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63KB ,
资源ID:461010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46101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文言虚词例释(20个).doc)为本站会员(buyk185)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文言虚词例释(20个).doc

1、高 考 文 言 虚 词 例 释(20 个)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一)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

2、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何1.疑问代词。(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 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2.副词。

3、(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 “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 “怎么?quot;或“什么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 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 拿什么“ 凭什么“

4、 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哉?(曹刿论战 )乎1.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2.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 )乃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5、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 反而“ 才“ 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quot;等。例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 “你“。不能作宾语。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6、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破璧“ 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 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鞭蕖“其可目“ 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今肃迎操,操当

7、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 那些“ 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 “难道“ 还要“ 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伶官传序表期望)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且1.连词。(一)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二)有时相当于“尚且“ 。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副词。相当于“将“ 将要“ ,“暂且“姑且“。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9、。 (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然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 “有时和“ 而“ 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 ,可是“。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 “还常和“ 则“ 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 “那么 “。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

10、“这样“如此。“例如:輮使之然也。 (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助词,又分两种情况。(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 。例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 犹“ 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 那样“ 。例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泰山记 )“然 “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 对的“ 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袁曰:然,固有所闻。 (谭嗣同 )成然之。 (促织 )若1.代词。(一)表对称,相当

11、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二)表近指,“这“ 、“这样“、“如此“ 。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论语 o 宪问 )2.连词。(一)表假设,“如果“ 、“假如“。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或“ 、“或者“。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 o 高帝纪 )与“ 夫“ 、“ 至“结合,组成“若夫“ 、“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所1.用作助词。(一)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 字结构。 “所“字结构

12、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 “、“所的情况“等。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后序 )(二)“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闻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 和“所“呼应,组成“为所“ 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后序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 “。“所“ 和“以“ 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13、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为1.动词:(1)做。谁为大五为此计者。 (鸿门宴 )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 )(2)成为。“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鸿门宴 )(3)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涉世家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 (记王忠肃公翱事 )(4

14、)是,算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核舟记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5)通“谓“。可译为“说“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2.介词:(1)表被动。“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 屈原列传 )“焦仲卿妻刘氏,为促卿母所遣。“ (孔雀东南飞 )(2)给,替。“疱丁为文惠君解牛。“ (疱丁解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 )“此人-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 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园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 (桃花源记

15、)(3)向,对。“如姬为公子泣。“ (信陵君窃符救赵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触龙说赵太后 )(4)因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齐桓晋文之事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 答司马谏议书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何辞为?“(鸿门宴 )焉1.语气助词。(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 )2.

16、代词。相当于“之“ 。如:使皇武子辞焉。 (殽之战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哪里“等。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 (墨子 )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词。相当于“于是“ 、“于之“等。如: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殽之战 )微波入焉。 (石钟山记 )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死生,昼夜事也。 (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 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

17、犹无益也。“ (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 “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以1.介词。 (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quot;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

18、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 ( 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把“ ,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 )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 。可译为 “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

19、、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 ,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 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quot;而“又“而且“ 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 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 后的动作行为,往

20、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 “用来 “以致“ 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quot;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 “是以“ ,相当于“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

21、,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疱丁解牛 )矣 语气助词。1.用于陈述句尾。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quot;了“ ,有的可不译。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 。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

22、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quot;吧“。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 ,“趁着“凭借“, “经过“ 通过“。例如: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 o 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壁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于 “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

23、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 自“从“跟“同“ 对“对“ 对于“给“由于“等。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有时可译为 “胜过“。例如:良曰

24、:“长于臣 “。 (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 “见“受 “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 “,用法与现代汉语的 “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悦,为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

25、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 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 “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与(欤)“与 “可作动词。译为“给予“ 、“授予“ 、“结交“、“ 亲附“、“对付“、“ 参与“等。“与 “作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1.作连词。相当于“和“ 、“跟“、“同“ 。如: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 )2.助词。通常写作“欤“ 。(一)助疑问语气,用法大致和“乎“ 相同,但语气比较委婉,如: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选择问)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26、庄暴见孟子疑问中有推测)(二)助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如:其可怪也欤!(师说 )3.“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 。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奉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 “原来是“ 已经是“ 。例如: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酒。 “则

27、与斗卮酒。 (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 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可译为“就“, 或不

28、译。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入则孝,出则悌。 (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 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 “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 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者(一)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

29、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采草药)(二)“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用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五蠹 )(三)“者“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四)“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 “个“ 样“ 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

30、称,译为“他“ (他们) 、“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 (劝学 ,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代事理,作宾语)(二)批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

31、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即“宋有何罪“ 。 )(四)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五)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