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162.06KB ,
资源ID:450557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45055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当代地方治理研究-回顾与展望.pdf)为本站会员(weiwoduzun)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代地方治理研究-回顾与展望.pdf

1、2014 年 1 月 内蒙古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an2014第 46 卷 第 1 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6 No1收稿日期 : 2013-10-17作者简介 : 李 俏 , 女 , 山东黄县人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博士研究生 ;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 , 讲师 ;张大为 , 男 , 辽宁法库县人 ,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博士 。当代地方治理研究:回顾与展望李 俏1, 张大为2( 1 中国人民大学

2、国际关系学院 , 北京 100876;2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摘 要 :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 , 伴随着地方治理运动的兴起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展开 , 地方治理理论取得了很多成果 。回顾以往的研究成果 , 可以看出 , 当代地方治理研究一直围绕着如何实现对地方良好有序的治理 , 实现地方层面的良治而进行 。以分权化为制度基础的改革 , 作为首要治理主体的地方政府的重组和多中心治理主体构建的参与式网络 , 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地方治理运行路径的研究焦点 。相较于国外 , 我国的地方治理研究起步较晚 , 如何规范 、弥补研究中的不完善之处

3、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未来国内地方治理研究要在概念明晰化的基础上 , 扩展研究的客体和场域 , 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 , 使地方治理理论更具解释力 。关键词 : 地方治理 ; 分权化 ; 地方政府重组 ; 参与式网络分类号 : D6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5218( 2014) 01-0048-0620 世纪 80 年代 ,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扩展和福利国家 、后工业化带来的治理危机 , 治理理论成为解决现实困境的最佳理论指导 , 并展现出了极大的适应性 , 是应对全球化和治理危机的价值理性 。作为多层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 以特定区域为研究对象的地方治理 , 以治

4、理理论为基础 , 专注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治理问题 ,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 ,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 、地方治理研究的历史回顾1 地方治理研究在国外的兴起当代地方治理发端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欧洲地方政府改革 , 以英国和意大利为典型代表 。面对着高福利国家带来的地方治理通病 , 英国进行了地方治理方式的变革 , 改革强调以经济 、效率 、效益为标准 , 主张建立一个 “权力节制的政府 ”, 实现政府层级扁平化 ; 减少国家福利开支 ,削减税收 , 限制地方政府开支 ; 推行市场化和私有化 , 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 。如意大利则通过地方政府改革 , 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权

5、限 , 地方政府由此获得了更多的活力 。这场改革表现出 “反国家主义 ”的特征 , 它强调国家力量的隐退 , 以管理主义 、私有化以及国家向市场和社会分权的改革 , 弥补传统官僚制和行政体制的不足 。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 一方面 , 它使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 , 地方政府越来越成为独立的行动主体和利益主体 , 中央政府越来越强调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 ”, 而不是职能赋予 ; 另一方面 , 市场组织 、公民社会组织经过国家的允许 , 合法地成为公共事务治理主体中的一员 。 1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 , 地方治理运动扩展到欧洲大陆国家 ( 法国 、德国 、西班牙等 ) 、北美国家

6、 ( 美国 、加拿大 ) 、大洋洲国家 ( 澳大利亚 、新西兰 ) , 同时在联合国 、世界银行 、OECD 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 , 作为一种改进国家治理状况的 “灵丹妙药 ”, 地方治理的理念和实践经验被输入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 。伴随着世界各地地方治理实践的推进 , 地方治理的思想得到了普遍认同 , 概念的界定也越发清晰 。作为地方治理研究发端较早的英国学派 ,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茨 ( hodes) 、斯托克 ( G Stok-84er) 、威廉 L 米勒 、马尔科姆 迪克森 、博瓦德( Tony Bovaird) 、罗夫勒 ( Elke Loeffler) 等 , 他们专门从事地方

7、治理的课题研究 , 出版了大量的学术专著 。斯托克 ( G Stoker) 主编的姊妹书 英国地方治理的新政治 、英国地方治理的新管理 是地方治理的代表作 。斯托克认为 , 地方治理是“关于地方服务的委托 、组织和控制 , 这些地方服务包括地方区域内卫生 、教育 、治安 、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等 ” 2。博瓦德 ( Tony Bovaird) 和罗夫勒 ( Elke Loeffler) 将地方治理定义为 : “地方行为主体 ( local stakeholders) 彼此互动以便影响公共政策的方式 。”他们认为 , 地方治理是一套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规则 、结构以及过程 , 它决定了个人与组织行使

8、权力的方式 , 此方式除了超越一般利害关系人所作出决策的力量之外 , 也会影响个人或组织在地方层次上的福利 。 3美国学者皮埃尔 ( Pierre) 和彼得斯 ( B Pe-ters) 将地方治理概念视为结构 、过程和分析之架构 , 以进一步澄清其概念意涵 。同时 , 彼得斯 ( BPeters) 在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中详细叙述了四种治理模式 : 市场式政府 、参与式国家 、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型政府 , 以此为未来政府的治理提供建议 。 4詹姆斯 N罗西瑙 ( James Nosenau)在 没有政府的治理 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 中将地方治理视为世界治理的一个层次 。他认为 , 在治理中无

9、需将国家政府或次国家政府从分析框架中排除 , 但确有必要假定国际层次上某一居中心地位的政府权威的缺省 。换言之 , 没有政府的治理这一概念尤其有助于世界政治的研究 , 因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 人类活动的广阔领域明显缺乏某种中央权威 , 但不能否认 , 在全球事务中通常也存有一定程度的秩序和制度性安排 。 5有关地方治理的研究也受到了国际组织的关注 。1996 年联合国管理发展与治理局 (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Division, UN-MDGD) 和资本发展基金会 ( United Nation CapitalDevelopment F

10、und, UNCDF) , 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推行分权化 、民主化的地方治理模式作为当时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 6基于一些国家的地方治理经验 , 联合国主张通过分权 、参与式地方治理模式 , 依靠有效的地方治理网络 , 解决发展中国家日益严重的贫困 、资金 、儿童 、妇女 、环境恶化等社会公共问题 。世界银行也是推动当代地方治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国际组织 。它认为 , 地方治理作为现代全球多层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 是在地方层面实现善治目标和增强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改革过程 , 鼓励通过地方治理的实践 , 推进地方政府管理系统的重建 , 实现分权 、参与 、开放 、公民社会发展 、公

11、共服务 、效率等治理目标 。1999 年 9 月 , 世界银行发布了题为 19992000 年报告 : 全球化与地方化 的年度报告 , 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 , 地方治理实施的必要性 、任务及其发展前景 。进入 21 世纪以后 , 世界银行更注重对地方治理项目的研究 , 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 , 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通过社会基金和分权推进善治的地方治理 ( 2000) 、实施分权化的地方治理 ( 2002) 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报告 。 62 地方治理研究在中国的开展地方治理运动在西方发达国家方兴未艾之时 , 正值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 。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 , 地方政府进行了大

12、量地方治理的尝试 , 如村委会直选 ; 部分城市的居民委员会直选 、公推公选 ; 公推直选选举乡镇和社区党政领导 ; 举办立法和行政决策听证会 ; 建设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 ; 引入企业管理方法治理城市 ; 社会团体和组织参与地方治理 , 与政府 、企业进行良性互动等 。我国地方治理的方式正在发生着切实的转变 , 各地尤其是发达省份和地区正在逐步依据本地方的治理实际创造性地解决地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地方治理实践在我国的深入 , 国内众多学者将研究的视野投向地方治理 。从 20 世纪 90年代国内开始引介了大量国外的理论著述 , 以这些译介为基础 , 国内学者研究了我国的地方政府改革 、

13、基层民主政治发展 、公民组织等问题 , 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 并表现出各自的关怀和倾向 。孙柏瑛重视地方治理基本理论的研究 , 他的专著 当代地方治理 面向 21 世纪的挑战 全面地介绍了地方治理的理论基础 、背景与动力 、目标和绩效导向 、地方治理的运行过程 。 6林尚立 、薄贵利 、王绍光 、薄庆玖等从主体间关系来研究地方治理 。俞可平 、张孝芳侧重于治理理论和多层治理结构的研究 , 也关注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治理方式的变迁等 。以谢庆奎 、杨雪冬 、赖海荣为代表的学者主要从制度层面分析地方治理的变革 , 他们将视角集中于改革开放后 , 分权化改革带来的地方治理的变化 。他们认为

14、, 地方政府的制度变革使地方治理出现了民主化和理性化转向 ,形成了以制度变迁为中心的分析框架 。何增科 、邓正来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研究作为第三部94李 俏 , 张大为 当代地方治理研究 : 回顾与展望门的公民社会 , 他们以公民社会理论为基础 , 讨论地方治理中如何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也有学者关注特定区域为对象的地方治理研究 ,如徐勇 、范瑜 、贺雪峰 、温铁军等学者注重对乡村治理的研究 ,郑杭生 、史柏年等则关注城市社区的治理 。二 、地方治理的研究焦点从对国内外地方治理实践和研究的梳理中可以看出 , 不论地方治理研究的取向偏重什么 , 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如何实现对地方良好有序的治

15、理 ,这越来越成为地方治理研究中的焦点 。笔者不揣冒昧将这些研究焦点进行概括 , 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 以分权化为制度基础的改革 、作为首要治理主体的地方政府的重组和多中心治理主体构成的参与式网络 。1 分权化改革分权化是指不同类型的权力依照一定的方向在不同层次的治理主体间运行 , 地方治理运动的发展与当代政府的分权化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我们将地方治理视为国家 、市场 、公民社会三者之间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重新调整与塑造的过程 , 那么 , 地方治理实际上就是分权化改革 , 是重建分权结构的过程 , 地方治理发展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分权结构的支撑 。 6分权化研究的重点 ,一方面是何种类

16、型或性质的权力在进行非中心化转移 , 另一方面是权力非中心化转移的方向 。美国学者科恩 ( J Cohen) 和彼得森 ( S Peterson) 在1999 年提出从功能结构角度认识分权化 , 这种分析被称为类型 功能分权框架 。他们认为 , 分权包括政治分权 、市场化分权 、财政分权和行政性分权等分权形式 。 7美国学者彼得斯 ( B Peters) 认为 , 分权就是公共权力向市场转移的过程 , 地方治理的重要表现即是市场化 , 市场化政府是地方治理的一种路径 。“改革的一项主要原则是分散决策和政策执行的权力 权力分散也可以通过将大的部门分解成若干小的机构或通过将职权下放给较低层的政府机

17、关等方法来实现 。这一方法特别适用于当有争议的商品或服务拟采取市场原则进行买卖时 。” 4同样的论述出现在皮埃尔 ( Pi-erre) 和彼得斯 ( B Peters) 的 治理 、政治和国家 中 。书中论述到国家权力与控制权的三种不同转移方向是 : 向上 ( upward) 转移至国际行动者与组织 ; 向下 ( downward) 转移至区域 、城市与社区 ; 向外 ( outward) 转移至非政府组织 、公司化与民营化 。 8国内学者对分权化的研究 , 有的集中在分权类型上 , 如地方政府财税权 、事权的下放 ;有的集中在分权的层次上 , 如省 、市 ( 包括地级市和较大的市 ) 、县和

18、村等 。尽管学者们研究的着力点不同 , 但都认同权力分散和权力下放是地方治理的基本形式 , 并以各自的视角寻找一种最优的分权化模式 , 实现集权和分权的均衡 。2 地方政府重组地方治理运动对地方政府的结构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作为地方治理的首要主体 ,各国学者十分重视地方政府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许多学者专注于研究地方政府在行政制度 、决策方式和管理职能等方面的重塑 , 通过调整地方政府的机构 、职能和程序来应对治理危机 。美国学者奥斯本 ( Osborne) 和盖布勒 ( Gaebler) 在 改革政府 中描述了北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地方政府改革 , 全面概括了地方政府重组

19、的各个方面 ,包括 : 从划桨到掌舵 、从服务到授权 、从垄断到竞争 、从规章到使命 、从投入到效果 、从官僚到顾客 、从浪费到收益 、从计划到市场 、从治疗到预防 、从集权到分权等十个方面 。 9国内学者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展开研究 , 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 1) 地方政府体制与机构改革 。我国地方政府体制与机构改革整体上是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逐步推进的 , 许多学者从大部制改革的角度研究地方政府体制与机构改革 , 研究地方政府如何跟进 , 如何走出精简 膨胀 再精简 再膨胀的怪圈 。徐继敏 、刘文俭 、张翔 、马凯 、刘雅静在文章中就地方政府如何推进大部制改革 , 对其中的难点 、意义

20、和解决路径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毛寿龙也认为 , 大部制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也是未来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 。 10谢庆奎主编的“中国地方行政管理丛书 ”、沈荣华的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 、刘新生的 基层地方政权机构改革的模式研究 都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体制与机构改革中出现的新做法 、新举措 。( 2)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为了适应地方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 , 弥补政府职能的缺位 , 纠正错位 、越位 , 重新认识和界定政府职能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注较多的是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 学者们在建设服务型

21、政府方面着墨较多 。薄贵利认05内蒙古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年第 1 期为 ,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是完善公共服务 ,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 11燕继荣梳理总结了学界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研究进展 , 将国内学者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重点归纳如下 : 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演绎 、服务型政府提出的背景 、服务型政府与政府改革的关系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 。 12石国亮认为 , 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要从以政府垄断为主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 到政府与社会合作供给公共服务 , 形成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模式 。 13郁建兴认为 ,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职能

22、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 , 应从公共服务的 “单一供给模式 ”向 “复合供给模式 ”转变 , 并在法治的框架下 , 以调整政府层级间关系为突破口 , 建立 “混合型行政管理体制 ”, 增强地方政府自主性 , 加强社会问责 , 确保政府职能全面履行 , 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路径 。 14张康之教授在总结近代以来政府职能类型的基础上提出 ,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要建立引导型政府 , 即政府发挥科学 、合理引导社会的职能 。 15( 3) 地方政府流程再造 。有的学者将地方政府流程再造视为基本战略 , 有的学者将其视为具体模式 , 目前学界莫衷一是 。美国学者奥斯本( Osborne) 的著作

23、改革政府 从战略高度全面 、系统地提出了政府再造的路线图 , 并在充分吸收美国和国际案例研究的基础上 , 详细地阐述了核心战略 、后果战略 、顾客战略 、控制战略 、文化战略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 9台湾学者詹中原的 新公共管理 : 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务 ( 1991) 和国内学者陈振明的 政府再造 ( 2002) 介绍了政府再造运动 。他们认为 , 政府流程再造是关乎优化市场 、控制经济 、重塑社会的战略 。姜晓萍 、叶勇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地方政府流程再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困境 , 提出了地方政府流程的发展战略 。专注于模式研究的学者 , 如邓崧 、董新宇 、张锐昕 、刘红波等提出了 “一站式服

24、务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民间组织供给公共服务 、电子政务等问题 。3 参与式网络构建地方治理具有多中心属性 , 包括政府 、企业 、社会组织和公民等 。多主体相互联系 、作用构成了一个参与式网络 , 地方治理的运行依托于这个治理网络 , 没有参与式网络的地方治理只是一个空壳 。目前学者们对于地方治理过程中参与式网络的构建已达成共识 , 即由于官僚体制内的专家无法获得制定政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 有时甚至得不到正确的信息 。“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 , 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能够拥有解决综合 、动态 、多样化问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信息 ; 也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有足够的知识

25、和能力去应用所有有效的工具 。” 4因此 , 排除公众对重要决策的参与将会造成政策上的失误 。可见 ,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治理网络是实现地方治理良性运转的重要方式 。国内学者在研究参与式网络的过程中注重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视角研究公民社会如何参与到地方治理中 , 他们一般认为 ,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有四种模式 : 强政府与弱社会模式 、强政府与强社会模式 、弱政府与强社会模式和弱政府与弱社会模式 。政府与社会关系研究涉及的主题主要有 : 政府与 “第三部门 ”的关系 、社区建设与发展 、公民社会的培育等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何增科的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 , 它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公民社会的性质和第三部门

26、的一般理论 , 邓正来 、俞可平 、高尚全等学者也关注公民社会的兴起对地方治理的意义 。三 、地方治理研究的未来展望地方治理运动从发端至今经历了 30 多年的时间 , 国内外有关地方治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由于我国地方治理的研究起步较晚 , 研究中仍有不完整 、不成熟之处 ,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方治理研究过程中指涉的相关概念有待进一步厘清近年来 , 我国地方治理的研究广泛而又迅速地占领了政治学 、行政学 、管理学等学科的学术领域 。但从学者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 目前我们对地方治理概念的研究和运用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概念的滥用 , 相关学科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

27、、著述中 , 地方治理成了高频词汇 , 时髦用语的背后是对经典地方治理概念的滥用 。二是基本概念含混不清 , 存在着将地方治理 、地方政府治理 、地方自治等概念混同使用的现象 。 16对概念进行深入的辨析和区分是地方治理研究走向规范化的基础步骤 。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是研究地方治理的起点 , 慎重使用概念才能使地方治理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规范化 。2 地方治理研究的客体有待进一步扩展总体上看 , 目前国内地方治理研究的客体主要集中在次国家层面的地域空间 。在这些空间进15李 俏 , 张大为 当代地方治理研究 : 回顾与展望行治理的前提条件是市场经济发达 、公民社会相对健全 、民主政治相对成熟 , 在

28、中国具备这些条件的空间大多处于东南沿海省份和城市 , 在这样的场域能够充分挖掘政府与市场 、国家与社会 、社群与个人的关系 。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治理的场域已经悄然扩展 , 中西部地区 、民族地区 、边疆地区也开始有了地方治理的实践 。在这些地区 , 地方治理理念的引入是滞后的 , 却也是亟须的 。以民族地区为例 , 民族地区是我国的一个特定治理区域 , 对这些地方的治理是我国地方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过去十年中 , 民族地区进行了地方治理的尝试 , 以 “地方政府创新奖 ”的项目为例 ,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 “五保村建设 ”、南宁 “政府采购制度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

29、革 ”、“社会应急联动系统 ”、玉林 “一站式电子政务新模式 ”; 新疆呼图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农七师奎屯 “天北新区兵地融合管理体制改革 ”; 西藏尼木县 “寺庙管理服务机制创新 ”; 宁夏盐池 “推动农村社区公众参与 ”;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 110: 边境地区新型治理模式 ”, 这些都是民族地区地方治理有代表性的实践 。但总体上看 ,目前学界以民族地区为目标指向的地方治理研究还不多见 , 不能仅仅因为民族地区处于边疆 , 属于欠发达和后发地区就忽视对它们进行地方治理研究 , 民族地区地方治理的理论需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 。3 地方治理的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目前 , 我国地

30、方治理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 、比较分析 、实证分析 、个案研究等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 , 分析 、归纳 、总结论文 、著述 、文件 、报刊 、外文资料中关于地方治理的论述 , 一直是我们进行地方治理研究的首选 。近年来 , 国内学者针对我国地方治理出现的新情况展开田野调查 ,通过蹲点获得个案研究的一手资料 ,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如张铭的 基层治理模式转型 : 杨村个案研究 、郁建兴的 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 : 基于浙江温州商会的研究 、杨龙芳的 地方政府运行机制创新 : 以深圳为例 。瑏瑡这些学者将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结合 , 对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

31、析 , 提出了一些促进次国家区域治理发展的对策 。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促进地方治理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 而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变革将使研究者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今后 ,应鼓励研究者作为治理主体的一员参与治理主体的日常管理 , 对治理主体的管理和改革进程进行直接的观察 。具体形式可以采取派遣学者 、研究生前往地方政府机关 、企业 、社会团体挂职或实习的方式 , 深入地方政府 、企业 、社会组织的管理一线 , 观察公共决策过程 , 参与日常行政管理 , 了解治理主体的运作 。同时 , 结合焦点问题深度访谈方法 , 贴近改革项目相关当事人 , 近距离观察分析改革过程中的激励或阻碍因素 ,

32、 获得新鲜的一手资料 。客观地看待地方政府管理方式转变 、地方政府流程再造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等内容 , 理性地提炼并形成科学的认识 , 推动地方治理研究的深化 。注释 :参见林尚立 国内政府间关系 ,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 薄贵利 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1991 年 ; 王绍光 、胡鞍钢 分权的底限 , 中国计划出版社 , 1999 年 ; 薄庆玖 地方政府與自治 ,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2001 年 。参见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 俞可平 中国治理变迁 30 年 ( 19782008

33、)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8 年 ; 俞可平 国家治理与评估 中国与世界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07 年 ; 张孝芳善治理论与中国地方治理 ( 载于 燕山大学学报 2002年第 4 期 ) 。参见谢庆奎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2004 年 ; 杨雪冬 、赖海荣 地方的复兴 地方治理改革 30 年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9 年 。参见何增科 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6 年 ; 邓正来 国家与市民社会 : 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1999 年 。参见徐勇 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 , 中国社会

34、科学出版社 , 2003 年 ; 范瑜 、贺雪峰 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 : 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村民自治调查报告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2002 年 ; 温铁军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2009 年 。参见郑杭生 、黄家亮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 载于 甘肃社会科学 2012 年第 6 期 ) ; 史柏年 社区治理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2004 年 。王爱民 财政分权 , 地方政府行为与公共教育支出 ( 载于 金融与经济 2009 年第 12 期 ) ; 徐键 地方财政自主权研究 ( 载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0 年第 6期 ) ; 徐育方 论

35、地方政府事权下放的理论依据及现实动因 ( 载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6 期 ) 。参见徐继敏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如何推行大部制 ( 载于 四川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5 期 ) ; 刘文俭 大部制下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初探 以某沿海城市为例 25内蒙古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年第 1 期( 载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5 期 ) ; 刘文俭 大部制下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路 ( 载于 经济研究参考 2009 年第 24 期 ) ; 张翔 职能导向论 :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逻辑导向 ( 载于 云南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5 期 ) ; 马凯 扎实

36、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 载于 中国行政管理 2008 年第 10 期 ) ; 刘雅静 基于大部制模式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刍议 ( 载于 理论导刊 2010 年第 1 期 ) 。姜晓萍 国外政府流程再造的核心问题与启示 ( 载于 社会科学研究 2009 年第 6 期 ) ; 叶勇 政府流程再造 :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7 年 。邓崧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流程再造的路径选择 ( 载于 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9 期 ) ; 董新宇 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再造 兼谈新公共管理 ( 载于 公共管理学报 2004 年第 4 期 ) ; 张锐昕 、刘红波

37、 一站式政府的逻辑框架与运行模式 ( 载于 电子政务 2011 年第 5期 ) ; 王清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框架 ( 载于 计算机工程 2004 年第 5 期 ) 。瑏瑡参见张铭 基层治理模式转型 : 杨村个案研究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8 年 ; 郁建兴 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 : 基于浙江温州商会的研究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 杨雪冬 、赖海榕主编 地方的复兴 : 地方治理改革30 年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9 年 , 第 342383 页 。参考文献 : 1 陈国申 从传统到现代 : 英国地方治理变迁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

38、09 2 G Stoker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Governance: Association with the ESC Local Governance Pro-gramme 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3 Ird T, Loefeler E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PublicGovernance: Indicators, Models and Methodologies J In-ternational 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39、2003, 69( 3) 4 B盖伊 彼得斯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M 吴爱明 , 夏宏图译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1 5 詹姆斯 N罗西瑙 没有政府的治理 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 M 张胜军 , 刘小林 , 等译 南昌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6 6 孙 柏 瑛 当 代 地 方 治 理 面 向 21 世 纪 的挑战 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4 7 Cohen, J , S Peterson Administrative Decentraliza-tion: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M Oakwood:

40、Ku-marian Press, 1999 8 J Pierre, B Peters 治理 、政治和国家 M 刘宗学 , 等译 台北 : 台湾智胜文化 , 2002 9 奥斯本 , 盖布勒 改革政府 M 周敦仁 , 等译 上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96 10 毛寿龙 地方大部制改革的突破与启示 乌海市国地税联合办税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J 行政管理改革 , 2011,( 2) 11 薄贵利 完善公共服务 :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和重点 J 新视野 , 2004,( 5) 12 燕继荣 服务型政府的研究路向 近十年来国内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J 学海 , 2009,( 1) 13 石国亮 公

41、共服务合作供给的生成逻辑与辩证分析 J 江海学刊 , 2011,( 4) 14 郁建兴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浙江经验 J 中国行政管理 , 2012,( 2) 15 张康之 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4 16 曹剑光 国内地方治理研究述评 J 东南学术 ,2008,( 2) 【责任编辑 马毓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Local Governance: eview and ProspectLI Qiao1, ZHANG Dawei2( 1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min Universit

42、y of China, Beijing 100876, China;2 Hulun Buir Development and eform Commission, Hulun Buir 021008, China)Abstract: Since 1980s, with the rise of local governance movement and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a greatnumber of studies on local governance have been achieved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

43、g these achievements, we can come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local governance has been focused on how to implement the orderly governance in localarea, and how to achieve the right governance in local level At present,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focus on the decentrali-za

44、tion reform, which is the basis of institu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reconstruction , which plays an leading role in the local gov-ernance, and the participatory network built by polycentric governance subjects Compared with the overseas research, local gov-ernance research starts relatively late How

45、 to regulate and make up the deficiencies during the research in order to make the the-ory more explainable is a question worth thinking about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ncept of local governance should beclarified, the object and the research field should be extended, and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be emphasized inthe future domestic researchKey words: local governance; decentralization; local government reconstruction; participatory networks35李 俏 , 张大为 当代地方治理研究 : 回顾与展望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