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动脉解剖,(一)、脑动脉特点:,1.脑血流量分布不均 2.脑血管走形迂曲 3.脑血管壁结构薄弱 4.脑动静脉均自成体系 5.脑血管发出丰富深穿支 6.脑血管无终末动脉 7.前后循环之间存在丰富吻合 8.脑血管常见变异、先天异常较多,(二)、脑动脉系统的组成,颈内动脉系统:额叶、顶叶等共约3/5的脑组织椎动脉系统:枕叶、颞叶、小脑等共约2/5的脑组织,(三)、颈内动脉系统,颈内动脉为颈总动脉两终支之一,约在第四颈椎平面,甲状软骨上缘由颈总动脉发出,以颅底颈动脉管为界,分成颅外段和颅内段。,颅外段 行程直、全程无分支颅内段 行程弯曲、分支多,颈内动脉病变 首先累及MCA分布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
2、障碍、偏盲,发生在优势半球同时出现理解和交流困难),其次是眼动脉分布区,ACA分布区因有Wills环提供侧支血流一般很少出现受累症状。主要有1、交叉视神经-偏瘫征 2、发作性晕厥-偏瘫征 3、交叉性Horner-偏瘫征 4、痴呆-偏瘫征。,颈内动脉颅内段,颈内动脉颅内段传统五段分法(逆血流排列)岩段 C5海绵窦段 C4膝段 C3床突上段 C2终段 C1,一、岩段C5,从颈动脉管外口起到穿过硬脑膜至海绵窦之前止,全程均行于骨性管内。C5段与咽鼓管和鼓室借一菲薄骨片相邻,有时中耳、内耳感染可能引起颈内动脉周围炎。C5段居于三叉神经半月节下方,当动脉瘤或动静脉瘘形成时,可能引起三叉神经痛。,二、海绵
3、窦段C4,由后向前行于海绵窦内的一段,被交感神经包绕,并借纤维束与窦壁相连。动脉外与动眼、滑车、三叉神经第一支及展神经为邻。如发生动脉瘤或动静脉瘘时,可压迫上述神经引起眼外肌麻痹。,三、膝段C3,从海绵窦段向前走行,呈“C”形包绕前床突的一段。于此穿破硬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发出眼动脉(颈内动脉第一个主要分支),四、床突上段C2,位于前、后床突连线的稍上方,约在视神经根附近由前向后走行,约在前穿质下方延续为终段。,五、终段C1,通常指颈内动脉参与大脑动脉环的一段,前床突上段向上弯曲形成,此段短,但发出几个重要分支:大脑中动脉直接延续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A吻合脉络膜前动脉经海马旁回钩与脑干
4、之间进入侧脑室下角的脉络丛。,大脑前动脉ACA,A1(水平段) 颈内动脉末端至前交通A处。 A2(胼胝体下段)前交通A处至胼胝体膝部下方的一段。 A3(膝段) 呈“C”形,环绕胼胝体膝部,凸 向 前方的一段。 A4(胼周段) 在胼胝体沟从前向后,达胼胝体压部的一段。 A5(终末段) 胼周段在胼胝体压部向后移行为楔前动脉。,分布:大脑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和额顶叶上外侧面上部。主要及重要分支:Heubner返动脉(又称前内侧丘纹动脉)、内侧眶额动脉、额底内侧动脉、额前内侧动脉、额中间内侧动脉、额后内侧动脉、胼周动脉、胼缘动脉、旁中央动脉、楔前动脉,大脑前动脉病变起始部(A1):对侧下肢重于
5、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排尿控制差。ACA变异性引起双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死-双下肢瘫痪、尿失禁、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Heubner返动脉: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近端轻瘫。终段:对侧下肢远端为主的中枢性瘫可伴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及精神症状。,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前动脉A1段从颈内动脉发出,至与前交通动脉连接处,长约10mm,发育不良或缺如者常见,且以右侧发育不良常见。大脑前动脉A1段闭塞可不产生临床症状,可由前交通动脉获得血液。,右侧A1段发育不良,右侧A1段缺如,大脑中动脉MCA,M1段(水平段)起始处入外侧沟以前部分,此段发出豆纹动脉。 M2段(环绕段)
6、呈弧形环绕岛叶前端进入外侧沟,可由上干和下干组成,也可为单干型。 M3段(侧裂段) 藏于大脑外侧沟内,紧贴岛叶表面 M4段(分叉段)大脑中动脉主干末端于顶、枕、颞叶交界处分叉为角回A和颞后A的一段。 M5段(终末段)即大脑中动脉的终末支角回动脉。,分布: 额顶叶上外侧面中下部。主要及重要分支:豆纹动脉、外侧眶额动脉、中央前沟动脉、中央沟动脉、中央后沟动脉、顶前动脉、顶后动脉、角回动脉、颞枕动脉、颞后动脉、颞中动脉、颞前动脉、颞极动脉,大脑中动脉病变主干(M1)闭塞:三偏,高级皮质功能障碍,对侧凝视麻痹。深穿支闭塞:偏瘫和/或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或皮质下失语。皮质支闭塞:上部分支-中枢性面舌瘫
7、,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运动性失语或体象障碍;下部分支-感觉性或命名性失语,行为异常(非优势半球急性意识错乱状态),无偏瘫,对侧同向偏盲及下部视野受损较重。,脉络膜前动脉闭塞时最恒定的表现是中等程度的偏瘫(内囊后肢梗死)和呐吃,累计丘脑外侧时,出现偏身感觉缺失并涉及所有的感觉种类,但较运动症状少见且呈短暂性;若梗死面积大累及丘脑亦可出现丘脑痛综合征;也有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合并感觉减退的报道。外侧膝状体或视束梗死可见到视野缺损,呈象限盲或偏盲,或呈扇形盲伴盲野内有一条带状视觉保留区域。,豆纹动脉,豆纹动脉,其分为内侧组、外侧组。分布到外囊、壳核、苍白球、内囊后肢前3/5和尾状核。豆纹动脉在高血压动脉
8、硬化的基础上极易破裂出血,故称为“脑缺血动脉”。出血大多发生于壳核,血积蓄于外囊,形成外囊出血。,(四)、椎-基底动脉系统,双侧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发出,通过上六个颈椎横突孔,从寰椎横突孔穿出,弯向后内,入颅后汇合成基底动脉。,椎A按其走行可分五段: V1段(横突孔段)穿越上六个颈椎横突孔上行的一段。 V2段(横段)出枢椎横突孔向外横行到寰椎横突孔的一段。 V3段(寰椎段)垂直上行穿越寰椎横突孔的一段。 V4段(枕骨大孔段)从V3上端急弯,水平向后越过寰椎后弓到达枕骨大孔的一段。 V5段(颅内段)入枕骨大孔后,斜向上内到达中线,与对侧同名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的一段,发出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
9、(VA)的分支:脊髓前A脊髓后A延髓A小脑下后A(PICA)椎动脉最大的分支。供应延髓、四脑室下部、下蚓、小脑半球的下面以及扁桃体。基底动脉完全闭塞时,可代偿逆行充盈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病变闭塞最常见的结果是PICA分布区的梗死(最常见的小脑动脉综合症,以眩晕、头痛、共济失调起病,表现为延髓外侧综合症Wallenberg Syndrome或小脑梗死,发生小脑梗死时范围较大而完全,有水肿导致脑干受压可能,预后较差),及延髓内侧梗死(表现为不伴有面瘫的对侧轻偏瘫,触觉、本位觉、震动觉丧失而痛温觉保留以及同侧舌瘫)。,基底动脉 BA由双侧椎动脉在桥脑下缘汇合而成分支:(从下往上排列)小脑
10、下前A迷路A脑桥A小脑上A大脑后A,基底动脉主干病变经典的是昏迷和异常呼吸形式,四肢瘫、去脑强直发作、双侧感觉缺失,伴有多数颅神经障碍组合、完全性侧视麻痹、双侧瞳孔缩小有反应、双侧面肌无力及眼球浮动。如果梗死仅累及基底部,被盖部幸免,意识可保留,垂直眼球运动存在,称闭锁综合症。如果基底动脉头端闭塞,影响到双侧PCA、SCA供血区,发生中脑、小脑上部、蚓部、丘脑、部分颞叶和枕叶的梗死,出现眼球运动、感觉、视觉、运动和行为异常,构成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AICA病变单纯AICA闭塞不常见,孤立AICA分布区梗死特征为同侧面瘫和多种感觉减退,耳聋、Horner征、
11、共济失调以及眩晕、眼球震颤和对侧躯干肢体感觉减退。偶见到仅表现为前庭综合症而被误诊为“迷路炎”的病例,这种情况更多见于PICA内侧支闭塞致小脑基底部内侧梗死时。,SCA病变SCA是接近BA顶端分叉部的最远端的小脑动脉,其闭塞更多是栓塞机制。其分布区梗死多呈小孤立型病灶,经典表现有同侧肢体和步态共济失调、Horner征、舞蹈样运动障碍及对侧痛温觉缺失,很少见到滑车神经损伤。突出表现为共济失调和小脑性构音障碍,眩晕通常不是特征性表现。,旁正中动脉桥脑基底部小深穿支闭塞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单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呐吃-手笨拙;单纯感觉性卒中。,大脑后动脉于脑桥上缘,由基底动脉发出,在脚间池
12、内沿大脑脚外行。 分段: P1段:从起始到与后交通动脉连接处的一段。 P2段:从后交通连接处至大脑脚后缘的一段。 P3段:大脑脚后缘至大脑后A分为距状沟动脉和顶枕动脉两终支前的一段。 P4段:P3段末端发出的枕支,即距状沟动脉和顶枕动脉。 分布:大脑的枕叶和颞叶大部分,深支分布于脑干。,一侧PCA病变视觉障碍,呈同向性偏盲,黄斑回避;若视放射也受累,黄斑回避消失。视放射上部或下部,或矩状裂皮质部分性受累,分别出现同向性下或上象限盲;优势半球梗死表现为不同组合的神经缺损症状,对侧同向偏盲、命名性失语、记忆障碍、颜色命名困难。遗忘综合症往往累及语言和视觉记忆,呈严重的逆行性和顺行性遗忘。有时还引起
13、失读,而无失写。,双侧PCA闭塞完全性皮质盲,很少能被患者承认,若为不完全性,黄斑视力可保留,呈上半或下半偏盲。激越、谵妄合并显著的记忆缺损是突出的临床特征。 深穿支病变闭塞时以腔隙综合症为主要表现。丘脑腹后外侧核和内侧核群梗死呈单纯感觉性卒中。丘脑痛综合症(丘脑膝状动脉闭塞致丘脑后外侧临近内囊后肢部位梗死)常常为延迟性表现,典型的包括对侧轻偏瘫和共济失调、舞蹈样动作、感觉障碍,但最突出的特征是严重的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敏。,Willis环,连接大脑半球前循环及后循环的大吻合组成:颈内动脉C1、大脑前动脉A1、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P1。Willis环在发育上常有部分缺如使环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