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年青岛 百年劈柴院社会实践活动论文题 目 百年青岛 百年劈柴院 学 院 汽车与交通学院 专业班级 交通运输 142 班 学生姓名 莫丽芳 201424103 学生姓名 王萌萌 201424105 学生姓名 夏姝婷 201424107 2014 年 6 月 26 日7 月 2 日百年青岛 百年劈柴院0百年青岛 百年劈柴院一份美食网站评选出的“中国十大小吃街“榜单在微博上经过央视、人民网等媒体的转发后异常火爆。近 4 万网友参与讨论,阅读量更是高达近 5000万。在这份热传的榜单中,青岛市民最熟悉的劈柴院就位列其中,除了本地市民纷纷发微博讨论,也让不少外地游客回忆起青岛美食。经劈柴院管理办公室的
2、统计,劈柴院现有 50 多家美食店铺,年客流量达到百万人次。青岛最古老,最传统,老青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美食长廊劈柴院。即便是在时尚潮流如此迅速发展的今天,当你走进劈柴院,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古色古香的传统美食的氛围。来青岛,一定不能错过劈柴院的特色小吃。2009 年元旦,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位于青岛市中山路区域、历经百年风雨的劈柴院,经过市南区政府一年的设计、招商、拆搬迁、整治和维修后,在锣鼓声中迎来了新生。青岛各界群众,满怀喜悦的心情,来到这片令老青岛人梦魂牵绕的热土,去体味久远的历史、品尝甜美的生活一、从劈柴市到劈柴院青岛劈柴院位于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围合的街坊,占地面积 1.
3、35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5 万平方米,有不同方向的三个入口,旧时劈柴院中间道路是大青石条铺就的十字巷,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江宁路。“江宁”,是“南京”的古称。所以,这里也是青岛最早的“南京路”。1897 年德国占领胶州湾以前,位于大鲍岛一带的劈柴院还是一片以经营劈柴、竹竿、杂项为主的集市。那时的劈柴经营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分工:崂山地区的山民将砍拾的杂树枝木,捆扎成大木筏从海上运往青岛前海一代,然后卖给劈柴收购。每逢农历初一、初六为大集,大集之时这里的交易十分活跃。每年的冬季到来之前,往往是柴草经营的旺季。此时四乡八疃的民众都要来这里选购劈柴竹木,或用于架房盖屋,或烧柴煮饭取暖过冬,有些海
4、西(胶州湾西)的人都乘船过来赶集买卖柴草。当时来这里拉木料劈柴的大马车、小推车、人拉肩挑、车水马龙、尘土飞扬十分热闹,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这里这里称之为“劈柴市”了。1897 年德国占领胶州湾之后,对青岛进行了首次城市建设规划。规划将菲特烈大街(今中山路) 至侯汉娄阿街(今德县路)以南的区域为经贸商业区和德人居住区;大鲍岛一带被规划为华人、劳工居住与商业区。新的城市规划大大限制和影响了劈柴市场的规模,加之煤炭金属的应用,劈柴交易被逐步百年青岛 百年劈柴院1发展起来的特色餐饮所替代,而柴草、竹竿、渔具等杂项交易则被推到了后海一代销售。因为劈柴市也销售竹竿,人们年底在此分红,该处又位于十字街一带,因
5、此劈柴院还曾经有过“竹竿巷”“辟财院”(即分红)“十号院”“批采院”(批发采购)等称谓,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劈柴院”最终为青岛市民所接受并成为正式的称谓载入史册。二、青岛最早的美食城从德占初期至 40 年代末,劈柴院的特色小吃已经形成规模。在江宁路十字路周边,大小饭庄酒馆遍布,熟食冷食摊位经营琳琅满目,锅饼、炉包、馄饨和豆腐脑最为有名,劈柴院早已成为远近闻名青岛最早的小吃名吃美食城。其实早在劈柴市场发展的同时,这里的小吃也随着发展起来。早期劈柴院的小吃是随着初一、初六赶大集流动经营的,一般是白天出摊晚上收摊。大集之日一大早,大些的餐饮业户就择地围起摊位,而那些小本经营的小户,则在家提前做好火烧
6、、饼子、小豆腐之类的食品流动销售。天晌之际,那些到此采购柴草的民众人饥马乏,趁机来此大饱口福,也有的民众就是专门来此赶集品尝小吃的。在劈柴院众多的餐饮业户之中,一家姓周的青岛人创办的周记“锅贴铺”后来居上,成为劈柴院甚至是青岛餐饮界耀眼的明星,这就是位于中山路与天津路交汇处的春和楼。 周记“锅贴铺”位于青岛市天津路,于 1819 年(清光绪十七年)开业。周记锅贴铺的锅贴远近闻名,畅销劈柴院。随着经营的不断扩展,周家看到了劈柴院发展的商机,于是果断的抢占劈柴院有利位置兴建饭庄,将周记“锅贴铺”更名为“春和楼”。后来“春和楼”对店面进行了全面装修改造,外部装潢古香古色,体现典型的民族特色。内部布置
7、尽显典雅气氛。“春和楼”以经营山东省风味菜为特色,开始还有天津风味的菜肴,后聘用烟台福山人林重孚为经理,林所擅长的山东菜系逐渐代替了原先的天津口味,其主要名菜有“葱爆海螺”、“白扒鱼翅”、“清汤燕窝”、“ 香酥鸡”等,现在只有香酥鸡以及银丝花卷、水晶包子等富有天津风味又受顾客欢迎的特色菜肴面点保留下来。近年来,春和楼厨师以青岛著名风光为主体,研制推出了“青岛十大风景菜”,这一创新制作,受到人们广泛的好评。随着春合楼的兴建,青岛有特色的餐饮商户们纷至沓来,不但有老字号的春合楼,还有元惠堂、张家坛子肉、李家饺子楼、增盛楼、天兴楼、协聚福、异美斋等家。劈柴院内不少沿街住户也参与了餐饮业的经营,建起了
8、小百年青岛 百年劈柴院2饭铺、小酒馆,经营花样小吃等,如德州扒鸡、福山烧鸡、南肚、酱肝等。在劈柴院内逛街,处处美味飘香令人拔不动腿。那时的市民们来逛劈柴院,都是边吃边逛,不少外国客人也慕名前来大饱眼福、大饱口福,劈柴院成为国内外游人“到此一尝”的青岛最早、资格最老的美食城登上历史舞台。三、民众的游乐场,大师的最初舞台。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劈柴院,不但有名吃小吃、各类民俗百货,而且还是老青岛最为青睐的著名的“大众游乐场”。国内艺术圈中不少的大腕都在该处练过摊。电影放映以及各类艺术表演令人眼花缭乱,进入劈柴院宛如到了上海的大世界、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和济南的大观园。位于劈柴院十字街的江宁路
9、 10 号大院内,有一家叫大光明的电影院,只能容 100 多个座位,是青岛最早放映电影的影院,主要放映荒江女侠、火烧红莲寺和关东大侠等无声电影。有意思的是,影片均伴以广东音乐,看似无声却有声。该处作为大型的演出舞台,曾经有过不少的名角在次演出过拿手好戏。如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1932 年,年方 18 岁来青岛闯江湖,与刘宝瑞搭档,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等段子,很受欢迎。以后,他成了相声大师。1984 年他来青岛出席会议,专程到劈柴院寻访旧地。新凤霞,天津人,当代著名评剧演员。当年来青岛时还没成名,因反动政府和班主的压榨,尚未成名的新凤霞进不了剧场演出,生活极度困难。在大光明演出的戏法大王“王傻子
10、”曾多次为她家送去粮食接济。新凤霞为此十分感激,有一段时间,新凤霞还在“王傻子”的班里当助手。新凤霞还记得周麟昆,此人后来成了台湾著名京剧演员。戏法大王“王傻子”真名王鼎臣,变得一手中国戏法绝活。他的手上功力十分了得,他变的中国大戏法,连不少外国魔术师都啧啧惊叹。刘泰清是劈柴院里著名的曲艺世家。1932 年他在江宁路 10 号院内开了泰清茶社,演出的剧目有残唐五代、封神演义、草船借箭等,解放后曾获山东省一等奖,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说唱艺术是特受百姓欢迎的艺术形式,相声演员侯宝林;评书演员葛兆洪;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等均在这方舞台上留下倩影。那些没有固定演出场所、在院子里即席打摊演出的艺人谓之“撂
11、地”,即露天演出。还有那些测字、算卦的散落在江宁路上的神仙们。这些神机妙算的先生,生意十分兴隆。四、劈柴院之于文人百年青岛 百年劈柴院3劈柴院的热闹是出了名的,就连康有为、梁实秋、老舍、王统照、王亚平和臧克家等一些文人墨客也常常光顾这里。黄宗江等“黄氏兄妹”和凌子风的夫人韩兰芳在青求学期间,也对劈柴院记忆犹新。许多南来北往的小客商也时常来到这里,为的就是享受一下这里的“劈柴院文化”。1929 年,青岛诗人刘筠在其诗集青岛百吟中,有这样一段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有说书场、百货摊、茶寮饭铺,肉肆酒馆,辐凑栉比,人声噪杂,湫隘嚣尘。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这段精彩的文章,为老青岛热闹的劈柴院,做了一个最为精彩的注解。五、劈柴院与老青岛劈柴院,依稀活在几代青岛人的心里。在青岛人眼里,劈柴院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符号,承载着青岛百年的市井文化。2008 年岁末,经过改造的劈柴院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人们用“惊艳”来形容改造后的劈柴院,就连一向爱护“老东西”、排斥翻新改造的老青岛人,也感叹劈柴院死而复生。复业的劈柴院,不仅保护了曾经的历史风貌,改善了居住的环境,从更深的角度讲,它在一定程度上振兴了中山路商业老街。百年劈柴院,如同青岛百年民俗画卷前程锦绣、展示着时代的风采与未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