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69KB ,
资源ID:40266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4026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高效课时检测试卷7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无敌)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高效课时检测试卷7word版含答案.doc

1、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 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 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思路方法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

3、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语设计

4、情景导入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诗词导入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在他的笔下,多少辛

5、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的忧国忧民积郁其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杜甫(712770)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 ,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 ,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 ,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 ,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6、大历三年(768) ,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2.基础积累(1)认读字音:凋(dio)伤 塞(si)上 急暮砧(zhn)(2)理解词义: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连天) 系(指系舟上岸)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催刀尺(指赶裁新衣)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3.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 ;每

7、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

8、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信息筛选一、介绍写作背景(请选看下文课堂建议补充资料)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

9、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注意节奏,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节奏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一字尺”构成。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明确:孤独抑郁的感情。3.掌握诗歌内容。(1)先让学生串讲每联的大体意思。明确:第一、第二联形象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第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

10、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2)概括主要内容。明确: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合作探究一、深入阅读,分析“情景交融”的特点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凋伤” “萧森”可以看出秋气的肃杀, “他日泪” “孤舟”可以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孤独。3.试举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明确: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

11、情景的和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但诗人并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所见所闻,也不是简单地描写景物的特征,而是赋予它们某种性格某种精神。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在这里诗人其实是用豪迈、宏阔写出了哀愁,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

12、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二、名句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先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然后交流总结。赏析: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而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方法点拨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从句式方面来看,五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一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 ;七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二、一式

13、,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从意义的表达来看,有时因表达意思的需要而有特殊的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就变成了二、二、一、二式了。能力提升阅读下面这首绝句,回答第1、2两题。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明确: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分析鉴赏秋兴八首(其一) 解读本课

14、选读的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秋兴” ,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 ,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 “江间” ,写巫峡;“塞上” ,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开始

15、,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 ,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 “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课堂小结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的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希望大家课后能够仔细品读。作业设计1.背诵秋兴八首(其一) ,预习后面两首诗歌。2.写一篇秋兴

16、八首(其一) 的散文化作品,400字左右。第二课时导语设计故事导入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 ,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认读字音:朔(shu)漠 青冢(zhng) 省(xng)识(2)理解词义:去(离开) 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 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省(曾经)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信息筛选一、介绍写作背景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

17、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3.掌握诗歌内容。(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明确:首联点出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颔联叙述昭君的遭遇,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后四句指斥君王昏聩,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2)概括

18、主要内容明确: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 ,他“漂泊西南天地间” ;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合作探究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19、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二、名句赏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明确: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着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第二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写出了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能力提升比较阅读: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 ,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王昭君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

20、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分析参考:相同之处在于都写了王昭君的不幸。不同的地方在于白居易的诗歌明快浅显,立意巧妙,诗歌以昭君自己的角度来入笔,先描写她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形象鲜明,但不愿让皇帝知道,只希望回国,有恋主之情;杜甫的诗歌则深沉得多,他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写,借昭君来寓自己的不幸与怨愤。规律总结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 中的人物形象就是王昭君。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1)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这首诗歌就是借

21、写王昭君的不幸,来表露自己的不幸和怨恨。(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就是借景来抒发感情,营造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气氛。(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分析鉴赏咏怀古迹(其三) 解读本诗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 ,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

22、事。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 ,生不能归来;“独留” ,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可听到环珮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课堂小结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

23、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作业设计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预习后面一首诗歌。第三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古人赞颂杜甫的一首诗歌说“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杜甫的登高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认读字音:渚(zh) 鬓(bn) 潦(lio)倒(2)理解词义: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树木落叶) 万里(指远离故乡)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这里指衰老多病,失意)信息筛选一、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

24、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请学生

25、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诵读提示: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 “木” “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 “悲” “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 “病” “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

26、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明确:哀愁、苦痛、悲愤之情。3.理清思路,掌握诗歌内容。(1)诗文哪里写景?哪里抒情?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尤其要注意“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它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2)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明确:首联描绘了六个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天肃杀的图景。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颈联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3)概括主要内容:这首诗歌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秋江的广阔图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4.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27、全诗。合作探究重点分析“情景交融” 。讨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提示:可以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考虑)明确:前两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名句赏析。“无边落木

28、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确:这两句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正因为有了“无边” “不尽” ,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产生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诗人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 ,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挥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

29、绝唱。能力提升思考讨论:1.谈谈诗人登高所见、所闻;触发了哪些思考与感慨?明确:前两联是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风,写了秋天的高爽,写了清白色的渚、沙;有生命的景物,写了哀啸的猿、盘旋的鸟。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颔联写远景,无边落叶到了秋天都要飘落,流不尽的长江滚滚东去无法止步。 “无边” “不尽”写出了雄阔之势, “萧萧” “滚滚”使人联想落木惠牵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诗人面对苍凉肃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难再!颈联的“悲”字点出此番登高的心境,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30、“常”字点出时间之长;“独”字从空间上点出今日形单影只的孤独。人在暮年,体弱多病,本不可悲的秋天,在诗人眼里,与心中情感紧密相连,也愈益生悲。诗意至此更具体,也更深沉。尾联点明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运。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这两联抒情,写尽了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难怪人称其为“诗圣” 。2.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 ,“高”对“急” ;下句“沙”对“渚” , “白”对“清” ,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哀) 。颔联、颈联不

31、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 “不尽”和“万里” “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课堂小结“百年多病独登台” ,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其中的“独”字多么痛苦啊!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的境况,杜甫的伟大就在此。作业设计1.背诵登高 ,预习后面两首诗歌。2.写一篇登高的散文化作品,400字左右。习题解答一、有道理。诗人通过前两联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后两联由秋天满目的萧条,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不觉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

32、,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二、对王昭君的不幸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同时也有鲜明的怨愤之情。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正面赞扬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三、含有的意思:(1)作客思乡。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当诗人目睹悲凉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的处境。 (2)久客孤独。 “独登台”可见诗人的羁旅感和孤独感。 (3)悲秋苦病。由悲秋想到自己的年老多病。 (4)离乡万里的感慨。 (5)人在暮年的感叹。四、此题目是开放性质的鉴赏小文章写作训练,建议教师从网络上寻找一些比较好的范文作对比。当然,一般来说最准确的鉴赏文章还是唐诗鉴赏辞典上的内容,但是要说明的是,诗歌讲求“诗无达诂” ,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