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方案,一、科学目标,1、战略定位和创新目标1) 战略定位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国家研究所研究:大气中动力、物理和化学的基本过程和变化规律大气与周围环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东亚天气气候和环境变化机理、预测理论及其探测方法承担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所提出的大气科学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任务代表中国在国际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定地位,1、战略定位和创新目标1) 战略定位2) 创新目标(1)国家目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大气科学综合研究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灾害天气和气候预测、大气环境保护、国防建设作出关键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研究成果为
2、我国气象和大气环境保护事业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重大贡献,1、战略定位和创新目标2) 创新目标(1)国家目标(2)科学目标应用:现代探测手段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大气中动力、物理和化学的基本过程和变化规律东亚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机理、预测理论建立:“东亚气候系统”和“季风环境系统”理论体系及遥感观测体系,一、科学目标,1、战略定位和创新目标2、学科领域调整和优势学科遴选1)优势领域根据: 国家建设需求 大气科学发展趋势在原有九大研究领域中选出: 气候系统动力学和预测理论 大气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动力学和预测理论 中层大气与遥感理论和方法研究 中小尺度天气系
3、统与灾害研究并以气候和环境动力学及其预测调控理论为主攻方向,2、学科领域调整和优势学科遴选1)优势领域2)创新优势学科结构(1)第1研究领域:气候系统动力学和预测理论 a.主要学科方向设置ENSO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气候系统变异和动力学气候系统数值模式与数值模拟气候灾害预测理论与方法,2)创新优势学科结构(1)第1研究领域:气候系统动力学和预测理论a.主要学科方向设置b.重大任务和主要创新点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973项目)青藏高原地-气系统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和中国灾害性天气影响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攀登计划B)华北地区水资源演变与对策研究,2)创新优势学科结构(1)第1研究
4、领域:气候系统动力学和预测理论a.主要学科方向设置b.重大任务和主要创新点c.预期创新成果近期(-2001年)耦合气候系统数值模式 ENSO循环动力学及其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华北地区水资源演变的数值预测中长期东亚气候系统动力学理论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形成机理和季度、年际变化预测理论和方法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数值模式与气候数值模拟,2)创新优势学科结构(2)第2研究领域:大气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动 力学和预测理论a.主要学科方向设置大气边界层物理大气化学空气污染物质扩散、输运及大气质量预测人类生存环境动力学与预测理论自然控制论,2)创新优势学科结构(2)第2研究领域:大气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动力学 和
5、预测理论a.主要学科方向设置b.重大任务和主要创新点我国未来生存环境演变趋势研究(973项目)非工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与减排技术清单(国家科技部)大气污染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2)创新优势学科结构(2)第2研究领域:大气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动力学和预测理论a.主要学科方向设置b.重大任务和主要创新点c.预期创新成果近期(2001年)我国生存环境变化趋势和区域环境预测模式提出我国温室气体生物源排放量的准确估算值及其变化规律, 编制生物源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城市环境质量预报实用模式中长期东亚区域生存环境和北方干旱化变化理论和预测方法我国生物源温室气体排放趋势预测大气化学、大气污染预测和调控机理和方
6、法提出自然环境的适应理论和自然控制论,2)创新优势学科结构(3)第3研究领域: 中层大气与遥感理论和方法研究a.主要学科方向设置 低平流层与上对流层相互作用 中层大气物理 大气辐射学 地球环境系统遥感理论、方法和技术 臭氧变化与光化学,2)创新优势学科结构(3)第3研究领域: 中层大气与遥感理论和方法研究a.主要学科方向设置b.重大任务和主要创新点中层大气探测雷达遥感信息在介质中的传输规律研究东亚对流层顶的物质与能量输送观测与机理研究,2)创新优势学科结构(3)第3研究领域: 中层大气与遥感理论和方法研究a.主要学科方向设置b.重大任务和主要创新点c.预期创新成果近期(2001年)完成中层大气
7、雷达的研制地形对大气中臭氧变化的动力作用中长期提出对流层与平流层物质与能量输送理论在大气辐射传输实验和模式研究基础上提出大气遥感新理论建立一个国际先进的地基遥感系统,2)创新优势学科结构(4)第4研究领域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与灾害研究a.主要学科方向设置中小尺度动力学与数值模式暴雨、冰雹等重大天气灾害发生机理减灾学,2)创新优势学科结构(4)第4研究领域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与灾害研究a.主要学科方向设置b.重大任务和主要创新点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973项目)大气、水圈重大灾害成灾机理和减灾研究,2)创新优势学科结构(4)第4研究领域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与灾害研究a.主要学科方向
8、设置b.重大任务和主要创新点c.预期创新成果近期(-2001年)提出我国暴雨的突发性与频发性机理揭示长江中下游重大暴雨洪涝成灾规律和机理建立暴雨预报模式中长期提出中尺度系统动力学理论提出长江中下游重大暴雨洪涝灾害预测和减灾策略、方法,二. 体制改革与机构设置,1、科学研究体系改革方案将原有的“三三四三” 整合为四个研究部1) 气候系统动力学与预测理论研究部2) 大气环境动力学与预测理论研究部3) 中层大气与遥感理论和方法研究部4) 中小尺度天气与减灾研究部,二. 体制改革与机构设置,2、技术支撑体系改革方案原有三个技术支撑单位把边界层探测技术部与LAPC国家重点实验室归并把香河大气综合观测实验
9、站与LAGEO归并研究所只保留大气科学计算信息中心为全所服务 图书馆和出版编辑室暂不进基地,由基地统一考虑,二. 体制改革与机构设置,3、管理体系改革方案1) 全员聘用合同制。2) 机关由原有二办六处合并为四个处 管理人员由51人减至29人 实行公开招聘,择优上岗3) 现有管理人员中有12人进入基地4) 进基地的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动态优化,即每年 业绩考核处在末位(约占10%)的人员从机关向外分流,二. 体制改革与机构设置,4、后勤支持系统改革方案逐步实现社会化以实行有偿服务和自收自支起步生活服务公司与技术服务公司合并,成立技术生活 服务公司暂挂靠在大气科学应用研究中心并逐渐与大气物理所脱
10、钩,三. 运行机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1、管理模式研究所新的管理模式:1) 过渡时期大气所由创新体系和应用研究中心两部分组成2) 创新系统实行激励与评估相结合3) 机构开放、人员流动:研究所对国内外全方位开放4) 研究方向既是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又是国际大气科学前沿, 管理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5) 建立“研究所咨询评议会制度”,三. 运行机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2、用人机制1) 研究所实行岗位聘任制2) 进入创新基地原则是:考核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实行合同聘任制度优先招聘优秀青年研究员基地研究人员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超过45岁的研究员比例不超过研究员岗位总数的50%3) 各研究部门主任一般由优秀青年学术带头
11、人来担任4) 建立“科研人员聘任年限制度”,每4年对聘任人员进行考核, 更新率不低于5%/年,三. 运行机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研究所科研行政系统运行管理流程图说明:大气科学应用研究中心及下属部门为基地外编制,三. 运行机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3、分配模式1) 固定人员工资由档案工资、岗位津贴、绩效津贴三部分组成2) 档案工资由现行职务工资、标准津贴、各种补贴构成3) 岗位津贴按不同岗位职责来认定,随岗位变动。4) 科研人员的绩效津贴与科研群体所获得的项目经费挂钩,由项目 负责人分配;管理人员的绩效津贴依据研究所绩效由所长分配; 绩效津贴分配方案须报所务会讨论批准。5) 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和对研究
12、所有特殊贡献的群体和主要贡献者 予以重奖。6) 实行对高水平的论文奖励制度。,三. 运行机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4、后勤服务模式由研究所实行定额补贴过渡到自负盈亏自收自支自我发展达到区域性社会化,四、人才队伍,1、人员编制 固定人员为180人 首批从现有人员中招聘144人 固定人员中 科研人员130人 技术人员38人 管理人员12人 流动人员180人 在站博士后20人 博士生80人 硕士生40人 访问学者10人 客座流动人员15人 本所流动人员15人 需转岗分流339人,四、人才队伍,2、学术带头人情况现有研究员63人在首批招聘的36名研究员中 具有博士学位19人 45岁以下15人 20%研究员
13、岗位将主要招聘所内外优秀的年轻学术带头人 超过45岁的研究员比例不超过研究员岗位总数的50%,四、人才队伍,3、青年人才情况首批拟聘的15名45岁以下研究员中: 13名具有博士学位 3名为百人计划入选者 2名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7名为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和院重大项目负责人计划首批招聘的132名科技人员中:45岁以下青年74人,其中: 博士学位49人 硕士学位12人 在职博士生3人进入创新基地的人员平均年龄40.3岁,四、人才队伍,4、转岗分流有339人必须转岗分流,其转岗分流方向如下:1) 生活技术服务公司中,后勤服务拟安排100人左右 (基本到位)2) 开发公司拟安排50人左右(有30人到位)
14、3) 提前离岗退养40人左右(1999年底结束)4) 从事原有课题至结束40人左右(至2001年)5) 面向社会分流100人左右(预计两年内完成);,五、基地建设,将华严里三号楼改造成地球科学基地客座、流动人员生活用房计算信息系统更新完善中层大气地基综合遥感系统对实验大楼和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用房进行现代化改造,六. 经费预算(1999-2000年),1、创新工程研究所科学事业费 我所近3年总经费年平均数为2744万元,其中: 1) 院拨事业费1537万元 2) 院外拨经费1369万元 计算创新工程科学事业费的依据如下: 1) 按人均每年10万元计算,需2700万元 2)
15、 按7与3比例计算,需2729万元 3) 按院拨事业费2计算,需4125万元,六. 经费预算(1999-2000年),2、院支持大型仪器设备经费(另向院申报)1)更新超大型计算机系统2)完善地基综合遥感系统3、园区建设改造经费(不包括基地建设统一考虑的部分) 1)新实验楼卫生间改造(原设计水平太低)100万元 2)电梯更换(原电梯属淘汰产品)140万元 3)学术报告厅改造(原报告厅不符合学术报告要求)60万元 4)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用房改造200万元 合计:500万元4、园区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改造450万元,七. 实施计划时间安排,准备工作: 1998年8月-1999年4月方案制定:呈批: 1999年4月-1999年6月人员招聘: 1999年7月-12月转岗分流: 1999年4月-2000年2月所创新基地建设: 1999年7月-2001年12月大气物理研究所 一九九九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