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1.48MB ,
资源ID:437032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43703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免疫重点归纳(考试必备).doc)为本站会员(hyngb9260)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免疫重点归纳(考试必备).doc

1、第一章免疫: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和 “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传统的免疫概念: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 、免疫分子(分泌型、膜型)免疫系统主要功能及其生理和病理表现:免疫防御:生理表现是抗感染免疫作用,病理表现是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免疫监视:生理表现是清除突变细胞(包括肿瘤细胞) 、清楚病毒感染细胞,病理表现是发生肿瘤、病毒持续性感染。免疫自稳:生理表现是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对非己抗原产生适

2、度免疫应答、清除衰老或损伤细胞,病理表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天然性免疫:又称非特异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抵抗病原菌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种系发育过程中先天遗传而来,作用广泛并不针对特定的抗原(任何外界异物) 。天然组织屏障:皮肤、黏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溶菌酶等获得性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机体在个体出生后乃至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针对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或其产物的特异性抵抗力。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第二章第 1 节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功能: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自身耐受

3、的建立和维持骨髓功能:造血功能(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B 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主要)第 2 节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成熟的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淋巴结(结构最完备的外周免疫器官):过滤、清除异物(滤过淋巴液淋巴结对细菌的清除率可达 99.5%) ;T、B 细胞定居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发生初次免疫应答的场所。B 细胞区(25%)T 细胞区(75%)脾 脏(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血液滤过作用(位于血液循环的通路上,约 90%的循环血液要流经脾;含巨噬细胞,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病原体,代谢废物等,净化血液)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补

4、体、白细胞激肽、干扰素等成分) ;T 细胞和 B 细胞定居的场所B 细胞区(60%)T 细胞区(40%)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是针对来自血液中抗原的主要免疫应答场所;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粘膜免疫系统,主要包括:、鼻相关、支气管相关、肠相关、泌尿生殖系统相关的淋巴组织;扁桃体、派氏集合淋巴结以及阑尾等器官化的淋巴组织。总面积约占人体总淋巴组织的50%,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第三章抗原:能与相应的淋巴细胞抗原受体(BCR/TCR )特异性结合,诱导(活化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或体外)的物质。抗原特性:免疫原性(抗原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

5、,使其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即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 、抗原性或免疫反应性(能与相对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能力) 。半抗原:只有抗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小分子物质如:多糖、类脂、一些药物等。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天然的蛋白质抗原都是完全抗原。抗原的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首要条件):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均为异物。1、异种物质:微生物,植物,异种动物;2、同种异体物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如血型抗原等;3、自身物质: 如眼晶体蛋白,精子细胞等。抗原的特异性:既指免疫原性,又指免疫反应性。表位(ep)/抗原决定基/决定簇(AD):

6、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通常为 5-15 个氨基酸残基、5-7 个多糖残基或者核苷酸组成。抗原表位可分为:根据结构特点:、线性表位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组成;、构象性表位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多糖或核苷酸组成,有空间构象形成的表位。按结合抗原受体分类:、T 细胞表位供 TCR 识别的表位,只识别经加工处理的线性表位;、B 细胞表位供 BCR 识别的表位,直接识别线性表位或构象性表位,无需加工处理。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共同抗原/交叉抗原:不同抗原物质之间存在共同的抗原表位。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理化性质:1、相对分子质量:一般

7、为 10 KD 以上;2、化学组成和复杂性: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3、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抗原表位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4、物理状态: 环状结构直链结构, 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宿主因素:1、遗传因素:免疫应答强弱受遗传调控;2、生理因素: 青壮年老幼;健康与营养等。免疫途径和方法: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皮内皮下肌内腹腔静脉口服。抗原的种类: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 T 细胞参与分类: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需要 Hh 细胞协助的抗原。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无需 Th 细胞协助的抗原,无免疫记忆。根

8、据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1、异种抗原:来自异种动植物或者微生物的抗原物质(病原微生物、类毒素、外毒素、抗毒素) ;2、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1) 、ABO 血型抗原(2) 、Rh血型抗原(3)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3、自身抗原: 自身成分一般处于耐受状态,下列可成为自身抗原(1) 、隐蔽性自身抗原,如眼晶体蛋白,精子细胞等(2) 、修饰性自身抗原,自身成分在生物或者理化因素作用下形成新的抗原等。4、异嗜性抗原:来自不同种属的共同抗原(表位) 。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1、外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以外合成的抗原;2、内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

9、的抗原。超抗原:(sAg)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 T 细胞克隆活化增殖,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物质。丝裂原:又称有丝分裂原,是指能够非特异多克隆刺激 T、B 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免疫佐剂: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第四章抗体(Ab):是 B 细胞接受抗原(Ag)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特异性地结合相应抗原,具有免疫功能;主要存在于血液或组织液等体液中。以分泌型(sIg)和膜型(mIg)两种形式存在。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 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 链)通过链间二硫键相连构成的四肽链分子,又称为免疫球蛋白单体。根据 H 链的结构特异性不同,将 Ig 分为五大类:IgG; IgA;IgM;IgD;IgE根据 L 链的结构特异性不同,将 Ig 分为 和 两型,比例约为 2:11、可变区(V 区):重链和轻链近 N 端的约 110 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高变区(HVR)/互补性决定区(CDR):V 区内变化最为剧烈的,重链和轻链各 3 个特定部位,共 6 个区域一起可与抗原表位紧密互补的区域、骨架区(FR):V 区高变区之外的部位,稳定高变区结构2、恒定区(C 区):重链和轻链近

11、 C 端的其余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不同类别的 Ig 的重链结构和长度有差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域(功能区):H 链和 L 链可通过链内二硫键折叠成若干个球形结构,包括:CL 和 CH1:同种异型(不同个体)的遗传标记;CH2 和 CH2:补体结合位点;等绞链区:位于 CH1CH2 之间,易伸展弯曲其他成分:1、J 链(IgM 和 IgA):一条多肽链,稳定多聚体,由浆细胞合成2、分泌片(sIgA):对分泌型 IgA 具有保护作用,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用木瓜蛋白酶水解 Ig 水解位置:连接两条重链的键间二硫键的氨基端附近1、两个 Fab(fragment antigen bin

12、ding):即抗原结合片段;2、一个 Fc(fragment crys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3、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B 细胞、NK 细胞等细胞表面均具有的 Fc 段受体(FcR)用胃蛋白酶水解 Ig 水解位置:连接两条重链的键间二硫键的羧基端附近1、一个 F(ab)2:可结合两个抗原2、若干 pFc :无体外活性IgG:主要由脾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分泌,主要分布于血液和其他体液中。血清中含量最多的 Ig。半衰期最长,是抗感染及再次应答的主要 Ab.出生后 3 个月开始合成,3-5 岁接近成人水平。唯一能通过胎盘的 Ig,发挥自然被动免疫功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IgG3

13、 IgG1 IgG2) 。具有调理作用、ADCC 和结合 SPA 等。参与 II 型、III 型超敏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抗体也属 IgG。IgM:主要由脾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当 SigA 缺乏时,黏膜下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也能合成,临时补充局部抗感染作用。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有膜结合型和血清型。分子量最大,又叫巨球蛋白。最早合成。激活补体、调理作用、凝集作用都强于 IgG。人体缺乏,可导致致死性败血症。天然的 ABO 血型抗体、类风湿因子为 IgM 类抗体。IgA:分为单体的血清型和二聚体的分泌型 IgA。分泌型 IgA 由黏膜下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生,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

14、也存在于一些外分泌液中,发挥局部抗感染作用。IgD:血清含量很低,半寿期仅 3 天。血清型 IgD 生物学功能不清楚。膜型 IgD 见于成熟B 细胞(为其发育成熟的标志) 。IgE:血清含量最低。主要由呼吸道、胃肠道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属嗜细胞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 FcR 结合,介导 I 型超敏反应。单克隆抗体(McAb):由单一克隆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pAb)即抗血清:含多个抗原表位的抗原免疫动物,可刺激体内多个 B 细胞克隆产生针对多种抗原表位的抗体的混合物。第五章补体(complement,C):存在人或脊椎动物

15、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与免疫有关的蛋白质。具有辅助和补充特异性抗体介导的免疫溶菌、溶血作用,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补体在正常情况下以非活性酶原形式存在,需要激活剂激活。只有 D 因子具有酶活性。补体的理化性质: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为糖蛋白,补体固有成分为球蛋白多数为 、少数为 或 球蛋白;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但各成分含量不同,C3 含量最多,D 因子最少;性质不稳定,56 30min 即可失活;正常情况下,以非活性酶原形式存在,需要激活剂激活;C1q 分子量最大, D 因子分子量最小。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旁路途径、经典途径、MBL 途径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2.调理作

16、用。3.免疫粘附(清除 IC 作用) 。4.炎症介质作用。5.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第六章细胞因子(CK):是由多种细胞、尤其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细胞因子的分类:根据来源即按其产生的细胞分类:淋巴因子、单核因子;根据功能即按其主要功能分类:白细胞介素 IL、干扰素 IFN、肿瘤坏死因子 TNF、集落刺激因子 CSF、趋化因子、生长因子 GF。共六大类:1、白细胞介素(IL)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IL-1, IL-2, ,IL-35,等(?)IL-2:促进 T、B 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 NK 杀伤活性;IL-28,IL-29:即型干扰素,抗病毒。2、干扰素(I

17、FN)干扰和抑制病毒复制:型(IFN- 、IFN- ):抗病毒为主;型(IFN- ):参与多种免疫调节,抗病毒作用较弱。3、肿瘤坏死因子(TNF)促进肿瘤出血坏死(体外):TNF- 和 TNF- (又名淋巴毒素,LT)正常:介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抗肿瘤;异常(过量):恶液质、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4、集落刺激因子(CSF)选择性地促进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前体细胞定向增殖分化:SCF(干细胞因子) ,IL-3(mutli-CSF) (多能集落刺激因子) ,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EPO(红细胞生成素

18、) ,TPO(血小板生成素) ,等5、趋化因子(chemokine)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最大的细胞因子家族):、CXC 亚族(如 IL-8 ) ;、CC 亚族;、C 亚族;、CX3C 亚族6、生长因子(GF)促进相应的细胞增殖分化:NGF(神经生长因子) ,EGF(表皮生长因子) ,TGF- (转化生长因子- )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PDGF(血小板源生因子) ,等第七章组织相容性抗原:导致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抗原(细胞膜表面蛋白质分子) ,又叫移植抗原,是每个个体的生物学标志。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慢而弱的排斥反应的移植/组织相容性 抗原主要组

19、织相容性抗原: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移植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即 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抗原的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MHC 分子即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小鼠的 MHC 即 H-2 复合体位于第 17 号染色体短臂。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即 MHC 分子又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因为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在人的白细胞表面发现。人类的 MHC 即 HLA 复合体位于第 6 号染色体的短臂上,由 、类基因组成 类基因:着丝粒远端,HLA-A 、B、C 为经典的 类基因类基因:近着丝粒端,HLA-DP、DQ、DR 为经典的类基因类基因:编码部分补

20、体、TNF、HSP70 等HLA 复合体具有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以单元型为个体遗传的基本单位。HLA-I 是由 链和 2 微球蛋白组成,3 结构域是 CD8 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HLA-II 是由 链和 链组成,2 结构域是 CD4 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HLA-I 分布于 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及血小板表面,神经细胞、成熟红细胞、滋养层细胞表面尚未检出。HLA-II 分布于专职 APC、活化 T 细胞、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第八章模式识别受体(PRR)是指存在于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胞内器室膜上和血清中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宿主凋亡细胞和衰老损伤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

21、构的受体。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是指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所共有和高度保守的、可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的特定分子。单核-巨噬细胞: 血液中为单核细胞,组织中为巨噬细胞,其特征性表面标志是 CD14 分子;ADCC、调理作用、吞噬杀伤和抗原提呈吞噬细胞(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2.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3.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4.加工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5.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器官,但循环数量较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 1%。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始动者;能活化未致敏 T 细胞;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22、 抗原提呈效率高。自然杀伤细胞(NK):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分化、发育依赖于骨髓或胸腺微环境。NK 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 与 FasL 作用途径。TNF- 与TNFR-作用途径。第九章适应性免疫细胞是一类表面具有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TCR/BCR)的高度异质性的细胞群体,主要包括 T 细胞和 B2细胞。第十章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指能够组成性表达 MHC-II/I 类分子和多种粘附分子,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能力,并能向 CD+4 T 细胞或 CD+8T 细胞细胞提呈抗原肽的一组异质性细胞。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DC) 、巨噬细胞(M) 、B 细胞。第十九章抗原抗体反应

23、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可见性。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1)抗原和抗体的浓度、比例(2)电解质 0.85%的NaCl(3)温度 37(4)酸碱度 pH 68 凝集反应: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沉淀反应: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出现的沉淀现象。免疫标记技术: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金属颗粒及化学(或生物)发光剂等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第二十章人工主动免疫:用抗原性物质免疫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对相应病原产生抵抗作用的措施。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等的生物制剂,用以治疗或紧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接种或输入的物质 抗原(疫苗、类毒素等) 抗体(动物免疫血清)免疫力产生的时间 慢,接种后 14 周产生 快,输注后立即产生免疫力维持的时间 长,半年至数年 短,23 周用途 主要用于预防 治疗或应急预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