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5 ,大小:120.50KB ,
资源ID:4005516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40055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版】北京西城区中学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weiwoduzun)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版】北京西城区中学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北京西城区中学六校联盟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第 I 卷(单项选择题 共 40 分)1.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 因别国灾荒而) 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会盟后, “诸侯称顺焉” 。据此可知会盟A. 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B. 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C. 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 D. 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不准堵塞水道;不准( 因别国灾荒而) 不卖给粮食”可以看出,此次会盟

2、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故答案为 C 项。 会盟现象实际上削弱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 A 项;礼崩乐坏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 ,排除 B 项;D 项说法绝对,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仍然在延续,排除 D 项 。2.下列主张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A. “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 ”B.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C.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D.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 ”【答案】D【解析】【详解】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体现的是法家与时俱进的主张,D 项主张法治,属于法家观点,故答案为 D 项。A 项是儒家

3、主张,B 项是道家主张,C 项是墨家主张,均排除。3.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他指出,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初步奠定了它的“常态”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常态”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集体宰相制度儒家正统 官僚政治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步确立。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C 项。 隋唐时期

4、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形成集体宰相制度,不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常态” ,排除含有的 A、B、D 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到某种制度:“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

5、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材料中体现的这一制度盛行于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唐朝 D. 宋朝【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是以“门第”为选官标准的九品中正制,该制度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答案为 B 项 。汉朝实行察举制,唐宋时期实行科举制,排除 A、C、D 项。5.下列选项中,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实的是A.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B.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C. 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D. 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答案】A【解析】【详解】贾思勰是北朝时期的北魏人,著有齐民要术 一书。 故答案为 A

6、 项。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在东汉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 ,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时期,排除 B、C、D 项。6.以下为某位同学对唐太宗时长安城的日常繁荣景象的描述,其中与历史史实相符合的是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 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出售各式各样的商品,如茶叶、丝绸、棉布、瓷器等, 到了晚上,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之声不绝。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唐太宗时长安城里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 A 项。 “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和“到了晚上,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之声不绝”是宋朝时期打破经商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制后出现的现象,排除

7、B、D 项;“棉布”的生产是在宋元时期,排除 C 项。7.有学者指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 “微澜”的表现是A.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B. 大运河沿岸城市兴起C. 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纸币的出现 D. 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时期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时期的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故答案为 D 项。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排除 A 项;隋唐时期大运河沿岸城市兴起 ,排除 B 项;纸币出现的原因

8、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白银大量外流,排除 C 项。8.对中国古代的某一举措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此法发挥了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作用,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此法可能是A. 青苗法 B. 均输法 C. 盐铁专营 D. 市舶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 ,收获后还本付息,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故答案为 A 项。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是在东南江浙一带设置发运使,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京城 ;盐铁专营是指一些重要的手工业部门由官府经营;市舶制度是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其他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

9、 项。9.清史稿评价康熙帝“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下列表述符合该评价的是A. 平三藩,开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 驱除荷兰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C. 设置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D. 通过对蒙藏民族首领的册封、结盟以维护边疆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康熙帝在位期间,通过对蒙藏民族首领的册封、结盟,来维护边疆稳定, 巩固了国家统一。故答案为 D 项。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秦始皇,排除 A 项;驱除荷兰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排除 B 项;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排除 C 项。10.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现象对应不正确的是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礼崩乐坏

10、的政治形势B. 唐代的尊道礼佛崇儒 纲常混乱的现实C. 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词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D. 明清时期的反礼教小说 商品经济的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尊道礼佛崇儒,是在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的背景下 ,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措施,并非是纲常混乱现实的反映。B 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 项。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礼崩乐坏的政治形势的反映;宋代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 能够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需要;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反礼教小说更受欢迎。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A、C、D 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

11、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 “无” “没有” “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11.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存在多种观点。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下列史实能作为其论据的是A.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 B.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C.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答案】D【解析】【详解

12、】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D 项能作为题干观点的论据,故答案为 D 项。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不利于中西方交流,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与中西方交流无关,其他三项不能作为题干观点的依据,排除A、B、C 项。12.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出现这一变化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广州A. 民族工业的崛起 B. 对外贸易受到限制C. 受新通

13、商口岸冲击 D. 抵制洋货运动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只允许广州一处通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其他口岸也可以从事对外贸易,导致广州的对外贸易受到一定冲击 ,从而出现材料反映的现象 。故答案为 C 项。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是在 19 世纪六十年代,排除 A 项;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对外贸易限制削弱,排除 B 项;当时没有开展抵制洋货的运动,排除 D 项。13. 资政新篇:“火船、火车、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日晷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地球等物,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这段材料表明A. 太平天国认识到科

14、学技术的重要性B. 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C. 认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D. 不主张学习科学技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资政新篇中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是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科技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排除 C。材料强调学习科学技术,排除 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 ,结合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4.英国泰晤士报载文称:“据估计,(圆明园)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 600 万镑。

15、 ”文中述及的这场战争A.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B. 导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C. 是列强索取赔款最多的战争 D.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这场战争导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故答案为 B 项。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排除 A 项;列强索取赔款最多的战争应当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 C 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排除 D 项。【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俄两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通过中俄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共掠夺中国土地总共

16、150 多万平方公里,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15.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文化启蒙的源流,但它只能算作是一支文化启蒙的前奏曲。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 形成“救亡图存”的思想开始“师夷长技”的实践 突破传统的“夷夏观念”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开始“师夷长技”的实践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B 项。维新变法运动中形成“救亡图存”的思想,不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 ,排除含有的 A、C、D 项

17、。【点睛】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该运动是 19 世纪 6090 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 、 “求富”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进行 30 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6.“夫西人立国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

18、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该材料反映出作者主张A. 学习西方技术 B. 学习西方制度C. 中体西用 D. 全盘西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来看,作者主张学习西方的“体”即政治制度。故答案为 B 项。 “中体西用”的观点主张只学习西方技术,排除 A、C 项;材料只是认为应当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并非主张全盘西化,排除 D 项。1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戊戊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 ”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

19、吻合的是A. 倡导变法,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通B.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C. 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D. 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封建的旧体制没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机依旧严重。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错在“开辟” ;B 项错误,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D 项错误,这是辛亥革命。18.回顾中西文化争论,有篇文章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和政法制度之争,而在今日

20、已成为思想上之争。 ”其中“今日”是指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从而产生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故答案为 C项。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 A 项;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 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排除 D 项。【点睛】近代中国人最早对西方的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开展洋务运动,在实践中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资产阶级主张用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来改造中国社会,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

21、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他们开展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19.下表为 18941921 年中国机器进口增减变化表。这种变化说明年份 进口货值(千海关两) 占全国进口商品总值比重(%)1894 1120 0.691913 8542 1.461921 59051 6.15A. 主权丧失损害对外贸易 B. 西方对华资本输出加剧C. 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 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

22、表格中的数据来看,18941921 年中国机器进口增长较快,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需要较多的外国机器来兴办工厂。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进口机器增多,没有涉及西方对华输出资本,排除 B 项;材料只反映进口机器的增加,不能反映出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排除 C 项。【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 20 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3、。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20.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着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 ”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救国出路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A. B. C. D. 【答案】A【解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所以排除。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商人在内

24、的其他各社会阶层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符合爱国主义的精神,体现团结战斗的精神,故选 A。21.“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为改变这一状况,孙中山A. 组建中国同盟会 B. 颁布临时约法C. 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D. 发起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十三年”应当是指从 1911 年武昌起义至 1924 年的十三年。为改变这一状况,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故答案为 C 项。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1905 年,颁布临时约法是在 1912 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在 1911 年,均与材料信

25、息不符,排除 A、B、D 项。22.“九一八”事变后,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潮,历史研究除了重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的研究外,另一个重要趋向就是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关注。这表明A. 边疆史地研究易于出成果B. 重视历史成为国人共识C. 重视国史是史学界的传统D. 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答案】D【解析】“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深重, “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关注”是因为边疆危机,说明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排除 D;并非边疆史地研究易于出成果,排除 A;材料涉及的是学术界而非一般国人,排除 B;材料主旨并非认为重视国史是史学界的传统,排除 C。23.1928 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

26、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A. 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 B. 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C. 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 D. 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答案】A【解析】1928 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打破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故 A 正确;“建立了赤白贸易线”“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 ”与 “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无关,排除 B;CD 与材料无关。24.1935 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

27、共和国;1936 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 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 B. 国民大革命运动走向衰落C. 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 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答案】D【解析】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的需要, “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 ,这一变化主要是抗日战争的需要,故 D 项正确;A 是西安事变影响;国民大革命运动走向衰落是 1927 年,故 B 项错误;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是抗战胜利之后,故 C

28、项错误。25.从 1937 年 8 月到 11 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 148 家、机器设备 12 400 多吨、工人 2 100 多名。有学者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上述材料表明A. 中国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B. 官僚资本干预经济发展C. 战争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D. 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7 年 8 月到 11 月”可以看出,上海民营工厂大量迁出是受到淞沪会战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改变了原来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的特点,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 。故答案为 C 项 。

29、A 项“平衡”说法绝对,排除;这一现象是战争的影响,不是官僚资本的干预,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工矿企业的内迁,不是倒闭,排除 D 项。26.从 “中体西用”到“进化论” ,再到“阶级斗争论” ,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A.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B.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C. 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D. 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答案】D【解析】不论“中体西用” 、“进化论” 还是 “阶级斗争论”均是在挽救民族危机,均是在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的道路,但“中体西用 ”是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也非否定儒家正统思想,更非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所以本题只有选

30、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7.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 ”文中“这一事件”指的是A. 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B.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来看,这一事件应当是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得西方帝国主义势力支持的国民政府垮台,内战结束,和平到来。故答案为 C项。抗战胜利后蒋

31、介石发动内战,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并未给中国带来和平,排除A、D 项;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无关,排除 B 项。28.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 。这种“半外交关系”A. 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B. 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C.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 打破了西方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

32、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中英之间是“半外交关系”,可见是双方国家利益的体现,A 项符合题意,正确。此时东西方关系处于敌对状态,B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国重返联合国靠第三世界国家的帮助,C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建国之初,中国同 17 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D 项表述有误,排除。故选 A。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名师点睛】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 )内容:“ 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 “一边倒”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33、一边,使新中国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29.1952 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 1393 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是A.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 新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C. 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 D. 美苏两极格局完全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的方向已经明确,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已经确立,因此在教育方面转为向苏联学习。故答案为 B 项。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排除 A、C 项;

34、美苏两极格局完全形成的标志是 1955 年“华约”的成立,排除 D 项。30.1953 年, 人民日报发文说:“河北省合作总社应当认真克服片面营利观点,公开肥料成本,重新确定合理利润,不要使下级社在经营中发生亏累现象,以便迅速调整肥料价格,克服社价和市价脱节现象。 ”该文章A. 意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 B. 标志着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C. 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进程 D. 反映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答案】A【解析】根据“不要使下级社在经营中发生亏累现象,以便迅速调整肥料价格,克服社价和市价脱节现象” ,结合所学,1953 年我国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实行合作化道路,材料表明要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

35、展,A 正确;1956 年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B 错误;1953 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表明计划经济开始,C 错误;1958 年大跃进开始,D 错误。31.漫画题为大豆过江 ,画中标注了此画是“1958 年秋江苏邳县农民朱会然和华君武合作”完成,邓拓配诗“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身豆荚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 ”该漫画反映出A. 过度追求高速度带来的浮夸风B. 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D. 探索建设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答案】A【解析】【详解】漫画大豆过江以夸张的笔法宣传“大跃进”的成果,实际上反映出的是过度追求高速度带来的浮夸风。故答案为 A 项。 “

36、大跃进”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也不是探索建设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排除 B、C、D 项。【点睛】1958 年社会主义总路线制定后,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开展。 “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强调高指标、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小社并大社,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大办食堂,吃饭不要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 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32.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个时期连续十年内国内工农业总值变化情况。对图中“C”点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A. 国企

37、改革协调了轻重工业比重B. “大跃进”促使重工业产值提升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D. 家庭联产责任制取得很大成效【答案】B【解析】【详解】 “大跃进”时期大办工业,大炼钢铁,促使重工业产值提升,与“C”点经济发展状况相符,故答案为 B 项。国企改革没有涉及轻重工业比重,且“C”点轻重工业不协调,排除 A 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时,轻重工业比例应当大体协调,排除 C 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的大发展,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 D 项。【点睛】图表型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

38、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33.19641980 年,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期间,我国共新设 56 个城市,城市总数由 167 个增加到 223 个,增长 33.5%。其中,内地新设城市 29个,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 52%。据此可知A. 1980 年中国城市化基本完成 B. 国家意志推动了城市化进程C. 苏联援助促使

39、城市数量增长 D. 中共八大方针得到贯彻实施【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我国共新设 56 个城市,城市总数由 167 个增加到 223 个,增长33.5%”来看,这一时期的“三线建设”以国家意志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答案为 B 项。 中国城市化仍然在进行中,1980 年没有完成,排除 A 项;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材料中的现象与苏联无关,排除 C 项;中共八大召开于 1956 年,八大确定的路线未能坚持下来,排除 D 项。34.下列图表中,导致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及“军官衔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 美国驻台湾军队最高军官衔级1972 年 9 800

40、 中将 1 19741975 年 4 500 少将 1976 年 2 200 准将 1977 年 1 400 上校 A. 美国严格执行中美建交公报 B. 美国放弃了对台湾的军事支持C. 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得到发展 D. 美国军事战略重点转移到欧洲【答案】C【解析】题干信息反映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驻台湾的军队数量急剧减少,驻台湾军队最高指挥官军衔由中将降低为上校,说明美国逐步减轻了对台湾的重视程度,结合所学知识,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美国为了与中国改善关系,而逐步降低了对台湾的重视,故 C 项符合题干要求。中美建交于 1979 年,题干中中美尚未建交,排除 A 项;美国并没

41、有完全从台湾撤军,B 项表述错误; 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35.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 材料 结论 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1982 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我国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 “文革”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199

42、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C 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共同纲领中规定、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结论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1949 年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成功召开,结论错误;排除含有或 的 A、B、D 项。36.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 。其评论的是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 政治协商制度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村民自治制度【答案】A

43、【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答案为 A 项。政治协商制度不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 B 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与“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无关,排除 CD 项。37.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一次质的飞跃。能为此结论提供佐证的是A.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B.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存并C.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D.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答案】B【解析】【详解】1997 年中共十

44、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故答案为 B 项。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排除 A 项;1956 年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排除 C 项;1992 年中国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排除 D 项。38.邓小平指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国际社会试图干扰中国收回香港B. 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 “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D. “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答案】D【解析】

45、【详解】 “一国两制”允许一个国家内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一个伟大创举,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方式。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 项“一致认可”说法绝对,排除;“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主张和政策,不必由联合国通过,排除 C 项。【点睛】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环境、历史情况、中国现实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相结合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一国两制”也为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环境、历史情况、中国现实提出

46、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相结合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一国两制”也为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39.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突破性科技成就是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答案】B【解析】【详解】2003 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验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掌握载人

47、航天技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突破性科技成就 。故答案为 B 项。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 1970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1964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 1973 年,均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就,排除 A、C、D 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题干中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突破性科技成就” ,可以采用排除法,联系所学其他选项的时间,排除属于改革开放以前就已经取得的成就,剩下的选项就是本题答案。40.1988 年 9 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

48、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B. 启发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二号”C. 促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制定D. 对“科教兴国”战略有重要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邓小平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强调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对“科教兴国”战略有重要影响。故答案为 D 项。 材料认为农业问题要由生物工程解决,而不是科技发展, 排除 A 项;袁隆平选育“南优二号”是在 1973 年,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制定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B、C 项。第卷(非选择题 共 60 分)41.“时代与思想的变迁”(1)有学者认为,儒家心目中尽善尽美的政治就是所谓的“圣王之治” ,亦即由圣人充任君主对民众进行统治,但也要对君主加以节制。依据下列历史上儒家的有关言论,并结合时代背景,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章句上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天子是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