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音乐反应的生理心理基础研究文献姜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这种人类创造性的产物,经过历史的洗练,人们已经充分肯定了音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因此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 ,人们对于音乐的用途最为普遍的认识便是抚慰心灵,陶冶情操。而古代的哲人就早已看到了音乐对心灵和身体的影响。哲学家叔本华对有关音乐的身心问题有这样的描述:“音乐的效果要比其他艺术更具有力量和穿透性,因为其他艺术只是描绘倒影,而音乐则涉及本质。 ”哲人的观点点出了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存在的某种独特性,即对有机体内在的影响。有关音乐刺激反应的生理心理基础研究,探求的正是音乐这种特殊艺术形式对人类内在和外在影响的本质。音乐反应的生理基础研究发展的
2、历史回顾音乐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物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人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各种理论重视科学实验根据,从而逐渐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主观臆断理论的产生,与音乐美学联系起来,构成了音乐学研究中的一部分。身心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回顾历史,早在18世纪,法国心理学家卡巴尼斯就提出了内感觉,内部感觉是在人的全部意识之中代表内脏、肌肉和膜等的状态的感觉,即后来说的机体感觉和本受感觉。决定人的整个心理状态,人意识不到它们。内感觉属于神经低级阶层的作用,这种作用和机能不被意识到。首先提出生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心
3、理学创始人冯特的著述生理心理学纲要 ,意在说明心理学可以用客观的、生理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1伏尔夫是第一个用心理学这个名词写书的人。在其主要著作理论的心理学中他讲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身心关系问题。德国的医生和生理学家希奇希和弗里奇,1870年首次发表了用电流刺激狗的大脑皮层,发现刺激大脑皮层额叶的某个部位可以产生个别肢体运动。20世纪初,西肖尔和他的学生们发展了许多测试视、听、运动知觉的测试仪,把音乐活动中的音高、音色等要素以波谱形式记录下来,对特定因素单独抽出来进行专门的分析,为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20世纪30年代后,音乐心理学研究出现了两个分支倾向:音乐心理学实证研究
4、和音乐治疗实践。在理论研究领域,音乐心理学较多侧重人对声音知觉、记忆和想象及音乐感等,而音乐治疗却在另一条道路上突飞猛进。 2而随着学科交叉的发展,越来越多科学而先进的研究方法介入到音乐的心理生理乃至神经基础的研究中来,至今生理心理学研究者们的研究领域,已经不仅仅限于学习记忆或1 参考郭卜乐生理心理学 今日心理 Psychology Today(今日心理).Copyright1997-2002.http/.2感觉和知觉有关的神经基础,研究视野发展到了对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物基础研究,包括音乐体验中情绪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机制;高级心理功能:音乐活动(认知记忆)脑半球专门功能化;
5、音乐对精神障碍作用的神经生理机制等方面。不可否认,对音乐刺激反应的心理生理及神经机制的研究,为人类了解音乐本质、揭开音乐相关的身心奥秘提供了科学的实证论据。对于国内研究环境来说,不仅是与国际前沿课题研究视野的接轨,同时也为国内音乐学学术研究,由以往的推测性研究向客观科学的实证性研究推进修正的一个重要途径。生理反应应属于行为主义较为传统的研究领域了。广义地讲,生理反应研究采用生理学、解剖学、神经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方法,对可量化的身体反应给予测量。这些反应有的是内脏的、运动的、肌肉的、化学的,有的则位于大脑中枢。 3如果有人将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看作两码事,将生理和心理分开来看待,在现代研究中是不
6、可立足的,从以往的大量研究中,很多学者已经看到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是不可分割的,正如Scherer and Zentner (2001)指出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了生理反应是一种有效的情感反应指示器。从生物钟角度来看,生理节奏或说生物的节奏对生命是非常重要的,而音乐又正是通过声波对身体节奏产生的物理共振来达到对人体的内外影响的(Aschoff 1979;Strogatz and Stewart 1993;Glass 1996)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的是,对于音乐的生理学和心理学乃至神经学方面的研究历来都具有跨学科的意义的,也就是说,此类研究对于医疗护理、康复保健、音乐治疗、音乐心理学,儿童发展,还有
7、音乐教育者们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教育大辞典中描述道: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这一西方教育哲学流派,推崇科学,非常重视将已在科学技术中广泛应用的严格的科学方法应用于人的研究,根据行为来改变教育目标。而对于当代音乐教育者来说,以科学实证方法透视音乐与人体之内外关系,对于指导教育实践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化价值。那么,在测量音乐刺激引发的人体的生理心理反应的这一类研究中,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主要是:音乐作为一种刺激,是否能对人类有机体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效应,心理反应与心理状态的关系之所在,以便我们能更好的理解音乐的力量,并进而用音乐来激活或影响人的状态。理论基础身心之双重结构音乐是人情感体验的产物,
8、出于人的内心活动,反过来又对人的内心活动产生影响。人在听音乐时,情绪便会产生波动,其实质性的作用在于改变人的行为。当代研究已经充分地证明了音乐对人类行为的影响(Orr, Myles and Carlson 1998; Clarke, E. 1995; Clayton,2003)。人的行为,通俗地说就是人的活动,是由外界事物刺激引起的反应。生活中,音乐便是一种刺激,人受到音乐的影响,便会引起情感的波动,于是,人的行为也随之产生变化,这便是反应。情绪可视作刺激与反应(行为)之间的中间物(吴焕贤,2005) 。人处在某种情绪状态时,身体发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情绪反应。情绪反应主要包括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与
9、人体外部的表情动作变化。大脑皮层在情绪的产生中处于主导地位,大脑皮层下中枢在情绪的产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情绪是受植物神经调控的。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器官(心脏、血管、胃肠、肾等)、外部腺体(唾液、泪腺、汗腺等)与内分泌功能的变化。植物神经系统既能接受外部感觉器官的刺激的输入,也能接受来自内脏刺激的输入。因此,人在一定的内外界的刺激作用下,伴随着情绪体验,人体内部3参考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2004).上海音乐出版社.3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例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腺、外分泌腺及其代谢过程的相应变化。一定的情绪状态能使
10、人的呼吸发生改变。或加速或减慢,或变浅或加深。例如突然惊恐时,呼吸会发生临时中断,恐惧时呼吸加快而短促,狂喜或悲痛时,可能会有呼吸痉挛现象发生。循环系统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例如心跳加速成减慢。外周血管有时舒张有时收缩。人在愤怒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增加。抑郁、悲哀、焦虑、惊恐等消极情绪时,消化腺活动受到抑制,例如悲哀时消化系统活动受到抑制,食欲减低。长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能够引起胃酸分泌持续升高,可能导致胃溃疡。愉快的情绪能促进胃液、唾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内分泌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下,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抗利尿激素等的分泌增多或减少。在焦虑、
11、恐惧的情绪状态下,抗利尿激素分泌受到抑制,引起排尿次数增多。在激烈紧张的情绪状态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增高、瞳孔放大、肌肉力量增加,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中。外部表现主要是面部表情和身体表现。面部表情指的是脸部的表情动作。面部表情包括眼、眉、嘴等的变化,最能表达人的各种情绪变化。例如,人在欢乐时,双眉展开,两眼闪光,嘴角后伸,上唇提升。悲哀时,双眉紧锁,两目无光,眼泪汪汪,嘴角下歪。狂妄轻蔑时,双目斜视,嘴角微撇,鼻子高耸。身体表情指的是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例如,欢乐时手舞足蹈,狂喜时捧腹大笑,悔恨时顿足捶胸,恐惊时手足无措。音乐刺激的生理测量的开始性研究可以推测到19世纪80
12、年代,如1880年,道吉尔证实音乐影响血循环和血压,增快心动和呼吸(刘沛,2004) 。而从1960开始,便有大量研究开始关注音乐刺激的生理反应测量(Oliver Grewe、Frederik Nagel等,2005) 。如,法国作曲家Grtry(1741-1813)最早观察了歌唱对心血管的效应,方式很简单,是把手指放在被试的脉道上记录被试的脉搏。Kneutgen (1970) 在3个月内每天给4位幼儿被试播放阿根廷的催眠曲,控制组播放爵士乐,每天30分钟到2个小时不等,结果发现在实验组,被试的心率有显著的下降,同时呼吸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出现同化现象,控制组的爵士音乐并没有引起这些生理变化。O
13、rnstein and Sobel (1989)发现由音乐唤起的镇静感能减少血压,减轻压力。从早期到现在运用的测量方式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心率或脉搏率,即每分钟的心跳速度;皮电阻( GSR) ,即通过两个置于皮肤上的金属电极,测量这两点之间的电流系数;心肺功能(肺部含氧量的大小) ;血压,一般表现为心脏收缩压(在心脏收缩时达到的最大值) ;心脏舒张压(在心脏放松时达到的最小值)以及脉搏压(不同于前两者,由可充气的橡皮箍袖带或者血压计缠绕在上臂测得) ;血氧量(表现为动脉氧气饱和度,通过分光镜测氧法技术进行测量) ;皮肤温度;激素分泌:表现为诸如皮质醇等一些激素的变化水平,通过唾液、尿液或者血
14、清分析进行测量。 4本研究综述以下部分会将就近十年来的研究,进行分类描述。4 以上参考刘沛、任凯译音乐心理学手册 (2004) 。第九章:音乐和声音刺激的生理反应。4情绪反应的生理基础研究情绪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自古以来,心理学家就一直致力于对情绪的探秘,对于音乐是否能够引发情感,一直是认知学家和情绪学家争论的问题(Krumhansl, 1997) 。即便暂不去考虑这两种角度孰是孰非,就音乐的审美性也决定了某种音乐活动必然与人类的情绪反应相联系。情绪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是:音乐聆听者何以能从音乐反应中体验到情感,并把音乐作为情感的表达(Sloboda and Juslin 2001
15、) 。虽然此类研究,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眼球,但对情绪的研究也历来是音乐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最为棘手的方面。在实验的操控过程中,研究者一方面要考虑到,情绪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受到个人以往的经验和生活背景以及心境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外部行为的表现(如皱眉、竖毛反应、出汗等) ,同时,又会伴有内部生理的变化,另一方面,研究者也要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对情绪的表现具有一定的人为性,例如,被试面对实验环境会引发紧张等心理变化,本来在自然情景中会产生的反应,在实验室中反应强度就会降低,或者反应的性质完全改变。由此实验的结果的可靠性就大大降低了。尽管对情绪的测量较为困难,但都没有阻挡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探究,尤其在近
16、20年以来,国内外大量的对情绪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质的进步。 5情绪测量中最常用的检测方式便是自陈报告(self-report),其测量的方法是在被试进行一段音乐体验后,让被试自主报告其情绪体验、近年多采用情绪量表或问卷调查的形式。如最常用的心境测量量表形容词核对表(简称ACL) ,即让被试聆听体验后,选择与其心境状态相符的情绪描述形容词,向研究者陈述报告他的主观感受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是压抑的还是兴奋的等等,用这类量表可测查被试即时存在和体验着的情绪。由于对情绪的划分各家众说不一,情绪量表对情绪的分类标准也不一样,目前大多研究多采用的是海芙娜形容词表、POMS心境状态量表、还有专用于检验焦虑状
17、态的“焦虑自评量表(SAS) ”、特质性焦虑量表(STAI)由Charles Spielberger, Richard L. Gorusch, and Robert E. Lushene 1957年制定的,用于测量被试即时的焦虑水平,等等。其他的研究者们也研究了各种自陈量表;来应用于情绪反应的生理基础研究中(Burke and Edell ,1989;Pieters and Klerk-Warmerdam,1996) 。心境(mood)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换句话说,可把心境确定为:延续一定时期(几天或更长些)的淡薄而朦胧的情绪状态。它可以是正性的,如沉静而有活力的状态;也可以
18、是负性的,如郁闷而怠倦的状态。对于情绪的分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困难的问题,情绪的复杂性决定了多种情绪呈现正相关,如愤怒和恐惧、愉悦和活力。不同情绪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事实表明:情绪可以用某种基本维度来进行分类,目前已经公认的最为可靠的是以两种维度来对情绪分类,心理学家称为“大二模式” 。 6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分类,一种看法是:情绪的一种维度是愉快和不愉快,另一维度为活跃或唤起:另外一种看法是:消极情绪(消极、厌恶体验)和积极情绪(积极体验感) ,对此种维度的评价众多研究给予了支持(Alicja Wieczorkowska等;Thayer, 1989;Watson and Telleg
19、en, 1985;Rebecca Schaefer,2006)。心境似乎为行为抹上一层色彩,这层色彩不论是明亮的或阴暗的,都能为心理操作提供一种特定的背景。如Lang所说,任何情绪都能够根据它的正负效价(愉悦的/不愉悦的)和觉醒强度(镇静/觉醒)来评估。比如说,生气情绪属高级觉醒状态了,但又属于负面情绪状态。心境无论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都可以是正常的;然而在某种情况下,它可以成为病态的。那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情绪性精神障碍了。形容词检表正是用于测查心境或情绪性障碍。它既可为医生,教师所使用,也可由被试个人用来作自我评定。如Smith等人(2003)5 引自杨治良:实验心理学.第十章.5运用POMS
20、检测了6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对12名学生心境的影响,发现流行音乐与紧张情绪相关,有很大的负效应,舞曲音乐能引发各种的心境状态,表现出明显的正效应。研究指出,针对特定音乐类型引发的心境反应所进行的研究,对于未来的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会有一定的帮助价值。对生理心理学家来说,通过对自主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信息的测量来反应情绪的变化是最基础的和传统的一种实验方式了(A.Reznikov,2000;Krumhansal 1997) 。在当代对情绪的研究中,更是少不了对生理的实时测量。过去的大量研究也已经证明了生理反应是有效的情绪指示器。Penelope A. Lewis (2002 )在其论文中综
21、述道,人类有机体引发情绪反应的同时,必定会伴随着低级自主神经系统(心率、呼吸、皮温、汗腺等)一系列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一系列高级生理反应信号(流泪、颤抖等) 。对情绪这种动态的心理现象的评价来说,生理测量的一个优点便是它的客观性,即自主神经系统不受任何有意识的主观因素影响。其中皮肤电反应和EMG肌电图测量是情绪反应是情绪反应中最常用的测量指标。皮肤电反应所反映的是汗腺分泌反应,而不同于出汗量。其受到被试情绪觉醒程度、手指温度和手指活动的影响来发生变化,情绪觉醒幅度的的变化能引发明显的皮肤电反应变化,因此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认同(Bradley and Lang 2001;Bradley,Lang
22、 and Cuthbert, 1993;Lang, Greenwald, Bradley and Hamm, 1993;Khalfa, Peretz, Blondin McCleane Scherer 1986, 1992 有消极效应的音乐引发皱眉肌活动的增加;而积极效应的音乐(特别是有高度觉醒的音乐)增加颊骨运动。25Pujol 1994 以呼吸和脉搏率为自变量测量听赏长笛和喇叭两种乐器演奏的五音音阶和大调音阶时被试的生理反应,被试为15个残疾人,并观察了被试眼动、面部表情、发音和motor movement的行为反应。Witvliet 、 Vrana 1996 报告了不同的音乐对颊骨肌肉和
23、皱眉肌的神经支配。Witvliet 1997 皮电反应与时间成负相关, 肌眉肌EMG水平随消极音乐而增加,积极音乐引发皱眉肌运动的减少。Barrett 、Russell 1999 用皮电和皱眉肌EMG监测情绪和生理心理的动态关系。Lundquist et al 2000 用颊骨(控制微笑的肌肉区)肌电描记图观察被试聆听欢快音乐和悲伤音乐时颊骨肌肉的不同反应。Bradley 和Lang 2000 用EMG观察比较了令人愉悦的声音和不愉悦的声音(消极)引发的被试面部皱眉肌的反应,结果,不愉悦的声音引发的皱眉肌的激活明显高于愉悦的声音(积极)。Lundqvist 等 2000 使用面部EMG测量被试
24、聆听伤感和高兴音乐的自发活动状态,高兴音乐较之悲伤音乐,更能激活颧肌的活动和皮肤电传导,降低指温,自陈报告表示更多的愉悦情绪。Jens Haueisen等 2001 用MEG观测了钢琴家被试对钢琴音乐引起的无意识肌肉运动反应。对侧主要运动区域有明显的无意识运动。Michael W. Klein 2003 以皮肤电导为自变量,EMG测量不同器乐音乐对皱眉肌的运动和皮电之间的相关性。Kari Kallinen 2004 用皮电(EDA)、肌电图(EMG)、心电图(ECG)为自变量测量被试对积极-消极和觉醒音乐(低-高)的生理反应及肌肉运动。欢快的音乐比不欢快的音乐更多地激发面部活动,高觉醒音乐较之
25、低觉醒更多引发颧肌区的运动。以上从91年至2006年的12项研究,根据肌电图评价被试面部肌肉活动与音乐刺激反应关系的研究,均表明音乐刺激能够引起面部肌肉的变化,在区别音乐引发的消极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方面,过去大量研究已经证明肌电描记器(EMG)是有效的判断检测工具。面部肌肉对听觉刺激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并且还会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Dimberg U 261990)。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面部表情生理信号是有效的情感指示器(Scherer and Zentner 2001)。通过外部的交流通路,如被试的面部表情、音调等生理表现来证实推测情绪状态是可靠的,因为这些生理信号无意识的反应,被试感受不到肌
26、肉的细微变化,而肌电图很好的反应了情绪反应导致的面部肌肉的自主变化。以上12项研究已经充分肯定,消极情绪(不愉悦)音乐引发频繁的皱眉肌活动,而积极音乐(尤其是高觉醒)频繁引发颊骨区的活动。胎儿及婴幼儿对音乐刺激的生理心理反应表8为胎儿及婴幼儿对音乐刺激的生理心理反应实验从个体发育角度来看,幼儿早期初涉语言的阶段主要是以韵律信息为基础的(Jusczyk, P.W. 1999)。婴幼儿阶段的音乐交流(如母体音乐)可能对情感、儿童认知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rehub, S. 2003)。关注婴幼儿,甚至胎儿对音乐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新近越来越关注一个领域,也引起了民众和商业媒体对音乐的胎教作用
27、的极度重视。氧饱和与心率、体重、头围、焦虑行为都是新生儿护理中需要关注生理表现,它们也是音乐刺激的生理反应实验中最重视的生理指标测量。表 8研究 实验变量或结论音乐引发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或行为有明显反应的研究_Collins & Kuck, 1991 类似子宫般的声音对缺氧的躁动的新生儿能产生有效的作用,音乐不仅使氧饱和明显地增加了,并减少了躁动不安的行为。Sharon K. Collins 1991 检测了妇女唱歌对新生儿氧饱和、心率、呼吸、血压的影响。心率和动脉压无影响,而氧饱和有所增加,行为状态明显趋于安静状态。Wilkin, P. E. 1993 检测日常聆听对新生儿和胎儿的(实
28、验组 32/控制组 34)影响。音乐声音设计包括:白噪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又名暴风雨) 、摇滚乐(乐器演奏)以及一位著名意大利作曲家的弥撒音乐。钢琴音乐和弥撒组对 38 周的胎儿产生明显的减速效应(心率减缓) ,并引发了胎儿的活动,引起了注意,同时放松了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和肌肉紧张度。而控制组摇滚乐没有引起胎27儿的注意,并引起肌肉和面部表情紧张,证明引起了焦虑。Lorch 等 1994 以心率、血压、呼吸率为自变量,证明婴儿对不同音乐风格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李虹 1994 实验采用双盲法在北医三院产科进行,实验分为胎教音乐组(31 名孕妇)和控制组(29 名孕妇) 。对比控制组,测量实验组胎儿
29、出生前每日聆听引发的胎动反应以及出生后 5 分钟听胎教音乐的反应。 结论证明实验组反应大于控制组,由此推论胎儿大脑对声音信息的储存是可能的。Coleman 1997 男人和女人在新生儿监护病房四天每天三次唱歌,发现新生儿心率有所减缓,氧饱和增加,同时减少了幼儿的损坏行为,体重和热能增加。Sakatani, Chen, Lichty 等 1999 聆听音乐增加了新生儿的大脑额叶区的血氧量。 Butt ML、 Kisilevsky BS 2000 以出生 29 到 36 周的新生儿为被试,音乐组对比无音乐组,对被试的心率、行为状态、面部疼痛表情有有效的调节作用。J. Komlikow 等 2000
30、 音乐治疗有效地降低了 51 名儿童被试的心率、血压、呼吸率。D. K. James 2002 检测了音乐刺激对胎儿和新生儿行为、觉醒状态和心率的影响,在实验的第一个小时,心率与控制组重要差异,第四个小时开始以上测量指标差异显著。Schmidt L.A 等 2003 用心电图观察了激动音乐对出生后 12个月大幼儿的心电图和心率影响。P Sidebotham 2003 55-58 分贝的音乐增加了早产儿的心率、呼吸率和氧饱和以及运动状态。Kisilevsky 等 2004 检测了胎儿对不同分贝钢琴勃拉姆斯催眠曲素的心率反应和活动反应。胎儿的心率在最高分贝时加速,低分贝时速率减慢,证明胎儿能注意到
31、声音刺激。Noura H 等 2005 检测了胎儿对音乐和声音的反应,心率为生理检测指标,结果发现胎儿的心率有意义的加速。DK .Jame 等 2002 以婴儿为被试,观测了聆听音乐条件下,婴儿们的心率变化和行为状态,结果证明对比无音乐的控制组,心率和行为被有效的激活。 Shmuel Arnon 等 2006 检测父母现场轻唱音乐、聆听唱片音乐和无音乐组对新生儿的影响,生理指标28为心率、呼吸率、氧饱和。现场音乐有效地降低了心率,并促进婴儿深度沉睡。其他两组没有显著影响。 _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及行为表现等变化不显著或无变化 _Arnon, Shmue 等 2006 检测了婴儿的音乐反应。
32、记录了心率、呼吸率、氧饱和以及行为评估。结果发现,音乐 30 分钟后,对婴儿被试的心率有效地降低,行为得分提高了。但其他生理变量没有变化。以上 1991 年至 2006 年的 17 项实验的列表中,有 5 项关于胎儿的实验、12 项关于新生儿的实验。在此类研究中,从最初所关注的胎儿能否受到音乐刺激影响的基础性研究,再到音乐对新生儿医院护理中的应用作用,都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儿童发展、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视。超声波已经证明了 16 周大的胎儿就能够对外部声音作出反应了(Hepper, 1994, Shahidullah & Hepper, 1992) 。在怀孕最后三个月时,胎儿的听觉皮层和神经元已经
33、稳定和运作了(Lecanuet, 1996;Moore, Vareyar, Fulford, Tyler, Gribben, Baker, James, &Growland, 2001) 。歌曲或音符乃至发音的一个音节都有丰富的情感内容和潜在的信息,音乐是最有利的检测胎儿对声音反应的方式(Schwartz 1997) 。Trainor, Tsang 和Cheung (2002) 发现 2 至 4 个月大的婴儿更喜欢谐和的和声,不喜欢不谐和的和声。对音乐刺激的生理基础研究证明了婴儿们对音乐刺激的反应是一种先天能力反应(Imberty, 2000;Trehub, 2000)。 心率和氧饱和是检测胎
34、儿和新生儿生理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以上研究证明了音乐能够有效地增加被试的血液氧饱和指标。舒缓性或说镇静性音乐能有效地减少新生儿的焦躁不安的动作。以上七项以氧饱和为生理测量指标的实验中,有一项无变化,其他六项研究都证明音乐或唱歌能够有效地增加幼儿被试的氧饱和,其中一项研究用脑成像技术发现了音乐刺激增加了大脑额叶区的血氧量。人类的生活中到处充斥着的环境噪音(交通、医院、学校等)都会对孩子的听力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回顾相关大量有关新生儿的研究发现,噪音与新生儿的体重减轻有重要关系。欧洲妊娠和儿童发展跟踪小组(Europea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gnancy
35、And Childhood)和其他新近研究也证明了儿童头围大小与噪音的存在有关(W. Passchier-Vermeer ,2000;Logan, 1991;)。早期研究就已经证明头围大小与智商的发展有关(Winick, 1969、Hack, 1991) 。新生儿时期,声音信息可能对于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Sheth, 1995, Bray, 1969) 。而音乐可以有效地分散压制这些不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噪音。除医院护理外,运用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将脑成像技术应用于探求音乐对胎儿或婴幼儿脑反应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此类研究大大开阔了儿童发展、认知发展、音乐能力开发等领域的研究视野,对儿童音乐能力
36、的发展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新生儿的头比较大,大脑中连接神经元的突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修剪,到成人时大概一个神经元有297000 多个突触了,在突触的修剪过程中,据研究者观察这个发展过程密切地影响儿童日后的行为能力和智力,胎儿的听觉学习可能是这一阶段一个重要的部分,对于这一推论,大量的研究已经开始着手调查声音和胎儿的神经发展的关系(Fred J. Schwartz 等,2002)。如美国俄亥俄州心理学系与医学部的神经生理心理实验室联手,研究者 Schmidt, Trainor, & Santesso, (2003)用脑电图检测了 3、6、9、12 个月大的婴儿对激情音乐刺激的反应。结果
37、发现年龄较小的被试在脑的两个特定区域的激活没有显著变化,而年龄较大的被试则显示出明显的激活。可能表示额叶(大脑每一半球最大最前面的部分)功能已经成熟。同时发现,情绪激烈的音乐显著地引发了 3 个月大的婴儿脑电的激活。而与 12 月大婴儿比,6、9 月大的婴儿脑活动较少,在快 1 年大的婴儿身上体现出音乐镇静效应。研究者对此推测,音乐刺激影响对一岁大的婴儿是有个体差异的。无疑,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此类研究关乎的意义则更重大,音乐对早期儿童的影响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关于音乐实用价值思考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声音的存在,交通、机场,居室、教室等等各种生存环境和空气中,都充满了各种声音来源,这也使得人类的
38、生活中无处不能没有音乐的存在,如影视中的背景音乐、餐厅里的背景音乐、商店里的背景音乐、工作时的背景音乐,等等,音乐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似乎是这样紧密的联系着人类的生活,可是人们对于音乐的认识恐怕还是仅停留在“娱乐”的基础上,从学校音乐教育到社会音乐教育,音乐对人类的影响除审美之外,还有着众多需要被了解和认识的价值。近多年来,有关音乐的信息或话题,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发展,市场上充斥的大量有关音乐胎教、音乐智育的软件、医院护理病房中音乐治疗的使用、曾轰动一度的“莫扎特效应” ,等等诸如此类非音乐性价值的话题 ,一方面引起了民众对音乐的关注,一方面引发了有关音乐价值的思考和
39、探究。其实,有关音乐的实用价值,20 世纪上半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便提出了音乐的价值在于公民教育、责任感教育、健康教育、合作教育以及道德教育。音乐不是为音乐,而是为了每个孩子和儿童。 8对这一理念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可以归结为,音乐是为了人的发展,身和心的发展。阮籍在其乐论中说道:“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 ”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认为所有艺术形式的基础在于模仿原则,他将音乐在艺术中的特殊作用归结为音乐不仅模仿了事物的外表,更表达了其内在特征激情与美德。从我国古人到西方哲人有关音乐特性的描述中,无不透射出他们对音乐本质的深刻的洞察力,道出了音乐
40、这种艺术形式存在的某种独特性对有机体从外在到内在的影响。国内,历来学校和家庭音乐教育偏重的是音乐技能的教化作用,而近年无实证根据地对智育功能的夸大,又似乎将音乐教育在学校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置于次级学科的位置上,音乐成为了其它学科发展的补充工具;而中国普遍的音乐考级现象似乎又将音乐的价值蒙上了一层功利作用;社会音乐环境则重在音乐的娱乐功用;商业媒体对“莫扎特效应”的歪曲抄作,到胎教音乐的大兴于市,则更加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功利化的倾向;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乃至社会音乐环境,其高级目标应该是最大发挥音乐自身的价值,并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音乐对智力的影响。8 走向功能音乐教育保罗.哈克著,刘沛译
41、。载于人民音乐2002 年 11 期。30当前音乐对智力的影响的研究,分化于两个层面。其一,便是所谓的“莫扎特效应” ,关注的是音乐聆听活动的短期智力提高的效应,这种效应主要是对空间推理能力的提高(Hetland, 2000a; Rauscher, Shaw, & Ky, 1993) 。但随后大量的研究发现,莫扎特音乐的这种短期效应不是稳定的对空间推理能力起着作用,重复出现这种作用是很困难的(Steel, Bass, & Crook, 1999;Steele,Dalla Bella, et al., 1999; Chabris, 1999) 。但在实验条件下,显著的结论是莫扎特音乐对心境和觉醒
42、刺激的影响(Husain,Thompson, & Schellenberg, 2002;Nantais &Schellenberg,1999;Thompson, Schellenberg, & Husain, 2001) 。另一方面关注的是音乐课对非音乐认知能力提高的间接效应(Lynn,Wilson & Gault, 1989; E. Glenn Schellenberg,2004) ,有研究者将音乐课的这种作用,称为“转移效应” (Barnett & Ceci, 2002) 。音乐课的活动有助于长期注意、音乐记忆、团体协作、情感表现的控制、音乐要素的学习。这些体验对认知有积极的效应(Hurw
43、itz et al., 1975;Hetland, 2000b;Ho, Cheung, & Chan,2003;Anvari, Trainor, Woodside & Levy, 2002;Lamb & Gregory, 1993)。还有专家指出,这种非音乐效应对于脑部介质高度发展,对外部环境极为敏感的儿童时期尤为重要(Huttenlocher,2002;Ceci & Williams, 1997) 。音乐如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我们如何从聆听或参与音乐活动中受益?音乐如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一直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社会学家家等不同学科领域关注的根本问题。从音乐心理生理反应测量,证明了
44、音乐对人类身心的效应,到“零点计划”负责人加德纳提出音乐是人类多元智力因素中必需和根本的形态,是人类认知、情绪和行为的一种特殊的传播和交流符号;再到认知神经科学家运用脑成像、儿童认知发展等方法,探究音乐与内在神经通路的关系,与学习的“关键期”和“认知窗”的关系,试图将音乐作为了解高级脑机能内在皮质语言和促进大脑发展的窗口,取得科学论证。都足以说明国际环境,尤其欧美,关注音乐教育价值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事实,在智力竞争的时代下,更为突出和明确。还是让事实数据来证明音乐教育是如何对人类生活添光增色的。音乐教育的价值在民众中间的认识是如何的?以下为世界上,有关音乐学习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相关调查,可供
45、参考:1.根据NAMM2000年的统计,美国百分之80的学生认为学校音乐课可以促进学习评价的得分,比97年的统计增长了14个百分点。Attitudes, NAMM (International Music Products Association), 2000.2.音乐教师的职业角色成为少数民族学生们热衷的职业。 “Music teachers as role models for African-American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1993.3.2000年的调查中,美国仅有百分之31的青少年和成人因为学龄太大而
46、没有学习音乐乐器演奏。Americans Love Making Music And Value Music Education More Highly Than Ever, American Music Conference, 2000.4.美国加州大学和日本新泻脑研究机构的研究者们发现仅仅在读谱时,大脑的一个部位被即活。“Musical Brain Special Brain Area Found for Reading Music Scores,” NeuroReport, 1998.5.参加乐器学习的初中学生在数学测试中的成绩随着乐器的学习,逐年增加。“Music Training Helps Underachievers,” Nature, May 26,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