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并能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作深入地思考。(重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和综合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事理的技巧。3深刻认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觉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难点)【学法指导】讨论法、问答法、比较阅读法。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新课导入:今日的学生是明日国家体系的主人,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写的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所阐释的就是“创新”的问题。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板
2、 块 一 知 识 卡 片1作者简介: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道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2背景介绍1998年10月4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公布了题为知识促进发展的9899年度报告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
3、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需要知识更甚于需要资本。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1999年12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知 识 板 块 二 字 词 积 累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几乎(j) 光纤 (xin) 趋势 (q) 芯片(x n) 挠头(no)聘用(pn) 着眼点(zhu) 弥补 (m) 胆怯(qi)4解释词语。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
4、现,没有穷尽。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辩证:辨析考证;合乎辩证法的。文中取第二个意思。来源 :gkstk.Com知 识 板 块 三 阅 读 感 知5探究文章的题目:文章标题有什么特点?“世纪之交”表明了作者的立足点在整个20世纪结束和21世纪的开始,表明文章既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更要展望21世纪科学的发展。可以确定的是作者构思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对过去20世纪科学的回顾,对未来21世纪科学的展望。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6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9段):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一层(12段):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
5、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39段):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第二部分(1017段):循因推测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第一层(1013段):说明“科”和“技”的关系。第二层(1417段):分析说明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合作探究 生成新知知 识 板 块 一 探 究 写 法7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共同点:都能鼓励创新 不同点:就适应对象和效果而言,中国教育对排在后面的30%40% 的学生有益处。他们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人竞争。他可以学会很多东西。美国教育对排
6、在前面的30%40% 的同学有益处。他们可以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点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够聪明的话,他可以自己弥补。就学习方式而言,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于按部就班的训练,扎扎实实;美国是跳跃式学习。8试分析课文是怎样说明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提出问题(第14段):由切身经历提出中美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存在差异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分析问题(第15、16段)先着重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两国教育哲学的异同点及其适应的对象;再以亲身经历、体会,举例说明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得出结论(第17段)由于中美两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7、,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应根据受教育背景的不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9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本文中对“科”与“技”进行了讨论,这两个词有何区别?明确:在平时,我们是将这两个词的意思等同的。通过分析课文,可以看出:“科”指的是理论科学,或称基础科学;“技”指的是技术。它们之间的联系虽然十分紧密,但还是有区别的。10本文运用了多种方法,试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第1段引用富兰克林的话说明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新发明、新事物必然不断出现。第2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两百多年来出现的无穷无尽的新事物。第4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
8、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知 识 板 块 二 赏 析 语 言11探究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近30年来”“接近一亿美元”中的“近”“接近”都表示约数,这与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不相矛盾吗?为什么?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近”“接近”都是表示约数的词,用“近”“接近”才使说明内容更具准确性,去掉后反而不符合实际了,因此这与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的要求不矛盾。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2)“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一句中的“关联”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关联”是指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三个环节是科学、工业和经济,这三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作用
9、的关系。去掉“关联”,就不能准确地说明三者的关系了。知 识 板 块 三 探 究 主 旨12结合文本并联系全文的背景分析,作者对中美教育进行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发展”与“学会”是中美教育哲学的最本质差别。为了论证作者的观点,作者还举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中国的学生能取得高分的成绩,但缺少发展的精神。课文分析到这一步,整篇文章的重难点全部解决,作者的写作目的一目了然,作者给现在的大学生提出希冀。 13作者在文末提出的结论是什么?现代的中国大学生应该勇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14列举古今中外敢于挑战权威的名人及事例。15联系自身,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注重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这节课我学会了:教师评价:组内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