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千万造校门近日,据媒体报道,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总投资一千一百余万元的武汉大学新校门初露芳容:新牌坊已树立起来,广场也已现轮廓。据称新校门完全按照劝业场门口的“一九三七版”老牌坊修建, “位于老的校园中轴线上,即劝业场老牌坊的中轴线上” , “保持了老的文脉” 。然而,以为仿制个老底子的校门,就能延续传承文化,显然太过天真。一个假古董,承载不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内涵。当然,这个新牌坊不失为一个景点,但是,大学不是旅游景区,大学的经费,不是用于吸引游客的。许多大学确实比景区更让游人向往,但这归功于其文化氛围。不少有着历史积淀的大学的人文景观,当时其实不过是出于实用目的建造的,而非刻意要
2、造一个景物。否则,无论什么时期,大兴土木都必然挤占有限的教育经费。实际上,如此不惜在校门上下血本,如今几成时风。如山东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几年前因为“高校最大、造价最高的大门” ,就曾引起网民哗然。而其大门的壮观,也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大门居然有二十八根巍峨的柱子,据称这是象征着这所大学二十八年的历史,而这显然令人匪夷所思,如果今后这所大学走过更长的历史,比如百年的时候,莫非大门就要立一百根柱子?据称武大整个新校门在今年 11 月底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之前将全部完工。到时候,这个新校门当然会被学校当作一个“亮点”甚至是学校领导的“政绩”炫耀,因此,说白了,这不过是一个面子工程。竞相建造豪华校门,折
3、射出的,不过是根深蒂固的面子观念,以及急功近利的“政绩”冲动。大学理应是崇尚科学与文明的一方精神净土,如今也在浮躁功利时风的熏染之下有些变质,而大学的所谓文化精英们,照样不能免俗。只是,按“大学就是校门大” 的思维模式办大学,究竟还能不能办成一所延续文化传统、弘扬科学精神的现代大学?我们需要的是开放、包容的校门。国外不少名校的门都是不起眼的,哈佛的校门“既不高也不大,主门不过高约四米、宽约三米半” ,剑桥甚至没有校门, “剑桥镇上找不到具体的大学位置,剑桥大学没有围墙,是完全开放的” 。没有校门的名校,正是以平等的、坦然的、积极的姿态接纳每一个人。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再执着于建设高大的校门,学会接纳,学会包容,大学也就能成为真正的大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