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级:药学 2013 级 01 班 姓名:张健俊 学号:1063460955中外名建筑赏析作业故宫构造: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朝的皇宫,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两代 24位皇帝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它是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故宫同时还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共有宫殿房舍 9000 多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帝王宫殿和古建筑群。在世界宫殿建筑群排名上也居于前列。宫墙周长
2、 3千米,墙高近 10 米,底宽 8.62 米;并有宽 52 米、深 6 米的护城河环绕。故宫的建筑布局严格分成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包括有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 60.1 米,深 33.33米,高 35.05 米。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内廷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及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与皇妃、皇子起居生活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故宫
3、正门即午门,它与南面的端门、天安门构成了一个南北狭长的前庭。故宫北门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 4 座角楼,造型玲珑剔透。故宫外朝部分建筑高大威严,内廷则是精巧别致,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故宫有 4 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功用: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内廷包括乾清宫、交
4、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及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与皇妃、皇子起居生活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美学特点: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 10 种以上。以 3 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
5、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历史文化内涵: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 1912 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一,古建筑、文物收藏、博物院三个部分共同构成故宫无与伦比的价值与非同寻常的地位;二,故宫不仅是北
6、京的中心,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丰富内涵的核心,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的象征物;三,故宫文物在战火中迁徙避寇,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奇迹,故宫文物与中华民族共命运;四,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的未曾中断过的文明,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在故宫文物藏品中得到充分印证。罗马角斗场构造:罗马角斗场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市内台伯河东岸,为古罗马的象征。角斗场建于公元 72-79 年,强迫 8 万名犹太俘虏作劳役,用工 8 年完成。整个建筑占地 2 万平方米,周长 527 米,可容纳 9 万观众。它是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为纪念皇帝威斯巴西安的丰功伟绩而建的,甚至一直影响着现代大型体
7、育场的建筑。经历了 2000 年风雨侵袭的圆形角斗场,其围墙已有半壁倒塌。角斗士和猛兽生死搏斗的场地已残破不堪,当年建成的地窖也露出地面,然而四周的看台还保存得相当完整。大角斗场建在几座小山之间的谷底,基址本是尼禄皇宫花园里的人工湖。角斗场长轴 188 米,短轴 156 米,周边长 527 米,观众座位以 62%的坡度升起,约 60 排,分为四区。前面是贵宾席,中间是骑士席,后面是平民席,可容 5 万人。最高处有一圈柱廊,可供管理篷顶的人休息。表演区椭圆形,长轴 86 米,短轴 54 米,奴隶们在这里表演角斗或斗兽。 表演区与贵宾席前沿有 5 米多的高差,注水后可以表演水战。兽槛和角斗士的预备
8、室在表演区的地下,那里有排水管道。支承观众席的是三层放射式排列的筒形拱和沿外圈回环的拱顶。前者每层 80 个,与此相应,在立面上周圈一律形成三层券洞。底层券洞是出入口,观众对号进入,顺着设在放射形拱内的楼梯登上预定的座位区。各区观众集散互不干扰。立面各层用券柱式作装饰。总高 48.5 米。底层用多立克柱式,二层爱奥尼柱式、三层科林斯柱式(见古典柱式) 、四层为实墙。券洞口立雕像。最上面的檐口有垂孔洞,木杆通过孔洞立在插座上,木杆上端缚缆绳张挂篷顶。立面用灰白色的灰华石。结构的主要承重部分也用灰华石,其次用砖和较软的石头。拱顶和上层的承重墙用混凝土,骨料里添有浮石,前三区的观众席用白大理石做成,
9、最后一区为木构,以减轻对外墙的推力。罗马角斗场的材料用大理石以及几种岩石建成,墙用砖块、混凝土和金属构架固定。部位不同,用料也不同,柱子墙身全部采用大理石垒砌,十分坚固。在历经 2000 年的风霜,人们所见到的角斗场尽管破败不堪,但残留建筑的宏伟壮观,仍让人们为往日的辉煌成就啧啧称奇。功用:它专为奴隶主和市民们看角斗士与猛兽搏斗、厮杀而造,所以也称为斗兽场。古罗马帝国时期,在建筑上,尤其是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罗马的奴隶主贵族已不满足和局限于希腊时期那样的神庙和祭祀场所的建设,而着眼于现实的享受。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豪华的住宅别墅、竞技场、公共浴室等设施上面。这个时期的建筑,不像希腊
10、时期贯穿着对宗教、对生灵较为纯粹的理想主义追求。他们更重视日常生活的居住和具体的享乐,更为实际,比较注重新技术成果在建筑中的推广和应用,以可以立即使用为目的。 美学特点:在观众席后,是拱形回廊,它环绕着角斗场四周。回廊立面总高度为 48.5 米,由上至下分为四层,下面三层每层由 80 个拱券组成,每两券之间立有壁柱;壁柱的柱式第一层是多立克式,健美粗犷、犹如孔武有力的男性;第二层是爱奥尼式,轻盈柔美,宛若沉静端秀的少女;第三层则是科林斯式,它结合前两者的特点,更为华丽细腻。这三层柱式结构既符合建筑力学的要求,又带给人极大的美学享受。到第四层则是由有长方形窗户的外墙和长方形半露的方柱构成,并建有
11、梁托,露出墙外,外加偏倚的半柱式围墙作为装饰。四层拱形回廊的连续拱券变化和谐有序,富于节奏感;它使整个建筑显得宏伟而又秀巧、凝重而又空灵。角斗场的特点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详尽地显示出来,为建筑结构的处理提供了出色的典范。罗马角斗场的内部装饰也十分考究,大理石镶砌的台阶还有花纹雕饰。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高超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而拱券结构得以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大角斗场就是这两种技术的完美结合,它的设计是如此先进,我们仍然能在所有现代化体育场中看到它的身影。它将艺术性和科学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之无愧地成为“永恒之都”的不
12、朽标志。历史文化内涵: 罗马帝国的许多君主不惜挥霍财富,大兴土木,竭尽奢侈享乐之能事。而罗马城里的大角斗场无论是规模、技术水平和艺术风格都是古罗马建筑最杰出的代表。古罗马角斗场建于古罗马的弗拉维王朝时代,在公元 72-79 年,由韦帕芗皇帝开始修建,后由他的儿子提图斯接续完成。据说,它是罗马帝国在征服耶路撒冷之后,为了庆祝胜利和显示罗马帝国强大的威力,强迫 8 万名犹太人俘虏用工 8 年,修建而成的。古罗马角斗场也称科洛西姆斗兽场,因建于弗拉维乌斯掌政时期又称“弗拉维乌斯圆剧场” ,是古罗马建筑中,在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艺术典范。它坐落在当时罗马城的正中心。而角斗场
13、则是不折不扣的罗马式建筑,罗马帝国的雄壮英伟的威力和气势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果只从政治、经济、军事,甚至天气等原因来分析罗马帝国的兴亡,未免过于生硬,一个国家的衰亡,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古罗马的文化,就如同一个成熟的桃子当它高挂枝头最为美丽的时候,内部却埋藏着可怕的痼疾,指引其一步步走向腐烂。已成为残垣断壁的大角斗场,便是这个历史规律凝固的见证。作为君权至上的大帝国,罗马城需要的是强悍的气魄,并且披上艺术与美的外衣,才能显现其气吞万里、雄霸天下的威严,大角斗场便代表了这种外显的炫耀与张扬。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构造:米兰大教堂(Milan Cathedral) ,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
14、堂,又称“杜莫主教堂” ,位于意大利米兰市,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规模居世界第二。拿破仑曾于 1805 年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教堂之一。坐落于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教堂长 158 米,最宽处 93 米。塔尖最高处达 108.5 米。总面积 11700 平方米,可容纳 35000 人。米兰大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塑最多的建筑和尖塔最多的建筑,被誉为大理石山。米兰大教堂也是天主教米兰总教区的主教堂,米兰教区则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区。米兰大教堂不仅仅是一个教堂,一栋建筑,他更是米兰的精神象征和标
15、志,也是世界建筑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可供 4 万人举行宗教活动。它始建于公元 1386 年,到公元 1485 年才完成。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达 59 米,长 130 米,中间拱顶最高45 米。教堂的特点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棂,有 135 个尖塔,像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并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总共有 2000 多个雕像,甚为奇特。如果连内部雕像总共有 6000 多个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筑格外显得华丽热闹,具有世俗气氛。这个教堂有一个高达 107 米的尖塔,出于公元 15 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
16、鲁诺列斯基之手。塔顶上有圣母玛利亚雕像,金色,在阳光下显得光辉夺目,神奇而又壮丽。米兰大教堂的大厅有着显著的哥特式风格建筑的特点:中厅较长而宽度较窄,两侧支柱的间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导向祭坛的强烈动势。两个动势体现对神的崇敬和对天国向往的暗示。教堂内部也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厅内全靠两边的侧窗采光,窗细而长,上嵌彩色玻璃,光线幽暗而神秘。两柱之间的彩色玻璃大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显著装饰特色之一。祭坛是哥特式建筑的装饰重点。传说屋顶藏有一枚钉死耶稣的钉子,教徒们为纪念耶稣,每年要取下钉子朝拜三天。米兰大教堂整个外观极尽华美,主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是欧洲最大的大理石建筑,有“大理石山”之称,美国作家马克
17、吐温称之为“大理石的诗” 。 整个建筑呈拉丁十字形,长度大于宽度。功用:心灵慰藉,传教。美学特点: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历经六个世纪才完工,德国、法国、 意大利等国建筑师先后参与主教堂设计,汇集了多种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十二到十五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欧洲正流行,所以奠定了这座建筑的哥特式风格基调,在内部装饰上,由于十七、十八世纪巴洛克风格在欧洲的兴起,因此也融入了巴洛克风格。因此,它的建筑风格包含了哥特式、新古典式、新哥特式(又称巴洛克式) ,米兰大教堂虽经多人之手,但始终保持了“装饰性哥特式”的风格。教堂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B
18、aroque)风格,从上而下满饰雕塑,极尽繁复精美,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米兰大教堂在装饰及设计方面,显得相当细腻,极富艺术色彩,整个教堂本身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品。雕刻和尖塔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之一,米兰大教堂可以说是把这个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这些都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外部特征。米兰大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历史文化内涵:米兰始建于公元前 4 世纪,至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到公元 395 年,成为西罗马帝国的教城。米兰是中世纪早期意大利境内兴起的独立的城市共和
19、国之一.公元 1158 年和 1162 年在同神圣罗马帝国的两次战争中,整个米兰城几乎全部毁坏,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到了 14 世纪后半叶,米兰又成了米兰国的首都。公元 1796 年,米兰城被拿破仑占领,次年被建为米兰共和国的都城,一直到公元 1861 年并入意大利王国。米兰是意大利的第一大都会,伦巴第大区的首府,米兰省的省会,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有“经济首都”之称,也是艺术的摇篮和许多天才人物的故乡,更是一种意大利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故乡,因此被认为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城市。据记载,高卢人于公元前六百年左右来到这里,建立市民中心,后成为凯尔特人首府。罗马人对这一中心很感兴趣,于公元 234 年占领了米兰并驻扎军队,米兰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迅速发展,成为西罗马帝国科西米亚诺皇帝的宫廷所在地。公元313 年,君士坦丁皇帝在此颁布赦令,使基督教会合法话,这一著名的米兰赦令在基督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这一家族请来了达芬奇等著名人文主义者,使这里的艺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米兰成为重要艺术中心。米兰大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有“米兰的象征”之美称。主教堂始建于 1386 年,由米兰望族吉安维斯孔蒂主持奠基。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最后完成维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