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前方共 2 课时第 2 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 1)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摄影散文这种新兴传媒手段 2、 体会联想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3、 理解本文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能力目标: 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基础字词句 2、 理解本文立意上的“ 反弹琵琶” 3、 理解人类“ 精神家园”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反复阅读,注意对话栏里的对话,增进交流 2、 品读,体会文中的言外之意 3、 点拨,教师提出思考题,课堂上和学生一同思考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导入:我
2、们上节课讲到了文章中由摄影作品引发的联想以及又回到作品的整个思路,那么,我们再往下看,作者还有什么人生体会呢? (二)1、 “路”与“家”“前方”是什么关系?作者仅仅在讲具体的“ 家”和“路” 吗?如果不是,那又是在讲什么呢? 明确:“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由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2、 人类的命运是什么?人生苦旅苦在何处?作者是怎么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苦旅” 。人生苦旅苦在“皮肉之苦”和“精神之苦;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引了围城和丰子恺先生的散文。 (三)1、人有痛苦该向何方去呢?怎样来理解人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 明确
3、:要回家。家是心灵的港湾。刘亮程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家园就是宗教,就是精神上的归宿。正是因为人们要寻找精神归宿,因此思乡才成了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真可谓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在这些思乡的诗歌里,有些诗人并不是回不了家。如崔颢:有人说他离家千里,也有人说他离家十几里,可是他为什么回不了家呢?因为那不是他要找寻的家。因为不单纯是在追求物质,更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上得以慰藉家园,由于这是抽象的感觉,所以它是飘渺的,人们不得不继续往前走。人们的心灵也需要有慰藉的地方,这个心灵的家园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这种情形与生活现实造成的反差让人们永远都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道路和人生的前方都是漫无尽头
4、的,因此,他们也在这条路上,永远寻找着精神家园。 2、第 11 段中提到了人的精神状况的三重悲剧,请找出来,并试着来理解。 明确:因为人要离家,向前,于是,便有了“路” 。如果说此前,作者基本上还是在讨论人的具体生活状况的话,那么,从这一部分开始,作者更多的是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思辨的色彩也越来越浓。 “家” “路” “流浪” “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语词,有时就纯粹是在哲学的层面上使用它们的。作者试图揭示并描述人的种种悲剧命运,不管你的生活境遇如何,不管你是坐在如摄影作品或围城里所描绘的破烂不堪的汽车上,还是坐在舒适的交通工具上,人生都是一场苦旅,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苦旅者” 。家园之
5、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归依感。所以, 前方表面上虽然在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出人类精神状况的三重悲剧:人在“走向远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二、 “人已无法还家” ;三、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显然,这里的“家” ,并不是“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 ,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3、最后一段和第一段的关系如何?这里的“家”和“旷野”做何理解? 明确:第一段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 和“
6、远行”都是“ 在路上 ”,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 前方” 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掘。 这里的“家” 有两种含义,可以理解为实际的“ 家” 和“旷野”,深层次的“ 家”指心灵家园,不一定与实际的“家”相符,也可能在远行的前方找到这个“家” 。反之,回到实际的家,也可能处于“心灵的旷野”之中。 (四) 小结 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前方引发了独特深刻的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行文结构独特,思绪由摄影放出再收回,几经反复,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到心中想念的家“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
7、种抽象的感觉” ,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 (五) 理解文中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 “家” “旅途” “前方”等。这些词语在文中,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有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 “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 (六) 鉴赏艺术特点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弹琵琶、立意新颖。 前方是一篇含义隽永、意味深刻的哲理散文。作者一改前人“恋家” “归家”的思绪和呐喊,非常理性的分析了人类远行的原因和出走与乡愁的关系,使作品主旨多元化。 一般的反映乡愁
8、的作品,无非是借游子之口写漂泊在外的寂寞与艰辛,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与向往心情,本文却另辟蹊径,从摄影作品谈起,对摄影作品中的人物趋向进行的推断,转入“远行,则是离家而去”的推论;最后作者用“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过渡,分析了人离家的三个原因,指出人“远行”的积极意义-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这比以往的任何一部凄凄哀哀的乡愁作品在主旨上显的更加高远与旷达。当然,离家远行并非易事,因为“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个中滋味只有远行者才能体会到。 作者并没有否定乡愁,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东方文化形态的一形式,而且肯定了旅行者与乡愁那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但这种肯定又并非为具有“乡愁”的人助威呐喊,而是为了阐述“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一观点,这样使作品主旨深刻,内蕴更加丰厚。而且,突出了人苦苦追寻的“家园”是“精神家园” 。(七) 作业 第二课堂上的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