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语文教学计划时间 教学内容 单元检测时间2.132.192.202.262.273.043.053.113.123.183.193.253.264.014.024.084.094.154.164.224.234.294.305.065.075.135.145.205.215.275.286.036.046.106.116.176.186.246.257.017.027.082教案目录1.背影42.永久的悔73.铁骑兵104. 苏珊安东尼135.大堰河我的保姆186. 现代诗两首227.致空气278.樵夫,别砍那棵树299.日出3210.钦差大臣3511.放下你的鞭子4012.为人民服务441
2、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814.我有一个梦想5115.你是你的船长5516. 南京大屠杀5817.寻找时传祥6118.阿炳在 19506419.滑铁卢之战6620.邹忌讽齐王纳谏7021.细柳营7322.古文二则7623.公 输80 24.诗词五首8425.桃花源记8826.岳阳楼记9127.醉翁亭记9728.湖心亭看雪10129.诗词五首1053【第一单元】单元目标_41.背影教材分析: 背影,现行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以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
3、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进行取舍。教学本文,我准备以引导学生感受父子情深,体会朴实的语言为重点展开教学。教学中我以背影为主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并进行体验,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以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分析:这是一篇经典散文。它选定一个独特的表现角度,通过对车站送别时父亲买橘背影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但对于今天物质生活富裕的学生来说,可能不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不过父子情深应是亘古不变的。所以安排歌曲父亲渲染气氛,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
4、法,体会语言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2、合作探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父子情深,并懂得回报父母。教学重点: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和作用。教学难点:体会朴实语言中蕴含的深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铺垫播放歌曲父亲渲染气氛。(幻灯片 1)二、激情导入5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它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也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在意,但在特定的环境中,那种对亲情的感念便会涌动在我们的心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背影便是朱自清先生抓住特定环境下的亲情瞬间写下的感人至深的散文。(幻灯片 2.、3、4 检查预习情况
5、,播放课文录音)三、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找出文中写背影的文字,说说作者写得最为动情的是哪一段,并说说你的理由。点拨:课文共四处写背影的文字;作者写得最为动情地的是父亲买橘时的背影,因为这一背影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2、请对四处背影各用一个动词进行概括。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进行板书:想 看 别 思四、合作探究1、品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爬月台买橘时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学生合作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抓住细节、运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准确使用动词和形容词。2、体会我的感情变化。思考:我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教师点拨:从不解到顿悟再到感念。3、文中二、三自然段与
6、背影有何关系?教师点拨:渲染气氛,为下文写父亲买橘的背影作铺垫。五、品味语言本文中父亲送别我时的语言朴实简洁,请找出来,体会话语中包含的感情。学生划出父亲的语言,同桌之间交流:“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教师点拨:“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在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多么周到。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他放心。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里去照看
7、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这几句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六 、学习小结:本文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6教师点拨:、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细致描写,表情达意。、平实质朴的语言饱含感情。七、教师寄语:播放歌曲父亲,屏幕显示:学会珍惜 学会感恩八、布置作业:想一想在生活中父母在哪些方面让你感动。将它写下来。 (字数不少于 300 字)板书设计:课后反思:72.永久的悔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准确认准疑难字词并掌握其意思。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表达方式。2. 过程与方法: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3
8、.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感受体现于文中的深深的愧疚之情及其产生的原因对母亲的深深的爱。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所含的感情。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教学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原因何在?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导入。1.欣赏短片母爱 ,学生根据影片自由发挥,教师作适当引导。2.介绍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
9、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生 于 1911 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 朗润集 留德十年 牛棚杂忆等。 二、 检查预习作业,读准下类词语并掌握其意思。盈眶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孤苦伶仃三、 整体把握,明了文章线索。1.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而“悔”?8作者后悔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篇文章围绕什么来写?(文章的线索)明确: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原因:母亲受尽了苦难。表现:文章第 10 段。线索:白的、黄的、红的(吃的)2.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上面的问题划分文章层次。明确:一.(1-2)开篇设疑(点题
10、)-点出“永久的悔” 。 二.(3-9) 中间叙述-说明悔的具体内容。三.(10-11)结尾点题(扣题)-突出“永久的悔” 。四、合作与探究。1.作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而做儿子的却未能尽孝,以至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仔细阅读,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小组讨论形成答案。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就是吃的,通过写吃的来回忆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是,以吃的为线索的散文并不常见。为什么作者会用吃的作为本文的线索呢?(在文中找答案)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永久的悔”,重点应写对母亲的怀念,但这篇文章却大量的写家境和幼年的生活,这样
11、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小结: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最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首先作者家庭情况及幼年生活情况特点都是苦,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的苦,目的都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了悔的原因。其次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就越深。五、引申。1.今天我们学习了季羡林老先生的永久的悔 ,作者对母亲有着深深的忏悔,后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如今我们也长大了,对于父母也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体会,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来回报他们呢?我
12、们先来看一小则短片,再作答。导入关爱老人,从心开始 。2.学生发言,老师点拨。9六、作业。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让你感动的句子,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七、板书。永久的悔季羡林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苦悔孝(母亲) (作者) (我们)第二课时一回顾第一课时所学知识。二学生自由朗读,读的过程中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即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儿子对母亲深深的忏悔之情。找出文章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让你感动的理由。例句:1.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明确: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空运雄心
13、壮志却不乏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的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没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2.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明确: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受尽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含着多少心酸悲伤,也饱含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限悔恨。三.学生边完成练习册,老师边讲评。四作业:预习新课课后反思:103.铁骑兵教学目标: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2、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3、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
14、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教学难点: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2、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术。教学方法:讲授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居易说过,“轻骑突出刀枪鸣。”骑兵,是陆军的一种兵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 简介作者提问: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情况)(附: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 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9年到华北抗日根据
15、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1956 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雪浪花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2、 介绍写作背景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附:1937.71938:战略防御阶段;1119381943: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诱降国民党,对共产党则实行“三光”政策,进行大扫荡。1945.8 日本投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铁”是什么意思?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1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
16、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4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离开大队 天气恶劣 环境险恶 单独行动秋季扫荡 形势危急夜渡黄河 爬上山头5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 粉碎扫荡)6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三、研读课文。讨论: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
17、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讨论回答后,形成如下板书。从我方看 坚定革命信念 英勇无畏 勇敢机智 人民支持从敌方看 貌似强大 实质虚弱3、 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完全是一种巧合,你觉得怎样?(附:机智灵活的游击战术:骑兵班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彻底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散文有怎样的特点?(抒发感情)12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3、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崇敬,钦佩,赞美。)4、从哪些地
18、方可看出?试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例: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例: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作风果敢的钦佩。例: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
19、够取得胜利的气概。5、综合全文,你觉得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驰骋沙场的勇士。智勇双全的指挥员。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 字左右。板书设计:课后反思:134. 苏珊安 东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文意。2、准确认读文中字词。3、欣赏主人公精彩的语言。过程与方法:先由过去男女权利的对比导入课文,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顺本文结构,接着通过练习的方式对文章进行深入探讨,最后举行一个小型讨论会,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加以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如今我们享有的许多东西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得来的,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向上的决
20、心。2、学习苏珊安东尼勇于斗争,为了崇高目标奋斗不息的精神。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1、文中插叙的作用。2、欣赏主人公铿锵有力、义正辞严的辩论。3、培养学生男女平等的意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难点对时代背景的掌握。教学突破:学生会对当年男女权利极不对等的现象不解,这对理解文意会造成一定障碍组织观看资料影片,有助于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从而解决这一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主人公的基本资料。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影片。学生准备 1、搜集反映当时男女不平等的资料,并稍加分析,对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有定认识。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字词。教学步骤: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41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初
21、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2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了解本文结构3深入理解 3完成练习,深入理解文意4组织小型讨论会 4课堂讨论,认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在座的女同学,如果我们要选班长,我对你们说,班上的女生没有选举权,选班长是男生的事,你们有意见吗?1乱成一团,有些男生在窃笑,女生则 七嘴八舌。生:当然不行,凭什么我们女生哪里不如男生2师笑道:看来我这句话得罪了半边 天。但你们知道吗,直到一百多年前,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女人一直是男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她们毫无地位,要劳动,收人却归丈夫所有,她们的儿子
22、可以接受教育,女儿却只能在家学女红。这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是多么荒谬啊,但在那个时代却是天经地义的事。2听教师讲述,均感不可思议,女生更是愤愤不平,下面窃窃私语。3师:那么今天呢,今天我们的女生可以和男生坐在一间教室上课,你们长大后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做自己喜爱的事,花自己挣的钱。你们甚至可以比男人做得更出色。在法律上,你们是完全平等的。但这些在你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却是无数前辈经过不懈奋斗才得来的。苏珊安东尼便是其中一位。板书:3顺着教师的思路想着目前自己所享受的各项权利,带着极大的兴趣进入新课学习。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
23、要写了苏珊安东尼在争取妇女权利过程中的哪件事,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场面描写。152介绍苏珊安东尼的基本情况及时代背景。2观看影片,作好相应记录,便于理解课文。3师: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板书:顺叙插叙顺叙3生:先介绍了苏珊安东尼在 1872 年美国总统选举上的情况,接着插叙了苏珊安东尼一直以来为此所作的努力,最后记叙了她为选举而遭逮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4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4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选举权的事。5师: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5生:1872 年带领 14 名妇女参加美国总统选举;被捕后在法庭上
24、的辩护。6师:从中可以看出苏珊安东尼是个什么样的人?6生:勇于斗争,充满智慧,不畏强权,为了妇女的权利而不懈奋斗。三、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师:文中有一部分插叙,讲述了苏珊 安东尼长期以来为争取妇女权利而进行斗争的情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简述一下她的斗争历程。读课文的插叙部分,了解苏珊安东尼的斗争历程。2指名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述。 2生:先概述了美国人权的基本情况,使我们对时代背景有了大致了解,然后介绍了苏珊安东尼的斗争方式、人们对她态度的转变及取得的成果。3师:苏珊安东尼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人们的观念呢?将学生回答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3思考回答。
25、生: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数以百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4师:她的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人们对她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指名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4生:最初她受到人们普遍的鄙视,反对她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向她和她的追随者说各种各样的脏话和不实之词。后来一些妇女渐渐喜欢上并且开始帮助她。最后许多家庭妇女从 她身上得到鼓舞,加入到她的行列,许多男人16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5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及课后思考与练习二。5发挥主观能动性,赏析苏珊安东尼 简短有力的宣言,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6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苏珊安东尼在法庭上辩护的那部分内容。6分角色朗读该部分内容,注意体会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读
26、出感情。7引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7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四、组织小型讨论会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师: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试举一二例说明。 点几名学生发言。1积极举手发言。学生基本上都会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2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某项科研成果的出现,某项不合理制度的取消等,不要仅停留在对革命先烈的追忆上。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2在教师引导下对“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地理解。3组织学生讨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3积极参与讨论,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有初步认
27、识五、本课小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就由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导人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提问、做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知和深入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明白了如今我们享有的许多东西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得来的,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向上的决心,还会为苏珊安东尼勇于斗争,为了崇高目标奋斗不息的精神所感动。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顺序插序顺序斗争方式: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教以百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态度:鄙视一些妇女开始喜欢并且帮助她许多主妇加入她的行列,些男人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苏珊安东尼们的奋斗取得了何种成就,今日的美国妇女地位又如
28、何呢?可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美国民权的调查报告,这可锻炼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17力。课后反思:【第二单元】185.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真挚的感情(2)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3)训练朗读能力教学设想(1)课时安排:一课时单元目标_19(2)课型: 点拨讨论型(3)教学手段:多媒体(4)学法指导:朗读体会法教学重点、难点:(1) 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发展脉络,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2) 赏析诗歌艺术特点:一是借叙事抒情,二是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运用。(3) 朗读的声调、节奏的处理。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29、、布置预习(1) 收集有关艾青的资料,做好文学常识卡片。(2) 读好预习提示了解本诗创作背景。(3) 听配乐朗诵寻找诗歌表达思路和感情线索。二、导入新课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 明确学习目标出示多媒体画面(1) 显示课题及具有雕塑效果的怀抱乳儿的大堰河的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2) 显示学习目标A、 体会诗歌真挚的感情B、 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C、 训练朗读能力四、 速读全诗1、点拨研讨作者的思路明确: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
30、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2、研讨诗的诗体特征明确: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3、 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把握诗的感情 脉络,完成思考和练习一20明确:显示多媒体画面第一部分(13 节) 怀念与痛掉第二部分(48 节) 眷念与感激第三部分(911 节) 同情与控诉第四部分(1213 节) 讴歌与赞美五、朗读研讨第一部分(1) 学生朗读概括主要内容:突出我与大堰河之间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2) 着重体会第三小节:A、景物描写的意境 特征:凄凉、衰败、荒寂。B、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 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念之情。C、揣摩这
31、一小节朗读的声调 (低沉、缓慢)重音及停顿的节奏六、点拨研讨第二部分 (1) 学生概述第 4 节主要内容(2) 显示多媒体画面(3)点拨讨论多组镜头以排比句式组合在一起,用反复的手法突出“抱” 、 “抚摸”的动作的表达效果?明确:增强了语气,丰富了内容,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大堰河慈爱、勤劳的形象。诗人回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以“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为中心描画了 8 个生活镜头,表现出大堰河对乳儿深切的母爱。(4)出示多媒体画面:(大堰河怀抱乳儿,深情、凝重的画面)(5)学生想象描述大堰河的双手:粗糙、黑、骨节粗大,但非常温暖。(6)激发联想:大堰河勤劳慈爱的双手使一个贫穷的家庭充满温馨,使这个被亲
32、生父母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母爱。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请同学回忆、联想一下自己母亲双手的形状,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深深感到母爱的深广。(7) 朗读研讨第 5、6 小节A、 点拨讨论 : 回到生母家中的我的生活是富足豪华;但我的心情是忸怩不安 ,请谈谈个中缘由?明确:仅有物质生活但没有爱。B、 研讨诗人如何借助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 达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21明确:鲜明的对比更能显示大堰河家是贫穷的,但充满了爱;我的家是富有的,但缺少爱。想起这些,诗人心里充满了眷恋与感激。(8)研读第 7 小节,讨论:大堰河在忙碌、贫困的生活中为什么总是含着笑?显示多媒体画面:笑洗衣 洗菜 切菜 喂猪 炖肉
33、晒麦明确:大堰河纯朴、宽厚,如同祥林嫂命运悲惨但很容易满足,靠双手吃饭,并无过多的祈求,诗人对大堰河既赞美又同情。(9) 朗读研讨第 8 小节用一个词概括本节内容:深爱。点拨讨论 :诗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明确:切糖、贴画、赞美乳儿、做梦。点拨讨论:为什么说大堰河的梦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明确:这是大堰河对乳儿的祝愿,期盼乳儿长大、成人、成才、成家,生活美满。由此可见大堰河内心世界丰富美好七、点拨研讨第三部分(1) 揣摩朗读的声调与节奏明确:抑郁、哀伤、沉重、缓慢。(2)显示多媒体画面:(大堰河的坟墓)(3) 点拨讨论:大堰河的墓是多么渺小不起眼,这表明大堰河死后得到的很少很
34、少,而大堰河一生付出却是那样的多,这说明了什么?明确:社会的不公道。(4) 指导学生用憎恨的语气朗读 11 小节八、 鉴赏体会第四部分(1)显示多媒体图画:(大堰河辛勤劳作的身影)(2)播放配乐朗读录音(3) 讨论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明确:紫色象征高贵,“紫色的灵魂”,热切地赞颂了大堰河高贵美好的心灵。(4 ) 讨论:这首热烈、深沉的赞美诗仅 仅呈给大堰河一个人吗?22明确:不仅仅献给大堰河,也呈她的儿子们,呈给千千万万大堰河般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九、 总结全文(1) 教师点拨:一个地主的儿子却把他心中最深情的赞歌唱给千千万万的如大堰河般的劳动人民,这在 30 年代中国文坛实属难能可贵
35、。(2) 显示多媒体画面大堰河:勤劳 善良 仁厚 慈爱我: 怀念 感激 憎恨 赞美(3) 教师小结。十、布置作业(1) 反复朗读全诗(2) 课外阅读艾青诗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若娃礁石,谈谈你对艾青诗的认识,写一篇三四百字评论。板书设计:课后反思:6.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 这首诗写于 1954 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23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
36、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焉支( ) 隘口( ) 蹲踞( ) 焚起( )敕勒( )蝉翼( ) 沾着( ) 槐树( ) 山巅( )2.易误读的字音 蹲踞 j 不读 j 敕勒 ch 不读 sh 隘口 i 不读 y 沾着 zhn 不读 nin 蝉翼 chn 不读 dn 3. 形近字 焉:焉支 踞:蹲踞 敕:敕免 沾:沾湿嫣:嫣红 裙:衣裙 蔌:野蔌 粘:粘性4. 词语解释。【隘口】狭隘的山口。【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躯体】身躯;身体。【些微】一点儿。【悲欢】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37、5. 背记知识长城谣中较直接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然_,流进_。 ”一片槐树叶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的句子是“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_,去享受_,_?”6. 文学(文体)常识。长城谣的作者_,_族女诗人。蒙古名字是_。1981 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 ,一年之内再版七次。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原名_,1936 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_月刊。他与_、_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他是_派诗歌的倡导者。【参考答案】1. yn i dn j fn ch24chn y zhn hui din 5.要从你身旁流过 我不眠的梦中 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一
38、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6席慕蓉 蒙古 穆伦 席连勃 七里香 纪弦 路逾 新诗 覃子毫 钟鼎文 现代二、课文学习 1读下面诗句,说一说红色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1)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的恩怨【明确】 “无情” 、 “蹲踞” “冷眼”是富有创造性的使用拟人手法,刻画了长城的形象,表明了长城是民族历史的见证。这三个词语都是贬义词,从表面来看,是写长城的无情,实际上是写历史的无情、时间的无情。它们形象生动地凸现了历史的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变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2)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
39、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明确】 “总” “一便”抒发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热的民族情感。(3)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明确】 “应” “ 仍然” “流进不眠的梦中”写诗人对故乡对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那种思乡之情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形式感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2、从长城谣中找出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并加以评析。【明确】 “蹲踞” “冷眼看” “无情”等句表现了长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是历史的见证“人” 。3. 学完长城谣 ,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明确】中国人的思乡情结。无论何时
40、何地,总忘不了自己的故乡。【解析】此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即可。4. 学完长城谣 ,你对月亮、月色又有了 怎样的理解?25【明确】月亮,月色已成为诗人笔下思乡的代名词。如古人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均赋予月以特定的含义。诗中“月色如水”是为了引出梦境,从而突出思乡的主旨。【解析】要联系到与月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诗句,并发现其共同点,简单加以阐释。5请你说说“长城”的象征意义。【明确】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
41、化对象。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作。6.“一片槐树叶”诗人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这样写不矛盾。前句是借物抒情,诗人对“槐树叶”的赞美实际上是对故乡的赞美,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和留恋;而后句则说明这种心情是转瞬即逝,诗人由于远离故土,往往又伴有极度的伤感。这两句诗一起说明了诗人当时触景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的感情。7. 仿照下面这个哲理性比喻句,以“奋斗”和“希望”开头,分别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哲理性比喻。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奋斗就是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