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 家 开 放 大 学 毕 业 论 文题 目 论单位犯罪中之“单位”姓 名 学 号 层 次 本 科 专 业 法 学 分 校 指导教师 完稿时间 目 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前言 2一、单位犯罪概述 2(一)单位犯罪概念的分析2(二)单位犯罪的特征3二、对单位犯罪中“单位”范围的界定4 (一)私营企业是否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5(二)机关能否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5(三)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机关的处所或派出机构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 6三、完善单位犯罪之“单位”界定的几点建议7(一)确定单位犯罪的主体具有重要意义7(二)机关不具有单位犯罪主体资格 7(三)实施单位犯罪意图的活动须是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而
2、进行 7参考文献91论单位犯罪中之“单位”学员姓名(学号)【内容摘要】我国法学界对单位犯罪事实相关问题,意见不一。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这是对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重大完善,它必将对司法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单位犯罪中的“单位”的范围界定问题却是理论和实践中亟待研究和确定的问题。本文拟在通过对单位的一般理论(包括单位的定义、单位的特征),单位犯罪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单位犯罪中的“单位”的范围界定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如:私营企业是否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问题;机关能否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界定问题;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机关的处所或派出机构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问
3、题。【关键词】单位;特征;单位犯罪;范围2论单位犯罪中之“单位”前 言我国自 1987 年海关法首次将组织体的不法行为犯罪化以来,组织体作为一种犯罪主体并被追究刑事责任便逐渐为立法所肯定并为人们所接受。1997 年 3 月 14 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更是在总则、分则中作了更为全面的规定,在总则中专辟一节即总则第 2 章第四节第三十、三十一条两个条文原则规定了单位犯罪问题,第一次在刑法典中确立了自然人犯罪主体与单位犯罪主体并存的格局;分则中规定的涉及单位犯罪的条文 96 个,罪名多达 121 个,占全部罪名的 29%强。可以说,关于单位不法行为之犯罪化已完全为立法所肯定。不
4、过,纵使立法已然肯定,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持异议者仍有人在,立法的肯定并未完全平息争论,而且关于组织体(单位)犯罪理论不完善以及本身的一些天生缺陷仍有诸多值得探讨之处。组织体犯罪理论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本文仅就单位犯罪中的单位界定问题作一探析,以期对单位犯罪理论之完善尽一份力。一、 单位犯罪概述我国刑法第 30 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中的“单位”是以单位犯罪为前提的,没有单位犯罪就不可能有单位犯罪中的“单位”问题的研究。因此,要研究单位犯罪中的“单位”,就必须正确界定单位犯罪的概念,并对其特征加以分析(一)
5、单位犯罪概念的分析首先,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只是从犯罪主体范围方面进行了描述,而从概念揭示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来看,还远没有揭示单位犯罪概念的深刻内涵,但同时它又为单位犯罪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探讨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正因3为如此,学理界关于单位犯罪的概念的学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所谓单位犯罪就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所犯的罪,系个人犯罪的对称。(注释 1)此种观点认识到了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区别,也揭示了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但它实际上是对刑法条文的一种片面理解,由此推之,单位犯罪即是单位所犯的罪,这又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2.单位犯罪的公司、企业、事业
6、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有关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注释 2)与前一种观点相比,它区分了单位意志和个人意志,但它所说的单位犯罪只限于主观上的故意,这与刑法中规定的少数过失的单位犯罪相背离,此外它强调的单位犯罪以非法利益为要件,无疑缩小了概念的内涵。因此,在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时候,由于其局限性而被否决。3.单位犯罪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法定单位,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有关负责人员代表单位决定,为本单位谋取利益而故意实施的,或不履行单位法律议务,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而由法律规定为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注释 3)此观点克服了以上观点的不足
7、,明确地把过失犯罪纳入其中,这与刑法之规定是一致的,同时也不限于以非法利益为要件,准确地揭示了单位犯罪的本质特征。(二) 单位犯罪的法律特征综合单位犯罪概念的分析,不难发现,单位犯罪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主体的特征。单位是一种“既不能脱离自然人而孤立存在,又可以从形式上先于单位成员而构建的”组织形式,(注释 4)它是由单位(法人或非法人)为形式,以自然人(单位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为内容而组成的特别主体。1 王仲兴:新刑法典的犯罪单位和单位犯罪 ,法律出版社,1998 年,第 298 页。2 陈兴良:刑法疏议 ,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14 页。3 高明暄、刘远:论新刑法规
8、定的单位犯罪 。4 马长生、胡凤英:新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 ,法律出版社,1998 年。42.主观过错的多样性。关于单位犯罪的过错,理论界存在很大分歧,有学者认为“单位犯罪的过错形式只能是故意,而不存在过失”,更不存在单位犯自首。此种观点值得商榷,不仅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单位的过失犯罪,如第 129 条消防责任事故罪,第 137 条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还表现了一种混合的罪过形式,纵观国外的立法,也都对单位过失犯罪做了相关规定。(注释 5)3.行为表现的整体性。单位犯罪是以单位的整体性为基准的,个人的行为必须体现出单位的意志,否则就不是单位犯罪,所以单位犯罪必须是单位的名义,并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
9、其主要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行为。4.“法无明文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这是我国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此,只有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才存在单位犯罪及其自首问题,这体现了单位犯罪严格的法定性。二、对单位犯罪中“单位”的范围界定确立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从实务中看,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来界定单位可否成为犯罪主体:第一种情况,是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能够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组织。这些单位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是无疑的。只有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成立的组织才是刑事法律意义上的单位,没有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成立的组织,我国刑法明确将其排斥在单位犯罪之外。第二种情况,是经法人授权现有独立经营
10、权或者决策权,并能够以自己管辖范围内的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非法人分支机构,这些单位从形式上看,不是独立的,但具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5 张国轩:单位犯罪的罪和刑,第 339 340 页。5第三种情况,是没有独立决策权和在一定范围内的财产处分权的非法人组织或职能部门。这些单位不仅形式上没有独立性,而且实质上也没有独立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追究其刑事责任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对其以组织名义实施的犯罪行为,只能以个人犯罪论处。单位犯罪必须是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单位,既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的。(一)私营企业是否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
11、体私营企业是否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理论界从在较大争议。笔者认为,私营企业与全民所有制企业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在民事法律关系当中都是平等的主体,它们不因财产的多少和财产所有权的性质而在民事责任能力上有任何差异,当它们被刑法调整时,以所有权的性质作为标准同样缺乏法律根据。目前我国关于单位犯罪的刑事法律规定在涉及单位犯罪主体时,除个别犯罪要求特殊主体以外,所有概念都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在这里,没有特别限定单位是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因此,单位犯罪主体不包括私营企业的观点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将私营企业排除在外,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随着
12、公司制度的健全和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多人合股、依法成立的股份制企业越来越多,这种企业犯罪已超出了自然人犯罪的范畴,按单位犯罪处理更为客观实际,符合法律规定。(二)机关能否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机关能否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尽管刑法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学理上存在争议。因为机关代表国家,是为国家谋利益的,那么国家会犯罪吗?在单位犯罪主体研究中,关于机关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以及刑法应否和如何处理机关犯罪问题聚讼最多。我们认为机关亦可成为单位犯罪主体,但一般认为应有所限制。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机关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并且我国立法对机关构成犯罪是作了严6格限制的,首先刑法分则中单位犯罪条文大多数仅限于公司、企
13、业,而直接规定为国家机关的极少。从立法上看,对机关构成犯罪的罪种范围的选择是极为谨慎的。当然,考虑到机关自身的性质,在认定机关行为时有必要区分政府(国家)行为和非政府行为,纯粹政府行为应排除为单位犯罪,而非政府行为则可构成单位犯罪。因此,机关单位可以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有以下理论依据。首先,国家机关代表国家主持、实施、保障、参与国家事务,但国家机关同样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更应模范守法,刑法作为国家基本法律应得到遵守,其次,机关犯罪客观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真实支持。机关代行国家职权,如无恰当规定,权利极易异化,而权利异化的后果便是机关大量不法行为的存在。第三,国家对国家机关的刑事惩罚
14、不是自我惩罚,国家作为一个集合概念,其包含非集合因素即构成要素,国家机关即国家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机关的惩处不能认为是对国家自身的惩处。(三)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机关的处所或派出机构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机关的处所或派出机构根据其与单位的隶属关系的独立性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位内部的非独立性的职能部门,如企业内部的车间、科室,公司的营业部、公关部等,它们是不是具有独立资格的内设机构其决策权取决于上级主管部门或单位最高决策机关,另一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机构,如公司的一些分公司、银行的分支机构、大学的分院等。对于上述第一类机构,它不具有独立的人格,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均受命于人,所
15、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应由上级单位负责,其本身不能构成单位犯罪主体,但是,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则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如在涉及到单位的内部职能部门犯罪的主体问题上,在高院下发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提出了明确的处理原则:“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的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7应认定为单位犯罪。不能因为单位的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部门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就不将其认定为单位犯罪而按个人犯罪处理。”因此,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条件下这一类机构可以认定为单位犯罪主体。三、 完善单位犯罪之“单位”界定的几点建议单位犯罪作为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尚有一
16、些不完善之处,对单位犯罪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消除我国刑法学界某些认识上的误区、正确地对单位犯罪加以认定,无疑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 确定单位犯罪的主体资格具有重要意义。在单位犯罪中,单位犯罪的主体应当同时具有合法性、组织性、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特征。这个主体应当是依法成立并合法存在的,它应当具有一定的组织章程,能够根据自已的意志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各类活动,并能够以自己所有的财产独立地承担法律责任。(二) 机关不具备单位犯罪主体资格。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为本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其罪过形式表现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对于因过失而造成危害社会结果的,单位本身不构成犯罪,应当
17、对单位中的有关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单位犯罪是通过单位集体研究决定负责人员决定的,由有关人员实施的,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其单位犯罪意图只能由集体研究决定来形成,对其因个别负责人员决定而造成危害结果的,只应追究人个的刑事责任,不能认定单位犯罪。(三) 实施单位犯罪意图的犯罪活动,须是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而进行。盗用单位名义、为个人利益实施犯罪的,应以个人犯罪论处。单位与单位、单位与个人联手实施犯罪的是单位共同犯罪。对于单位共同犯罪的认定,应严8格把握单位犯罪的构成特征和共同犯罪的条件。总之,单位犯罪是我国刑法学中的一个新事物。对于单位犯罪中的各种问题,我们应当严格地依照刑法学理论和刑法基
18、本原则,结合客观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解决,使单位犯罪学理论尽快得以完善。9参考文献:【1】王仲兴:新刑法典的犯罪单位和单位犯罪,法律出版社,1998 年。【2】陈兴良:刑法疏议,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年。【3】高明暄、刘远:论新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4】马长生、胡凤英:新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法律出版社,1998 年。【5】张国轩:单位犯罪的罪和刑。【6】高西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与适用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 年。【7】陈兴良著:陈兴良刑法学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 8月第一版。【8】高明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版。【9】赵秉志主编:刑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7 月 第1 版 。【10】http:/ 中国刑法律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