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把握文意,了解荆轲的性格特点。2鉴赏文本中的场面描写及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3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常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4公平合理地评价历史人物,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教学重点】基础知识【教学难点】故事情节一、情境导入时代背景战国(公元前 475 年前 221 年)时期,各封建诸侯国为夺取土地和人口,战争连绵不断。秦国受益于商鞅变法,逐渐强大,不断向外扩张势力,六国日益衰弱。公元前 230 年,秦王嬴政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十年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了中国。公元前 228 年,秦将王翦攻赵,大军曾逼近燕国的西南边境。原在秦国为人质的燕太子丹已逃回燕国
2、,为报质秦之恨,并解燕国之危,于前 227 年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不久。燕为秦所亡。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教学设计学生自行回答。结合课文阖闾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
3、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yn)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荆轲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 。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
4、施以瞎眼之刑。 三、当堂达标:虏赵王(l) 樊於期(w)拊心(f)戮没(lm) 骨髓(su) 刎(wn)揕其胸(zhn)变徵(zh) 濡缕(r)偏袒扼腕(tn wn) 惶急(hung)被八创(bi chung) 箕踞(j)四、总结提升吾曩者目摄之 通“慑” ,震慑荆轲嘿而逃去 通“默” ,沉默祸必不振矣 通“赈” ,救北购于单于 通“媾” ,和好心惛然 通“昏” ,迷惑恐不能须臾 通“耐” ,经受得住太子送至门,戒曰 通“诫” ,告诫其意不厌 通“餍” ,满足莫敢合从 通“纵” ,合纵使悉反诸侯侵地 通“返” ,返还秦王必说见臣 通“悦” ,高兴右手揕其匈 通“胸” ,胸膛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5、 通“拊” ,拍请辞决矣 通“诀” ,告别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通“震” ,震摄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通“捧” ,捧着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 ,露卒起不意 通“猝” ,突然五、拓展延伸1、概括全文的结构:第一部分:(15):介绍荆轲身世背景及品行第二部分:(69)故事的开端,交代刺秦原因。 第三部分:(1013):故事的发展,交代刺秦准备。第四部分(1415):故事的高潮,交代刺秦经过及结果。2、古人及今人对荆轲的评价:附:1、古人对荆轲的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
6、, 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2、今人对荆轲的评价:1-荆轲是个“刺客” ,不是“杀手” ,这一点很重要。刺客的身份是“客” ,比较高贵一点,属于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有政治立场和抱负,有独立人格和社会让学生讨论分析,可查找资料地位。刺客则只是杀人工具,冷血的执行者,隐姓埋名不见天日。作为刺客,他负责整个刺杀活动的策划,包括准备、执行和善后。荆轲刺秦王之前准备了好几年,等待各种机会,包括樊于期的人头、助手的挑
7、选、匕首的淬毒等。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智商、大局观和决策能力。2-荆轲的准备中差了一个环节,就是行刺助手。他迟迟不肯行动,就是在等待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个很好的搭档,是行刺的执行者。可惜不知什么缘故,在约定时间这个朋友迟迟没有赶到,而这时燕子丹已经迫不及待了。郁闷的荆轲只好勉强选择了一个杀手作为替代。这个杀手就是著名的秦舞阳。秦舞阳名声很亮,少年成名,其实就是个愣头青“马加爵” ,武功高超但心理素质极差,做打手绰绰有余但并不适合做杀手。这是燕子丹推荐的人选,荆轲只能接受。但这就埋下了祸根。 5-刺杀失败的原因似乎是荆轲学武不精,这么好的机会竟然没有抓住。但不可否认,他的整个行刺计划的策划和准
8、备是非常成功的,在他的计划中行刺的执行者本来就不是自己(他应该对自己的武功有自知之明) ,而是那个未露面的朋友。秦舞阳的仓促上阵替代成了直接导致失败的败笔。在秦舞阳被吓得尿裤子的那一刻,荆轲不得不临时接过动手的任务,已经注定失败。 7-在他所处的时代,好名轻死,尚侠重义,这些品格是非常流行和极为推崇的。荆轲刺杀秦王的动力明显不足,都是燕子丹设套给他,收买拉拢,苦求威逼,让荆轲只好答应。既然答应,就全力以赴,这是一个“士”或者“客”的必备品质。所以从荆轲本人的所处具体环境出发,他既不是高尚的为国为民的大豪杰大侠客大英雄,也不是阻碍历史发展的阴谋家反动派,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破落的士大夫,被卷入了一场
9、风云诡谲的大事件,处于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是历史选择了荆轲,而不是荆轲想要去创造或改变历史。8-对“评价”的评价。历史人物早已成了过眼云烟,但活着的人总是托古言今,指桑骂槐。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实际上代表他对现今社会的评价, “评价”只是一种言论武器。古代对荆轲比较正面的评价是为了宣扬忠义英雄,现代中国教科书对荆轲的比较负面的评价是为了验证和推广马克思历史观。历史材料不会说话,人们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往往选取有利于自己的那部分作为证据,这虽然即便不是造假,也属于一种变相的篡改。评价改变不了历史,老师可适当提示但会改变人们阅读历史的心态和立场,从而改变今天。9-总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吧!就让这段传奇永远只是传奇,我们可以品玩,但鄙视对它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