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龄前儿童(3-6 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由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三家单位共同研制的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 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以下简称指南)9 日在京正式发布。该指南的目标人群为健康的 36 岁学龄前儿童,并首次提出我国学龄前儿童每天运动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推荐量。 该指南提出“学龄前儿童的运动应符合其身心发育特点,应以愉快的游戏为主要形式”“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 180 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 60 分钟。 ”针对我国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不足的现状,建议“每天应进行至少 120 分钟的户外活动”。 针对
2、日益突出的“ 久坐行为” 和“电子保姆”现象及其对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指南还特别建议在保证每天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的前提下, “学龄前儿童每天应尽量减少久坐行为。其中屏幕时间每天累计不超过 60 分钟,且越少越好。任何久坐行为每次持续时间均应限制在 60 分钟以内。 ” 据介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正面临严峻挑战,包括学生体检合格率下降、超重肥胖发生率增加及近视比例居高不下等,这些问题的根源之一是学龄前期的运动不足。因此,科学地指导学龄前儿童进行运动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中心主任郭建军介绍称, 指南的一大特点是突出要有运动的强度,这和中国传统的养育文化有很大不同。 指南特别强调运动的多样性以及强度的重要性,对现实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家长经常会担心运动会让孩子累着,但事实是必须有一定强度的运动孩子们才能健康成长。 据了解,该指南是在“体医融合 ”思想指导下,由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三家单位共同组成研制小组,集结了运动人体科学、儿科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专家合力形成研制团队,依据现有的国际指南进行针对性文献梳理、循证评价与整合,并邀请来自多所知名院校、医院等大批医学界和体育界专家一起进行系统审稿、编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