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光的色散教材分析光的色散是学生光学学习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认识光世界兴趣的开始,对发展学生的学习愿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对光的认识最初来源于生活,并产生了一些明确深刻的体验,这是本节课的基石,应该加以利用,然而有些更多更精彩的光学现象学生也许从没见过,所以老师要创造条件演示一些这样的实验,或者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来满足学生的愿望。考虑到本节课的内容与以后将要学习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等在系统逻辑上没有太大的关联,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所以在处理教材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对光的学习兴趣上、分析光学问题的方法上。不应该过分强调知识本身,但这并不表明完全忽视知
2、识的重要性,教学过程的展开、目标达成仍然必须以知识为主线。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二、过程与方法探究色光的混合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重点难点教学对象分析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希望老师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所以尊重学生的情感和观点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和同学、
3、老师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虽然已经开始具备各种推理能力,但还是初步的,特别是在假言、选言、复合、连锁等演绎推理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差,所以,本节课最好能够在学生开心观察、实验、交流的同时,2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待提高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各种能力。教法、学法分析: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以实验、课件等相结合的手段,围绕教学的 3 维目标逐层展开。如果把本节内容分为:概念、实验探究过程、规律和知识应用,在这 4 个方面,我初步设计了如下方法:建立物理概念这
4、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到概念建立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光源”是这节课唯一的概念。主要采取由老师出示实物或者生动的事例,让学生用对比的办法找出物体与物体间在发光特性上的不同之处,从而确立什么叫光源。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老师制定由浅入深、逐步接近本质的问题和由学生自主发问的方式相结合,逐步引领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边实验、边思考达成探究目标,鼓励学生独立收集数据,采用归纳、讨论的形式实施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并最终得到白光实际上是由不同的 7 色光组成。光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光线照射
5、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上会被反射、吸收或透过等一系列重要结论。在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用一组多媒体资料然学生了解物体颜色的奥秘,并尝试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并对掌握较好的学生给与大力表扬。同时降低对部分学生的要求。以避免他们在光学的开始就丧失信心。最后老师重申最基本的学习目标,以利于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他们全都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播放视频文件,并引入光的教学。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下列物体谁在发光?谁没有发光?光都是自己发出来的吗?蜡烛(实物图) 点燃的蜡烛(实物图) 手电筒 开亮的手电筒燃烧的火把 月亮 闪 电(闪电的视频影像) 太阳1如果给光源下个定义,什么样的
6、物体才能叫做光源呢?2光源要具有什么样的要求呢?二、探究光的色散、混合和物体颜色的本质。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把探究过程交给学生,让探究在学生的相互帮助和老师的必要帮助下完成)1由老师提供能够完成实验的必要器材32由学生在实验中思考以下问题:你能像牛顿那样把太阳光分解成 7 种颜色的光线吗?你看到了哪些颜色的光线。和周围的小组比一比,谁的光线颜色最美丽。记下你所看到的光线颜色。把 2 个小组的彩色光带叠加在一起,你能发现什么?做做看,对此你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你可以进一步验证你的想法吗?学生实验:利用彩色滤光片迎着室外白色的物体看,你能看到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1透过单张有色滤光片看。2透过 3 张同颜色的有色滤光片看。3透过 3 张不同颜色滤光片看。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观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实验纪录片。学生讨论、交流1、自身不能发光,而且也不能透光的下列物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什么颜色?(实物照片)红 花 绿 叶2、我们的眼睛接收到的色光是从哪里来的呢?3、太阳白光中的其他色光到哪去了?4只有红光照射绿纸时,绿纸呈现什么颜色?六光 能:讨论与交流:1.说说在我们的身边,太阳光是怎样被利用的。2在利用的过程中,光能最终变成了什么能量?四请学生代表总结这节课的收获、他在实验中明白了哪些道理。随堂练习(略)课后链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