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 群体心理,范云峰,写在前面的几句话,人总是隶属某一群体或某些群体,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 管理者不仅要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还要掌握群体心理的特点及规律,通过组织群体活动,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掌握人在群体中的心理特点,增强群体凝聚力,密切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优化组织环境,提高管理效果。,主要内容,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第二节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群体效应) 第三节 群体内聚力 第四节 人际关系 第五节 群体决策 第六节 群体冲突,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一)群体概念。 所谓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
2、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 教材(p145):群体是建立在其成员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的具有特定目标和特定心理特征的有机体,使社会活动和社会协作的产物。,(二)群体的特征,1.两个以上的人组成。三人为“众” 2.共同的目标。 3.共同的情感。 4.共同的价值规范。 5.一定的组织结构。,(三)群体的分类 (教材147页),按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分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定员编制,有特定的组织目标,根据正式文件和章程而建立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和定员编制,成员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
3、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分类: 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又叫统计群体。如男性、女性群体,青年、老年群体,工人、学生群体等。 实际群体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实际存在的,成员间有直接和间接实际联系的群体,如学生的班、级、组等,3.大群体和小群体,按群体规模大小分类: 大群体,是指人数众多,成员间只有很少或间接的联系,没有直接的交往与互动,如民族、国家。 小群体是指人数较少,成员间有直接交往和联系,关系密切,交往频繁的群体。小群体一般是指四十人左右的群体。,4.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密
4、切度提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三种分类。,松散群体,是指成员间的关系不以共同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和价值为中介的人群集合体。如同车人。 联合群体 成员有共同的活动,但这种活动只有个人意义,成员间的关系是以对每个成员具有个别意义的群体活动为中介的。如为了比赛临时组合的球队。 集体,是成员间的关系以有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群体活动内容为中介的群体,集体成员不仅认识到共同活动对个人和集体的利益,而且还认识到对整个社会的价值。,5、参照群体,参照群体也叫标准群体或模样群体,由美国心理学家海曼提出。 一个群体的思想、行为等成为另一个群体模仿学习或者比较的对象,这个群体就是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可以是一个
5、,也可以是多个,而且可能是变化的。,(四)群体的结构(教材150页),1、年龄结构 2、能力结构 3、知识结构 4、专业结构 5、性格结构,(五)群体的功能和作用(教材152页),1.教育功能,有利于统一思想和认识 2.归属功能,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 3.合力功能,能形成强大的群体力量 4.目标功能,能很好地完成组织目标 5.稳定功能,有利于组织和社会稳定。,二、非正式群体及管理,(一)非正式群体概念 非正式群体,也叫非正式组织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为什么会
6、产生非正式群体?它有什么影响?,(二)非正式群体的特征,1、规模小,人数少2、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3、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 4、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 5、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三)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1、能使成员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2、可以增强成员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 3、可以为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 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三)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1、成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往往会产生不健康的、危害集体和社会的行为 2、高凝聚力可能削弱正式群体,有时会使正式群体处于松散状态
7、3、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往使之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4、核心人物(首领)的极大权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离和失误 5、与正式群体的冲突,产生“内耗”。 6、少数非正式群体已构成了危害集体和整个社会。,(四)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1、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 2、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3、对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 4、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人们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人多层次的需要 5、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注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三、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是
8、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支。,第二节 群体心理现象与效应,群体由个体构成,但群体不只是个体的简单总和,群体因其成员个体的相互作用,或超越了个体的总和,或降低个体总和功能。,1 + 1 2,1 + 1 = 2,1 + 1 2,一、群体心理现象(教材154页),群体心理现象是群体成员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活动特征,主要有: 心理相容、群体感受和社会舆论。,(一)心理相容,1、心理相容的概念 是指一个人的言行会引起另一个人或部分人肯定性反应,就是心理相容。反之就是不相容。 2、 相容和不相容的原因。 利益是否一致 观点是否相同 相互是否了解 个人品格上是否有缺陷,(二)心理感
9、受,群体心理感受,就是在群体中所产生的共同情绪体验。 比如:群情激奋,群情激动,气氛活跃或气氛沉闷等。 一般情况而言,群体心理感受中情绪高涨时,人的积极性高,内动力、凝聚力大,效率高;反之就小。 管理中应根据需要强化群体心理感受,调动或抑制群体情绪。,(三)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就是公众对社会生活中某一问题或事件做出的较为一致的判断或评价。 社会舆论的作用机制:当个人的观点、行为与社会舆论不一致时,就会对个体形成心理压力。 社会舆论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自觉的和自发的。自觉的是社会主导舆论,是受社会意识形态控制,而自发的是受传统的,或者大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或者习惯生活方式等影响。,二、群体心理效应
10、(教材156页),(一)群体归属感 (二)群体认同感 (三)群体促进或干扰 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2、从众与服从 3、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 4、竞争与合作,(一)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1、社会助长 (1)什么是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助长作用。最早发现社会助长这一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M.Triplett,1897),例如:赛跑、歌咏比赛,因有人观看或有啦啦队的助阵,比个人独自跑步和唱歌的效果更好些。一些教师、演员等在观众很多的场合非常成功,而且观众越多,情绪和气氛越热烈,其讲课或表演的效果就越好这称之为“观众效应”或者“共
11、同行为者效应”。,特里普利特的实验,他(1897)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路程。 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1英时=1.61公里); 第二种是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 第三种是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 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2 )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一是在社会竞争中,生存本能被强化。 二是个体的自尊心,使个体不甘落后。 三是环境的热烈情绪和气氛,使个体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激发了个体的潜能。 四是与竞赛动机的激发有关。因为他人在场,唤起了人们的竞
12、赛和被评价的意识。,(3)影响社会助长因素 (在不同的情境中社会助长作用的大小不同),首先取决于活动内容或任务的难易与复杂程度。 A、比较容易的机械重复性工作,社会助长大。 B、比较困难的理论思维性工作,社会助长小。 其次,与是否表现优势行为有关。 A、 是自己的专业或熟练的优势活动 ,社会助长大。 B 、不是自己的专业或不熟练的活动 ,社会助长小。 再次,与个体的行为风格和个体与在场他人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关。A、受暗示性强的人社会助长大,反之社会助长小。B、还受是否熟悉的人和性别有关,异性大同性小,熟悉大不熟悉小。,2、社会惰化,(1)什么是社会惰化? 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
13、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典型案例:三个和尚,瑞琼曼的拔河比赛实验,法国人瑞琼曼(Ringelman,1913)做了一个拔河比赛的实验,他要求被试在分别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 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 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53.5公斤; 八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31公斤。,(2)产生社会惰化现象的原因,一是在群体中的个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
14、为动力也相应降低。 二是群体中成员认为他人可能会偷懒,依公平理论,他自己也开始偷懒,故付出的努力下降。 三是群体成员之间关系不良; 四是工作本身没有挑战性、号召性或不能有效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 五是当感到任务艰巨而个人没有责任多作贡献时等等也会产生这种现象。,(3)影响社会惰化作用的几种情境,1、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2、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能有效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 3、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4、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体”精神,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5、知道自己在群体中努力程度是可以被鉴别的; 6、当感到任务艰巨而个人有责任多作贡献时;,我们做个实验,1
15、0个学生志愿者,请暂时离开教室。,x,A,C,B,(二)从众与服从,1、从众 (1)什么是从众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心理学家阿希从众实验 (P166),m,a,b,c,实验结论,1、 37%的人出现从众行为。 2、15%的人在12次测验中出现9次从众。 3、从众的原因:(1)知觉歪曲,以多数人的判断作为标准(2)判断歪曲,怀疑自己的判断(3)行为歪曲,明知别人有错,为了避免与众不同而放弃自己的观点。,前苏联心理学家的从众实验,1、“确定一分钟的时间长度”的实验 2
16、、“集体主义自决”的实验,(2)从众的表现形式,表面从众,内心也从众 表面从众,内心不从众 表面不从众,内心实已从众,(3)影响了从众的因素,其一,群体内部的一致性。这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 其二,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地位越低从众的几率也越大,反之越小。 其三,个性特征。如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性水平等与从众行为也有密切联系,(3)从众的意义(P166),从积极方面讲,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消极方面讲,社会不正之风也会产生压力,使人们产生从众,甚至改变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与某些错误的行为和思想保持一致。会助长不良传统和歪风邪气。,2、服从,(1)什么是服从
17、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而发生的。 分两种情况:一是对在组织规范的影响下的服从;二是对权威事物的服从。,米尔格尔姆服从的实验,心理学家米尔格尔姆(S. Milgram,) 1963年,所做的服从实验。,(2)影响服从的因素,其一是权威性 其二是命令发者是否在场 其三是命令执行者的道德水平、人格特质、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其本人的服从行为,(3)服从的意义,积极意义:遵守和服从群体的规范是必要的,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正常运转的秩序。 消极意义 :过分强调服从容易导致盲从。,下面我们再做实验,某位有能力工程师有
18、两份工作可选择,一是薪水一般有保障的大公司,二是新开的风险较大但工资很高的公司。新公司盈利和成功的可能分别是A B C D E,10/10,6/10,8/10,4/10,2/10,回答问题,请问至少要达到哪种概率才值得去接受这份新工作? 1、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观点单独选择,不要讨论,不记名。 2、统计比例。,讨论分析,请问至少要达到哪种概率才值得去接受这份新工作? 1、大家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集体回答,并统计比例。 3、比较两种情况的差异。,这个实验是心理学家斯托纳(Stonen) 1961年做的实验,(三) 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1、群体极化 (1)什么是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
19、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2)群体极化的原因,第一,个人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担心决策过于谨慎而被别人轻视和看不起。 第二,责任分散。 法不责众就是其典型表现。 第三,个人单独决策时,由于掌握的信息有限,提建议便趋于谨慎,但经过群体讨论,拥有很多信息,因此也不再谨慎而敢于进行冒险决策。 第四,文化价值倾向对于高冒险性行为有较高评价,高冒险往往与英雄气概联系到一起,容易获得好评,从而使人们倾向于鼓励冒险。,(3)群体极化的意义,群体极化容易在一个具有强烈群体意识的群体内产生
20、。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它能促进群体意见一致,增强群体内聚力和群体行为。 从消极的一面来看,它能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2、去个性化,(1)什么是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2)个性化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津巴尔多(Zimbardo, 1970,1972)多次对去个性化进行研究 。当群体成员穿着一律的服装时,个体被淹没了,被匿名了,发生制服效应。 人口密集地区比在稀疏地区存在较高的去个性化,(3)产生去个性化的原因,第一是匿名性。 第二是责任分散。 第三是自觉性减
21、少。,(四)竞争与合作,做游戏:抬竹竿 1、竞争 (1)什么是竞争是个体或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广义的竞争,指一切生物间的生存竞争,这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狭义的竞争,指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竞争实验,心理学家多伊奇等人(Deutsch,1960)曾做过一个经典的竞争实验。,(2)竞争发生必备的三个条件,其一,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其二,双方必须为同一对象争夺,如果双方争夺的不是同一对象,那么竞争就不会发生; 其三,竞争的结果必须是一方获胜,如果双方同时成功或失败也不是竞
22、争。因此,竞争不仅有对抗性,而且有排他性。,(3)竞争的分类,A、分为积极的竞争和消极的竞争两大类: 积极的方法是通过扬长避短或改革创新等手段来使自己的实力增强,从而使自己处于竞争优势。 消极的方法是通过破坏对方或打击贬低对方等手段使自己得到相对提高,从而使对方处于劣势。,B、个体间的竞争与群体间的竞争,在群体竞争的条件下,群体内成员的工作是相互支持的,共同活动的目的指向性很强,彼此交流及时,相互理解和友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 在个人竞争的条件下,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工作,相互不够支持。,(4)竞争的心理效应,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对个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效应: 激发动机,发挥潜力; 增强自我意识
23、; 肌肉产生紧张感,精力更加充沛; 阻碍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的发展; 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等等。,2、合作,(1)什么是合作 所谓合作是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相互配合以实现同一目标的行为或意向。 合作是人类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天堂和地狱的故事,(2)合作必须具备三种条件,一是有两个以上的合作者,而且合作者具备与合作项目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二是有共同的目的和利益; 三是行动上相互依存,相互配合。,(3)合作的意义,多伊奇(Deutsch,1968)指出,合作有三种心理上的意义 第一种是相互帮助。 第二种是相互鼓励。 第三种是相互支持。,1+1 2,实
24、 验,合作,竞争,成员间很少沟通 而出忧心忡忡,成员间协调 相互友好。,多伊奇(1968)曾做了一实验,他要求一半被试以合作为基础讨论一个问题,将给该组全部被试同样的成绩;要求另一半被试以竞争为基础,按照每个人对讨论问题所作出的贡献,给每人以不同的成绩。,实验结果表明,3、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1)奖励 (2)信息沟通 (3)性格特征 (4)文化背景,4、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1、竞争与合作是对称性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 2、竞争中常常包含着合作,合作中也常常包含着竞争。 3、竞争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社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4、我们要竞争,但更要合作。,第
25、三节 群体规范与内聚力,一、群体内聚力涵义1、什么是群体内聚力 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取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是群体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向心力的总和2、群体内聚力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成员对群体所感受到的吸引力 ,即个体对群体力量的感受性。 二是群体对其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的程度 ,即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 。,3、产生内聚力的原因,1、人的归属感 2、人对他人的依赖性 3、人的上责任感 4、人的价值观,4、群体内聚力的价值,1、群体内聚力是群体的粘合剂,是其存在、发展的条件,失去了内聚力就失去了力量和生命。 2、群体内聚力的高低,决定着群体自身发展的快慢和
26、能否顺利地实现群体的目标。,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成员交往频率 加入群体的难度 群体规模 群体领导方式? 群体内部奖励方式与群体目标 群体成员性别构成 以前的成功经验 外部威胁 (教材P176),三、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一般来说,凝聚力高的群体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有效,但凝聚力与群体效率的关系不能简单以凝聚力高低来决定。还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诱导)。,四 、群体规范(教材161页),(一)什么是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主要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群体规范是群体对其成员行为可以接受和不可以接受的范围。,(二)群体规范的形成,1、群体规范的形
27、成过程 群体存在前提是成员认知和行为的基本一致性。 为了保证其一致性,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彼此接近,趋向一致,形成大家共同遵循的、模式化的、固定化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2、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的“暗室光点”试验 实验表明: 1群体中的规范是成员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群体规范比个人规范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更强。,(三)群体规范的种类,1、正式规范 2、习惯性规范 3、反社会规范,(四)群体规范的功能,1群体支柱功能。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群体规范被成员接受的程度越高,异质性越强,关系越密切,群体也越团结。 2评价准则的功能。群体规范是成员的行为准则,因此,用来评价自己和
28、他人的行为。 3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群体规范的约束功能主要表现在舆论 。这种舆论是大多数成员对某种行为的共同评论意见。这种往往带有情绪色彩的共同意见对个人行为有约束作用,使其不至于违反群体规范。 4行为矫正功能。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群体规范就会受到群体舆论的压力,迫使它改变行为,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因而群体规范有矫正个体行为的功能。,第四节 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一)什么是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不论是亲近还是疏远的关系,都是心理上的距离,统称为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从社会意义上看
29、是人与人的心理关系。 从个人意义上看是自己与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复杂关系。好比石头击水后的波纹,呈环状和亲疏。,(二)人际关系产生的心理基础,1、满足人的需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 主要有包容需要、控制的需要、情感需要。 2、人际关系的发生和变化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如果交往双方的社会心理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和保持亲近的心理关系。相反,需要在交往中难以满足,双方就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心理距离拉大,关系疏远。,(三)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1、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三种,2、人际交往发展的四个阶段:,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
30、不同,将人际交往分为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感情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四)人际关系的需求类型,心理学家舒兹(Schutz.1958)根据个体的人际反应特质把人际关系的需求归纳为: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和情感的需求三类。 1.包容的需求 有这种动机所形成的人际反应特质表现为交往,沟通,相属,出席,参与,随同等。 相反的人际反应特质,则为排斥,对立,疏远,回避,孤立等。,2.控制的需求,具有这种需求的人,希望通过权力或权威,与他人建立、维持良好的关系。 出于这种动机所形成的人际反应特质表现为使用权力、权威、威信以便影响、支配、控制、领导他人。 相反的人际反应特
31、质,则是反抗权威或追随他人,受人支配,模仿他人等。,3.情感的需求,具有这种需求的人,希望在情感方面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 由此而形成的人际反应特质表现为同情、热爱、热情、亲密、友善等 与此相反的人际反应特质是憎恨、疏远、冷漠、厌恶、仇视等。,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五)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仪表因素。 心理学家兰德和赛格尔在1874的年实验证明:仪表的美丑可以产生晕轮效应,赛格尔和奥斯特夫(H. Sigall & N. Ostove, 1975)研究,多次实验证明:公正严明的“法官” 在法庭上给罪犯判刑时,也难免仪表晕轮效应的影响。 对同样的盗窃犯外貌漂亮的平均判刑为2.8年,不漂亮
32、的被判5.2年。 对于诈骗犯、性犯罪者的判刑却不同,“法官”们似乎认为,越漂亮的诈骗犯、性犯罪者(多指女性),越应重判。,2.空间距离因素,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人与人在地理位置,空间距离上越接近,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因为距离近,使相互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增多,双方间更容易了解熟悉。 邻近性是相互吸引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自己所喜欢的人往往是邻近的人,而自己厌恶的人,也有邻近的人。,3.交往频率因素,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具有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感受,因而越可能建立密切的关系。 交往的内容和态度在交往中是至关重要的,如无诚意,只停留在一般应酬上,即使交往频率高,那也只是
33、貌合神离。,4.相似性因素,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互相吸引,产生亲密感,减少疏远感。 在相似性因素中,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 。对社会现象的看法等方面比较一致的人,在感情上更为融洽,即所谓志同道合,情投意合。,5.互补性因素,当交往双方的特点或需要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这就是互补性吸引。 互补性因素增进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交往中,特别是在异性朋友和夫妻之间。,6.能力因素,一个人在能力才干方面比较突出,与众不同,其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 。 但是,越聪明能干就越招人喜欢 吗?,并非如此!,7.个性品质因素 (教材189),在影响人际关系的诸因素中,个性品质是
34、最重要的因素。 (1)虚伪(2)自私(3)报复(4)不尊重人(5)妒嫉(6)猜疑(7)苛刻(8)过分自卑(9)骄傲自满(10)固执 在人际交往的初期,外表美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但随着交往的加深,人个性品质的影响则逐渐增大。,(六)人际吸引(教材189),1、外貌吸引 2、能力吸引 3、态度的相似性吸引 4、需要的互补性吸引,(七)人际关系测量(教材190),一、莫里诺的社会测量分析法(略) 二、贝尔斯的相互作用分析法(略) 三、彼得罗夫斯基的参照测量法(略),人际关系测试,(八)人际关系改善(教材197),1、改善人际关系的理论 (1)纽科姆的“人际关系平衡与改变理论” (2)荣格“人格面具理
35、论” 2、改善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1)T组法 (2)角色扮演法,3、改善人际关系的管理措施,1.接纳自己 无法接纳自己是因为对自己要求高,对自己要求高,也会对别人要求高。 2.我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任 快乐的人会懂得如何改变环境、调适自己以至于不被打倒,影响心情。只会埋怨、投诉,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是难以快乐的。 3.你态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态度 人与人是互动的,你怎样待人,别人也会怎样待你。你对别人的态度也就是别人对你的态度。,4.主动与人交谈,寻找共同话题,勇于表达感受 沟通是建立关系不可缺少的元素,主动与人交谈是建立关系前奏,这样会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 5.关心别人,愿意倾听 人总是希望有
36、人倾听,被了解,被关心。如果大家都等对方先付出,先行动,那么我们都会原封不动。乐意倾听必定促进你们之间的感情。 6.明白友谊的重要及限制 如果不明白友谊的重要,就无足够动力踏出一步与人建立关系。对友谊抱太大的幻想及要求,会令自己失望,也会令对方感到压力。,二、人际沟通,游戏:信息沟通 案例:谁之过?关心下属的业务引起误解,企业管理中的有两个 70%,第一个70%,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实际上70%的时间用在沟通上。 第二个70,是指企业中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障碍引起的。,(一)人际沟通的含义及特点,1、沟通的概述 (1)什么是沟通。沟通即指信息的交流过程,是传达思想感情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 人
37、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地、有效地交流信息的过程。如血液循环之于生命有机体。,不能进行有效沟通的人,是决不可能成为有效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2)人际沟通的内容和功能,1人际沟通的内容: 情报信息。 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等。 2人际沟通的功能: 相互交流信息。 满足个人心理需要。 实现社会组织目标。,2、人际沟通的特点,(1)双向性。 对应性 人际之间的交换性 (2)有效性。 媒介工具的一致性 双方的理解性,3、沟通的基本要素和步骤,(1)信息的基本要素 信息的发送者 信息的接收者 沟通信息的内容 沟通信息的渠道 (2)信息沟通的步骤 信息发出 、传递、接收、反馈,信息沟通的
38、图示,(二)人际沟通的种类,1、按沟通渠道分: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按角色关系分: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3、按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的地位是否变换分: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4、按沟通手段分: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三)人际沟通的网络,1、链式沟通,可分为单向和双向,2、环式沟通,3、Y式沟通,4、轮式沟通,5、全通道式沟通,(四)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 (教材215页),干预变量,沟通障碍 1、先入为主 2、否定性歧视 3、个人化意义 4、激发、兴趣 5、对方的信用 6、沟通技能 7、组织氛围 8、渠道复杂,输入发送的信息,输出接受的信息,影响沟通的主要因素,1、地位因素。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
39、者地位差异的影响。 2、个性与心理因素。 3、语言因素。 4、群体氛围。 5、信任程度。 6、沟通技能。 7、渠道的复杂性。,(五)人际沟通的理论与策略,案例:学禅打坐的人 1、周哈利窗沟通分析 是由约瑟夫卢夫特和哈利英海姆(Joseph LuftHarry lngham)于1961年提出的。,将人的心灵想象成一个四扇窗户,这四块玻璃分别代表个人特征中与沟通有关的部分.,周哈利窗图示,个人,周哈利窗沟通分析,竞技场或公众我。信息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如身高、肤色等。沟通顺畅,没有压力。 门面或隐私我。信息自己掌握但对方不掌握,给自己戴上了假面的沟通方式。 盲点或背脊我。对方了解信息,但自己不了解
40、,指个人潜意识的内容。 无知或潜在我。双方都不了解信息的沟通。,2、人际沟通的策略,美国管理协会曾提出改善沟通的建议或十诫: 沟通前先将沟通内容与概念澄清; 讨论并确定沟通的真正目的; 应注意考虑沟通时的一切环境因素; 计划沟通内容时,应尽可能地与他人商议; 沟通时应注意说话的语调;,尽量传递有效的资料; 应有必要反馈信息; 沟通不应忽视长远目标应着眼于未来;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应学会聆听,成为一位“好听众”。,第五节 群体决策(教材178页),一、群体决策概述 (一)什么是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概念 群体决策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决策。,2、群体决策的心理条件、过程和维度,(1)群体
41、决策的心理条件 成员感受到差异自由的程度 感受到目标的实现感 对身份地位的一致性看法 (2)群体决策的过程 诊断问题 制定可选方案 做出抉择,(3)群体决策的三个维度,判断群体决策的三个维度 群体成员参与决策的程度。 群体决策内容的针对性。 群体决策范围。,3、群体决策的意义,(1)群体决策往往比一个人决策更为可靠、准确性更高。 (2)群体决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民主管理的体现。,(二)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比较,1,群体决策的优点: (1)信息全面、完整. (2)选择余地大. (3)可以降低错误发生率. (4)提高对最终决策的认同感. (5)增加决策的合法性.,2群体决策的缺点,(1)耗费时间
42、: (2)群体压力难以克服 (3)有时候会有少数人把持的现象产生 (4)责任模糊,(三) 群体决策中的特殊现象,群体决策一定优于个人决策吗?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0C+50C=100C ?,50C,50C,100C,群体决策中的特殊现象,1、“互不相让”:一群精干的人处于不当的管理之下,最常见的问题是由于成员各持己见、互不让步,使得决策过程缓慢。 2、“从众效应”:使得成员们往往会草率地同意一个错误的解决方案。 3、“相互吹捧”:大家都作了一个正确的选择。,群体决策中的特殊现象,4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就某一问题或事宜的提议发表意见时,有时会长时间处于集体沉默状态,没有人发
43、表见解,而后人们又会一致通过。 当一个组织过分注重整体性,而不能持一种批评的态度来评价其决策及假设,这种情况就会发生。,预防或减少群体思维的方法,一是在群体决策时指定一位成员专门对其他人的论点提出质疑,对其他人的逻辑提出挑战,并提供一系列建设性批评意见。 二是轮流引入新成员,邀请局外人参与,在最终决定前作一暂停,给成员的最后一个机会来确定并说出自己的保留意见等。,5群体极化的影响,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一是冒险偏移,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较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 二是谨慎偏
44、移,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较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二、群体如何成功决策,1、正确理解和利用群体思维 。 2、重视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不同意见,鼓励人们尽可能提反对意见,提出他们的点子。 3、制造合理的冲突 4、防止过早形成一致性意见5、防止群体转移 6、群体的最后抉择 7、名义群体技术 8、辩证思维决策方法,第六节 群体冲突与管理(217页),一、冲突的概述 (一)冲突的概念 冲突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活动中对重要问题的认识不一致而导致的摩擦。 冲突是由于目标和价值观念的以及对问题的认识不同而产生对立或争议的过程 。,(二)冲突的分类,1、按冲突的水平分为
45、人内冲突 人际冲突 群体内冲突 群体间冲突 跨文化冲突,勒温Lewin,按个人内心冲突的“接近与回避”两种倾向来分 双趋冲突。两个目标或需要想同时被满足,而现实又不可能或不被允许。由角色的多重性引起。 双避冲突。两种结果或目标都不想得到,而现实又不能不选择。“左右为难” 。 趋避冲突。一个目标或需要想被满足,而害怕被满足。由个人愿望和社会评价差异引起。例想评优 双避双趋冲突。谈恋爱毕业后双方父母都要求回家乡工作。,2、按“接近与回避”倾向来分(P217),3、按冲突的人数多少来分,个体与个体间冲突 个体与群体间冲突 群体与群体间冲突,(三)冲突的利与弊(P220),1、弊:引起矛盾,产生问题,
46、影响组织功能发挥,破坏集体凝聚力,出现以成败论英雄,从而造成决策偏差等 2、利:是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回避的,是一个正常集体功能性表现;有利于组织创新,从而增强群体的活力;有利于使人们关注工作,从而增强集体内聚力;有利于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失误等等。 3、冲突与绩效,(四)冲突产生的原因(P221),1、人的“本性” 2、有限资源的争夺 3、价值观和利益的冲突 4、追逐权力 5、角色冲突 6、职责规定不清 7、组织变动 8、组织风气不佳,(五)解决冲突的管理策略(223页),1、利用冲突培养群体意识 2、“形象交换”,相互理解,解决冲突。 3、一些常规的解决方法。 协商法。 劝导法。 仲裁法。 权威解决法。,复习思考题,1.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群体的心理效能? 2.简析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及其功能,谈谈如何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 3.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改善人际关系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4.群体决策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防止群体决策的偏移? 5.举例说明群体如何正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