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讲考纲种群的特征及种群的数量变化,了解种群的特征,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讲考情考查角度 考频种群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5 年 2 考种群的数量变化 5 年 3 考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5 年 0 考讲基础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2)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3)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
2、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4)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3种群的空间特征(1)均匀分布: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2)随机分布:草地上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3)集群分布:瓢虫的空间分布。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 “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项目 “J”型增长 “S”型增长曲线模型形成条件 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 资源有限的自
3、然条件增长率 不变 越来越小有无 K 值 无 K 值,持续增加 有 K 值,可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3K 值与 K/2 的应用项目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有害生物的防治K 值(环境最大容纳量)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 K 值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 ,降低 K值K/2(最大增长速率)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 K/2,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 K/2 值处(若达 K/2 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讲素养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2科学思维:通过“J”型增长
4、和“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归纳、比较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力。4社会责任:通过归纳种群数量变化在实践中的应用,养成关注生产实践、学以致用的态度。讲典例【例 1】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5、答案】C【例 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空间特征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答案】B【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A 错误;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即种群在空间上呈集群分布,B 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 错误;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若受到气候、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时,种群数量也会发生波动,D 错误。【例 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6、1972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 年低B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B【例 4】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 K 值之前就是呈“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 600 时,种群的增长率为 0D当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 K 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答案】B讲方法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
7、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3)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讲易错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1)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3)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 100m2,灌木为 16m2,草本植物为 1m2。(4)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2明
8、辨种群数量特征的四个易误点(1)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2)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4)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环境因素的变化。3、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辨析(1) “J”型增长中 增长率。 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
9、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t+1-N0t)/N0t100%=(-1)100%。当 1 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增加;当 =1 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稳定;当 1 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2)增长率增长速率。增长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增长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初始数量 100%。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 ,即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4K 值的易误点解读(1)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 值会上升。(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 K 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 K 值。(3)K 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 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