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背景知识-3 山中避雨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代从李叔同学绘画与音乐,从夏丏(NJO )尊学文学。后赴日留学,深受日本著名画家竹久梦二的影响。1921年回国,先后在几所中学任教,后又创建立达中学,并成立“立达学会” ,主办刊物。1928 年任开明书店编辑。这期间,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两年后,辞去编辑一职,在家专心著书、作画,并举办画展。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在“文革”浩劫中遭迫害而于 1975 年辞世。主要作品收
2、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笔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丰子恺谈创作 我对于我的描写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 文艺之事,无论绘画,无论文学,无论音乐,都要与生活相关联,都要是生活的反映,都要具有艺术的形式,表现的技巧,与最重要的思想感情。艺术缺乏了这一点,就都变成了机械的、无聊的雕虫小技。 倘是创作,即使是随笔,我也得预先胸有成竹,然后可以动笔。详言之,须得先有一个灵感,然后考虑适于表达这灵感的材料,然后经营这些材料的布置,计划这篇文章的段落和起讫。这准备工作需要相当的时间。准备完成之后,方才可
3、以动笔。动笔的时候提心吊胆,思前想后,脑筋里仿佛有一根线盘旋着。直到脱稿之后,直到推敲完毕之后,这根线方才从脑筋里取出。 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 (摘自丰子恺散文选集序言) 1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背景知识-3 山中避雨 对丰子恺作品的评价 巴金:他在各地发表的散文,能找到的我全读了。阅读时我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感到亲切的喜悦。他写得十分朴素、非常真诚,他的悲欢、他的幸与不幸紧紧地抓住我的心。 朱自清:因为他喜欢春天,所以紧紧地挽着她;至少不让她从他的笔底下溜过去。在春天里,他要开辟他的艺术的国土。最宜于艺术的国土的,物中有杨柳和燕子,人中便有儿童和女子。所以他自然而然地将他们收入笔端
4、了。 郁达夫:清幽玄妙,细腻深沉,富有哲学味。 朱光潜: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子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谈笑貌,待人接物,无一不是艺术的,无一不是至爱深情的流露。 赵景琛:他不把文字故意写得很艰深,以掩饰那实际内容的空虚。他只是平易地写去,自然有一种美,文字的干净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 吉顺润一郎:他所取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 (摘自丰子恺散文选集序言) 药芹味和人情味 丰子恺的文章,最容易让我想起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文人的生活:天真与经验,宽容和愤怒,亦庄
5、亦谐,流连光景。 缘缘堂随笔,二十一篇文章,薄薄的一本,眉清目秀的样子。 “闲居,在生活上人都说是不幸的,但在情趣上我觉得是最快适的了。”(闲居)丰子恺能从不幸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并因其情趣的获取而感到快适。这并不是强颜欢笑和苦中作乐,这是丰子恺常常怀着艺术的心,在食客和凶年、传说与流言里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的绝笔。丰子恺是弘一法师的学生,那时候,弘一法师还叫李叔同,还在风琴上弹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背景知识-3 山中避雨 3“我小时候从李叔同先生学习弹琴,每弹 错了一处,李先生回头向我一看。我对于这一看比什么都害怕。”(颜面) 丰子恺的故事,就像他的
6、漫画,能寥寥几笔传出人物的神来,一低头一回头一抬头,神采奕奕,栩栩如生,有时候却省俭得连五官都不用画。所以当时对丰子恺的漫画人物,有这样一句赞美:“丰子恺画人不要脸。” 丰子恺的文笔,有时候简直可以说无文有笔,朴素到了极点。思维也不曲折,但回味之际却很有平地起波澜之感: “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忆儿时)说的三件事,是养蚕、吃蟹和钓鱼。 丰子恺的文章,像药芹,因了淡淡的药味,就解了水汽,厚了起来。宗教感观或许就是丰子恺的药味但这药味并不是苦的,还有点香甜。丰子恺的宗教感观,就是人情两字。所以说,丰子恺的药味,也就是人情味。这种味道说是厚或是厚拙,还不如说是生气来得妥帖。有时候,生气十分蕴藉:大侠隐于江湖,不动声色,不卑不亢,不耻下问,不争不强,灵光内敛,暗藏不露。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画,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艺术三昧)这段话用在丰子恺自己的文章上,我觉得也挺合适。 (车前子,选自 2001年7月19、20日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