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 年 吉 林 省 长 春 外 国 语 学 校高 一 上 学 期 期 中 考 试历 史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2、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I 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1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其认识应该主要源于( )协定关税在通商口岸设工厂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等五口A B C D 2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该史事是( )A 鸦片战争B 洋务运
3、动C 中日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谕旨由两广总督兼管理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这反映了( )A 中国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B 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C 外国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D 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4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A 肯定战争的正义性B 强调战争爆发原因C 粉饰侵略战争性质D 纪念这次战争影响5下列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事件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金田起义定都天京永安建制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A B C D 6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深得
4、民心者,显得落后。一个适应进步潮流者,又无法深入民心。后者是( )A 天朝田亩制度B 海国图志C 定国是诏D 资政新篇7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老百姓对太平军破坏庙宇、毁灭偶像的行为很不满;士大夫们大多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反对洪秀全的宗教革命,指责洪秀全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这段材料的主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失去农民阶级支持 B 清政府已经陷人空前孤立的境地C 洪秀全的思想完全排斥传统文化 D 思想文化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8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
5、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9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实力超过中国B 中国洋务运动失败C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D 中国军事实力落后10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
6、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鸦片战争D 甲午中日战争11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 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 ,台基厂街改名为 Rue Marco Polo(马可 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2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回到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B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C 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D 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131912 年 9 月,孙中山发表演
7、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政治革命,亦是种族革命”,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老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 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B 推翻了满洲贵族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C 结束了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 实行平均地权,完成了社会革命14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 39 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 )A 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B 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C 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D 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1519
8、12 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 保障议会中心地位C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6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 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17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
9、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有( )五四运动直接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和民众觉醒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五四运动促进了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A B C D 18在 1926 年国民党“二大”上,有国民党人提出:国民党人加入共产党,必须得到其所在地党部的同意。这一提议遭到了张国焘等共产党人的激烈抵制,其理由是:世界各国政党的党员,入党出党均有充分的自由。由此可知,当时( )A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B 国共合作形式为党外合作C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D 国共两党已进入对峙时期191926 年,国民党通过议案,确定了解决农民问
10、题的政纲之一是减少农民田租 2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公布了佃农保护法,规定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 40%。1930 年颁布了土地法,规定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 37.5%。这说明当时的国民党( )A 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B 保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C 赢得了全国农民的支持D 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20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 结论A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B 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C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国民政府的军队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D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实现了和平民主建
11、国的目标A AB BC CD D21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毛泽东的这种“大胆尝试”( )A 指导了中共开始独立领导人民军队B 标志着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C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D 探索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221935 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 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B 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C 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
12、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23据统计,“民族”一词在 1911 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位 243 条,而到了1939 年,则高达 2369 条;“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在 1912 年,1939 年则达到了372 条。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反帝斗争日益高涨B 红军长征宣传了北上抗日主张C 百团大战等捷报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D 全面抗战激发了空前爱国热情24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 1940 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 100 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 )A 国民党始终在积极抗击日军B
13、 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C 国民党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D 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25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所组成。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抗战史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正面战场的研究较少,评价也欠客观。这种现象近年来有很大改变。一批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这反映出( )A 历史研究趋向客观性B 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C 抗日战争研究为热点问题D 史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26教育部基教司 2017 年 1 号函件指出:在中小学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这一举措凸显出( )A
14、九一八事变表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B 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C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D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27据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载,重庆谈判前,蒋介石指示谈判代表在政治上对中共可尽量宽大让步,甚至表示可以一再容忍,务取宽大,以此妥协换取军事上的绝对统一。据此推知,重庆谈判最终破裂的真正原因是( )A 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巨大B 共产党针锋相对并据理力争C 军事统一是蒋介石既定方针D 重庆政协会议力主和平建国28中共领导人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
15、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当时( )A 中共准备进行战略反攻 B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C 解放长江以南准备就绪 D 东北三省已经全部解放29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30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A B C
16、 D 第 II 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 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17、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条规,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内容应出自哪一条约?并分析英国提出这一内容的目的。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条约的哪些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条款对中国的影响。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我们考查 19 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
18、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 1912 年 3 月 5 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2018-2019 学 年 吉 林 省 长 春 外 国 语 学 校高 一 上 学 期 期 中 考 试历 史 答 案1B【解析】协定关税和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有利于英国对中国进行商品销售,促进英国的对华贸易。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19、B 项。在通商口岸设工厂是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赔款2100 万银元对推动英国对华贸易作用不大,排除含有或的 A、C、D 项。2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同时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的观念被打破。故 A 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故 B 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不符,故排除 CD 两项。3B【解析】晚清时期将外交赋予地方办理,显然是不想和外国直接交接,体现出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故 B 项正确;此时的外交不仅正式的机构没有,外交的事务局限于贸易,不能说是外交的近代化,故 A 项错
20、误;外交的主权并没有受到侵犯,故 C 项错误;此时清政府并不是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故项错误。4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时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一场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却称为“通商战争”,这主要是为了掩盖侵略战争的本质,来粉饰侵略战争性质,C 项正确;材料是否定战争的侵略性质,A错误;B 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纪念战争表述明显错误,排除。故选 C。5B【解析】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实在定都天京后 ,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转衰的标志,所以只有
21、选 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6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资政新篇,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为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了在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其虽然适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者,但是没有关注农民的问题,无法深入民心,D 项符合题意;A 项说的是前者,排除;B 项同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项是维新变法,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D。7D【解析】根据“老百姓对太平军破坏庙宇、毁灭偶像的行为很不满”“指责洪秀全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可知,洪秀全宣传的思想和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冲突,遭到老百姓以及士大夫们不满甚至反对,从而影响
22、了太平天国运动,故 D 正确;A 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老百姓以及士大夫们对太平天国的行为不满甚至反对,无法体现清政府陷人空前孤立的境地,B 错误;洪秀全把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西方宗教思想结合起来形成拜上帝教,故 C 错误。8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属于“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故 D 正确。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不属于根本原因,故 A 排除。“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源于阶级局限性,故 B 排除。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也源于阶级局限
23、性,故 C 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 评价【名师点睛】太平天国历时 14 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9C【解析】“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说明中国的军事物资储备并不是差,显然中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不是军事问题,故项错误,应该是清政府政治腐败,故项正确;材料中子弹和粮食比较显然不能说中国的实力超越日本,故项错误;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标志
24、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故项错误。10B【解析】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体现出了民族精神的强大,故 B 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明确和列强进行血战,故 A 项错误;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都是官兵作战,没有体现出强大的民族精神,故 C 和 D 项错误。 11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都没有在北京划定使馆界,故排除 A、B、C 项,故选 D。【点睛】本题关键在于对近代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的掌握。12B【解析】【
25、详解】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给予列强沉重的打击,该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为此帝国主义国家改变了对中国统治方式,故项正确;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不符合材料原因,错误;帝国主义力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是逐渐增强,C 错误;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D 错误。13A【解析】材料“种族革命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反映了辛亥革命促进了国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故 A 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实现民族独立,故 B 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民族意识,不是民主共和观念,故 C 错误;材料未涉及平均地权的内容,故
26、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种族革命中国人的概念”,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与民族意识的关系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4D【解析】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职期间,乐观的认为当时三个月就颁布了 39 条除旧布新的法令, 所以帝王思想会绝迹,而史实是之后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后不断蓄谋复辟帝制,最终也复辟了帝制,故选 D;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 1916 年,而题干说的是 1912 年初,故当时还没有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事,所以更谈不上看清了 ,故 A 不符合史实;C 与题干无关,故排除。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
27、,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15D【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只规定了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的制约权力,而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 D 项正确;确立责任内阁制度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不是目的,故 A 项错误;保障议会中心地位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 B 项错误;材料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
28、 C 项错误。16C【解析】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即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共和的问题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方面的信息,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思想解放而是强调民族觉醒,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民族觉醒的含义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17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五四运动对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以及对中共成立的作用,因此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同时五四运动推动
29、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正确,答案为 B 项;五四运动无法直接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五四运动也没有动摇北洋政府的统治,故错误,排除 ACD 三项。18C【解析】1927 年的七一五反革命转变标志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峙,排除 AD;第一次国共合作形式为党内合作,排除 B;由“这一提议遭到了张国焘等共产党人的激烈抵制”这说明国共两党合作存在一定障碍,故选 C。19D【解析】由“佃农保护法”可以看出部分农民是没有土地的,故 A、B 项错误;C 项材料无从体现; 1930 年,这个时期处于国民政府统治的前期,“颁布了土地法,规定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 37.5%”,可以看出,国民政府采取
30、减少农民租息的政策,以促进农业生产,巩固统治,可见,当时的国民党认识到了农民问题对巩固统治的重要性,故选 D。20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判断逻辑关系正确的选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表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符合所学知识。因此选 B。A 错在“开端”,C 错在“开始”,D 错在“ 实现了” ,都不符合知识,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21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探索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故 D 项正确;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人民军队的开始,故 A 项错误;遵义会议
31、标志着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故 B 项错误;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故 C 项错误。22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20 世纪 30 年代,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共做出了上述调整,故 B 项正确;建立联合政府是抗战胜利后提出的,故 C 项错误;D 项包含在 B 项之中。点睛:注意材料“1935 年”“1936 年”“1937 年”这几个时间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23D【解析】【详解】1939 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导致“民族”、“中华民族”等词大量出现,故 D 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处于 1
32、924 年到 1927 年,故 A 错误;红军长征在 1934 年到 1936年,故 B 错误;百团大战在 1940 年,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C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1939 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入手,正确区分不同时间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4D【解析】“国民党始终在积极抗击日军”说法过于绝对,故 A 错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力量逐渐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故 B 错误;国民党主要在正面战场,不是敌后战场,故 C错误;材料“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反映了国民
33、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故 D 正确。故选 D。25A【解析】近年来一批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这说明对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逐渐重视正面战场,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故 A 正确;历史评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故 B 错误;材料没有将抗战研究与其它专题研究进行比较,并不能说明抗日战争研究为热点问题,故 C 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史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故 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正面战场的研究较少,评价也欠客观近年来有很大改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出发,即可得出“趋向客观性”的结论。26D【解析】根据题干
34、 “十四年抗战”可知,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就开始了抗日战争,一直持续到 1945 年日军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D 项正确。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开始全面侵华的开始,排除 A。题干强调抗战时间长久性,与抗战胜利的原因无关,排除 B。题干强调抗战时间长久性,与谁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无关,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这属于备考重点。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从 2017 年 1 月 10 日起,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35、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十四年抗战”凸显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长久性、完整性。27C【解析】重庆谈判破裂的真正原因在蒋介石一方,由材料中的“以此妥协换取军事上的绝对统一”, 这时中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均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而蒋介石想维护军事上的绝对统一,意味着要接管中共的军队,这是不可能的,所以 C 符合题意 ;A 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 与题目主旨不符,故排除;D 发生在重庆谈判之后,故排除。28A【解析】当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1947 年),由于解放区防御的压力巨大,中央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材料“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说明的是想进行战略反攻,故
36、A 项正确; B 是三大战役的意义;C 是渡江战役的意义;D 是辽沈战役的意义。29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根据题干提供的关键词“三个战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指的是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中的三大战役,即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其结果是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因此答案为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30C【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选择 C 正确。点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37、;(2)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和连年战乱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3)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5)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31(1)条约:南京条约。目的: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创造条件。(2)内容: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解析】【详解】(1)根据“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其内容出自南京条约。根据
38、“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可知英国提出这一条约的主要目的在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2)根据“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可知主要体现了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场,日本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内容。列强援引该条约内容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并且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这些内容为列强在中国输出资本和倾销商品提供便利,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客观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题。32(1)民
39、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都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2)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近代化。【解析】(1)根据材料一所提供的角度“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结合所学,即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原因,应该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由材料“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坡、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遵循
40、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英勇而坚实的努力”可知张之洞督鄂期间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帝国主义加紧在湖北地区资本输出;20 世纪初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增强;新军易于接受新思想;形成了知识分子群;会党势力也倾向革命;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成立,在新军和民众中作了大量的思想动员工作;清末新政的破产和皇族内阁的出台使革命思想得以更进一步传播。(2)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角度“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结合材料“专制政体灭清朝灭”可以得出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内阁成新官制成”可以得出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新教育兴新礼服兴鞠躬礼兴”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近代化。点睛: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很关键,最后组织答案,语言要规范。问题中“根据材料”,即需要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结合所学知识”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信息,并整合一起解决需要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