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 代 文 阅 读(二),09 . 04 .15,高考现代文阅读: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考点解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所谓“文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在理解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过程中都同时起作用。什么是语境呢? 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而“外部语境”,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2、。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很难准确地把握文意。,一般地说, 所谓“重要词语”指以下词语: 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的词语; 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 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有修辞的词语; 有特殊指代义的词; 概括性极强的词语; 多义词语,1、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在文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2、把握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特定含义; 4、理解词语在特殊语境中暗示的言外之意或隐含的深层含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概而言之,一是理解
3、指代义,二是理解语境义。,一、指代词意义的理解,指代义:指一篇文章中某些词语中指代具体内容或含义,包括代词的指代义和非代词的指代义两种。,1代词的指代义:,在语境(上文)中,理解寻找。,代入原文,检验合适与否。,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整合。,了解代词的用法。 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 “那”“那个”“那些”是远指; “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他”“她”“它”人(物)称代词,例1:但我们当下有些报刊,连那时的文化品格也不如了。其一是过于看中时尚,娱乐要摩登,明星要刺激,迎合大众的猎奇心来寻找话题。二呢,炒作公众人物,将平凡的公众形象神秘化和庸俗化。细看近几年一些媒体(包括文学批评界)的热
4、门话题,有许多走时尚的路子,惟独与民众的生活远了。我在媒体炒作下的文艺批评一文中,谈到了这一点。有时想想,作为报人,我们多少有些责任的。1、 文中的“这一点”指的是,媒体热点重时尚,远离民众生活。,例2: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ni)孔的咀嚼肌像兽孔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那样由肌腱相接。,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指代的是: 。,参考答案:头角上的骨架,例3 文言文可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 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为什么要 反对写文言文呢?首先,现代人要说现 代话;其次,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 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 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1
5、990),“此”指代 A、说现代人的语言 B、 多选些文言文 C、反对写文言文 D 、用文言文写作,2非代词的指代义: 非代词的指代义与代词的指代义一样,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所不同的是前者的寻找范围并不只限于上文。非代词的指代义,在上下文里总会有与之对应的阐释句,找到了阐释句几乎就等于找到了答案。,例1 一个老实人得坦白承认,大量这类文献的探讨并无相应的大量收获。好多是陈言加空话,只能算作者礼节性的表了个态。叶燮论诗文选本,曾慨叹说:“名为文选,实则人选。”一般“名为”文艺评论史也“实质”是“历史文艺界名人发言纪要”,人物个个有名气,言论常常无实质,倒是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
6、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也许有人说,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不成气候,值不得搜采和表彰,充其量是孤立的、自发的偶见,够不上系统的、自觉的理论。,问:“言论常常无实质”中的“实质”是指: 。,精辟的见解,例2:表现生活的横断面,曾经被视为短篇小说区别于中长篇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是文艺实践早已证明,描写人生的纵切面,同样可以运用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茅盾是比较主张短篇小说表现横断面的。但是,他正视事实,公正地指出:把主人公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一段生活概括地写出来,也是短篇小说的“一种表现方法”。 “正视事实”的“事实”指什么?,可以用短篇小
7、说的形式描写人生的纵切面,“纵切面”指的是什么?,主人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一段生活,例3: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作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
8、,贝多芬是发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1996),上文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 ),当时某些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小结 理解指代义须知:1、找到该词所在位置,一般遵循 就近原则,在前后几句中推断 该词意义;如代词在总启句或总结句中,则其涵盖范围常较广。2、指代内容复杂或隐蔽时,需运用分析归纳综合等手段求词义;组织语言尽量使用原文字眼,做到简明扼要。3、同形(写法一样)代词可能不指代同一概念。要辨别指代对象是否一致,范围大小是否相等。4、可运用代入法检测所推断词义是否与原文内容相冲突。,第二教时,二、词语的语境义,1.根据语境
9、,选择多义词义项中的一种意义。,比喻义:通过打比方的方式产生固定意义。,本义:即这个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或扩大了范围、中心的意义;,多义词 义项,例(全国题)去年的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地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天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2.其他词的语境义: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的意义。与多义词不同,它的意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这个语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吞咽:尽情地享受。,语境义的理解:,一个原则: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
10、离篇。,方法技巧:,1、借助该词的基本义; 2、分析该词在句中的搭配成分或修饰成分; 3、联系上下文的感情色彩(褒贬中); 4、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义、借代义、比拟义、讳饰义、反语义) 5、理解词语的象征意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概而言之:一是借助词的基本义;二是词语所处语境。,1、从探究词语的搭配关系方面入手,正确地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也就是要看词语所在的句子,而关键看与这个词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抓住句子结构,看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例1:对下面各句中“文字”恰当的
11、理解是: 古代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 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 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A写作运用的语言;B记录语言的符号 C连缀成篇的文章,句中的“文字”指A。,句中的“文字”指A,句中的“文字”指B;,或C,例2: 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分别填入文中(甲) (乙)处:,A、六神无主 B、不以为然 C、浑然不觉 D、茫然若失,人,其实是有魂的。如果一个人失了魂,那么便只剩了一具空壳,活起来是很没劲、很无聊的。而“魂”这东西,又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有时失了魂,却还(甲)。按迷信的说法,人若丢了“魂”,便(乙),神志不清,是必须及时地“叫”一“叫”,将魂“叫
12、”回来,若时间长了,这“魂”便很难回归本身。迷信不可信,但有时却可以从中悟出些道理。,2、从释句处入手,有些词语的理解从本句中找不到答案,从上句中也找不到答案,这些词语往往比较抽象,对他们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从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这仍然是必由之路。与其他情况不同的是,因为他们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之进行阐释 ,这些阐释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释句,释句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必须从下句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例1: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父亲当时任大学助教,母亲在工厂任中层干部,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百出头些。在那百物腾贵(普通麻饼被称为高级饼,要买到数元一只,
13、且还要凭票)的时期,靠这点钱养活一家五口,其拮据可以想见了。父亲想到自力更生了。他在大杂院井台边,沿墙种了十多株丝瓜。起先,我还帮助他浇水,且天天跑去看几次,一直看到丝瓜蔓爬满围墙,丝瓜花变成了一条条嫩生生的丝瓜,丝瓜变成餐桌上香喷喷的丝瓜汤或者炒丝瓜。其间我不知流了多少馋涎呵 !,例2: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恰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1、“散文的心”指: 。,2、“散文的体”指: 。,3、“文
14、字的新旧工具”指: 。,主题,表现形式,语言的运用或白话与文言,例3:教育者也是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的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比喻教育方法 比喻众多教育对象 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刀法: 。,万像: 。,万龙点睛: 。,例4、 古史不是断片的杂记,便是顺应年月的纂录;自出机杼,创立规模,以驾驭去取各种史料的,从史记起始。司马迁的确能贯穿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他明白“整齐”的必要,并知道怎样去“整齐”:这实在是创作,是以述为作。,整齐: 。,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取舍材料,例5:在四千余年古
15、老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可真富丽错综 ,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之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不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来分类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
16、事、说明、论理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写实、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1997),指文章体裁的各种类型,指事物内部包含的实质和意义,指文章语言的表达方式,例6: 塔布土拉罕在呼和浩特市东北35公里,大青山的南麓。古城作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周围约六里。在内城的地面上到处可以看到汉代的绳纹陶片。在城的附近有五个大土堆,塔布土拉罕就是五个大土堆的意思。这五个大土堆,可能是五个大封土墓,如果把这五个大封土墓打开,很有可能发现这个古城的历史档案。(内蒙访古)历史档案: (19字以内),能够说明当时历史的文物。,例7、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期发展而能保持,没有 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
17、 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 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 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 就事物的演变。(1994) “相机破例”在文中的意思是: 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顺应形势,改变常规 C、等待机会,破除习惯 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小结】,针对不同的考查题型,采取不同的方法:,测试反馈,2003上海题 1. 横在山之陬,水之滨,卧在江南烟雨里,北国迷茫风雪中,无论石拱的,木架的,无论藤编的,舟浮的,简素、玲珑、野朴,永远是小桥的品格。比之现代的长堤大坝,小桥没有宏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雕龙绘凤的栏杆也常常略去。就那
18、么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 “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中“一”的含义是:,简单的外形,朴实的品格,参考答案,2、 理解文中红色词语,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对阅读过程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方见健。使粗心大意不得。”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说:“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1“恰如数重物色”中的“物色”的意思是( ),A.形貌 B寻求 C.物品 D.风物、景色,2“包裹在里许”中的“包裹”的意思是( ),A.包扎 B.包扎成件的包儿 C、包含 D包涵,C.物品,A.包扎,祝同学们心想事成,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