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课堂教学设计滕王阁序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滕王阁序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篇,是汉语言运用达到极致的典范之作。它精妙绝伦,光彩四射,洋溢着异样的光辉。品读滕王阁序 ,就如同中国文化做一次高层次的对话与交流。对于这样的经典之作,拟从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一、突破作品坚硬的外壳使学生首先进入到文本中去。本文词语丰富生疏,学生理解颇觉困难。但由于教材注解十分详细,因此让学生借助注释通读全文十分必要。这一环节必须认真落实,教师不可替代。二、领略作品独特的风韵滕王阁序既具有古典诗歌的韵律和格调,也有文人雅士的情趣与抱负。对于这样文质兼美的杰作,如果教学只是停留在语言层面上不免遗憾。因此,对于文中
2、精美的对句、丰富的典故、作者的襟怀,教师必当设法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含英咀华。据此,整个教学则设计如下三大板块:板块一:通读诵读设计学生自渎环节。通过预习或课上安排时间,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反复诵读。再此环节中,实现理解关键词语、翻译重要语句、把握文章大意的目的。同时,本方案将“背诵指导”作为一个重点,教材虽只要求背诵“第 23 段” ,但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背诵全篇。在背诵全篇的目标之下,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把握“节奏、结构、意境、心境”等内容达成背诵目标。板块二:品味创造本篇堪称辞赋类作品之标本。其中丰富的典故、佳句对于学生此后解读品味类似作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创设情境,设计“典故解压”活动,
3、引导学生理解、赏析文中丰富典故的意蕴;设计“对联集句”活动,借助对联这一独特形式,试图将文意理解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这一板块属于从语言到思想的过渡环节。板块三:感悟评价这一板块旨在促使学生在精神层面接近、理解作者。不做空泛的分析,而是设计“对话王勃”这一活动,采用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历史人物王勃对话,意在理解评价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深层意蕴。【教学实施】第一板块:通读诵读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发放读书卡片,要求学生完成如下阅读任务:1、走进滕王阁,走近王勃了解本文轶事、文体常识、作者、江南名楼(相关的“楼文化” )等知识。2、掌握基本语言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
4、要语句等。二、梳理文脉,指导背诵“指导学生背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老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握语句节奏,弄清文章结构,体会文段意境,感悟作者心境。1、把握节奏:从句子的结构入手。本文是骈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句的韵律节奏感均体现在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文中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的停顿特点,注意通过节奏来断句、联句。这是流畅背诵的第一步。2、寻找线索:从语句关键词入手。例如,背诵“秋日登阁”的两段文字,可以通过句中关键词帮助记忆。第二段:时令【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特征【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造访【俨骖啡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气势【层峦耸翠,
5、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形胜【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第三段:登阁远眺【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人烟阜盛【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 自然之美【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活之乐【 渔舟唱晚,响穷蠡之滨;夜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把握思路: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背诵全文,必须把握全篇的文脉结构,这既是背诵的前提,也是理解的需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全文结构如下:全文是典型的辞赋体结构,可以明显划分为“景”与“情”两大板块。从秋之美景到人之心境的触景生情,这是背诵文段的枢纽,必须引导学
6、生认真领会。 4、了解作者“心境”:从文中引语、对句入手。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抒写了远大的抱负及怀才不遇之情,表明了“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的积极人生态度。善于化用典故,但面对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不禁兴尽悲来,乃妙笔生花,说古喻今。第二板块:欣赏创造一、 品味组合江楼千古,序文永存。文因楼成,楼借文传。本文自然有不少佳句。这里由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每人找一句,并进行适当点评(点评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说出它的好处来) 。通过
7、“找”和“评” ,可使学生品味佳句,增进语感。句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话,可以由老师引着大家理解。毕竟这是全文最经典的句子。其他的可由学生自己点评)点评: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
8、人甚远。句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点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句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点评: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本文对句特别丰富,充分展示了骈体文的语言魅力。尤其是那些工整的对联,令人耳目一新。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本教案特别设计了集句对联的活动方式,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略加组合,进行对联创作。这一设计意在使学生充分把握文本情意,切实感受对句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1)滕王阁中,高朋满
9、座;(2)见秋水之浩淼;(3)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参考对句:A 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B 望长天之明彻。C 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二、 “解压”典故典故是高度浓缩的语言精华。典故本身字约意丰,是辞赋类作品的重要构件之一。同时,本文大量运用典故,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果只是由老师讲解,教学必枯燥乏味。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简单明了,又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于是,设计编写典故词条的形式来突破这一难点。这一设计,在形式上新颖别致,学生乐于接受;在内容上,可以将理解字形、字音、典故含义等涵盖其中。为避免这一设计与教材注释和一般工具书简单重复,设计时特别重视文本解读和学生感受的结合。示例:冯唐易老
10、,李广难封词条:【冯唐易老】注音:fng tng y la出处: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亲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释义:冯唐:西汉人,身历三朝,文帝时为郎中署长,年已老。景帝时为楚相。武帝时,求贤良,冯唐被举荐,年已九十余岁,不能任职。以此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了。例句:元吴景奎寄苏伯夔诗有:“冯唐易老双蓬鬓,殷浩难投一纸书。 ”点评:“李广难封”的典故,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此两个人物拼凑在一起,引发一片感慨,冯唐
11、才高终老,竟未能建功立业,只为后人感慨,比起李广更多一分悲怨。课文用典,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教师提供如下词语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可在课外查阅资料):典故列举: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钟期既遇;杨意不逢;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腾蛟起凤;钟鸣鼎食;萍水相逢;老当益壮;龙光;徐孺;紫殿;清霜;梁鸿;孟尝;谢家宝树;龙门;鲤对;孟氏芳邻第三板块:对话王勃没有对文意和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所有的解读都不能完整。因此,这一板块侧重评价王勃的思想。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借助荧屏对话这一学生熟悉的方式,使学生深入文本,感受王勃的经历、感慨,达到理解人物、领会思想的目的。【方案示例】以电视访谈的形式,由几个学生分角色扮演记者、王勃,走上“滕王阁” ,模拟采访活动。生甲(记者)问:“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是怎么看的?生乙(王勃)答:我自幼聪慧好学,为人所公认。14 岁时,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后沛王李贤闻我名,召为沛州修撰,深受器重。后因才高被嫉,被高宗赶出沛王府。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时不我待,可谓“命途多舛” 。但我不甘心就此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