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79KB ,
资源ID:386000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38600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KS5U解析】陕西省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weiwoduzun)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KS5U解析】陕西省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陕西省 2018 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历史1.滇南本草 (成书于 15 世纪)和本草纲目 (成书于 1578 年)是明朝两部医学著作,滇南本草的一个版本中有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为中国人所知。而该书的另一个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A. 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已经传入中国西南B. 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C. 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D. 滇南本草参考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本草纲目成书晚于滇南本草 ,但滇南本草的某个版本中居然出现了“本草纲

2、目曰”的字样,可见现在流传的滇南本草的版本真伪有待考证,其中有关玉米须的记载也就不足为信,所以淮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故 C 项说法正确。 A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B 项从材料中推断不出来;根据两书成书时间可知 D 项说法错误。2.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 ,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 “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A. 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有明显发展B. 官营手工艺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C. 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D. 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代平民的

3、墓葬中出现了官营手工业的产品,这说明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流通过,B 项符合题意。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有明显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故 A项错误;C 项从材料中推断不出来,故 C 排除;平民墓葬中出土官营手工业的产品 ,并不能说明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市”或“亭”与官营手工业有联系,平民墓葬中出土的产品上有“市” “亭”等戳记。学生应该排除教材知识的限制,以材料信息为主要的判断依据得出正确答案。3.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这反映了宋代A. 城市经济繁荣促进文化世俗化B. 市民阶层形成带动大众文化品位提

4、升C. 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D. 书画艺术变革加剧社会结构变化【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社会崇文轻武,世人皆以文人而自豪,由“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可知,书画消费成为提高社会身份的方式。故 C 项正确。A 项与材料“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不符,故 A 排除。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市民阶层形成带动大众文化品位提升的结论,故 B 项排除。题中描述了官僚士大夫和平民对书画的追求,与社会结构的分化无关。故 D 项排除。4.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韵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

5、;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A. 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答案】D【解析】由材料“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说明清代广东地区农业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产生于手工业领域,故 D 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 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农业种植领域的变化,未体现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故 B 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

6、的变化,未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故 C 项错误。5.“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A. 抵制外商,寓强于富B. 吸纳民间资本C. 发展民企,辅助军事D. 发展资本主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表明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是为了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求富求强。所以答案选 A。B 在题干中没

7、有体现。C 虽然符合史实,但是“辅助军事” 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洋务派作为封建地主官僚,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非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D.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6.陈独秀指出:“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解放”的核心应当是A. 结束专制,实行民主B. 人格自由,个性独立C. 信仰自由,宗教宽容D. 男女平等,发展产业【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陈独秀倡导政治解放、宗教解放、经济解放以及男权解放。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上述各种“解放”的核心。依据材

8、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上述“解放”的根本在于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人格的自由,故 B 项正确。A 项说的是政治解放,C 项说的是宗教解放,D 项说的是男权解放和经济解放。故 ACD 排除。7.1927 年 8 月,毛泽东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 ”该思想A. 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B. 改变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C. 否定了八七会议上作出的决定D. 应是国共对峙局面形成的结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 “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该思想体现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两大重

9、要组成部分,并且“上山”也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故 A 项正确。根据 “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可知,毛泽东主张放弃城市中心道路,而当时党中央坚持城市中心道路,故 B 项错误;八七会议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材料中“武装” 、 “土地革命”体现了八七会议的决定,故 C项错误; 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标志着国共对峙局面形成,故 D 项错误。8.从新中国成立到 1964 年,重工业部门累计新建的大中型项目,有 2/3 以上是在 1958 年至 1960 年间开工兴建的,形成的炼钢能力占 1950 年至 1979 年新增炼钢能力的 36.2%;炼铁能

10、力占 32.7%,采煤能力占 29.6%。这反映出A.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B. 初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C. 重工业建设的基础进一步增强D. 全民所有制企业在曲折中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数据反映出这一时期重工业建设的成就,重工业建设的基础进一步增强,故 C 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这一时期重工业建设的成就,不能说明工业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也不能说明工业布局比较合理,也不能说明企业发展的曲折,故 ABD 项错误。9.在放逐投票时,一个公民主张放逐政治家阿里斯提德。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 ,我实在听烦了。 ”这反

11、映了A. 雅典公民的理性精神B. 雅典公民的自由意志C. 陶片放逐法的公正性D. 陶片放逐法并不实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 ,我实在听烦了”得知雅典公民过分自由的意志,故本题选项 B 正确。 材料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局限性,从中可以看出陶片放逐法起到了反作用,故排除 A、C 两项;陶片放逐法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迫使他们言行谨慎,不敢肆意妄为,故 D 项表述错误; 10.“1530 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 。在此之前,它是教会的奢侈品,只出现在高大教堂的塔顶斯特拉斯堡教堂内 Il 米高的天文钟,

12、每整点都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准确无误,教堂落成之际,大主教下令将热铅灌入钟表师的双眼。 ”钟表的发展历程折射出A. 科学的发展带来技术的进步B. 文艺复兴的影响绵长深远C. 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迅速D. 教权的桎梏逐渐被挣脱【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钟表在之前是属于教会的奢侈品, “每整点都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反映出钟表是神圣的代表,题干中大主教下令灌热铅入钟表师的双眼是为了防止再制造如此精准的天文钟,教会以这种手段垄断报时的权力。而 1530 年,第一只怀表的出现,使得计时器真正“便携” ,开始趋于平民化,这表明此时已经突破了教会对时间的垄断。这强调的是教权地位的下降,教会不能再如以前

13、专横压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刻意强调科技的发展。文艺复兴与题意无关。故 ABC 排除。点睛:抓住材料的主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530 年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 ”“它是教会的奢侈品,只出现在高大教堂的塔顶大主教下令将热铅灌入钟表师的双眼。 ”比较后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教权地位的下降。11.1861 年,伦敦有家报纸注意到时:“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 9/10 的议案是通过政府之手。 ”这反映出A. 下院的职责是通过政府议案B. 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C. 内阁权势的扩张D. 议会对政府具有行政监督权【答案】C【解析】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拥有较大权力,材料中“下院

14、 9/10 的议案是通过政府之手”说明内阁的权力逐渐超越了议会,故 C 项正确。下院是立法机构,故 A 项错误;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分权制衡的原则没有逐渐丧失,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议会监督权力,故D 项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点睛:19 世纪中后期,英国内阁权力上升,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逐渐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首相权力扩大,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12.下图反映了当前跨国公司各产业链的利润情况,形成图中抛物线的主要原因是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深入发展B. 国际经济旧秩序带来的影响C. 发达国家转移落后产业的结果D. 世界多极化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根据图示信息“当前跨国公司各产业链的利润情况”和所学知识可知,发达国家通过控制高利润的开发设计和售后两个环节,转移低利润的组装环节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隐形掠夺,说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依然存在。故 B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跨国公司各产业链的利润情况,实际上是生产全球化,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广大发展中国家。故 A 项错误。发达国家转移的是组装环节,它属于低利润环节,而不是落后产业。故 C 项错误。题干强调国际经济合作,与世界多极化无关。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点睛:根据图表中的关键信息“试制品开发” “零售后服务” “组装”的利润空间

16、可知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依然存在。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档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

17、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大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动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

18、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20 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人民公社体制的自身弊端使它难以为继,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 年,存在 25年的公社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府。农村受压抑的经济潜力的成功释放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使农村社会呈现出显著变化有些地区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引导,政权管理机制在村一级出现断层,农村社会呈现无序状态。乡村基层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和国家调控能力的普遍弱化,不能不使国家急需以新的组织形式来重建农村秩序,正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

19、的这种变化,使村民自治应运而生在 1987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10 年后,村民自治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一一摘编自薛钰试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政治民主建设的互动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与近代农业发展的差异与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意义。【答案】 (1)差异:明朝: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近代: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影响:明朝: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手工业加工工业的增长;促进了传统农业结构

20、的转型: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趋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近代:导致农业发展迟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和沉沦。(2)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建立乡镇政府;村民自治逐渐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造福于人民。【解析】(1)第一小问,明朝:根据材料一“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

21、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 ”可知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依据“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 ”可知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依据“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可知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近代:依据材料一“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大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

22、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可知近代农业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自身、商品经济、中国的经济地位等方面来分析明朝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从农业发展迟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中国社会的落后等方面分析近代农业发展的消极影响。(2)依据材料二“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 年,存在 25 年的公社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府村民自治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可知概括我国农村的主要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建立乡镇政府

23、;村民自治逐渐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根据所学可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等方面来分析其意义。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主题鲜明,所选材料紧扣主题; (2)合理引用史实,论述完整: (3)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1)主题较明确,所选材料能证明主题: (2)引用史实,论述较完整; (3)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1)主题不清晰,所选材料不太符合主题; (2)未引用史实,论述有明显缺陷: (3)论证欠说

24、服力,表述不清楚。示例: 主题:仅供参考:(1)文明交流改变各国生活习俗(1、2、3、4、7)(2)生活习俗变迁推动文明进步(3、4、5、7)(3)科技革命推动中国生活习俗的变迁(5、6、7、8)(4)文明发展推动生活习俗进步(5、6、8、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整理材料的能力,考查了社会变革对社会习俗与社会风气的影响。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依据材料可以围绕文明与生活习俗的关系提炼主题,然后再把题干中的材料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回答时要注意哪些是文明发展的表现,哪些是社会生活习俗的内容,然后再结合文明发展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来进行分析整理成文。如主题:文明发展推动生活习俗进步论述:19 世纪以来,

25、以三次科技革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俗:人们的服饰从区分等级到简洁实用,并日益大众化、多样化;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结构不断改变;宽敞舒适的家居环境成为人们的首选;火车、汽车、飞机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途径;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健康、优质和精神愉悦的生活成为时尚;社交礼仪、婚丧习俗不断现代化。可见,文明的进步是生活习俗进步的推动力。请考生在第 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道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傲的第一题计分。1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

26、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帝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

27、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被乡镇地方自治所代。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答案】 (1)趋势:制度化、体系化;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保障赋税征收。(2)原因:古代乡里制的经验;西方政治思想和管理体制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中“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 “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两句

28、话概括其趋势;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分析原因。(2)从经济上来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发展;从政治上来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从思想上来说,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启示要从既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同时也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权方面分析。16.【 历史选修 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东京审判”的正式名称是“远东国际军事审判” ,是由盟国设立的审判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战争罪行的法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战胜国只是要求战败国赔款及割让领土,这也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种鉴于这一教训,人们考虑这一次国际审判,要在调查基础上,重在追究战争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审判,诸如太平洋战争的全过程,

29、日本军队实行的拷问、强奸及在南京进行的大屠杀,对俘虏的非人道的行为,等等,是绝不可能被公诸于世的,从这一角度看,审判是有很大意义的,日本国民原来从不知道日本军队居然犯下了如此暴行,这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天的冲击由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所以对审判有绝对发言权,基于利用天皇的影响而顺利实施占领的考虑,美国与天皇的亲信及政治家合谋,以“东条等陆军军人对战争负责一为由,使昭和天皇免除了战争靠责。官僚及财阀等人的责任也未被追究。日本在旧金山和约中表示接受了东京判决的结果:因美国的冷戡政策,审判只进行了一次便结束。A 级战犯嫌疑人,曾任东条内阁工商大臣的岸信介后来还当了首相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1)结合材

30、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审判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京审判的看法。【答案】 (1)背景: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战胜利结束:反法西斯同盟吸取了一战后巴黎和会的教训:追究战争责任,将法西斯罪行昭示世人,维护世界和平(2)看法:是正义的审判:由美国主导,审判不彻底:为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埋下隐患。【解析】(1)本题考查东京审判的背景。依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战胜国只是要求战败国赔款及割让领土鉴于这一教训,人们考虑这一次国际审判重在追究战争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审判日本军队非人道的行为,等等,是绝不可能被公诸于世的日本国民原来从不知道如此暴行,这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结

31、合东京审判开展等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东京审判的背景,即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战胜利结束;反法西斯同盟吸取了一战后巴黎和会的教训;追究战争责任,将法西斯罪行昭示世人,维护世界和平。(2)本题考查对东京审判的评价。依据材料中东京审判进行的特定的条件及其具体内容、结果的理解,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辩证地评价东京审判及其影响即看法,包括是正义的审判;由美国主导,审判不彻底;为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埋下隐患等。17.材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不久,包拯改任监察御史。他提出建议:“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

32、防。 ”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锢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 。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阁王爷包老。 ”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

33、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选编自宋史包拯传译文(1)根据材料,概括包拯在监察御史任内提出的建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拯流芳千古的原因。【答案】 (1)建议:练兵选将,充实和巩固边防;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整顿吏治;对补荫弟子实行考试制度;废罢按察使之职。(2)原因:忠君爱国;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严格执法;不畏权贵,为民伸张正义。【解析】(1)建议:根据“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 “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 “废罢和禁锢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 “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概括归纳。(2)原因:根据“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 “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 “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概括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