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内容选择,高凌飚 2006年10月9日 Email: ,课程改革与评价专题讲座3,何谓课程结构 影响课程结构设计的要素 课程结构的类型 新课程的结构 选择课程内容应考虑的要素 新课程内容改革的理念和实践 新课程的教材建设,何谓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包括两层意思: 课程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各种成分以什么方式组织在一起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课程结构应具有如下特性: 协调性:影响课程系统的各种要素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有序性:课程各成分的组织遵守一定的逻辑规则,制约这一逻辑规则的包括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的规律,各类知识的基础性、重要性,它们的结构和变化的规律,等等。 相对
2、稳定性:课程体系必须是相对稳定的,不应对外界和内部的影响因素变化有过敏的反应。 可调节性:课程体系应该是可调节的,包括为适应教育对象的差异所进行的调节以及为适应社会环境变化、教育宗旨改变而进行的调节。,影响课程结构 设计的要素,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宗旨 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观 对人类的文化科学积累的认识 对青少年认知与心理发展规律的认识 对课程系统的特性的认识 文化传统和习俗 经济和环境条件,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宗旨,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从社会的需求出发确定教育的价值。 发展本位的价值取向 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确定教育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06.13)
3、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基础教
4、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
5、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1.11.19) 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6、(实验)2003.3.31 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7、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5)
8、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从我国的教育纲领文件和新课程改革的文件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价值取向正在从过分偏重社会为本的取向朝着社会为本取向与以人为本取向相结合的过程之中,对教育在实现人本身的价值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越来越重视。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标志着教育价值取向的另以变化是从单一的目标取向变为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取向。 新课程致力于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理念反映了教育从静止的、封闭式的价值取向走向动态的、开放式的价值取向。,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观,社会需求 政治 经济发展 文化发展 人类生活环境 人的
9、全面发展 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 对美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全面而有特长的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人类的文化科学积累的认识,语言和表达、交流的知识与技能 人文学科知识和素养 数学和逻辑的知识和技能 科学知识、技能和素养 生活、生产知识与技能 环境的知识与观念 审美的知识观念和艺术创作技能 健康和生命的知识和技能,对青少年认知与心理发展规律的认识,行为主义 基本假设:人类行为是人对环境的反应 焦点:行为与条件 途径:直接经验 认知主义 基本假设:人总是试图对周围环境进行解释,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决策或解决问题。 焦点:内化过程 途径:实验、观
10、察 人本主义 基本假设:当人能够按自在的方式自由行动的时候,人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焦点:个人的感受和人际相互作用,人的潜能 探究方法:观察,对课程系统的特性的认识,教育哲学视角 教育心理学视角 教育社会学视角 教育文化学视角 系统科学的视角 协调性 有序性 相对稳定性 可调节性,文化传统和习俗,儒家的文化传统和德育至上的观念 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和国家至上的观念 官本位的社会等级制度和“万般解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 农业社会的闭关自守传统和保守自足的观念 以考试取才的传统和绝对平均的大同思想 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和书本为上的观念 重思辩轻实证、重综合轻分析,重经验感觉轻逻辑论证的传统,经济
11、和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决定了课程的 宗旨目标 资源投入 管理方式 社会和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课程的 实施方式 策略方法 评价方式,课程结构的类型,课程的分类,我国传统的课程结构,以学术型知识为 中心的学科课程,以劳动(社会) 实践为内容的 活动课程,课外活动 课程,新课程的结构,新课程的结构模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体验性 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性 课程,新课程的总体设计,义务教育 基础性课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 科学、科学(或生物、物理、化学) 体育、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音乐、美术) 体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普通高中 8
12、领域、15学科、155模块 基础性课程 必修模块 部分选修模块 拓展性课程 部分选修模块 体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结构,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课程形态包括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部分分科课程设有平行的综合课程,由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 从三年级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改变各学科课时比例的刚性规定,增加课程的弹性,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学 习 领 域,学 科,模 块,设置学习领域,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
13、,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 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避免并学科目过多,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保留科目设置,考虑学科知识体系的现实存在,照顾学生的学习习惯; 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共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音乐、美术)等15-17个科目; 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 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用;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多种外语。,
14、设置模块,模块的设置主要考虑到如下原因: 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 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建议;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领域科目模块,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示意,语文 1,语文 5,语文 4,语文
15、 3,语文 2,语 文,必修,选修系列,系列3,系列4,系列2,系列1,数学 4,数学 5,数学 2,数学 3,数学 1,数 学,必修,选修系列,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 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英语 1,英语 2,系列1,英语 3,英语 4,英语 5,英语(日语、俄语框架一致,内容有所区别),必修,选修系列,系列2,历 史,选修模块,历史 1,历史2,历史3,必修模块,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
16、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历史上重大 改革回眸,20世纪的 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 人物评说,探索历史 的奥秘,世界文化 遗产荟萃,地理,地理1,地理2,地理3,必修 模块,选修模块,宇宙中的地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与城市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 理 信 息 技 术 应 用,自然灾害与防治,城乡规划,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环境保护,机械能和能源 抛体运动与圆周
17、运动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运动的描述 相互作用与 运动规律,化学 1,化学 2,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技术,化 学,必修模块,选修模块,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生活,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生物,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初步,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信息获取 信息加工与表达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现
18、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简易机器人制作,建筑及其设计,服装及其设计,电子控制技术,通用技术,必修模块,选修模块,技术及其性质 设计过程 设计的交流 设计的评价,结构与设计 流程与设计 系统与设计 控制与设计,美 术,绘画雕塑,美术鉴赏,书法篆刻,设计工艺,现代媒体艺术,从上述系列中任选3个模块,获得3个必修学分。,选修 系列,音乐鉴赏,演 奏,音乐与舞蹈,歌 唱,创 作,音乐与戏剧表演,音 乐,从上述6个模块中任选2-3个模块,获得3个必修学分。,选修模块,艺术与 文化 系列,艺术,艺术与 科学 系列,艺术与 情感 系列,艺术与 生活 系列,上述四个系列共16个模块,从中任
19、选6个模块,获得6个必修学分。,生活中的音乐 身边的设计 身体表达的艺术 戏剧创编入门,音乐的情感表现 视觉语言表达 舞蹈即兴表演 戏剧表演基础,民族民间音乐 图形的奥秘 舞蹈与服饰 中外戏剧欣赏,音乐与科学 材料与造型艺术 乐舞与身心健康 影视特技,田径运动,体操类运动,球类运动,新兴运动,冰雪或水上运动,民族民间体育,体育与健康,从上述系列中选修若干模块,确保每周两节教学时间,获得11个必修学分,其中田径运动、健康教育专题各应保证1学分。,健康教育专题,选修系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
20、时,学生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原则上每个模块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学生每学年应参加1周社会实践,可获得2学分;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持有相关证明,可获得2学分;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每学年宜相对集中地安排课时。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说明,高中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
21、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修得一定学分; 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并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 总学分达到144并经毕业考核合格方可毕业。,新课程的结构特点,注重平衡 适当综合 加强实践 保证基础 整体连贯 灵活多样 提供选择 与时俱进,选择课程内容 应考虑的要素,何谓课程内容,通过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知识与技能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实践与操作技能 思维与逻辑技能 信息获取与鉴别技能 表达与交流技能 交往与合作技能 体育活动技能 艺术活动技能,通过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的专题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科学探究活动 竞赛活动 展览
22、、演出与交流活动,影响课程内容的要素,重要性 知识体系的基础和关键 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对目前和未来生活的影响 可接受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学生的经验与发展水平匹配 与其他方面的学习协调 与学校环境资源匹配 时间与效率 可能投入的时间 教育效率,社会选择 政治选择 经济选择 宗教选择 文化选择 传统选择 民族选择 个性选择 价值取向 情意取向,新课程内容改革 的理念和实践,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改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总目标:培养具有
23、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内容主题: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健康、安全地生活,儿童与社会 熟悉学校环境,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爱护公共卫生。 了解居住区的卫生保健设施,并能在成人指导下利用。 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上学和放学途中注意安全。 看电视有节制,不盲目模仿。,儿童与自然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人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知道良好的自然环境有益于健康,喜欢户外活动。 在与动植物接触中注意安全。,儿童与自我 合理饮食、按时作息,讲究个人卫生、积极锻炼身体。 有初步的保健意识,会保护眼睛和牙齿,养成正确的
24、坐、立、行姿势。 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不做有危险的事,防止意外伤害。,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与社会 喜欢集体生活,乐于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体验友好相处的快乐。 能看到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 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从中体会参与的快乐。 体验家庭生活的乐趣,用自己的行动为家庭增添欢乐,,儿童与自然 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游戏。 观赏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积极参与饲养、栽培、采集等活动,让生活更丰富。,儿童自我 能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 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敢于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有自信心。 能在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安
25、排自己的生活。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日常生活中不胆小,遇到困难能想办法解决,愿意尝试有挑战性的活动,不怕困难和挫折。,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与社会 心中有他人,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亲人、长辈和同伴的爱和关心。 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和学校的荣誉。 在生活中感受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爱护公物。 讲文明懂礼貌,学会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 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关心周围的发展变化,愿意为家庭、学校、社区做力所能及的事。 了解有关中国的浅显知识,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儿童与自然 爱护花草树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
26、知道资源的宝贵,节约水电,爱惜粮食和生活学习用品。 懂得动植物是有生命的,了解一些国家保护的珍稀动植物,有初步的生态意识。,儿童自我 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技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知道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不说谎话,做诚实的孩子。 知道是错误的事不去做,做错了及时改正。,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儿童与社会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能从不同途径收集信息,尝试解决问题。 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在成人指导下,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和物品。 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并与他人交流。 自己动手创制各种作品,美
27、化学校和家庭环境。,儿童与自然 对自然现象和事物有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 能使用观察、调查、比较、小实验等方法尝试简单的科学活动,探究周围事物的特征、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基本的科学常识。 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创意地一物多用,废物利用。,儿童自我 喜欢动脑筋、提问题。敢于提出和别人不同的意见。 动脑筋想办法,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体验其中的乐趣。 在体验的基础上,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品德与社会,性质: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总体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
28、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设计思路,主线 :以儿童生活为主线 四个主题轴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内容主题,六个范畴 我与自我 我与家庭 我与学校 我与社区家乡 我与祖国 我与世界,八个要素 生活时间 社会关系与互动 道德与文化 法律与政治 科技与信息 生产与消费 自然与生态 成长与发展,小学语文,课程理念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增强语文课程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遵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内容主题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 口
29、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小学数学,课程理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内容主题 数与代数 图形与空间 统计与概率 应用与综合实践,加强的内容 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重视发展空间观念 重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 鼓励使用计算器(机) 削弱的内容 控制计算的难度和速度 取消对人为编制的应用题 删除繁杂的内容(如根式、无理方程) 降低公式计算、术语表述 降低对证明技巧的要求,小学科学,课程理念 细心呵护少年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加强科学
30、、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乐于与人合作 ,与环境和谐相处,内容主题科学探究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理念 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生活,注重人文精神和历史感; 整合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 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生活,注重人文精神和历史感; 整合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 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内容主题我们在社会中成长 我们身边
31、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 中国历史与文化 世界历史与文 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初中生物,课程理念 倡导探究性学习。明确提出通过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初中生物学的课程理念。 适当降低难度,面向全体学生,删除过去认为不能不学但对学生未必非常有用的知识。 改变了沿用多年的以“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内容主题 科学探究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与环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的人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技术 健康地生活,初中艺术,课程理念 关注学生艺
32、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 建立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学科的沟通 注重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情感的联系 淡化学科体系,降低知识技能难度 注重体验式、探究式、生成式学习,内容主题 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情感 艺术与文化 艺术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价值定位 学校教育与社会相联系的制度化桥梁。 学生理解生活、了解社会、洞察现代科技进展的窗口。 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创新精神,服务社区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会服区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综合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社会经验,培
33、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新课程的 教材建设,媒介 课程与学生 课程与教师 文化遗产、已有经验与学生 工具 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 资源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基础性 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合格公民 灵活性 考虑学生差异,适应不同需要 前瞻性 理念先进,反映时代,适度超前,对教科书的定位,多样化的教材政策,所有符合一定资格要求的团体和个人都可以编写教科书,经审查通过可以投入使用 编写审查程序: 资格认可立项编写初审试用修改审定推广使用 改变过去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使用教材的方法,由教师、家长、教研人员组成教材选用委员会决定教材的选用 教材选用程序: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出版社介绍地级选用委员会投票决定,课程设计既需要 理论的指引,更 需要实践的智慧,在教育领域 千万不要以为理论 比实践经验更高明,讨论与思考,谈谈你对课程结构以及课程设计的认识。 应该如何确定课程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你认为新课程在结构设计上有什么突破? 你认为新课程的结构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为什么? 你了解新课程的内容吗?指出新课程内容与原来课程不同之处,你觉得这些改动合理吗?,再见!,See you next time.,