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501.50KB ,
资源ID:420705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42070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隧道测量规范.doc)为本站会员(fmgc7290)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隧道测量规范.doc

1、Comment jsk1: 说明中进行说明15.1一般规定5.1.1平面坐标系及其基准隧道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应建立施工独立坐标系。施工独立坐标系应以隧道平均高程面为基准面,平面控制网的测量成果应归算到隧道平均高程面上。直线隧道:宜以隧道中线为 X轴,里程增加方向为 X轴正方向, X坐标即为相应的线路里程;曲线隧道:隧道内夹直线较长时,宜以夹直线为 X轴;隧道主要在曲线上时,选取切线为 X轴。5.1.2隧道高程系统应采用与线路设计相同的高程系统。5.1.3控制测量方法隧道平面控制测量应结合隧道长度、平面形状、线路通过地区的地形和环境等条件,采用 GPS测量、导线测量、三角测量及其综合测量方法。1

2、0km 以上的特长隧道应优先采用 GPS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一般可采用水准测量、光电三角程测量。隧道洞外控制测量应在隧道开始衬砌之前完成。5.1.4贯通限差规定隧道两相向施工中线在贯通面上的横向贯通限差和高程贯通限差应符合表 5.1.4的规定。表 5.1.4 横向和高程贯通限差 (mm)横向贯通限差两开挖洞口间长度(km)4 47 710 1013 1317 1720 20252530 3035高程贯通限差100 15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50 50注:本表不适用于利用竖井贯通的隧道。5.1.5测量设计规定隧道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原则上应进行测量设计,确定控制测

3、量方式、布网方案及测量精度。长度大于 2000m的隧道应根据隧道横向允许贯通中误差要求,估算地表控制测量产生的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值,并作出洞内测量精度设计。水准路线长度大于 5000m的隧道应根据高程允许贯通中误差要求,估算地表高程控制测量产生的高程贯通误差影响值,并确定洞内高程测量等级。5.1.6控制网与设计线路关系1进行了设计定线的隧道,建立控制网时,应扣联线路控制点(中控点) ,将线路纳入控制网构成整体。直线隧道应扣联两端洞口附近各一个中线控制点,该两点连线确定隧道中线方向和位置;曲线隧道洞外切线,应选择具有方向代表性的中线控制点扣联。控制测量后,相关洞外线路应以隧道控制测量结果为准。2未

4、作精确定线的隧道,施工控制网的两端应与设计控制网相联系,以求得坐标相互转换。隧道中线及相关中线应依据设计坐标测设。3洞外施工的高程控制测量,应从隧道一端的设计高程点起算,至另一端的设计高程点闭合,并求出高程差。5.1.7控制网点布设基本要求1地表控制网应沿两洞口连线方向布设;2控制网应布设成多边形组合图形,构成闭合检核条件,以提高控制网的可靠性;3地表控制点应布设在视野开阔、通视良好、土质坚实的地方;4控制点间的视线应超越和旁离障碍物 1m以上,当通过水田、沙滩时,应适当增加视线高度;5测站和觇标场地应清理和平整,以利于观测;6除水准点可利用基岩或在稳固的基石上刻凿外,其余均应埋设混凝土包金属

5、标志。标志规格和埋设2要求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B 的规定。5.1.8 洞口网布设要求洞口网布设除应满足 5.1.7 的基本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1 洞口附近应布设不少于三个平面控制点和不少于两个高程控制点;2 用于向洞内传算方向的洞外联系边长度:当隧道长度大于 4km 时,不宜小于 300m;隧道长度小于4km 时,不宜小于 200m;特长隧道的 GPS 控制网联系边不宜小于 500m。相邻边长比应小于 1:3。3 洞口平面控制点应便于向洞内引测导线和洞口中线施工放样。4 常规网的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应大于 15;GPS 控制网进洞联系边两端应尽可能等高,最大俯仰角应不大于 5。5 布设

6、GPS 洞口控制点时,应考虑用常规测量方法检测、加密、恢复控制点以及向洞内引测的需要,洞口子网控制点至少应与其它两个控制点通视。6 洞口附近的高程控制点应尽可能与隧道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高差以水准测量 12 站即可联测为宜。5.1.9 控制测量必须在桩点稳固、可靠、确认后进行。5.1.10 检测项目规定隧道控制测量在下列部位和测量阶段必须进行检测1 利用洞外控制点在洞口增设和恢复控制点时,应对相联系的控制点进行检测;2 由洞口控制点向洞内引测导线、中线及高程时,应对相联系的洞口控制点进行检测;3 建立新一期洞内导线和高程控制点时,应对相联系的上一期导线点、高程控制点进行检测。5.1.11 检测

7、限差规定检测的精度应不低于原测精度。1 平面控制点间的角度、边长检测结果与原测结果之差应不超过按下式计算的限差: 21fm限 =式中 m1、m2分别为原测、检测的测边或测角中误差。2 高程控制点间高差检测结果与原测结果之差应不超过按下式计算的限差: 2fL限m 相应等级规定的水准测量每公里偶然中误差;L检测高程点间的水准路线长度(km)当检测与原测成果较差满足限差要求时,采用原测成果。若超限时,则应从相邻点逐点检测至符合要求的点为止,并分析超限原因。如发现点位位移,则应按重测的合格结果计算成果。5.1.12 内业计算及资料处理规定1 内业各项计算,应由两组独立进行,计算过程中应分阶段及时检校。

8、2 已作设计定线的隧道,应以控测后的线路方向计算曲线转角及曲线资料;以控测后的线路长度计算里程并推至洞外断链。3 未作精确定线的隧道,当施工控制网精度低于和等于设计控制网精度时,应以设计网作约束,平差施工网,消除不符值;若施工网精度高于设计网精度时,则应以设计控制网一端的一条边为起算值,并给出控制网终端联系边(共公边 )的坐标差及方位差,并通报相关单位。4 洞外高程控制测量结果与设计高程的不符值(高程差) ,当施工控制高程精度低于和等于设计高程精度时,应采用约束平差、消除高程不符值;施工高程控制测量精度高于设计高程精度时,将不符值(高程差)推出洞外至设计高程点上,并通报相关单位。5 进行约束平

9、差时,应对约束网进行必要的检测,对不符值进行分析比对,选用合理的约束条件平差。5.1.13 测量用的 GPS 接收机、经纬仪、水准仪及标尺、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在使用前必须检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31 GPS 接收机1)接收机与接收天线应匹配,主机及附件齐全;2)天线连接件、各种电缆的型号及接口配套完好;3)光学对中器、天线、基座或对中杆的圆水准器检校合格;4)电池、充电器功能完好;接收机数据传输接口配件及软件齐全,数据传输性能正常。2 经纬仪1)照准部旋转时,各位置气泡读数互差:DJ1 仪器不应超过 2 格;DJ2 仪器不应超过 1 格;2)光学测微器行差:DJ1 仪器应不超过 1,DJ2 仪

10、器应不超过 23)照 准 部 旋 转 时 仪 器 底 座 位 移 而 产 生 的 系 统 误 差 : DJ1 仪 器 应 不 超 过 0.3 ; DJ2 仪 器 应 不 超 过 1.04)水平轴不垂直于竖轴之差的绝对值:DJ1 仪器应不超过 10;DJ2 仪器应不超过 155)经纬仪两倍视轴差的绝对值:DJ1 仪器应不超过 20, DJ2 仪器应不超过 306)光学对中器旋转 180,先后标定的两点应重合。3 水准仪及标尺1)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在竖直面上的夹角(i 角) 用于二等水准的仪器应不超过 15;用于三、四等水准的仪器应不超过 202)水准仪光学测微器的效用应正确,其分划值的平均值

11、与名义值之差应不超过 0.001mm。3)水准标尺的圆水准器气泡,当水准标尺位于垂直位置时应居中。4)水准标尺分划面弯曲差(矢距),对于线条式因瓦水准标尺应不超过 4mm;对区格式水准标尺应不超过 8mm4 光电测距仪及全站仪1)测尺频率的校正精度应高于 110-62)发射、接收、照准三轴之间应平行或重合。3)周期误差的振幅应不大于仪器标称精度中固定误差的 0.6 倍,检定中误差应不大于 0.5mm4)加常数的检定中误差应不大于标称精度中固定误差的 0.5 倍,乘常数检定中误差应不大于比例误差系数的 0.75 倍。5)光学对中器旋转 180 时,先后标定的两点应重合。6)安置反射器的对中杆使用

12、前应检查圆水准的正确性;安置反射器的光学对中器旋转 180 时,先后标定的两点应重合。5.1.14 控制测量使用的 GPS 接收机、全站仪、光电测距仪、经纬仪、水准仪,必须定期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周检。5.2 隧道测量设计及贯通精度估算5.2.1 允许贯通中误差规定洞外、洞内控制测量误差对每个贯通面的贯通误差影响值应符合表 5.2.1 的规定。表 5.2.1 允许贯通中误差(mm)横向允许贯通中误差相邻两开挖洞口间长度(km)测量部位4 48 810 1013 1317 1720 2025 2530 3035高程允许贯通中误差洞外 30 45 60 90 120 150 150 150 150

13、18洞内 40 60 80 120 160 200 260 320 400 17洞外洞内总影响 50 75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25 255.2.2 隧道测量设计前应收集下列资料:1 线路平面图及洞口附近地形图、线路纵断面图;42 辅助导坑布置图及洞口施工场地布置图;3 定测平面和高程控制桩及相关成果资料;4 隧道附近国家大地点、水准点及资料,含坐标系统、高程系统、成果数据及控制点在原网中的位置和精度;5 进行 GPS 控制测量时须用的隧道所在地区高程异常图。5.2.3 测量设计的基本内容测量设计应根据隧道长度和允许贯通中误差,结合控制网的选布进行测量精度设计。其

14、基本内容应包括:1 平面控制网测量前精度设计:依据洞外允许横向贯通中误差,结合实际布网条件,一般可按贯通近似估算公式作精度设计。确定精度等级、观测精度、仪器、观测量和作业要求等。2 平面控制网测量后贯通精度检算:采用平差后的精度,按贯通误差严密估算公式,检算控制测量的横向贯通中误差。检算的横向贯通中误差必须满足允许贯通中误差规定,控制测量视为合格。3 根据洞口不同控制点组合估算的横向贯通中误差,择优选择引测进洞的洞外联系边。4 洞内导线测量设计:依据洞内允许的横向贯通中误差,结合隧道长度和施工方法,一般可按贯通近似估算公式作测量精度设计,确定精度等级、导线边长、仪器、观测量、作业要求等。5 高

15、程控制网测量设计:根据勘选的地表高程路线长度和洞内贯通长度,按高程贯通误差估算公式分别估算洞外、洞内高程贯通中误差。施测前设计确定高程测量精度,施测后按平差精度检算高程贯通中误差。检算的高程贯通中误差必须满足允许贯通中误差的规定,控制测量视为合格。6 洞外、洞内控制测量由同一个测量机构施测时,测量设计可整体考虑,允许将洞外测量的贯通影响裕量纳入洞内测量设计,但洞内、外总影响值必须符合规定。5.2.4 隧道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设计要素可按表 5.2.4-1 和表 5.2.4-2 选用。表 5.2.4-1 平面控制测量适用长度及设计要素测量部位 测量方法 测量等级 适用长度 洞口联系边方 位精度(

16、秒) 测角精度(秒) 边长相对 中误差一 3035km 1.0 二 2030km 1.3 GPS测量三 20km 1.7 一 2035 0.7 1/200000820 1/200000二68 1.0 1/100000三 46 1.8 1/80000四 24 2.5 1/50000导线测量五 2 4.0 1/20000一 2035 0.7 1/300000820 1/200000二68 1.0 1/150000三 46 1.8 1/100000洞外三角测量四 24 2.5 1/50000二 635 1.0 1/100000三 46 1.8 1/50000四 24 2.5 1/50000洞内导线测

17、量五 2 4.0 1/20000表 5.2.4-2 高程控制测量适用的水准路线长度及设计要素测量 测量 两开挖洞口间高程 每千米高程 水准仪等级 水准标尺类型5部位 等级 路线长度(km) 测量偶然中误差 全站仪等级二 36 1.0 DS0.5、 DS1 线条式因瓦水准尺3.0 DS1/I 线条式因瓦水准尺三 1336DS3/I 区格式水准尺四 513 5.0 DS3/I 区格式水准尺洞外五 5 7.5 DS3/I、II 区格式水准尺二 32 1.0 DS1 线条式因瓦水准尺三 1132 3.0 DS3/I 区格式水准尺四 511 5.0 DS3/I 区格式水准尺洞内五 5 7.5 DS3/I

18、、II 区格式水准尺5.2.5 竖井联系测量的平面控制宜采用光学投点、陀螺仪定向。高程测量宜采用光电测距仪或全站仪导高。贯通精度应根据技术条件,另行设计。光学垂准仪的精度应按井深选择,可在 1/500001/200000 之间选定。陀螺仪的定向精度应不低于 10级。5.2.6 GPS 控制测量横向贯通精度估算1 近似估算应按下式计算: 2222 )cos()cos( CJ mLmLmMCJCJ 式中:m J 、m C分别为隧道进出口 GPS 控制点 Y 坐标误差;LJ、L C分别为洞口 GPS 控制点至贯通点的长度;m 、m 分别为进出口 GPS 联系边的方位中误差;、分别为进出口控制点至贯通

19、点连线与贯通点线路切线的夹角。2 严密估算应按下式计算: FyxFFyxM2sinsincos222 式中 x 、 y 、 xy 分别为贯通点 x、y 坐标的方差和协方差; F为贯通面的方位角5.2.7 常规控制测量(导线网三角网 边角网及其组合) 横向贯通精度估算1 近似估算应按下式计算: 2ylm式中 my 测角误差影响在贯通面上的横向中误差 (mm),myl测边误差影响在贯通面上的横向中误差(mm),1)my 应按下式计算 2xyR式中 m 控制网设计的测角中误差 ()Rx控制网邻近两洞口连线的一列测边上的各点至贯通面的垂直距离(m)。2)myl 应按下式计算 2ylyldm6式中 ml

20、/l控制网设计的边长相对中误差;dy控制网邻近隧道两洞口连线的一列测边在贯通面上投影长度(m)。2 严密估算应按下式计算: FyxFFyxM2sinsincos222 式中 x 、 y 、 xy 分别为贯通点 x、y 坐标的方差和协方差; F为贯通面的方位角5.2.8 当三角锁采用条件平差时,严密估算横向贯通精度应按下式计算 2brM式中 Mr由于方向测量误差影响产生在贯通面上的横向中误差(mm)Mb由于起始边测量误差影响产生在贯通面上的横向中误差(mm)1、M r 应按下式计算 Pmr1式中 mr方向观测中误差() ,可在平差计算成果中摘取。2062651/P 平差后求得的方向测量误差对横向

21、贯通误差影响的权倒数。2、M b 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1)一条起始边时 bmyjcMb)(式中 yc、y J三角锁出口、进口控制点 C 和 J 的横坐标(m);mb/b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2)两条起始边并加入基线条件平差时 221bbbF式中 mb1、m b2起始边边长中误差(mm)Fb1、F b2起始边边长误差对贯通精度的影响系数,可从条件平差表格中直接摘取。5.2.9 高程贯通精度估算洞外、洞内高程控制测量误差影响产生在贯通面上的高程贯通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LmMh式中 M 每千米高程测量偶然中误差(mm),水准测量按本规范式()计算,三角高程双导线按() 计算。L洞外或洞内高程路线长

22、度(km)。5.3GPS 控制测量5.3.1 隧道 GPS 平面网除应满足 5.1.7 和 5.1.8 的布网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 隧道 GPS 控制网由洞口子网和子网间的联系网组成。当洞口子网布网特别困难时可布设一条定向边,并与常规仪器联合测量增设控制点形成洞口控制网。2 布网时应将选定的独立施工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和 X 轴方向点纳入 GPS 控制网。3 对于特长隧道,应分段布设控制网,以边连或网连方式联测。75.3.2 洞口 GPS 点位要求(略,见 3.1)应满足工程测量的需要和技术设计要求。点位基础坚实稳定、安全,易于保存,便于安置接收机设备和操作,观测和使用不受干扰。周围视野开阔

23、,便于布设通视方向,利于用常规测量方法扩展与联测。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如电视台、微波站等) ,其距离不宜小于 200m;远离千伏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宜小于 50100m;特殊情况下可缩短,但应使用抗干扰性能强的接收机观测。对天空通视情况良好,高度角 15以上不得有成片障碍物阻挡卫星信号;应尽量减少多路径影响,避免在截止高度角上方有成片反射物。交通方便,易于寻找和到达。测量模式1 隧道 GPS 控制测量应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并使用双频接收机;用于同步观测的接收机数量不少于 3 台套。2 洞口子网和子网间的联系网可分别采用不同时段长度进行观测,但均不得少

24、于 60 分钟。3 GPS 洞口联系边应为直接观测边。联系网宜在不同卫星组下进行观测。4 洞口子网和联系网的重复设站率2。5.3.3 观测调度计划(略,见 3.1)星历预报:开始观测前,应事先编制卫星可见性预报表。预报表应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角和方位角、最佳观测星组、最佳观测时间段、点位几何强度因子等内容。编制预报表所用概略位置坐标应采用测区中心位置的经度和纬度;预报时间应选用作业期的中间时间;星历数据应在测区采集,星历龄期不应超过 20 天,否则应重新采集一组新的星历数据。根据卫星可见性预报表、参加作业的接收机台数(用于隧道 GPS 控制测量同步观测的接收机数量不得少于 3 台) 、点位

25、交通情况以及控制网网形设计,进行观测纲要设计,其内容包括:选择最佳星组;确定同步环和独立环;确定同步观测时段的起止时分;编制观测计划,确定人员分工,填写并下达作业调度命令;接收机及检查(略)应采用双频接收机。光学对中器检查。观测准备 (略,见 3.1)根据网的技术设计所确定的作业模式,在各接收机或控制器上配置相同的预置参数;每天出工前,必须检查电池容量是否满足作业的需要;接收机内存是否有充足的存储空间;仪器及附件、外业记录手簿应携带齐全。观测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观测组必须遵守调度命令,按规定的时间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当不能按计划到达点位时,应及时通知其它各组,并经观测计划编制者同意对时段作必要的

26、调整,观测组不得擅自更改观测计划。观测者到达测站后,应先安置好接收机使其处于静置状态。并应在关机状态下连接接收机、控制器、天线、数据链间的电缆。经检查,接收机的电源电缆、天线电缆等项连接正确,接收机预置状态正常后,方能启动接收机开始观测。经检查,调度命令已执行完毕,所有规定的作业项目已经完成并符合要求,记录和资料完整无误后方可迁站。仪器安置:安装天线应利用脚架直接对中,水泡应严格居中,对中误差应小于 1mm。天线定向标志宜指向正北方向,偏差5。量取天线高:Comment L2: 收集 TGO软件的指标8应在时段观测前、后各量取一次,其较差小于 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天线高。当较差超限时,应查

27、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天线高应根据仪器类型,量取至厂方指定的天线高的部位,并应注明天线高的类型(斜距、垂距) 。数据记录: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应及时将测站名、测站号、时段号、天线高等信息输入接收设备。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并记录卫星变化的升落时刻、各通道的信噪比、接收信号的类型和数量、卫星信号质量、存储器余量与电池余量等。对外环境特殊变化过程(如刮风、下雨、雷击等作业中出现的可能影响信号接收的异常情况) 、仪器显示的警告信息及处理情况等均应作必要的记录。卫星测量手薄中的内容应按要求逐项填写。作业组长应同时记录同步环图示和观测员分布。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严禁进行以下操作:关闭接收机重新启动;进行

28、自测试(发现故障除外) ;改变接收设备预置参数;改变天线位置;按关闭和删除文件功能键等。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应防止碰动仪器或仪器受震动。注意防止行人和其它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汽车停放应低于接收机并远离接收机 30m以外。观测过程中,使用对讲机和手机应距天线 50m以上。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以防雷击。观测记录和基线解算过程记录的内容及相关要求1接收机自动记录和测量外业手簿记录的信息应包括:相位观测值及其对应的时间、卫星星历参数、测站和接收机初始信息(测站名、测站号、时段号、近似坐标及高程、天线及接收机编号、天线高) 等。2卫星测量可不观测气象元素,但应记录天气状况

29、。对于基线长度大于 20km或有特殊需要、精度要求特别高的控制网应同时观测气象元素。3外业测量记录应现场填写,不得事后补记或追记。完成测量后,外业测量记录应按控制网装订成册,交内业验收。4当天的仪器观测记录数据应及时录入计算机硬盘,并拷贝成一式两份;数据文件备份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或删改,不得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5解算基线时应建立具有可追溯性的基线解算过程记录,以记录解算模式、开窗、删星等具体操作。6用于数据处理的软件必须通过正式鉴定或检测。5.3.4 GPS网起算数据1各级网基线处理时,卫星广播星历坐标可作基线解的起算数据。基线需要高精度处理时,也可采用精密星历作为基线

30、解的起算数据。2基线解算中起算点应有 WGS-84坐标,起算点坐标精度不宜低于 20m。所需要的起算点坐标,应按以下优先顺序采用:1) 国家 A、B 级网控制点或其他高等级 GPS控制点的 WGS-84坐标;2) 国家或城市等级控制点转换到 WGS-84后的坐标值。3) 不少于观测 90min的单点定位结果的平均值提供的 WGS-84坐标。4) 随机商用处理软件从定位结果中自动选择。5.3.5基线解算1根据数据处理软件的功能,基线解算一般可采用多基线解或单基线解的解算模式。基线解算时,长度小于 15km的基线应采用双差固定解; 15 km以上的基线可在双差固定解和双差浮点解中选择最优结果。30

31、km以上的基线,也可采用三差解作为基线解算的最终结果。2 GPS控制点间距离超过 20km时,基线解算应加入对流层和电离层改正。3用于后续平差处理的基线向量结果应包括:基线名(起点终点) 、时段号、基线 WGS-84三维坐标向量增量及其方差协方差阵等。5.3.6基线向量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线解质量因子应符合处理软件的规定。一般应检查以下指标:基线误差 rms或相对精度 ppm、整周残差、ratio(比率)值、RDOP 值等是否满足要求。92 利用批处理软件处理的基线,当基线质量因子满足软件规定时,可不进行同步环检验。3 采用单基线处理模式时,对于采用同一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所组成

32、的环应进行同步环闭合差检验,限差应符合表 5.3.6-1 基线质量检验限差表的相关规定。4 对采用不同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所组成的环按独立环闭合差的要求检核。5 由若干条独立基线边组成的独立环或者附合路线应进行闭合差检验,其闭合差应符合表 5.3.6-1 基线质量检验限差表的相关规定。6 重复观测基线较差的限差应符合表 5.3.6-1 基线质量检验限差表的相关规定。7 以上指标超限时,应全面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组织补测和重测。表 5.3.6-1 基线质量检验限差表限 差 要 求检验项目X 坐标分量闭合差 Y 坐标分量闭合差 Z 坐标分量闭合差 环线全长闭合差同步环 5xnw5yn

33、w5zn35nw独立环( 附合路线) 3x 3y3z重复观测基线较差 sd2注:1、相应等级规定的弦长精度 2(.)ab。当使用的接收机标称精度高于等级规定的 a、b 值时,应采用接收机的标称精度计算 ;2、n为闭合环边数。3 当环由长短悬殊的边组成时,宜按边长和等级规定的精度计算每条边的 ,并按误差传播定律计算环闭合差的精度,以代替表中的 n,计算环闭合差的限差。5.3.7 无约束平差1 基线质量检验符合要求后,应根据控制网技术设计方案,以所有独立基线构成控制网,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对应的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用独立施工网坐标系原点的 WGS-84 坐标( 可由坐标增量从 GPS 网坐标起

34、算点传算得到 )为起算值,进行无约束平差。2 GPS 控制网应采用 WGS-84 无约束平差成果计算施工独立坐标并评定精度。坐标转换时,采用隧道测区平均经度作为中央子午线经度,设计的隧道平均高程作为投影面高程,可采用工程椭球直接投影法(见附录 A)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5.3.8 约束平差1 若隧道测区有更高精度控制网或高精度的测量元素需要进行联测,在 GPS 无约束平差的基础上,可以采用 GPS 网和地面网的三维平差法、二维联合平差法,或采用以联测点为约束条件的约束平差法和以基线向量为约束条件的基线向量约束平差法进行平差。2 作为约束条件的已知

35、坐标、已知距离、已知方位角可以作为强制约束的固定值,也可以作为加权约束的可变值。3 约束平差基线向量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的同名基线改正数的较差(dv x、dv y、dv z)应符合下式的规定,否则认为参与约束的某些条件不成立,应删除误差较大的约束条件,直至满足下式:dvx2, dvy2, dvz2。5.3.9 平差计算应进行以下检验:1 观测值的误差分布是否合理,检验误差是否存在粗差。若有粗差,则剔除该观测值,重新进行平差和检查,直至参加平差的观测值无粗差为止。2 控制网方位角中误差、距离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 1.3.1-1)相应等级规定的精度指标。5.3.10 GPS 控制网外部检核10隧道

36、GPS 控制网施测完成后,应使用常规仪器检测洞口子网控制点间距离和角度,超限时应分析原因并做出相应处理。1 检测距离应投影到相同高程面后再进行比较。可按 GPS 接收机和全站仪的仪器标称精度计算距离较差中误差,限差按 2 倍中误差计。2 角度检测应顾及垂线偏差影响。角度较差的限差可按该等级 GPS 网方位中误差的 倍计。25.3.11 隧道 GPS 测量贯通误差估算隧道 GPS 控制网施测完成并达到技术设计要求后,应估算 GPS 网测量对隧道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值,估算时,联系边的方位角精度小于 1.0”,按 1.0”计。GPS 测量对贯通误差的影响值应满足表 5.2.1 的规定,否则应重新进行

37、技术设计与测量。合格后应作出洞内测量设计及作业建议。5.4 洞外导线测量和三角测量5.4.1 导线网布设要求洞外导线测量平面控制网除应满足 5.1.7 和 5.1.8 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 导线应组成多边形闭合导线环。每个环的边数宜为 46 条。导线网图形应简单。2 导线边长应根据隧道长度和辅助坑导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结合地形条件和仪器测程来选择,宜采用长边。5.4.2 三角锁布设要求洞外三角测量平面控制网除应满足 5.1.7 和 5.1.8 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 三角锁力求图形简单、强度好。一般宜采用单三角锁。地形条件适宜,个别图形亦可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2 组成三

38、角锁的三角形,其求距角不宜小于 30 度,经估算能满足贯通精度要求时,求距角可适当减小。3 三角锁宜在两端分别布设一条起算边,一条检核边。4 三角测量除采用测角网外,还可采用边角网。5.4.3 控制网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时间内进行。在地形、地面条件复杂和旁折光影响较大的地方,应在最有利的观测时间观测。5.4.4 水平角观测方法及测回数规定导线网和三角锁的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方向观测法的测回数应根据测量设计的测角精度要求,结合所用的仪器等级选定,并应符合表 5.4.4-1 的规定。表 5.4.4-1 测角精度、仪器等级和测回数规定测量等级 测角中误差 仪器等级 测回数一 0.7 DJ0

39、7、DJ1 912DJ1 69二 1.0DJ2 912DJ1 4三 1.8DJ2 6DJ1 2四 2.5DJ2 4五 4.0 DJ2 2当导线水平角仅有两个方向时,可按奇数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的左角和右角。左、右角分别取中数后按下式计算圆周角闭合差 ,其值应符合表 5.4.7-2 的规定。11360中中 右 角左 角表 5.4.4-2 测站圆周角闭合差的限差( )导线等级 一 二 三 四 五限差( 秒) 1.4 2.0 3.6 5.0 8.0圆周角闭合差反号平分于左右角,作为导线的实测角。5.4.5 水平方向观测作业要求:1 观测时宜先将仪器置于阴影下 2030min 之后进行。观测过程中不

40、应使仪器受日光直接照射,并注意脚架稳固。2 应选择距离适中、通视良好、成像清晰且垂直角较小的方向作为零方向。分组观测时应采用同一零方向。3 当边长较短时,宜在测回间采用仪器和觇标多次置中。4 方向观测时,三等以上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于 6、四等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于 10,均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或进行竖轴倾斜改正。5 为消除度盘误差,测回间应适当变动度盘,使各测回的零方向分布于度盘的不同位置。5.4.6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各项观测限差应符合表 5.4.6 的规定。表 5.4.6 水平方向观测法观测限差()仪器等级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 半测回归零差各测回同方向两倍视轴差的互差各测回同方向值

41、互差DJ07 1 6 9 6DJ1 1 6 9 6DJ2 3 8 13 105.4.7 方向观测重测规定水平方向观测超过表 5.4.6 限差时,应在原测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遵守下列规定:1 对错度盘、测错方向、读记错误或因中途发现观测条件不佳而放弃的测回,重新观测时应不计重测数。2 两倍视轴差的互差或方向值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3 半测回归零差超限,应立即重测该半测回。当引起该测回重测时,计重测数为(N-1)个方向测回(重测一个方向算做一个方向测回,N 为包括零方向在内的方向总数) 。4 测回中重测的方向数超过方向总数的 1/3 时,该测回应重测,但重测数只计超限方向数。5

42、 测站中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总数的 1/3 时,该测站全部成果应重测。6 一测站全部方向测回总数应为(N-1)M。M 为基本测回数。5.4.8 导线环、三角锁的角度闭合应不大于按下式计算的限差: nmf2限式中 m测量设计的测角中误差 ()n导线环或三角锁的内角个数,三角锁 n=3。5.4.9 控制网的测角中误差应按导线网、三角网分别估算,并应符合测量设计的精度要求。1 导线网的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估算: Nnfm/2式中 f 导线环的角度闭合差 ();N导线环的个数。2 三角锁的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估算:12Nwm3式中 w三角形的角度闭合差 ();N三角形个数。5.4.10 导线边

43、和三角锁的起始边长测量应根据测量设计所需的精度,结合仪器设备条件,采用光电测距仪或全站仪进行往返观测,必要时按不同时段往返观测。测距精度、最短边长和测回数应符合表 5.4.10 测距精度表的规定。精度高于 1/200000 的测边,测回间宜采用仪器及目标两次对中。表 5.4.10 测距精度表测回数测距精度 测距仪等级 最短边长(m)往 返 测量要求1/300000 I 500 2 21/200000 I 300 2 2测回间 180方向重置仪器及目标1/100000 I、II 200 12 121/50000 I、II 100 1 11/20000 II 60 1 1注:1 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

44、一次读数 34 次2 时段是指测边的时间段,如上午、下午或不同的白天;5.4.11 光电测距时的气象因素测定、改正值计算、最后长度计算应按下列要求进行:1 各等级仪器测距读数要求应符合 1.0.9 的规定。2 光电测距边长均应进行仪器常数及气象因素改正。3 气象因素测定应符合表 5.4.11 的要求。表 5.4.11 气象因素测定要求最小读数温度 气压测距精度C Pa测定时间 气象数据取用1/2000001/300000 0.2 66.661(0.5mmHg) 每边观测始未 每边两端的平均值1/200001/100000 0.5 133.322(1mmHg) 每边测定一次 测站端的数据注:1m

45、mHg=133.322Pa4 仪器加、乘常数及气象改正后的斜距应按下式归算为平距:ZSDsin.式中 S所测斜距(m);Z天顶距。5 导线边长或三角锁的起始边和检测边往返观测的平距应按下式分别归算到隧道平均高程面上: )1.(00RH式中 H反射镜高程(m);H0隧道设计线路的平均高程 (m);R地求平均曲率半径,取 6371km。6 归算到隧道平均高程面的往返测较差符合表 1.0.9 限差要求后,最后长度应取往返测平均值。5.4.12 光电测距边长精度,应采用归算后的往返测较差,按下式评定:1 一次测距中为误差: ndm20132 往返平均值中误差: ndmMD2103 相对中误差: bD式

46、中 d归算至隧道平均高程面的往返测平距较差(mm);n所有较差的个数D测距边的水平距离(mm) 。5.4.13 控制网平差计算应符合以下要求:1 一、二、三、四等导线网及三角锁的平差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五等导线可以采用近似平差。2 导线网平差的角度和边长观测值应按下式定权: 21DmP式中 m 按本规范式(5.4.9)计算的控制网测角中误差,宜采用实测的统计值;md按式(5.4.12)计算的控制网边长中误差。三角锁应按方向观测中误差定权。一般宜按等权观测平差。3 三角锁需要增列基线条件平差时,应将起始边设在锁段的两端。起始边测量精度除满足表 5.2.4-1 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式要求:2mb4

47、三角锁的最弱边精度应按下式估算: PLb1.)(202式中 mb/b起始边相对中误差;1/P平差后求得的最弱边边长权倒数。m0为单位权中误差: rPVm0其中PVV为方向改正数的平方和;r 多余观测的个数。5.4.14 控制网及线路成果计算完成外业观测及内业准备工作后,应进行网平差及线路关系计算,其内容包括:1 控制网(包括隧道轴线控制)点及其它中线控制点坐标成果及精度计算;2 控制测量后隧道线路中线曲线转角、曲线长度等曲线要素计算及线路里程和断链值计算。3 洞口中线放样计算及进洞关系计算。5.5 洞外高程控制测量5.5.1 隧道高程控制测量应按以下要求进行:1 洞外高程测量的等级分为二、三、

48、四、五等,各等级的基本精度(每千米高程测量的偶然中误差) 应符合本规范表 1.0.7 的规定;142 洞外高程控制测量结果所计算的基本精度,必须符合测量设计的精度要求或所确定等级的相应精度规定,并应满足洞外允许贯通中误差;3 水准测量应按全隧道所有测段的往返高差计算基本精度;4 三角高程测量应按所有双导线环的闭合差计算基本精度;按所有多边形闭合差计算每公里全中误差。5.5.2 隧道高程控制测量方法隧道高程控制测量应根据测量设计所需的精度,结合仪器设备和高程路线条件选择。二等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水准测量。三、四、五等高程控制测量可以采用水准测量,也可采用光电三角高程测量。5.5.3 高程测量路线的选布要求1 二等水准路线一般应沿隧道进出口间的公路或车马道勘选。若无上述道路或绕行较远,可沿越岭人行小路勘选,但对采用绕行或小路越岭应比较外业工作量。2 三等及其以下的高程路线应首先按三角高程导线沿越岭道路勘选。采用水准时,宜沿公路、车马道和人行小路结合外业工作量比较勘选。3 三角高程边应避开大面积水域、荒漠、公路、铁路等高蒸发地面,以减小气差的影响。5.5.4 各等级水准测量两水准点间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应符合表 1.0.7 的限差规定。在山区水准测量时,当平均每千米单程测站大于 25 站时,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应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