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65.50KB ,
资源ID:41135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41135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遵从儿童天性的德育.doc)为本站会员(oceanpvg)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遵从儿童天性的德育.doc

1、遵从儿童天性的德育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杨淑萍 高涵(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摘要: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构成,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理念在道德教育中的反映。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旨在培养自由、自主、自治的人,其因循的基本逻辑是道德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内在发展规律,其教育方法也体现出顺应自然的取向。卢梭的德育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是道德教育应回归人性,在世俗生活中培养儿童的公民道德;二是道德教育应遵从儿童天性,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展儿童的道德情感;三是道德教育应凸出对儿童的保护, 重视“自然后果”的惩戒价值。关键词:卢梭;

2、自然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思想作者简介: 杨淑萍(1970、9-),女,山西夏县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三级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道德教育问题研究;高涵(1990、6-),女,安徽无为人,辽宁师范大学 2013 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旨:发展人的自然品性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 18 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独树一帜的创造性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在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法国社会掀起了宗教改革浪潮,但法国天主教会依然拥有较大的社会控制权力,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教会学校仍然是主要教育机构,以宗教戒律束缚人性,以

3、宗教道德取代世俗道德,旨在通过控制教育权、培养自觉服从、支持和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教民,实现宗教对社会的控制。卢梭在反思法国经院教育对儿童天性所造成的摧残与扭曲的基础上,指出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因而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顺应儿童的天性和自然成长规律组织实施的教育。这一教育思想通过其小说爱弥儿得以普及和推广,对于改变当时法国社会中以宗教教育压制人性、制约天性,导致儿童在严酷非人性的宗教规训中失去本真,畸形成长的状况具有重大解放意义。卢梭立足对世俗社会的关照,依据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指出自然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

4、自由、平等、独立的自然人。当然这一自然人不是指自然状态中野蛮人的原初状况,而是指社会状态中人的自然生成状况,即富有良好品性、明了做人的道理、能够努力生活的社会人。在卢梭看来,孩子天生就是善良的、纯洁的、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但不幸的是儿童天性又有软弱的一面,这些美好的天性遇到恶劣的社会环境必然会被扭曲发生畸变。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儿童保持和发展这种美好的品质,抵御外在消极因素的影响,防止一切有害欲念的滋生,以实现人类幸福。由此可见,促进人的品性的发展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由此生发的道德教育思想也对后世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悠远而深刻的影响。二、自然主义道德教育的目的:培养自由、自主、自治的

5、人卢梭认为传统经院教育培养的是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独立意识、因循守旧的臣民,而资产阶级民主国家需要的是自由、自治、自主的公民。自然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富有国家公民精神的自然人,因此,培养富有自然德行的国家公民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爱弥儿中,卢梭借让雅克先生对爱弥儿的教导来表达他要培养具有德行的自然人的品质:“现在,你应当取得实际的自由,你要学会怎样做自己的主人,指挥你自己的心,啊,爱弥儿,要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2因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的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还是坏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所以我把这个原

6、则称成为良心。 ”3 卢梭还指出道德准则指导着人的行为,而自由是道德准则生存的空间,没有了自由,道德也将不复存在, “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 ”4只有在自由的意志下选择的善才是我们所需要遵循的真正的道德准则,只有真正享有自由的人才能够不被操纵地自主地做出符合内在道德原则的判断。自主的人就是顺应自己的良心行事的人,这种依据自己良心而生成的德行是最可靠的。由自然人成长为自由、自主、自治的社会人需要有理性的参与。理性不仅能引导人对善和恶加以辨析和区分,也能使人在自然向善的选择中达到意志自律的境界,成为自治人。当然,理性不是外显的,而是沉眠于天性之中的,教育所要做

7、的就是唤醒理性,从而唤醒人内心中固有的善良情感,自然而然会使其既能够保持善良的天性,又能意识到社会的堕落,成长为由良心主导的,自由意志支配的、理性指导下的社会状态中的自由、自主、自治的自然人。正如卢梭对爱弥儿的期冀, “我的目的是: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漩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 ”5 三、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逻辑:顺应儿童内在发展规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和自然倾向进行恰当地教育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卢梭指出有效的、合

8、理的教育一定是符合儿童“内在自然发展”状况的教育。他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人受教育的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教育侧重点不同:0-2 岁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孩子还处于生物人阶段,尚未形成“自我意识” ,一切活动与满足其生理需要有关,因此这一阶段教育的重点是养护婴儿的身心,以养成孩子强健的体魄。在关照婴儿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2-12 岁为童年期,卢梭认为这一阶段儿童处于“理性睡眠期” ,儿童的智力还处于感性阶段,因而只能接受形象,很难接受观念。 “当心灵还处于蒙昧状态时,你给他一个火炬他是看不见的,而且在辽阔的思想原野中,他也不可能找到理性所指引的道路。 ”6因此无

9、论智育还是德育都不应操之过急,教育的重点是通过实践的方式训练儿童的感官,发展他们的思维。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要避免道德理论说教,主张在生活实践中让孩子理解道德概念,遵循“自然后果”法则,使孩子在不良行为所产生的消极后果中遭受到自然惩罚,进而产生纠正和自觉抑制不良行为的自然倾向。12-15 岁为少年时期,这一阶段孩子身体已经比较强壮,又有了一定的感官经验积累,其理性思维开始从睡眠中觉醒,形成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这一阶段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孩子的智力和劳动能力。道德教育方面主要是注重孩子劳动责任感的培养, 使孩子成长为一个热爱劳动、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15-20 岁为青年时期,这一阶段孩子的理性

10、思维渐趋成熟,感官经验积累增多,欲念也急剧增多,急需道德教育的引导。因此,卢梭认为人的青年时期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与前三个阶段道德教育只是附属性质的相比,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是支柱部分,或核心部分。在卢梭看来:“一般人所施行的教育,到这个时期就结束了;而我们所施行的教育,到这个时期才开始。”7这里的教育指的就是道德教育。虽然卢梭承认在少年期孩子的道德观念已经萌发,但他并赞成将有关道德秩序和社会习惯的东西告诉他们。正如他在爱弥儿中所说的, “在个人道德中,爱弥儿已经懂得所有那些关系到他自己的道德了。为了具备社会道德,他只需进一步认识到是哪些关系在要求人们遵循这种道德就行了,他在这方面所

11、欠缺的知识,不久就可获得的。 ”8卢梭认为虽然孩子在少年期已经具备了个人的伦理与修养,但由于他们还不具备理解这些东西的能力,所以不能对其进行有关社会道德秩序和道德法则的解释。惟有当孩子的身体与智力趋于完善,成长为一个既能行动又有思想的人,这时候才应该进行真正的道德教育,使年轻人心里生成善良、博爱、仁慈、怜悯等善意情感,抵御贪婪、嫉妒、仇恨等恶念的产生,以达成培养具有善良情感的自由、平等、独立的社会人的目的。四、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方法:在自然中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法则,在这一逻辑主宰下,卢梭主张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自然环境下的顺应自然的教育,因而道德教育方法亦应遵循儿童天然本性的

12、自然成长与发展规律。依据这一原则,卢梭主张用榜样示范法、自然后果法和寓言教学法对孩子实施道德教育。 (一)榜样示范法:早期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虽然卢梭不主张在青年期之前对孩子实施专门的道德教育,但他也认识到早期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其个人伦理和修养密切相关。而个人伦理修养虽然源于个体的自我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但由于儿童在这一时期缺乏理性思维能力,善于模仿,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因而这种经验主要是通过接触和认识周围的人和事而获得的。因而生活中的榜样对于儿童早期品行的养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卢梭主张在青年期之前应注重榜样的作用,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榜样效应更为显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品行

13、发展。所以,卢梭认为“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御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 ”9同时强调,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一定得具有良好的品质,才能正面积极地影响儿童,起到示范作用。(二)自然后果法:矫正不良行为在卢梭看来,顺应自然的教育不应是人为强加的,因而反对向儿童灌输道德理论和道德原则,认为对儿童的人为惩罚是背离儿童人性发展规律的,主张儿童在亲近自然、接触周围环境的直接体验中获得道德经验,尤其是在做出一些错误或不良的行为时必然会遭受这种消极行为后果的惩罚。这种消极体验会引发儿童主动纠正和制止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而导向道德性行为。(三)历史与寓言教学法:避免伤害性体验 卢梭强调正面体验的教育价值,但儿童尽管到了青年

14、期,心智趋于成熟,但这一时期的诱惑也是极其复杂的,如果单一强调直接体验必然会给儿童带来一些伤害性经验,弱化个体的道德信心。为了减少儿童的伤害性体验,卢梭主张多采用历史和寓言教学方法,让儿童通过间接经验来发展自己的道德感知。因此,卢梭建议一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力,他认为历史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价值,儿童可以通过历史教育,认识并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事件,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发展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另一方面运用寓言教学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通过寓言或源于生活经验教训的格言来引导儿童分辨自己的对错,培养其道德意识。五、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建构在对儿童“天性

15、本善”的理想假定基础上,因而其某些观点难免有些片面不成熟,但他将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以尊重和发展儿童的天性为教育的根本追求,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具有划时代意义。其中的一些真知灼见不仅对当时的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道德教育亦富有启示价值。(一)道德教育应回归人性,在世俗生活中培养儿童的公民道德卢梭反对经院教育的“神性”教育模式,认为那是一种压制和扭曲人性的教育,倡导教育回归儿童天性,即遵从人性本然开展符合自然人性发展要求的教育。卢梭这一观点彰显了其“以人为本”的世俗教育价值观,是对“以神为本”的宗教教育价值观的有力抨击,实现了人性的神化定位向世俗定位的转变。这一

16、转变不仅促使教育目的向自然人性回归,而且使教育着眼于关照世俗生活,培养儿童适应世俗社会生活的公民道德而非宗教道德。这对于破解当下道德教育高标化难题富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因为我国传统教育中“圣贤人格”的目标定位在当下的教育中依然占据着主要地位,教育培养的是“圣人”而非“平民” 。圣人道德强调的“利他” ,而平民道德强调的是“互惠” 。从人性本身看,人都有“自利”的趋向,这不仅是道德生成的基础,也是人们自觉践行道德的动机所在。正如卢梭所说的,人性情感源于自爱,由自爱到爱人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然而然生成的道德情感,所以自爱是道德境界的入口。在世俗社会中人们出于“自爱”目的以契约方式建立社会共同体,即契

17、约社会,其中的成员即公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义务。要保持契约社会的稳定与有序运行,必须使公民养成信守契约的共同观念和准则,公共道德由此生成。据此可知,首先公共道德是公民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公民私有财产和自我利益保护的产物,互惠性是其首要特征;其次,公共道德是所有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因而具有基础性;第三,公民道德并非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一定的教育引导。因此卢梭指出对儿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通过对善良情感的引导、道德判断力的培养、良好意志的训练实现公民的个人意志向公共意志的过渡,最终达到公民的个人意志与公共意志的协调。 10所以,他认为作为培养公民公共意志的主要途径的爱国主义教育

18、应是一项贯穿公民终身的教育,但教育方式应顺应儿童的阶段性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这些观点有助于解决我国道德教育高标化问题和“重私德轻公德”的问题。一方面从尊重个体的合法权益切入,调整德育目标层级,避免将“纯粹利他”的理想道德作为普遍道德要求强加于儿童,造成儿童道德信心不足进而出现伪道德倾向;另一方面立足对儿童世俗生活的关照,创设公共生活空间和场所,组织适合特定年龄阶段儿童实际的群体性活动,使儿童真实地体会到人己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理解公共道德的互惠价值,养成其公德意识;此外,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由具体到抽象,分层次、重衔接地安排公民教育内容,使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理论,逐渐升华其公民道德情感,

19、形成其道德观念,真正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二)道德教育应遵从儿童天性,在真实情境中发展儿童的道德情感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天性的发展,因此教育和环境必须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否则教育是无效的。尽管卢梭 “儿童天性就是善的”观点值得商榷,但他认为人性情感中天然地包括“对自己的爱、对痛苦的忧虑、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幸福的向往” 11的论断是合乎实际的,道德教育的作用即在于发展这种情感,进而将儿童引入道德境界。教育一方面应关照儿童的实际生活,让儿童在与周围人与事的接触中,认识和了解人间万象,体验他人的命运和痛苦,引发其怜悯之心和同情之心;让儿童在同人的交往中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相互的,可

20、以说道德情感的生成源于自爱,进而生发出怜悯、同情、友谊、感恩直至博爱等情感,这是儿童由“自爱”发展到“爱人”的自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卢梭还格外强调道德意志的训练。他认为儿童情感的感性与其天生的柔软,需要意志成为其坚强的屏障,道德意志的力量会帮助儿童抵制人类欲念的冲击,保持其善良的本性。这一观点有助于改善当前的道德教育中注重认知因素、忽略情感因素的状况,首先,学校应以符合儿童天性和特点的方式组织道德教育环境、开展道德教育活动,融情于景,以激发和调动儿童的参与热情,使儿童在真实体验中发展积极道德情感;其次,鼓励和支持师生间、儿童间的良性交往,围绕关怀目的建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在交往中

21、培养儿童的积极道德情感;同时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途径,鼓励儿童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在实际参与中体会和感受社会正能量,以激发其道德动机;当然,家庭生活氛围和血缘情感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基础,温馨和谐友爱的家庭生活是儿童积极道德情感发展的催化剂,因此通过搭建畅通、协调的家校沟通平台,提升家长的科学教养意识,营造健康温情的家庭氛围,使儿童在良好家庭环境的濡染中衍生出爱家、爱人、感恩等道德意识,为形成和发展成熟的道德情感提供基础性支持。总之,在尊重儿童天性基础上,立足培养儿童积极的道德情感,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道德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不仅可以生成和发展儿童积极道德情感,而且可以增强

22、儿童抵御不良情感的信心和意志,实质性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三) 道德教育应注重对儿童的保护,重视“自然后果”的惩戒价值在道德教育中奖励与惩罚是两种常规的教育方法,前者是对合乎道德规范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后者是对违背道德规范行为的否定和处理,前者是为了激励一种积极行为,后者则是为了抑制或消除一种消极行为。但作为一种消极的教育方法,惩罚并不必然能够阻止或抑制某种消极行为,即便暂时消除了某种不道德行为也并不意味着此类行为不再发生,可以说惩罚并不必然导向积极的道德教育目的,相反,不当惩罚可能导致相反的目的。因此卢梭反对道德教育中对儿童进行人为惩罚,认为人为惩罚会伤害到儿童的自然本性,主张顺应

23、自然,意即儿童在做出特定行为时必然会承受该行为后果,合乎道德的行为会产生积极后果,这一后果能够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动机;违背道德的行为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后果,这一后果自然会给儿童带来某种伤害,卢梭称其为 “自然后果惩罚” ,这种惩罚因其客观性、自然性更易于为儿童所认识和接受,从而自觉抑制不良行为。当然,卢梭出于对儿童保护的目的,认为即便是自然后果的惩罚也尽量少让儿童体验,因此主张间接教育法,即借助历史人物、寓言故事等材料,使儿童通过了解、感受和反思别人的消极经历和体验获得自我内在品性的发展。卢梭以儿童为中心,注重积极体验,强调对儿童的保护等观点对改进当下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富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24、 。注释:1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 李平沤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2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 李平沤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654.3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 李平沤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397.4卢梭.社会契约论M. 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5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 李平沤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344.6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 李平沤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89.7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 李平沤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74.8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 李平沤译.北京:人北

25、京:民教育出版社,1987:271.9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 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6.10丁晶晶:卢梭公民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1.11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 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399.Naturalistic Moral Education: Adhere to Childrens Nature in EducationRoussea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Abstract: Rousseaus thought of nat

26、uralistic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sition of its naturalistic educational theory ,and it is the reflection of naturalistic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he moral education. Rousseaus thought of naturalistic moral education aims to cultivate free, autonomous, self-governing people, the basi

27、c logic of its conformist moral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inherent law of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t also reflects the education methods comply with the natural orientation. Roussea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The first is moral

28、 education should return to humanity, foster childrens civil morality in secular life; the second is moral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childrens nature, develop childrens ethical emotion in real life; the third is moral education should protrude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 pay attention to the “ Natural Consequences “ of disciplinary value.Key words: Rousseau; Naturalistic Education;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