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66 ,大小:144.90KB ,
资源ID:3536108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35361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葛亮:我喜欢历史中的意外(行超).pptx)为本站会员(Facebook)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葛亮:我喜欢历史中的意外(行超).pptx

1、葛亮的身上,有着太多耀眼的标签:祖父葛康俞、太舅公陈独秀、叔父邓稼先,出生成长在南京、成名在台湾、现居香港这一切,让我们对这位年轻的写作者产生了期待和好奇。然而,真正翻开葛亮的小说,,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气息。他作品中的从容、淡定,他对文字的考究、对人性幽微的洞察、他面对历史叙事时的勇气和野心,无不令人触动。今天,让我们忘记那些身份,单纯地面对写作者葛亮。城市: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记 者:您的小说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对地域有着特别的关注。比如,朱雀叙述的是南京城及生活在这里的几代人的沧海桑田、风云变迁,七声包括南京和香港两地的人物故事,浣熊写的则是您现在生活的香港。,为什么一直专注于描写与地

2、域有关的故事?葛 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看来,空间是表述时间的容器。考察空间,对我而言,是获得历史体认感的捷径。加西亚坎克里尼在混合文化中说过一句话,我 很喜欢:“一个富有历,史内涵的城市,其街区的建筑物是源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交叉连接,它们是作为意义族群在默默地相互对话”。这说的是建筑,而构成城市 的物理兼具人文意义的基石显然不止于此。所以,我在对城市进行描述的时候,很喜欢做一些“格物”的工,作。去年完成浣熊。较之前作,更为关注香港本土民间社会的现实,特别是一些即将凋零的部分,比如传统的节庆与风物。为此在撰写过程中,做了很多的资料收集和访谈,应该说是一本“落在实处”的小说。记 者:在全球

3、,化的今天,所有的城市逐渐变得越来越相似,一个地方独有的地域特色越来越不明显,在文学中,对这种地域特点的表达更是微妙、暧昧、难以把握的。您是如何寻找、发现并且用文学的方式呈现各个地方的地域特点的?葛 亮:我在,浣熊书前写了一段话:“这城市的繁华转过身去仍然有许多的故事是在华服包裹之下的一些曲折和黯淡。当然也有许多的和暖隐约其间等待 你去触摸。任凭中环尖沙咀如何忽然这里还是渐行渐远的悠长天光。山下德辅道上电车,盘桓仍然也听得见一些市声。”我所关注的地域空间,实际是有关 的对于某种成见的颠覆。大概算是这本书的着眼所在。柴静的看见里面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她说:“在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也没有一

4、个完美的世界图式,,一次诉讼解决的问题,不是无知,就 是因为智力上的懒惰。”可能大部分的人,初来这座城市会有某一种“明信片”式的成见。面对维港海景,天际线之下,清晰可见IFC与中银大厦的轮廓,这是被 具象化的“中环价值”。但其实在这样繁盛的,图景背后,还有许多来自民间的,十分砥实的东西。我想我对一座城市的认识,特别是对空间的呈现,就是在克服这种 懒惰所带来的惯常感。南京也是一样,我在朱雀中设置了许廷迈这个外来者的角色,就是希望这座六朝古都在陌生化的审视下,,焕发出一种新鲜的、引而不发的 锋芒。记 者:在以“小说香港”为题旨的小说集浣熊中,我注意到,您在叙述中加入了一些香港的地名和台风等具有地方

5、特点的元素,另外,在人物语言上,也加入了香 港人日常使用的粤语。,拨开这些繁复的地域符号,这座城市的灵魂究竟是什么?或者更具体地说,它与您曾经熟悉的南京之间,真正的区别在哪里?葛 亮:这其实是一个挺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很难一言以蔽之,用最简洁的词汇去概括它。我还记得西西老师的那,本小说我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你深入到这个城市的底里中去,在你写它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界定就是这座城市已经成为一座“我城”。如果一定要去定义它的灵魂,我想这座城市有一个关健词是“相遇”,也是这本小说,的关健词。大家可以看到,这本小说主要的篇目都是围绕“相遇”的 主题,包括浣熊,包括后面的猴子龙舟街童。猴子是写一个从

6、动植物园里逃出来的红颊黑猿,它进入到不同人群的生活中间去,它和这些人的 不期而遇,这,些遭遇可以是某种侵入,但同时恰恰因为它的存在、它突然的侵入,一些人生命中麻木的状态被打破,本相哗然而出。这个过程是苦痛的。比方说龙 舟,是写一个随家族移民的年轻男子和香港离岛之间的相遇。我们知道岛是很孤独的意象。移民,的意义本身也带着一种孤寂感,可以讲是某种气性的重叠,这两者 之间的相遇同样也是有意义的。香港是充满相遇的城市,套用一代宗师中的一句台词,或许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个可以讲是一种宿命。香港在上世纪30年代扮,演的就是东 方的卡萨布兰卡的角色。很多人到了香港,是把它作为人生过往的驿站,很快就离开

7、了。但是这个过程也造成了不同人群的汇集。所以你如果界定香港的文化身份, 实际上是挺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长处变动不居的状态。我们知道,上,世纪40年代也就是抗战期间,有很多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作家,比方说茅盾、 戴望舒,又比如说萧红,他们曾经都和这座城市相遇,当然相遇次数最多的或许是张爱玲,她跟香港相遇了三次,与这城市的渊源深刻而特别。这,次当我集中在一本书里写香港,写相遇。我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自己是希望站在一个抛却先验的立场来写,来表达这座城市,而不是带着文化的俯视,或者带着既有的观照感的角度去表达它,书写它。城中人:安静而变动的宿命,记 者:如您所说,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中,张

8、爱玲笔下的城市、世俗、城中人几乎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标杆,之后许多描写城市的当代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张爱玲 的影响。在个人经历上,您与张爱玲一样,都是从都市文学传统深厚的中国,南方迁移到更开放、更多元化的香港,您是从南京到香港,张爱玲是从上海到香港。您认 为,张爱玲笔下的香港与您笔下的香港有什么异同?在写作中,您是否受到过张爱玲或其他作家的影响?葛 亮:很有意思,张爱玲有一本写香港,的小说叫做传奇。她在这本书里这样界定,我写传奇,这是一本“给上海人写的香港的故事”。实际上投射出她作为一 个过客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实际上也隐隐然表明她自己文化身份的某种优越感。张爱玲曾经无数次将香港和上海比较,,在

9、比较中间往往暗含了她自己某一种关于文 化认同感的砥砺。她写了很多香港的故事,但是她说香港始终没有上海“有涵养”。我写香港是比较谨慎的,我不太喜欢某种成见式的东西。所以,我会让这座城市自己去发言,换言之,就是我表,达的香港,是一个复合体。它的各种可能 性,是多元的,传统与现代的交接和碰撞,各种元素相遇的过程,我将它们写出来。这里面并不包括我的判断,也不存在以南京的眼光去代入。写城市,很难规避张 爱玲的影响,但她有比较狭隘的地方。在,写作的心态上,我更接受沈从文。不是说他对城市的态度,而是对于人性的立场和行文的方式。记 者:不管是朱雀七声还是浣熊,您的作品在描写城市时,往往侧重于呈现生活于其中的人

10、的命运与遭遇。在这些人物身上,,我常常能读出一种漂泊感, 一种永远在寻找的焦虑、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无奈,最典型的例证便是朱雀的主人公,来自苏格兰的华裔年轻人许廷迈。这种“漂泊感”是否与您的个人经历有 关?抑或是身份模糊的现代人的通病?葛,亮:其实在我个人看来,这并非一定是某种漂泊感。我更倾向定义为某种可能性。我喜欢一种既安静又变动不居的感觉。这或许需要依赖空间的转换来实现。其实我 的经历也并不复杂,我是个比较随遇而安的人,在不同的空间中生活不太会有挣扎的,感觉。空间的转换对我的写作有意义。最重要的就是它提供的距离感。如果不是 在香港,我可能不会去写南京。因为太近,太享受身在其中的感觉。也是我之前

11、所说的惯常感,这是不利于去表达这座城市的。在香港远了,反而有了某种躬身返照 的,机会。关于身份认同感,我也觉得并非是一定要有一个确凿的答案才能够清晰地自处。麦克卢汉一早就向我们建构了“地球村”的模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强 烈的身份认同必须是某种心理不安全感的表现。比如香港人在1997年前后突,然有了这种必要,更多的是来自前途未明的焦虑感。我觉得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 焦虑的重心已经不在于这方面了。记 者:从最初为您赢得声誉的谜鸦开始,您的小说就呈现出一种宿命论的味道。即使在讨论历史问题所带来的,伤痛时,您也倾向于将其归结于命运(37楼的爱 情遗事)。在朱雀中,毓芝、楚楚、程囡母女三人的故事,在

12、南京这个历史悠久、伤痕累累的城市中轮回般地上演着。宿命、轮回,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思维和 逻辑,这恰好暗合了您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钟爱。不过,这种思维方式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影响人物命运的社会、历史原因的搁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葛 亮:佛教里讲究“四谛八苦”,其中之一是“求不得苦”。这是我所强调的命运感。这是一种逻辑,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这种逻辑。这种逻辑如果简化为因果报应,就 相对狭隘了。但“求不得”本身,却可能在时代的迭转中嵌合为对个人命运的强化。我喜欢这种个人被历史裹挟的感觉,所以,我对“伟人”这个字眼其实是有保留 的。所谓“时世造英雄,”,不过是某种个人命运的诉求恰恰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大

13、风起于青萍之末”,是许多个人命运最后的合力。从这种意义而言,个人与历 史,其实是一个层面上的不同面向。全集与子集的关系。其实我更喜欢历史中的某些意外,旁逸斜出,这恰恰,又是依赖于若干个人而实现的。记 者:在您的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关注的是生活在都市的边缘人,比如德律风阿霞于叔叔传等,我们暂且把它们称为底层叙事。近年来,底层叙事的作 品层出不穷,但其实写好并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充满怨气的社会问题报告。您认为,在面对坚硬甚至有些残酷的现实时,作家该如何一方面真诚地表达现实, 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文本的独立性和文学性?葛 亮:我不太喜好做评判,宁愿自己作为作者是隐身的,还,是让事实去说话吧。在我看

14、来小说的呈现意义是其最有价值的地方。我关注的是一些人群身上的可能性,他 们被置于某种位置,继而被激发出人生的可能性。我做的,就是将这种可能性描述出来。叙述不见得是具有戏剧性的。但是发生的过程,却有,一种循序渐进的、潜移 默化的动人处。这种动人,是单纯依赖对主题的强调无法实现的。在笔触方面,我倾向于节制,并不仅指在情感的取向上,而是需要保持叙事的平稳。以结构方式将 文字造就为某种日常性元素的集合。一个前辈对我说,最动,人心魄的,始终是人之常情。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从大开大阖到平稳细腻记 者:与内地的大多数青年作家相比,您有着更为完整的教育背景和知识谱系,毕业后也一直在大学任教,属于典型的“学院派

15、”。您的小说中对文字,本身的打磨、考 究也颇有学院派的风格,但在小说内容上,您却十分关注民间。在与苏童老师的对话中我发现,您对江南的“世俗作风”有深刻的感悟。这一点很有意思。通常做研 究久了,人会变得呆板无趣,喜欢掉书袋,而您却始终对“毛茸茸,”的现实保持着热情,您是如何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葛 亮:是,我和苏童老师谈过这个话题。我欣赏南方文化里的“经世致用”。家国北望太沉重了,皇天后土,太容易构成一种文化的压迫感。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南方的,东西,带有一点世俗的审美,轻盈的,同时也务实的作风。就像文字,我喜欢沈复和李渔,就是因为他们把生活当作生活,而不至于升华到生命。他们的学问,也是

16、情趣与情绪,是带有温度的。所以,我很钟爱笔 记小说,里面那种掌故感,,十分的民间与细腻。可能和我在南京长大有关。李商隐说“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这个城市出了很多皇帝、王朝,几乎个 个都是小朝廷。不成气候,但是还是更迭绵延下去。不宏大,但是带有一种非常可触摸的悲剧性。让人十分亲近,,这可能就是你的说“毛茸茸”吧。这也是我喜欢的 历史的演绎方式,不规矩,时常断裂。每道裂痕,都是一个故事。记 者:几年前您曾与张悦然做过一个关于“叙述的立场”的对话,其中一个明显的信息是,您对故事很感兴趣,基,于此,在写作中您始终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讲故事 的方式,而张悦然却对故事有一种敬畏,或者说是不信任

17、,她更注重叙述方法和叙述过程本身。您二人的观点其实代表的正是目前小说写作中两种主要的倾向。您怎 么看这两种写作方式?,葛 亮:中国的小说的源头是俗文学,讲故事是其中涵盖的功能之一。近年的西方文学对于“讲故事”的意义强调自有阐释。柯雷顿(Jay Clayton)认为,它是“文化记忆及文化存活的策略”。而我的选择,原因十分简单。我是对,逻辑感比较迷恋的人,把故事讲好能够满足我这种对逻辑系统组 织的喜好。并且,讲故事也是释放细节的过程,特别是掌故类的文字,必须依赖故事才能有所依归。这个其实都是我个人的叙述的需要。事实上,张悦然近期的小 说,故事讲得相当不,错。随着彼此写作阅历的积累,我们在小说观念上

18、殊途同归。记 者:您曾说过,您的早期作品比较注重“戏剧性”和“实验性的写作手法”,从七声开始,您转而追求一种“真实可触的、朴素的表达”,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葛 亮:是我在审美上的改变吧。开阖幅度太大的东西,让我觉得缺乏某种我所希望的庄严感与平静感。小说毕竟不是戏剧,它在细节的处理上需要的逻辑链条更为细 腻。这都是与日常相关的。更年轻的时候,喜欢比较锋利的东西。不是,不好,而是现在觉得沉淀后的、平稳的东西更符合现在的表达需要。认知历史使作家的内心更强大记 者:小说朱雀所描写的故事横跨三个世代,近百年时间。作为历史后来者的您,小说中大部分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是您,不曾经历过,甚至完全陌生的。

19、与同辈 作家相比,您对历史和史料有着更为浓厚的兴趣。您认为,经历相对简单的年轻一代作家,应该如何建构自己的历史观?葛 亮:就历史观念而言,上一辈作家有一种与时代休戚相关的热情。这是,与生俱来的写作优势。身为一些重大事件的在场者,体验是切肤的,冷暖自知。“历史”对我 们这一代人,是个具有考验意味的词汇。具体到中国的现代史区间,你必须依赖于间接经验去建构。而这些建构还需要获得历史见证者的检验与认可。我曾,经与一位 前辈作家谈及这个话题,达成一个共识,历史对于他们,是“重现”(representation), 而对我们这代,更近似 “想象”(imagination) 。与他们相比,我们似乎面临的是一

20、个“小时代”。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历史这个话题,不应该逃避。我们这代人,在经验和视野上,都需要一些时间,而同时我们也有时代的赋予,在当下拥有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可以相对自由地发言,也是一件幸运的 事。比如朱雀这部小说,我试图通过南,京,通过这座气质鲜明的城市的变迁,去建构一种古典与现代的联络。其中有传承,有碰撞和异变,也有宿命。我的历史 观念中,有宿命的成分。而家族感似乎与之相关。这种认知的确有个人化的一面。我觉得对于历史的个性化的认知与,态度,是一个作家使内心强大的途径。当然,即使是年轻的一代,对历史的书写也并非无本之木。我对历史资料的关 注,更多并非是出于重建历史确凿性的考量,这只是其中

21、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需要运用这些史料引领我进入我需要的历史情,境。这个情境应该是丰满且细节 化的。记 者:批评界有一种观点,“50后”、“60后”的小说构建的是一个“历史共同体”;“80后”则以反叛的姿态摆脱历史的束缚,转而营造一个“情感共同 体”。在这中间的“70后”,显得有些尴尬,模糊的历史记忆使他们难以形成“历史共同体”,同时他们又不像“80后”那样没有历史负担。作为一位“70后” 作家,您认为应该如何在这种困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书写方向?葛 亮:其实对于以10年为代际界,限进行作家的群体划分,我个人是有保留的。这并不是很科学,有一些僵硬。作家的派别与分类,以风格,以共同的写作诉求,

22、以文 化结构与背景划分都相对容易理解。比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感觉派”、“布鲁斯伯里集团”皆是如,此。如果一定要按代际划分,我觉得“独一代”这个说法,我个人比较容易接受。独生子女的生活境遇被国家政策所规约,的确对一代人构成了难以磨灭的影 响,这是有据可循的。“70后”、“80后”的划分则机械了。以我本人而言,,就有不同的批评者以各自的论述需要将我划分入不同的代际阵营。当然,这对我个 人的写作影响不大,只是一个标签。我的写作意义在于我的写作行为本身,而不在于我需要为哪个代际去写作。困境也并不存在。将因果关系调整一下,如果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作家各自都出色,百川归海,这个代际的脱颖而出也不成问题。记 者:朱雀显示了您结构一个时空跨度巨大的长篇小说的能力和勇气,之后却没有再见到您的长篇小说作品,近期是否有计划再写长篇小说?可以透露,一下您的下一步写作计划吗?葛 亮:事实上我一直在写一个新的长篇,今年是第6年。预计明年可完稿。我的长篇写作周期都比较长,其间有不少案头工作需要做。朱雀前后也写了5年多。新 长篇仍然以民国为背景。但时代场景,会更为广阔一些,涉及到不同的人物群落。如军阀、知识阶层、商界、梨园等等。这部小说有相当的空间与时间跨度,对我而言 是一种挑战,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写起来也很尽兴。,xs85866oi 雪鹰领主 www.wucuo.cc,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