,一方面深表同情,另一方面又不支持他去投奔藩镇。在这种矛盾心情下作序送行,只能采用含蓄委婉的笔调,规劝董生不去河北而待机报效朝廷。作
14、者认为今日之河北已非多感慨悲歌之士,却说“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作者认为董生此行前途难卜,要审慎从事,却两次只说“董生勉乎哉!”作者认为当今天子英明,董生应留下待机出仕,但却要董生到了河北劝导高渐离那样的隐士来京做官。全文笔锋含蓄,言辞委婉,谈古论今,名送实留,对董生既表达了同情鼓励之意,又寄予了接受规劝、免去河北、报效朝廷的期望。6. 参考资料:译文:河北一带自古多慷慨豪爽的人物,董邵南应试进士科,一连多次没被主考官录取,他带着满腹才华,郁郁不乐地到这个地方去。我估计他必然会有所遇合。董生好自为之吧!像你这样没有遇到好时机的人,只要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爱惜的,何况燕赵一带的人天
15、性都是豪爽侠义的呢!不过,我也曾经听说过风俗是随教化转变的,我不知道现在那里的风俗是否和古代传说的有什么不同?权当把你的这次出行作为一次测验吧。董生要好自为之啊!我因此有些感触。请你代我去看看古时赵国名将乐毅的坟墓,再留心看看街市上,是否还有像古代那样隐身于屠夫中间的英雄?请代我告诉他们说:“英明的皇帝在位,你们可以出来做官了。 ”【模拟试题】(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
16、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 解释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市:_ 曾:_ 过:_举 士 任 苦 2. 与“舜发于畎亩之中”的“于”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欲报之于陛下也 B. 苛政猛于虎也C. 受任于败军之际 D.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 第一段举了六个由社会最底层被提拔到高位的人的事例,其中从泥瓦匠中提拔出来
17、的人是_,从小贩中提拔出来的人是_。5. 第二段中主要阐述要成大业,必先经受一番苦难磨炼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炼的句子是_,在身体上受磨炼的句子是_ 。(二)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 解释加线词语:(1 )怀抱利器 ()郁郁适兹土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4 )为
18、我谢曰 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2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3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4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3. 简述“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4. 分别概括第一二段的段意。5. 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见解和主张。【试题答案】(一)1. 市井 增加 过错被举用 狱官责任、担子使 苦 2. D 3. 略 4. 傅说;胶鬲 5.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二)1. (1)锐利的武器,喻指杰出的才能 (2 )往 (3)凭吊 (4 )告诉、致意2. 略 3. 起统摄全篇的作用 4. 第一段预祝董生此行必能称心如愿。第二段风俗随时代变迁,此去河北不要与非正义的人同流合污。5. 表达了对董邵南处境的同情,反对他去河北,表达了作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