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杂文创作的缘起和经历侯志川档案侯志川小传1950 年 4 月出生于四川省渠县,祖籍山东省平原县尚家庙村。从事过多种职业:农民(知青) 、工人、中学教师、公务员。2010 年 4 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文化旅游局(现为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局)退休(2011 年被原单位返聘,至今还在为其工作) 。主要从事杂文创作,也有一些散文、文学批评等作品,但散文往往夹叙夹议,不是单纯的叙事或抒情,文学批评也达不到“学院派”那样高深和一本正经,所以拙作可以全部算是杂文。主要著述反劝酒令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6 年 2 月版侯志川杂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版早放的鲜花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9 年 8
2、 月版我的杂文创作,如果不算读初中时写的那些“作文” ,最早则是从“文革”时期开始的。“文革”中我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写了不少大字报,又打派仗批判对手,都可以算作“杂文”,可惜全是慷慨激昂的大话空话套话,不愧为当今“假大空”的“师傅” ,羞于见今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南充内燃机配件厂当工人,开车床,生产柴油机零件,业余时间则是一个典型的“文学青年” 。按照通常的惯例,我也是先迷上了诗歌,在当时那种“革命”气氛中,对马雅可夫斯基、海涅、郭沫若、闻一多、李瑛、傅仇、闻捷等人的“革命诗歌”崇拜得五体投地,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歌也看入了迷。看了很多,抄了很多,经常来“灵感” ,陆续也“创作”了一大本。
3、我现在还能背诵出莱蒙托夫的帆 。诗歌以后,文学的各种名堂基本都尝试了一遍,涉猎过除翻译以外的所有领域,包括文学批评、诗歌、散文、多幕剧本(歌颂工厂技术革新) 、短篇和中篇小说。现在看来,我那时的胆子大得惊人,完全不知天高地厚,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可惜均未成气候,发表的极少。向外地一些报刊多次投稿,却总是发不出来。这样东冲西撞,有一天突然有感于高尔基引用过的一句名言,草成了一篇短杂文(行话叫“小言论” ) ,标题曰像真理一样朴素 ,寄往南充报编辑部,想不到很快就发表出来了。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公开发表,时间在 1978 年 3 月 5 日。这篇“小言论”现在看来显得幼稚,有些还是“硬伤”
4、,比如我引用了一句名言“闪光的不都是金子” ,认为出自列宁,后来我才知道至少早于列宁两百多年的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里已经“用”过这句话了。当然,这篇“言论”的主题至今还是不错的,特别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我青年时期的文学创作一个最重要的鼓舞,无形中也“规划”了我的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向-杂文。此后,我参加了 1978 年的文科高考,考分虽高,但运气不好,最后进了一所四不像的“高师班” ,毕业以后当了八年中学教师。此间,有感于亲身经历了住房分配的“斗争” ,写过一部中篇小说分房 ,不成功,也未问世。从此我就基本断了写诗写小说的念头, “空白”了几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突然对写杂文的兴趣越来越大,一
5、发不可收,于是至今无法停笔(停键) 。因为知道有人时刻拿着放大镜“关爱”着我们的杂文,因此若干年来我自感写得极其认真负责。一篇区区千字文,我很少“一气呵成” 。有些句子翻来覆去推敲,深怕“政治上不正确” 。所以,如果要总结我的杂文,我以为拙作的艺术水平不一定很高,但却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符合党和政府当前的各项政策,尤其与各级“阅评组”的革命干部保持了高度一致。我的文章论点固然基本“正确” ,论据也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处” ,决不虚构,为自己也为编辑减少了潜在的麻烦。档案珍藏者语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杂文时有突破的好作品,无论是题材的出新,体裁的独创,还是思想深度的拓展,其中有些作品很有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很多杂文令人实在不可恭维,有的作家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杂文作家侯志川的杂文数量虽然不多,但他的作品却很有分量,总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早放的鲜花体现了作者的敏于思考、敢于发声。其同名杂文集中不乏此类佳作,很有一番韵味,别具一格。一篇好的杂文既是投枪匕首,又像重放的鲜花,使人久久难以忘怀。2013 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