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6 ,大小:3.26MB ,
资源ID:452123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45212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选修2-1教案】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1全套教案.doc)为本站会员(tkhy51908)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选修2-1教案】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1全套教案.doc

1、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1.1 命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 p,则 q”的形式;、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三)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2思考、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1)若直线

2、ab,则直线 a 与直线 b 没有公共点 (2)2+4=7(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若 x2=1,则 x=1()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能被整除3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 (3) (5)的判断为真, (2) (4) (6)的判断为假。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4抽象、归纳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

3、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5练习、深化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若整数 a 是素数,则是 a 奇数()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2)(()x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 ,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解略。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

4、、推论都是命题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 。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6.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 p,则 q”或者 “如果 p,那么 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 p 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7练习、深化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 p 和结论 q,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若整数 a 能被整除,则 a 是偶数()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

5、角线互相垂直平分()若 a0,b0,则 a+b0()若 a0,b0,则 a+b0()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此题中的() () () () ,较容易,估计学生较容易找出命题中的条件 p 和结论 q,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其中设置命题()与()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更深刻地理解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管判断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 此例中的命题() ,不是“若 P,则 q”的形式,估计学生会有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项为“条件” ,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解略。过渡:从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的两种情况,即有些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些命题的结论是错误

6、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8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 P 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 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 P 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 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强调:()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作直线 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的概念,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9怎样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10练习、深化例:把下列命

7、题写成“若 P,则 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对顶角相等。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 P,则 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 P,则 q”的形式解略。11、课堂练习: 、12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 P,则 q”的形式 4 如何判断真假命题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1命题与真、假命题的关系 2抓住命题的两个构成部分,判断一些语句是否为命题判断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而判断真命题,要经过证明13

8、作业:P9:习题 1组第 1 题1.1.2 四种命题 1.1.3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会用等价命题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 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并写出四种命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会写四种命题并会判断命题的真假;(2)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难

9、点:(1)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2)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3)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并判断命题的真假(三)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初中已学过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请同学回顾:什么叫做命题的逆命题?2思考、分析问题 1: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 、 (3) 、 (4)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1)若 f(x)是正弦函数,则 f(x)是周期函数(2)若 f(x)是周期函数,则 f(x)是正弦函数(3)若 f(x)不是正弦函数,则 f(x)不是周期函数(4)若 f(x)不是周期函数,则 f(x)不是正弦函数归纳总结问题一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得到正确结论紧接结

10、合此例给出四个命题的概念, ()和()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和()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 ()和()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抽象概括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让学生举一些互逆命题的例子。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让学生举一些互否命题的例子。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

11、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让学生举一些互为逆否命题的例子。小结: (1)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逆命题:(2)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否命题;(3)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就是它的逆否命题强调:原命题与逆命题、原命题与否命题、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是相对的。四种命题的形式让学生结合所举例子,思考:若原命题为“若 P,则 q”的形式,则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应分别写成什么形式?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总结

12、如下:原命题:若 P,则 q则:逆命题:若 q,则 P否命题:若P,则q (说明符号“”的含义:符号“”叫做否定符号 “p”表示 p 的否定;即不是 p;非 p)逆否命题:若q,则P练习巩固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则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 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数字是,则这个整数能被整除;() 若 x2=1,则 x=1;() 若整数 a 是素数,则是 a 奇数。思考、分析结合以上练习思考:原命题的真假与其它三种命题的真假有什么关系?通过此问,学生将发现: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真

13、,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时类似。结合以上练习完成下列表格:原 命 题 逆 命 题 否 命 题 逆 否 命 题真 真假 真假 真假 假由表格学生可以发现: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总是具有相同的真假性,逆命题与否命题也总是具有相同的真假性由此会引起我们的思考: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之间是否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呢?让学生结合所做练习分析原命题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四种命题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分析,将发现四种命题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总结归纳若 P,则 q 若 q,则 P互 逆原命题 逆命题互 为否逆互否 为 互逆否互否否命题互 逆逆否命题若P,则q 若q,则P由于逆命题和否命题也是互为

14、逆否命题,因此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如下:(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由于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有相同的真假性,所以在直接证明某一个命题为真命题有困难时,可以通过证明它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来间接地证明原命题为真命题例题分析例 4: 证明:若 p2 q 2 2,则 p q 2分析:如果直接证明这个命题比较困难,可考虑转化为对它的逆否命题的证明。将“若 p2 q2 2,则 p q 2”视为原命题,要证明原命题为真命题,可以考虑证明它的逆否命题“若 p + q 2,则 p2 + q2 2”为真命题,从而达到证明原命题为真命

15、题的目的证明:若 p q 2,则p 2 q 2 (p q) 2(p q) 2 (p q) 2 111所以 p2 q 22这表明,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从而原命题为真命题。练习巩固:证明:若 a2b 2ab,则 ab:课堂总结()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概念;()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他们有相同的真假性;()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他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作业 P9:习题 1组第、题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分

16、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三)教学过程1练习与思考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若 x a 2 + b2,则 x 2ab,(2)若 ab 0,则 a 0.学生容

17、易得出结论;命题(1) 为真命题,命题( )为假命题置疑:对于命题“若 p,则 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答:看 p 能不能推出 q,如果 p 能推出 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给出定义命题“若 p,则 q” 为真命题,是指由 p 经过推理能推出 q,也就是说,如果 p 成立,那么 q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 p 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 q 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 p 是 q 成立的充分条件一般地, “若 p,则 q”为真命题,是指由 p 通过推理可以得出 q这时,我们就说,由 p 可推出 q,记作:pq定义:如果命题“若 p,则 q”为真命题,即 p q,那

18、么我们就说 p 是 q 的充分条件;q 是 p 必要条件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x a 2 + b2 x 2ab,所以“x a 2 + b2 ”是“x 2ab”的充分条件, “x 2ab”是“x a 2 + b2” 的必要条件3例题分析:例:下列“若 p,则 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 p 是 q 的充分条件?(1)若 x 1,则 x2 4x 3 0;(2)若 f(x) x,则 f(x)为增函数;(3)若 x 为无理数,则 x2为无理数分析:要判断 p 是否是 q 的充分条件,就要看 p 能否推出 q解略例:下列“若 p,则 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 q 是 p 的必要条件?(1

19、)若 x y,则 x2 y 2;(2)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3)若 a b,则 acbc分析:要判断 q 是否是 p 的必要条件,就要看 p 能否推出 q解略练习巩固:P12 练习 第 1、2、3、4 题课堂总结充分、必要的定义在“若 p,则 q”中,若 pq,则 p 为 q 的充分条件,q 为 p 的必要条件作业P14:习题 1.2A 组第 1(1)(2),2(1)(2)题注:(1)条件是相互的;(2)p 是 q 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 p 是 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p 是 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p 是 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

20、件1.2.2 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理解充要条件的定义,了解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定义() 正确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 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对条件的判定应该归结为判断命题的真假,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严密性品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区分充要条件2、正确运用“条件”的定义解题难点:正确区分充要条件(三)教学过程

21、1.思考、分析已知 p:整数 a 是 2 的倍数;q:整数 a 是偶数.请判断: p 是 q 的充分条件吗?p 是 q 的必要条件吗?分析:要判断 p 是否是 q 的充分条件,就要看 p 能否推出 q,要判断 p 是否是 q 的必要条件,就要看 q 能否推出 p易知:pq,故 p 是 q 的充分条件;又 q p,故 p 是 q 的必要条件此时,我们说, p 是 q 的充分必要条件.类比归纳一般地,如果既有 pq ,又有 qp 就记作p q.此时,我们说,那么 p 是 q 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显然,如果 p 是 q 的充要条件,那么 q 也是 p 的充要条件.概括地说,如果 p q,那

22、么 p 与 q 互为充要条件.3.例题分析例 1:下列各题中,哪些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p:b0,q:函数 f(x)ax 2bxc 是偶函数;() p:x 0,y 0,q: xy 0;() p: a b ,q: a + c b + c;() p:x 5, ,q: x 10() p: a b ,q: a 2 b 2分析:要判断 p 是 q 的充要条件,就要看 p 能否推出 q,并且看 q 能否推出 p解:命题()和()中,pq ,且 qp,即 p q,故 p 是 q 的充要条件;命题()中,pq ,但 q p,故 p 不是 q 的充要条件;命题()中,pq ,但 qp,故 p 不是 q

23、 的充要条件; 命题()中,pq ,且 qp,故 p 不是 q 的充要条件;类比定义一般地,若 pq ,但 q p,则称 p 是 q 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若 pq,但 q p,则称 p 是 q 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若 pq,且 q p,则称 p 是 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在讨论 p 是 q 的什么条件时,就是指以下四种之一:若 pq ,但 q p,则 p 是 q 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若 qp,但 p q,则 p 是 q 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若 pq,且 qp,则 p 是 q 的充要条件;若 p q,且 q p,则 p 是 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练习巩固:P14 练习第 1、2 题说明:

24、要求学生回答 p 是 q 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或 p 是 q 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或 p 是 q 的充要条件、或 p 是 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例题分析例 2:已知:O 的半径为 r,圆心 O 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d求证:dr 是直线 l 与O 相切的充要条件分析:设 p:dr,q:直线 l 与O 相切要证 p 是 q 的充要条件,只需要分别证明充分性(pq)和必要性(qp)即可证明过程略例 3、设 p 是 r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q 是 r 的充分条件,r 成立,则 s 成立s 是 q 的充分条件,问(1)s 是 r 的什么条件?(2)p 是 q 的什么条件?课堂总结:充要条件的判定方

25、法如果“若 p,则 q”与“ 若 p 则 q”都是真命题,那么 p 就是 q 的充要条件,否则不是作业:P1:习题 1.2A 组第 1(3)(2),2(3),3 题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3.1 且 1.3.2 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 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或、且”解决问题() 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本节课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品质的培养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数学实例

26、,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难点:1、正确理解命题“Pq” “Pq”真假的规定和判定2、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Pq” “Pq”. (三)教学过程:1、引入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数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在数学中,有时会使用一些联结词,如“且” “或” “非” 。在生活用语中,我们也使用这些联结词,但表达的含义和用法

27、与数学中的含义和用法不尽相同。下面介绍数学中使用联结词“且”“或” “非”联结命题时的含义和用法。为叙述简便,今后常用小写字母 p,q,r,s,表示命题。 (注意与上节学习命题的条件 p 与结论 q 的区别)2、思考、分析问题 1:下列各组命题中,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1)12 能被 3 整除;12 能被 4 整除;12 能被 3 整除且能被 4 整除。(2)27 是 7 的倍数;27 是 9 的倍数;27 是 7 的倍数或是 9 的倍数。学生很容易看到,在第(1)组命题中,命题是由命题使用联结词“且”联结得到的新命题,在第(2)组命题中,命题是由命题使用联结词“或”联结得到的新命题, 。问

28、题 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习过象这样用联结词“且”或“或”联结的命题呢?你能否举一些例子?例如:命题 p:菱形的对角线相等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命题 q: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或两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归纳定义一般地,用联结词“且”把命题 p 和命题 q 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 且 q”。一般地,用联结词“或”把命题 p 和命题 q 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 pq,读作“p 或 q”。命题“pq”与命题“pq”即,命题“p 且 q”与命题“p 或 q”中的“且”字与“或” 字与下面两个命题中的“且” 字与“或” 字的含义相同吗?(1)若 xA 且

29、 xB,则 xAB。(2)若 xA 或 xB,则 xAB。定义中的“且”字与“或” 字与两个命题中的“且” 字与“或” 字的含义是类似。但这里的逻辑联结词“且”与日常语言中的“和” , “并且” , “以及” , “既又”等相当,表明前后两者同时兼有,同时满足, 逻辑联结词“或”与生活中“或”的含义不同,例如“你去或我去”,理解上是排斥你我都去这种可能.说明:符号“”与“”开口都是向下,符号“”与“”开口都是向上。注意:“p 或 q”, “p 且 q”,命题中的“p” 、 “q”是两个命题,而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的“p”,“q”是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两个部分.4、命题“pq”与命

30、题“pq”的真假的规定你能确定命题“pq”与命题“pq”的真假吗?命题“pq”与命题“pq”的真假和命题 p,q 的真假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分析前面所举例子中命题 p,q 以及命题 pq 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之间的关系的一般规律。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第(1)组命题中,都是真命题,所以命题是真命题。第(2)组命题中,是假命题,是真命题,但命题是真命题。p q pq真 真 真真 假 假假 真 假假 假 假(即一假则假) (即一真则真)一般地,我们规定: 当 p,q 都是真命题时,pq 是真命题;当 p,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当 p,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

31、是真命题时,pq 是真命题;当 p,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q 是假命题。5、例题例 1:将下列命题分别用“且”与“或” 联结成新命题“pq” 与“pq”的形式,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p: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2)p: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3)p:35 是 15 的倍数,q:35 是 7 的倍数.解:(1)p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也可简写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pq: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也可简写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或相等.由于 p 是真

32、命题,且 q 也是真命题,所以 pq 是真命题, pq 也是真命题(2)p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也可简写成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pq: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或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也可简写成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或平分.由于 p 是真命题,且 q 也是真命题,所以 pq 是真命题, pq 也是真命题(3)pq:35 是 15 的倍数且 35 是 7 的倍数. 也可简写成35 是 15 的倍数且是 7 的倍数.pq: 35 是 15 的倍数或 35 是 7 的倍数. 也可简写成35 是 15 的倍数或是 7 的倍数.由于 p 是假命题, q 是真命题,所以 pq

33、 是假命题, pq 是真命题说明,在用且或或联结新命题时,如果简写,应注意保持命题的意思不变例 2:选择适当的逻辑联结词“且”或“或”改写下列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1 既是奇数,又是素数;(2)2 是素数且 3 是素数;(3)22解略例 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6 是自然数且是偶数(2)是 A 的子集且是 A 的真子集;(3)集合 A 是 AB 的子集或是 AB 的子集;p q pq真 真 真真 假 真假 真 真假 假 假(4)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或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解略6练习 2 练习第 1 , 2 题.课堂总结() 掌握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 正确应用逻辑联

34、结词“或、且”解决问题() 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p q Pq Pq真 真 真 真真 假 假 真假 真 假 真假 假 假 假作业:P20:习题.组第 1、2 题1.3.3 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2)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非”解决问题(3)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本节课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中严密性品质的培养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

35、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难点: 1、正确理解命题 “P”真假的规定和判定2、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 “P”.(三)教学过程:1、思考、分析问题 1:下列各组命题中的两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1) 35 能被 5 整除; 35 不能被 5 整除;(2) 方程 x2+x+1=0 有实数根。 方程 x2+x+1=0 无实数根。学生很容易看到,在每组命题中,命题是命题的否定。2、归纳定义一般地,对一个命题 p 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 p”或“p 的否定” 。3、命题“p”与命题 p 的真假间的关系命题“p”与命题 p 的真假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分析前面所举例子中命题 p 与命题p 的真

36、假性,概括出这两个命题的真假之间的关系的一般规律。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第(1)组命题中,命题是真命题,而命题是假命题。第(2)组命题中,命题是假命题,而命题是真命题。由此可以看出,既然命题P 是命题 P 的否定,那么P 与 P 不能同时为真命题,也不能同时为假命题,也就是说,若 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 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4、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让学生思考: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否命题有什么区别?命题的否定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命题的否命题是对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同时进行否定,因此在解题时应分请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例:如果命题 p:5 是 15 的约数,那么命题p:5 不

37、是 15 的约数;p 的否命题:若一个数不是 5,则这个数不是 15 的约数。显然,命题 p 为真命题,而命题 p 的否定p 与否命题均为假命题。5.例题分析例 1 写出下表中各给定语的否定语。若给定语为 等于 大于 是 都是 至多有一 个 至少有 一个其否定语分别为 分析:“等于”的否定语是“不等于”;“大于”的否定语是“小于或者等于”;“是”的否定语是“不是”;“都是”的否定语是“不都是”;“至多有一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两个”;“至少有一个”的否定语是“一个都没有”;例 2: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p:y sinx 是周期函数;(2)p:32;(3)p:空集是集合 A

38、 的子集。解略.6.练习巩固:P20 练习第 3 题7小结()正确理解命题 “P”真假的规定和判定()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 “P”.作业 P20:习题.组第 3 题p P真 假假 真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4.1 全称量词 1.4.2 存在量词(一)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含义,熟悉常见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2)了解含有量词的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含义,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含有量词的命题及判断其命题的真假性(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难点: 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真假的判定.(三)教学过程1思考、分析下列语句是命题吗?假如是命题你能

39、判断它的真假吗?(1)2x是整数;(2) x;(3)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5)海师附中今年所有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课本都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 A 版的教科书;(6)所有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黄种人;(7)对所有的 x, x;(8)对任意一个 x,2x是整数。1 推理、判断(让学生自己表述)(1) 、 (2)不能判断真假,不是命题。(3) 、(4)是命题且是真命题。(5)(8)如果是假,我们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注:对于(5)(8)最好是引导学生将反例用命题的形式写出来。因为这些命题的反例涉及到“存在量词” “特称命题” “全称命题的

40、否定”这些后续内容。(5)的真假就看命题:海师附中今年存在个别(部分)高一学生数学课本不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 A 版的教科书;这个命题的真假,该命题为真,所以命题(5)为假;命题(6)是假命题事实上,存在一个(个别、部分)有中国国籍的人不是黄种人命题(7)是假命题事实上,存在一个(个别、某些)实数(如 x2) , x(至少有一个 x, x)命题(8)是真命题。事实上不存在某个 x,使 2x不是整数。也可以说命题:存在某个 x使 2x不是整数,是假命题3发现、归纳命题(5)(8)跟命题(3) 、 (4)有些不同,它们用到 “所有的” “任意一个” 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在指定的范围内都表示整体

41、或全部,这样的词叫做全称量词,用符号“ ”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命题(5)(8)都是全称命题。通常将含有变量 x 的语句用 p( x) , q( x) , r( x) , 表示,变量 x 的取值范围用 M 表示。那么全称命题“对 M 中任意一个 x,有 p( x) 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 xM, p( x) ,读做“对任意 x 属于 M,有 p( x) 成立” 。刚才在判断命题(5)(8)的真假的时候,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些命题:(5) , 存在个别高一学生数学课本不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 A 版的教科书;(6) , 存在一个(个别、部分)有中国国籍的人不是黄种人(7) , 存在一

42、个(个别、某些)实数 x(如 x2) ,使 x (至少有一个 x, x)(8) , 不存在某个 x使 2x不是整数这些命题用到了“存在一个” “至少有一个”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表示整体的一部分的词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 ”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或存在命题)命题(5) , (8) , 都是特称命题(存在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 M 中一个 x,使 p( x) 成立”可以用符号简记为: 。读做,()xMp“存在一个 x 属于 M,使 p(x)成立” 全称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凡” , “所有” , “一切” , “任意一个”等;存在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存在一个” , “有一

43、个” , “有些” , “至少有一个” , “ 至多有一个”等. 4练习、感悟(1)下列全称命题中,真命题是:A. 所有的素数是奇数; B. ;2,(1)0xRC. D.1,2xRsinx(2)下列特称命题中,假命题是:A. B.至少有一个 能被 2 和 3 整除2,30x,ZC. 存在两个相交平面垂直于同一直线 D. x2是有理数|x是 无 理 数 (3)已知:对 恒成立,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1,xRax变式:已知:对 恒成立,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20;(4)求函数 的值域;2()cosin3fxx变式:已知:对 方程 有解,求 a 的取值范围,R2si0a5作业、探究(1)作业:P

44、29习题 1.4A 组 1、2 题:判断下列全称命题的真假:末位是 o 的整数,可以被 5 整除;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负数的平方是正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2)判断下列特称命题的真假:有些实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些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有些菱形是正方形。(3)探究:请课后探究命题(5) , (8) , 跟命题(5)(8)分别有什么关系?请你自己写出几个全称命题,并试着写出它们的否命题写出几个特称命题,并试着写出它们的否命题。143 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数学中一些实例,使学生归纳总结出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与它们的否定

45、在形式上的变化规律(2)通过例题和习题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根据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与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的变化规律,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了解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与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的变化规律,会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教学难点: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三)教学过程1回顾我们在上一节中学习过逻辑联结词“非” 对给定的命题 p ,如何得到命题

46、 p 的否定(或非p ) ,它们的真假性之间有何联系?2思考、分析判断下列命题是全称命题还是特称命题,你能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吗?(1)所有的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2)每一个素数都是奇数;(3)xR, x 22x10。(4)有些实数的绝对值是正数;(5)某些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 xR, x 210。3推理、判断你能发现这些命题和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己表述)前三个命题都是全称命题,即具有形式“ ”。,()xMp其中命题(1)的否定是“并非所有的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也就是说,存在一个矩形不都是平行四边形;命题(2)的否定是“并非每一个素数都是奇数;” ,也就是说,存在一个

47、素数不是奇数;命题(3)的否定是“并非xR, x 22x10” ,也就是说,xR, x 22x1 0;后三个命题都是特称命题,即具有形式“ ”。,()Mpx其中命题(4)的否定是“不存在一个实数,它的绝对值是正数” ,也就是说,所有实数的绝对值都不是正数;命题(5)的否定是“没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也就是说,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菱形;命题(6)的否定是“不存在 xR, x 210” ,也就是说,xR, x 210;4发现、归纳从命题的形式上看,前三个全称命题的否定都变成了特称命题。后三个特称命题的否定都变成了全称命题。一般地,对于含有一个量词的全称命题的否定,有下面的结论:全称命题 P: ,()xMp它的否定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