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轮复习语文模拟试题 02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一、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论“以文为诗”朱自清为什么到了宋代才有诗文分界的问题呢?这有很长的历史。原来先秦时期只有诗和史的分别,先秦时期所谓“文” ,包括这两者而言。此外有“辞” “言” “语” 。但这些都没有明划的分界,诗与史相混,从雅 颂可见。诗、史、辞和言、语相混,从老子 庄子等书内不时夹杂着韵语可见。至于汉代称为楚辞的屈、宋诸作,不用说更近于诗了。汉代是个赋的时代,那时所谓“文”或“文章”便指赋而言。汉代又是个乐府时代,假如赋可以说是霸主,乐府便是附庸了。乐府是诗,赋也可以说是诗,
2、班固两都赋序第一句便说:“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出于楚辞和荀子的赋篇) ,性质多近于诗的雅 颂 ,以颂美朝廷,描写事物为主,抒情的不多。晋以后的发展,才渐渐专向抒情一路,到六朝为极盛。按现在说,汉赋里可以说是散文比诗多。所谓骈体实在是赋的支与流裔,而骈体按我们说,也是散文的一部分,这可见出赋的散文性是多么大。赋是诗与散文的混合物,那么,汉人所谓“文”或“文章” ,也是诗与散文的混合物了。乐府以叙事为主,但其中不缺少抒情的成分。它发展到汉末,萌芽了抒情的五言诗。可是纯粹的抒情的五言诗,是成立在魏、晋间的阮籍的手里,他的意境却几乎全是楚辞的影响。魏、晋、六朝是骈体文和五言诗的时代,但这时代
3、还只有“文” “笔”的分别,没有“诗” “文”的分别。 “有韵者文” , “无韵者笔” ,是当时的“常言” 。赋和诗都是“文” ,和汉人意见其实一样。另一义却便不同:有对偶、谐声的抒情作品是“文” ,骈体的章奏与散体的著述是“笔” 。这个说法还得将诗和赋都包括在“文”里,不过加上骈休的一部分罢了。唐代的诗有了划时代的发展,所以当时人特别强调“诗” “笔”的分别。杜牧有“杜诗韩笔愁来读”的句子,可见唐一代都只注意这一个分别。杜牧称韩愈的散体为“笔” ,似乎只看作著述,不以“文”论。韩愈和他的弟子们却称那种散体为“古文” ,韩创作那种散体古文,想取骈体而代之,也是划时代。他的努力是将散体从“笔”升
4、格到“文”里去,所以称为“古文” 。他所谓“文” ,似乎将诗、赋、骈体、散体,都包括在内,一面却有意扬弃了“笔”的名称。唐人连韩愈和他的追随者在内,都还没有想到诗文的对立上去。宋代古文大盛,散体成了正宗。骈体不论是抒情的应用的,也都附在散体里,统于“文”这一个名称之下。王应麟困学纪闻有评应用文的(骈体居大多数) ,虽分评,却都称为“文” ,这个“文”的涵义,正是韩愈的理想的实现。这样, “笔”既并入“文”里, “文笔”“诗笔”的分别,自然不切用了,于是诗文的分别便应运代兴。诗文的分别看来似乎容易,似乎只消说是“有韵者诗,无韵者文”就成了。可是不然,宋人将诗从文里分出,却留着辞赋,似乎自己找麻烦
5、,但一看当时“文体”的赋的发展,便知道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成立丁诗文对立的局势,而二者的分别又不在韵脚的有无上,所以有许多争议。争议虽多,共同的倾向却很显明,那就是风诗正宗。(选自朱自清文集 ,有删改)1下列对于“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由诗与史组成的古代的“文”与“辞” “言” “语”几者间没有明确的区分, 老子庄子等作品是其有力的证据。B汉代所谓“文”就是赋,赋与诗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赋的支与流裔的骈体又是散文的一部分,故“文”也是诗与散文的混合物。C宋代,散体成了正宗, “笔”并入“文”里, “无韵者文” ,形式包括赋、骈体、散体等,这些也都统于“文”这一个名称之下。D魏、晋
6、、六朝时期对“文”有另一种释义,所谓“文”是与“笔”相对的有对偶、谐声的抒情作品,包括所有的赋、诗和骈体。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 楚辞的屈、宋诸作,近于诗,但不是诗,这说明古代诗、史、辞、言、语之间的划分不明显,诗文分界也无从谈起。B汉代的赋与骈体逐渐从诗中分离出来,且二者都具有浓郁的散文性,这是因为作为散文一部分的骈体是赋的支与流裔。C纯粹的抒情的五言诗成于魏、晋间的阮籍之手,且可见楚辞之影响,而汉末的乐府孕育的五言诗也不无抒情的痕迹。D宋代,将“笔”并入“文”里,所以“文笔” “诗笔”的分别就不甚明了,只是“有韵者诗,无韵者支”的说法也非楚河汉界。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
7、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到了宋代,诗文才出现分界,这与历代文学样式的发展变化有着莫大的关系,如唐诗的飞跃与突破、 “笔”归到了“文”中等。B唐代的诗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当时只注意到“诗” “笔”的分别,即使韩愈和他的追随者扬弃了“笔” ,也还未料及诗文的对立。C诗文对立在出现之前,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如汉代、魏晋六朝、唐代,先后出现了诗史的分别、文笔的分别、诗笔的分别。D诗文对立存在许多争议,是因为根据韵脚的有无不能区分出诗与包含在“文”中的用韵的“辞赋” ,而“风”是诗的正宗却显而易见。二、 (33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
8、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垮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予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9、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于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
10、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 ”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旨。(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注】李陵,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人,名将李广之孙。天汉二年,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以少击众,力尽而降。武帝族灭其家。李陵遂留匈奴,元平元年病死。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而皆扶病,
11、不任干戈 任:堪,胜B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引:率领,引申为撤退C无尺上之封,加子之勤 勤:劳苦D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谢:辞别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A余不满百,而皆扶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徐公何能及君也C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李陵率领伤病疲惫的士卒,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再加上叛将出卖,打了败仗,做了俘虏。B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
12、他仰慕范蠡、曹沫的志向。不得己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C苏武壮年时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份,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地,母亲已经死了,妻子也改嫁了。D汉朝对没有死节的李陵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李陵认为这很难让在远方听命的臣子倾力为国效命。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5 分)(2)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5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8 分)书 边 事张 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
13、南流。8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叙述。 (4 分)9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 6 题) (6 分)(1)楚天千里清秋, 。 (辛弃疾水龙吟 )(2)东篱把酒黄昏后, 。 (李清照醉花阴 )(3) ,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但见悲鸟号古木, 。 (李白蜀道难 )(5)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6)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7)是故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8) ,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 )三、 (24 分)阅读
14、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时 光冯骥才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半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滕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可是对于牛活最具悟性的,不是
15、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 ,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己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下干净净一抹而去?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
16、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己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牛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
17、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牛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存的灵魂。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
18、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邪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11作者说:“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 ”结合后文的比喻,说说为什么到年终时分,会乍然出现时光的感觉?(6 分)答:12分析“
19、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4 分)答:13面对宋代天王像的瞪视,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但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如何理解这两处看似矛盾的内容? (6分)答:14:综观全文,作者对“时光”持一种怎样的看法?对你有何启发?(8 分)第卷(表达题 84 分)四、 (24 分)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膏完全正确的组是( ) (3 分)A颓圮(p) 长歌当(dng)哭 团箕(j) 挥斥方遒(qi)B汗涔涔(jn) 苌(chng)弘化碧 孱(chn)头 扶辇(nin)下除C喋
20、(di)血 殒(yn)身不恤 浸渍(z) 妖童嫒(yun)女D弄(nng)堂 体无咎(ji)言 房檩(ln) 锱(z)铢必较1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 分)A通牒 跟帖子 连锁店 唉声叹气 韬光养诲B融恰 宣 泄 出洋相 皇天厚土 和盘托出C过帐 出洋相 哈巴狗 贪赃枉法 一张一弛D厮杀 贸 然 上议院 手不释卷 门庭若市1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 “全民造句运动”产生了不少新鲜的语体。2011 年 7 月,凡客体问世,10 月,羊羔体出现,年底,有了葛优体、 “见与小见体” 。今年伊始,淘宝体又纷至沓来。B怀远的夜景美丽迷人,每当夜
21、幕降临,三桥、四桥两岸灯火辉煌,令人叹为观止。C意大利游轮“科斯塔康科迪亚”号触礁搁浅后,船长不但没有及时组织乘客撤离,反而擅离职守,径直逃生,遭到世人指责。D10 月 11 日,作家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在全社会掀起了“莫言热” 。人们赶赴山东省高密市大栏乡平安村,探访现实生活中莫言的“高密东北乡” 。18为下面一段话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 (不超过 20 字) (4 分)9 月 10 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宣布,日本政府已经决定由政府购买“尖阁诸岛”(即中国钓鱼岛)及其 2 个附属岛屿,将其“收归国有” 。对此,中困外交部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22、,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10 日,中国还出台了反制措施,宣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并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进行常态的监视监测。答:_。19下面文段共六句,其中五处有语病,将有语病的句子加以修改。 (5 分)我们记忆中的春晚,本应是诚恳的、家常的晚会,能够让全国观众度过一年最后在一种相对纯净的气氛中的闲暇。然而这种印象今天正在迅速消解,零点报时这类亿金难买的“硬广告”倒也罢了,观众还得忍气安插进节目里的零星“软广告” 。一台春晚,是联欢晚会还是“广告晚会”?这是网友们看了虎年春晚后的揶揄。因为不知道这些无孔不入的“软广告” ,其“创意一和受益方是节目表演者还是春晚
23、项目组(抑或二者各图其利)图利。部分节目的粗制滥造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春晚作为一个原本带有一定公益色彩的品牌节目,正越来越沦落为金钱,却忽略了广大观众。这种掉进钱眼里的做法,实在是破坏了观众观赏春晚的坏心情,让国人很是不爽。序 号 修 改20艾佛山昨天发了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如下: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头发渲染了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会意的一笑。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见闻和体会吗?请你也写一条这样的微博。要求:(1)60 字以内;(2)必须有细节;(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6 分)五、 (6
24、0 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名剑客去拜访一位武林泰斗,请教他是如何练就非凡武艺的。武林泰斗拿出一把只有一尺长的剑,说:“多亏了它,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 ”剑客大为不解,问:“别人的剑都是三尺三寸长的,而你的剑为什么只有一尺长呢?” 兵器谱上说:“剑短一分,险增三分。拿着这么短的剑无疑是处于一种劣势,你怎么还说这剑好呢?”武林泰斗说:“就因为在兵器上我处于劣势,所以我才会时时刻刻想到,如果与别人对阵,我会是多么的危险,所必我只有勤练剑招,以剑招之长补兵器之短,这样一来,我的剑招不断进步,劣势就转化为优势了。 ”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请根据你的感想或体悟写一篇文
25、章。要求:(1)全面理解故事,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2)不要脱离故事的内容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不少于 800 字。答案1D(不是包括所有的骈体,而应该是骈体的一部分。 )2B(赋与骈文并未从诗中分离,文中无依据;赋具有浓郁散文性的原因,文中未作说明。 )3C(诗史的分别出现在先秦时期,而非汉代。 )4D【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D、 谢:告诉。5A【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与意义。A 项,而:表递进, “而且” ;B 项,何:什么/怎么; C 项,以:凭/因为;D 项,与:介词,和/连词,和。6A【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A 项“与超过汉军十万人
26、的匈奴军队作战”表述有误,原文中“强逾十万”是指匈奴“强大的部队人数超过十万” 。7 (1)哪有背弃君主父母、抛弃妻子儿女,却反认为这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呢?(捐、妻子、 “宁乎”各 1 分)(2)那些蛮貊民族的人,尚且还赞美你的节操,何况作为统治天下的君主呢?(尚、嘉、况各 1 分)【文言文参考译文】匈奴战败以后,举全国的军队,换干练的精兵,强大的军队超过了十万。单于驾临督阵,亲自指挥合围。客主(双方)的形势,已经不相当(相差悬殊) ;步兵对阵骑兵的形势,也更加悬殊。疲劳的兵士一再接战,一个抵挡千个,但是还是带着伤痛,争先拼命,死伤的士兵堆积旷野。剩余的士兵不满百人,而且都带着伤病, (都已经)
27、拿不动武器了。但是(只要)我振臂一呼,有创伤病痛的士兵全都起来,举起武器指向敌寇,胡人的兵马(四散)奔逃;兵器打尽,箭用完,士兵手无寸铁,还一再一起奋力呼喊,争当先锋。在这个时候,天地都为我而震怒,士兵为我而饮血。单于认为我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便想撤兵。但匈奴的臣子劝导他,于是便再战。因此我不免要投降啊。从前汉高祖凭三十万军队,困在平城。在那个时候,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还是七天没有食物,仅是只身得免于难(脱逃) 。更何况当时的我,岂是容易有所作为的啊?(皇帝)手下的人议论纷纷,有的抱怨我偷生不死。而我不死,就是罪过啊。子卿您看我,又岂是贪生的官,怕死的人啊?难道有抛下双亲、舍弃妻儿,却反而
28、会对自己有利吗?而我之不死,是(想)有所作为,于是想像前面那封信所说, (做些)向皇帝报恩的事啊。实在是认为空死不如建立节操,灭失名声不如报答恩德。从前范蠡不为会稽的耻辱而殉国,曹沫不因为三次打败仗的耻辱而寻死,最后(范蠡)为句践复仇, (曹沫)为鲁国雪失地之耻。一片忠心,私底下羡慕他们这些啊。何曾想图谋的计划还没有实现而怨恨就已经形成,计谋尚未实施而骨肉已经受刑?这就是我为什么仰天(叹息)扎心(疼痛)而哭出血泪的原因啊!您从前以孤身出使,到有万辆战车的匈奴,碰上不好的境况,以至于无所顾忌地自杀,颠沛流离历尽辛苦,几乎死在北方的旷野之中。壮年时期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已)亡故,活着的妻
29、子改嫁。这样的事天下所少见,古今所没有啊。野蛮的东北人都还赞赏您的节操,何况天下的主人(皇帝)啊?我说您应当享有封侯的待遇,受到千辆马车的赏赐。听说您回国后,被赐予的不超过二百万两银子,官位没超过典属国(这官职) 。没有一尺土地的封赏奖励您的勤勉。而(那些)妨害功臣和贤能的臣子全都成了万户侯;亲戚或贪婪奸佞这类的人全都成为朝廷的官员。您(的情况)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指望啊?汉王朝全面讨伐我不死(偷生) ,简单地赏赐您坚守节操(的美德) ,想使远方听见这些的臣子,望风奔命(效忠朝廷) ,这实在很难啊。所以每每想到这些便不后悔的了。我虽辜负(朝廷的)恩,汉王朝(做的事)也(违)背德。古人有言:“虽
30、然忠心(但表现并)不夸张, (而为了忠心)看待死亡如同回家一样。 ”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名,死了却葬身蛮夷的土地中,谁还愿意屈身叩头,回去向着宫殿北面的门楼(等候着) ,任由(那些)文案官吏舞文弄墨吗?希望您不要再指望我(回国)!唉!子卿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相距万里,人事隔绝道路不同。活着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死了是异域的鬼,永远跟您是生死永别啊!有幸(请代我)告诉故人, (希望你们能)勉力侍奉圣明的君主。您的孩子很好,无须挂念。 (希望您)努力自己爱护自己!时常通过北上的风,再给予恩惠告诉我您的佳讯!李陵叩首。8这两句描写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
31、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分)所有这些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2 分)9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 (2分)作者的心愿是: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2 分)10 (1)水随天去秋无际(2)有暗香盈袖(3)少无适俗韵(4)雄飞雌从绕林间(5)东船西舫悄无言(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7)无贵无贱(8)月明星稀11因为到了年底,一年将尽,就如同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不知不觉中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3
32、分) 。此时会让人感觉时光分外短促、有限、紧迫、拮据与深浓(3 分) 12承上启下。 (2 分)上文说自己整年到处奔走忙碌,此处发出了究竟哪些足迹还在的疑问,此是承上。下文转入另一层思考,即如何才能让生命的足迹永留人间,让时光永恒,此处的发问又有引出下文(启下)的作用。 (2 分) (如只答承上,并进行了解说,给 2 分) 13作者说, “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是因为反思自己这一年的时光,觉得自己一年里把许多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心里感到惭愧和狼狈,所以无言以对。 (3 分)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是因为他其实已经明
33、白,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一员,可以通过创作,将自己的时光和生命永留人间,使自己的生命永恒。 (3 分) 14普通人在奔波忙碌中,浪费了很多时光。 (2 分)时光就是生命的过程,它不一定消失得无痕,它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存在或再生。 (2 分)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高质量的艺术品让自己的时光永存,生命永恒。 (2 分)文章启发我们,应该珍惜时光(1 分) ,将时间用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1 分) 。 15A16D17B(A纷至沓来:纷纷到来,用在群体事物上,不能用在个体事物上。B 径直改为径自,因径自意思是表示自己直接行动。D 问鼎:比喻在比赛或竞赛中夺取第一名。 )18参考答案:中国强烈抗议日政府“购岛” 。19 (1)将“度过一年最后”移到“的闲暇”前面。 (2)将“忍气”改为“忍受” 。(4)去掉“图利” 。 (5)在“金钱”后面加“的奴隶” 。 (6)将“坏心情”改为“好心情” 。20参考示例:(1)修鞋工在快乐地鼓捣着那台有点破旧的补鞋机,滴滴嗒嗒响个不停。即使从早到晚一桩生意都没有,他也总是眼睛笑眯眯地眯成一条缝。 (2)一位三十左右的少妇,静静地坐在草坪上织毛衣。线和针在她纤细白嫩的手指间欢快地穿梭。那投入的神情就像在编织着七彩的梦。评分标准:(1)主题必须是“幸福” ,2 分;(2)有细节描写,2 分;(3)修辞手法,2 分21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